1.主旨:論述文學批評的態度準則審己度人、文體、作家的氣質與作品、文學價值功能。期勉作家努力弘揚創作精神。
2.第一段:提出「審己度人」的原則,以樹立客觀公正的文學批評態度。
(一)指出文人錯誤態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指出文人互相貶損的弊習。正面意義:戒人勿自高;反面意義:勉人應自信。論斷文人相輕由於人之「善於自見」;「不善不自見」。列舉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總結作〈論文〉的原因,為文人之間的相處指明了正確道路:願君子在論文時能審己度人,以免流於「相輕」之病。
第二段:以審己度人客觀的態度,評論「建安七子」文章之得失。
(一)王粲、徐幹:最善辭賦,名篇可勝古人。
(二)陳琳、阮瑀:最擅章表書記。
(三)應瑒、劉楨:一「和而不密」,一「密而不壯」。
(四)孔融:雖雜嘲戲,但體氣高妙。
第三段:不能「度人」:由於人性傳統的弱點:貴遠賤近,向聲背實。不能「審己」:由於人有私心意念:闇於自見,謂己為賢。人一有私心慾念,即易失客觀正確的判斷力。
詩賦欲麗表示文學和學術的分離,說明文學批評已注意到作品的藝術特色和形式美。
第四段:
文章風格決定於作家的「氣」個性氣質、才情慧性。作家之才性各有所偏:氣分清濁,文風遂異。
以音樂為例來論證:人之才情慧性,其高低強弱,秉受自先天遺傳,有一定限度,無法勉強靠後天努力去突破。
第五段:肯定文學創作的價值,期勉作家努力弘揚創作精神。
(一)肯定「文章」之價值足以不朽,使文學趨向自覺的深刻表現。優美而有氣勢的文章,可為人鑑賞,亦可為國增色。文章之價值足以不朽絕對超越現實人生的年壽、榮樂。文章能使作者聲名自傳於後,舉文王、周公畢生強力著作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