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1071始得西山宴遊記補充講義解答

1071 第六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補充講義解答

一、國學常識

(一)唐 宋古文運動簡介、唐 宋古文八大家簡介

背景 六朝 崇尚「駢四儷六,錦心繡口」的「駢文」(講究排偶、華麗、用典、聲調,唐以後多用四六句型,稱【四六文】),內容空洞,遠離教化與實用。
發展 初、中唐 1.唐初,【陳子昂】、張說等人,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先驅;中唐,獨孤及、梁肅、柳冕等人也大力倡古文,初步建立了宗經尊聖重教化實用的道統文學觀。
中唐 【  韓愈  】又稱【韓昌】【韓文公 主張  文以載道 蘇軾讚譽:【】起八代之衰,【】濟天下之溺。 詩有散文筆法,風格奇崛,影響宋詩
思想 發揚「儒學」排拒「佛、老」
【 柳宗元 】又稱【 柳河東  【 柳子厚 】 主張  文以明道 韓愈讚譽: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司馬遷〕】‧與韓愈並稱【   】 文章雄深雅健,峻潔精奇‧寓言幽默諷刺,抨擊現實‧山水遊記文筆清麗,為後世楷模
思想 以儒家思想為主,博涉諸子,不排斥佛、老
中輟 晚唐 華美精工的駢文再度興盛,古文的發展,受到阻礙而停頓。
北宋前期 西崑體 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詩體。文風華靡,內容與精神。
北宋前期   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尹洙等人相繼反駢文,大力提倡復古,繼承韓愈,學習聖人之道。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前奏。
成功 北宋中期 歐陽脩】號 【  醉翁  】 1.提倡文道並重,明道致用。2.拔取三蘇、曾鞏、王安石,使文風丕變,古文遂為文章之正宗。3.文章說理暢達,抒情委婉。  4.詩詞清新婉約,語近情深。
【 曾鞏    】人稱南豐先生 1.為文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2.文章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3.文風與歐陽脩相近,並稱「歐 曾」。
【 王安石 】號【半山 】老人 1.思慮細密,邏輯嚴密,其文議論宏偉精闢,風格峭拔,筆力雄健。2.工詩能詞,詩情理俱佳,晚年小詩精絕、閒淡,人稱「王荊公體」。
【 蘇洵   】  1.古文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2.為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 蘇軾 】號【東坡居士 1.思想恢弘,才氣縱橫。  2.文汪洋宏肆,尤長於說理論辯。3.詩想像高妙、意蘊深厚;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 辛」。  4.詩詞書畫文,皆自成一家。
【 蘇轍 】 1.個性沉靜,資稟敦厚。      2.為文汪洋澹泊,有秀傑之氣。
補充 1.明 【 茅坤  】選錄唐宋八大家文鈔為習文範本,始有「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名。2.韓愈、柳宗元並稱「韓 柳」;歐陽脩、曾鞏並稱「歐 曾」(兩人行文皆紆徐、婉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並稱「三蘇」。 3.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復興於清。

 

(二)遊記簡介(定義:作者在遊覽中將所見所聞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書文記載)

時代 特色 代  表  作  家  及  作  品
東漢 先聲 馬第伯 封禪〔ㄕㄢˋ,祭天〕儀記,描摹泰山高峻,登山艱難,可視為先聲。
南朝 發展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吳均 與宋元思書,為駢文書信,都是精美的山水小品。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囊括人文、自然地理和歷史資料、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文筆清麗優美。唐代 柳宗元山水遊記受其影響很深。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書中歷數北魏 洛陽城佛寺,文筆優美,內涵豐富。與酈道元 水經注歷來被認為是北朝文學的雙璧。
詩人遊 記 柳宗元【 永州八記 】,藉山水景物抒發個人貶謫永州的憤懣〔ㄇㄣˋ〕,賞景與寄興融合為一。將遊記獨立成篇,使山水遊記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
哲人遊 記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蘇軾 石鐘山記等,藉遊記發表議論。
才人遊 記 才人:性靈才子。晚明遊記小品漠視現實社會的俗規,以個人內心的性靈、美感來面對外物,追求個人的情趣、主觀的境界。如: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補充 1.晚明散文家張岱稱譽:「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2.清 郁永河【裨海記遊】,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遊記專著,作者以日記體記錄其在臺灣九個多月採硫過程的見聞。3.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ㄍㄨˇ ㄇㄨˇ〕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ㄏㄜˊ〕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二、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睡醒 「覺」而起,起而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知曉、感受到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白居易琶琵行并序)/警「覺」
領悟、明白 「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辭)/後知後「覺」
啟發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孟子 萬章上)
通「較」,相差ㄐㄧㄠˋ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劉義慶世說新語
2.

