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選問題導論與作品作品說明

Posted By on 7 月 30, 2019 | 0 comments


老子選問題導論與作品作品說明

 

1.老子認為美惡是相對的概念,你是否同意?請就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你的看法。

2.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卻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你比較認同哪一種看法?為甚麼?

【書寫要點】

1.說理要深入、清楚:觀點、事例提出之後,要更進一步說清楚。

2.最好能夠在首、尾提出或歸納論點,讓組織更為完整。

3.必須要有具體的觀點,不可反覆其詞,一下子說孔子的優點,一下子說老子的優點。

4.說理要能自圓其說,譬如說明6的文本中,所謂的「中間甚至也有他色圓點混入其中」,未必合理。

5.舉例要恰當,在說明時要力求清晰扼要,因為這不是長文。以下文章的例子顯然值得商榷:惡人為惡,無論受害者多寡,都是不對的,所舉之例並無「相對」之概念,用於此,就顯得不恰當。

芝蘭置於前而覺得美,鮑魚之於(?)旁而謂之惡,「美惡」相對觀油然而生,平常生活中,長相的美醜、道德的高下、態度個性的迥異皆為普世認同的美惡相對觀,然而我們認為在某些狀況下美惡相對是不適用的,例如在捷運上進行無差別殺人的鄭捷,以及殺害小燈泡的王景玉,不會因為受害著的人數而使得王景玉相較之下是善良的,因此老子的概念在大部分的情形下吻合,但是理想歸於理想,現實仍有例外。

6.注意對於文本的理解,避免理解錯誤,譬如以下的例子中卡通人物醜比頭的例子說明美惡是相對的。

我們覺得美惡並沒有絕對的相對,它們就像太極一樣,兩塊顏色分別佔據左右,卻在中間亦有相交的模糊地帶,而中間甚至也有他色圓點混入其中(?)。就像知名卡通人物醜比頭,有的人覺得它醜,卻也有人說它可愛,大家有著不同立場與看法,且沒有一定的美醜,因此,我們不認為美惡是絕對的相對。

【問題一佳作】

社會中存在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因此對美有不同的標準。以成衣店為例,優衣褲與H&M分別為歐美以及日式的風格,款式上有極大的差異性,但都各自具有特定的顧客群。不同世代對於美醜也有不同的認定標準,身處不同時空造就了當代無可取代的審美觀。即便是當代,在日本認為有瀏海的女生較為美觀,而在歐美國度,成熟的女人才是美,因此女生多半為了順應民俗風情而不留瀏海。由上述例子可知,美醜的標準建立在相對的角度之上,呈現多元且不統一的指標。(二義04 李樺 13 張嘉育 25 楊欣于 39 黃玟甄)

老師說:能夠提出看法,並且具體舉例充分印證觀點,最後還能綜合結論,是一佳作。

【問題一佳作】

老子對於美惡的相對概念其實是內在美與內在惡,而所謂的內在美其實指的是善良,也就是善良與邪惡是相對的。我們十分同意這概念,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說明著所有的有形、無形的物質都是相對。

在許多年之前的美西戰爭,通常被稱為第一次「媒體戰爭」,那時報紙所有者赫斯特和約瑟夫的帶領下,斯特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和政治野心,利用自己的報社資源,來煽動國民的愛國情緒,從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使美國對西班牙宣戰,在美國人看來他們的行為是善良的,但對於西班牙人,這種行為使他們面臨與大國戰爭的威脅。(二書04朱婉綾、13謝靖伃、25曾子容、27買明玉)

老師說:能夠採用具體的事例,進行說明,相當不錯

【問題一佳作】

我同意老子認為美醜是相對的觀念。舉立體藝術而言,在二十世紀初以刻意反抗藝術模仿生活主流思想為準則,破碎、砸爛的畫風,在那個時代而言,大部分民眾認為是醜,對傳統藝術家而言,由於違背了自己多年來的價值觀,亦認為是醜。可是反觀今日,經過時代的浪濤,立體藝術已成功逆風翻盤成為大多數人認為的美與藝術。所謂的美醜會因為時代、個人價值觀、年紀……而有所不同,所以美醜絕非絕對,而是相對。(二書26游嘉文)

老師說:這個例子相當現代,文字敘述也清楚,是一篇不錯的作品,美中不足者,無法準時繳交。

【問題一佳作】

翁山蘇姬,緬甸現任實際掌權人,曾為了爭取民主而被監禁折磨數年,連摯親死去也無法離開國境見其最後一面。她的故事在當時被拍成同名電影,諾貝爾獎鼓吹她的貢獻,然而在她掌權後數年間,羅興亞人的迫害事件使她的名聲一落千丈再加上其對華人的不平待遇,讚揚她的人紛紛打退堂鼓。可是就緬甸政治,她的確不愧名主國母的頭銜。她到底是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人呢?老子言美惡相生,我讚同他的看法。同樣一件事擺在不同人眼中,利益所向,即為善之所在。二元論的觀點是有誤的。這也是為什麼近代存在主義、次文化漸漸為人我重視。以多元的角度檢驗一件事,才不會傷害到弱勢族群,助長多數者的暴力。(二書34歐芷希)

老師說:這是一篇陳述完整的作品,先論翁山蘇姬,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文中使用「二元論」一詞,由於定義未明,有一點危險。

【問題二佳作】

我們認同孔子,透過德與禮的教化可以使人民有恥且格。相較於無為的老子,孔子的理念更適用於道德基礎較薄弱的大眾。因為老子的理念過於理想化,以至於不能運用在現代社會中。由於人心不古與周遭環境的更迭,效法孟母三遷已經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更有效的手段,以德與禮直接教化黔首,才是在上位者能提高民眾道德水準的方式。以教育為例,清楚的標準才能讓學生知道何去何從。(二義09柯妤庭 16陳品妤 21何佩穎 28潘冠余 32鄭惠心)

老師說:詮釋清楚,文字有條理******

【問題二佳作】

理想狀態下,我們較認同老子的看法。
舉芬蘭為例,當地的學生是世界素質最高的,據當地的教育部長所述,他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去做、去闖,學生有許多空閒時間,但卻是拿來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極多嘗試自己有興趣的事,而在芬蘭的考試通常是申論題,只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支持著每位學生的想法。
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老子的看法能使教育更成功,激發學生不單只是讀書的能力。(以下可以進一步強調何以老子的看法能使教育更成功)
然而在台灣教育制度下,並不適合這種教學方式,我們已習慣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固定的上課方式及一成不變的考試內容,如果參照芬蘭的作法,台灣學生無法立即適應多元思考的環境,也無法應付台灣獨有的大型考試。(二書1方渝婷、12林昀臻、17莊詠雅、19許旖倪、32楊采容)

老師說:想法很好,但論述可以再深入,同時更加緊扣文本說明,另外,段落不宜太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