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139陳正修,140許宏寬,141丁照家,246馬健豪
1.主旨:君人應識才而用,高才應謹其所發
2.第一段論點:怎麼使自己的才能獲得發揮卻是很難。而賈誼正是具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卻不能夠讓自己的才能獲得充分的發揮利用。
第一段論據: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負必須經歷的艱苦過程,而古代賢人鬱鬱不得志,不一定是當時君主不識賢才,或許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第一段論述方法:演繹
第二段論點:並非漢文帝不用賈誼,而是賈誼無法在漢文帝底下施展自己的抱負。
第二段論據:舉出孔子,孟子在那不為所用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理想,努力不懈,對比賈誼一遇到挫折就抑鬱而終。
第二段論述方法:對比
第三段論點:蘇軾對他「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的批評。
第三段論據:當時為何漢文帝不用賈誼的客觀原因,情同骨肉的開國功臣對上初出茅廬的洛陽少年,蘇軾提出這樣的對立,為漢文帝的決定做出強而有力的支持。而賈誼在政治失意後,鬱鬱寡歡、自傷自憐,不能夠趁此修養其身,最後失意而終。
第三段論述方法:類比
第四段論點:賈誼這樣的人也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立身處事,有著「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的生命期許。
第四段論據:再次討論君主與賢人之間的關係,千里馬必須遇到伯樂才有施展大志的機會,因此賢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懷抱。而人君獲得像賈誼這樣的臣子,要了解他的個性若不被見用則會自傷不振,為此要做出適切的考量,否則便是折損了一名人才。
第四段論述方法:對比。作者用符堅與王猛君臣相得的例子對比賈誼一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表示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