緩步行走的樣子(ㄧˊㄧˊ) 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喜悅自得的樣子(ㄧˊㄧˊ) 「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孟子 離婁下)
斜行,迂迴曲折著走路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一ˊ)
延及(一ˋ) 《左傳.隱公元年》:「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3.

器物的邊沿 網之「緣」,出水可寸許(沈從文從文自傳
沿著 湘江,「緣」染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攀爬、攀附 「緣」木求魚〔方法和目的相反將無所得〕夤「緣」富貴〔攀附富貴〕
因為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原因 無「緣」無故
人與人或事物間遇合的機會 千里因「緣」一線牽
在邊緣加上修飾品、修飾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古詩十九首 客從遠方來


4. 5.

步行 舍車而「徒」(捨棄乘車而寧可步行)(易經 賁卦
弟子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 先進
徒眾,此為同伴 日與其「徒」上高山(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人,多指壞人 匪「徒」
類,輩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但、只是、僅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離婁上)
助之長者,揠〔ㄧㄚˋ,拔〕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空的 「徒」手搏虎 平白地 「徒」勞無功
5.

以頭枕物(ㄓㄣˋ) 醉則更相「枕」以臥(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相與「枕」藉乎舟中(蘇軾赤壁賦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論語述而
「枕」戈待旦/「枕」流潄石
靠近(ㄓㄣˋ) 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酈道元水經注 江水
睡覺時墊頭的寢具 「枕」頭上鼓吹鳴蛙(馬致遠題西湖
6.

將衣物搭覆在肩背 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吳敬梓范進中舉
穿 「披」堅執銳/「披」褐懷玉〔比喻賢良隱藏才能,不為人知〕
翻開 「披」閱
剖開、揭露 「披」肝瀝膽〔比喻坦誠相待〕
撥開 至則「披」草而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打開 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分散 「披」髮左衽、「披」髮文身
7.

盡、終極 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劉鶚明湖居聽書
行到水「窮」處(王維終南別業)/詞「窮」理屈
到盡頭、引申有「(深入)探究」之意 入深林,「窮」迴谿(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窮」山之高而止(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窮」理致知/「窮」本溯源
澈底 「窮」追不捨
荒僻、偏遠 「窮」鄉僻壤
困厄、不得志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盡心上)
貧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 衛靈公
8.

洋洋

廣闊無際的樣子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盛大、眾多的樣子 「洋洋」大作(張愛玲天才夢)/「洋洋」灑灑
得意、喜悅的樣子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三、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ㄇㄡˊ

未雨綢繆〔比喻事先預備,防患未然〕

ㄇㄧㄡˋ

謬誤〔錯誤〕

ㄇㄧㄠˋ

小姐

ㄇㄨˋ

秦繆春秋時代秦國國君〕

ㄌㄠˊ

醪酒〔濁酒〕

ㄌㄠˋ

呂不韋門下舍人,以宦官身分入宮,與太后私通,始皇九年被誅。毐,音ㄞˇ〕

ㄌㄧㄠˊ

寥若晨星〔形容數量稀少〕、山川相繆〔連接、環繞〕
ㄌㄧㄠˇ 含蓼問疾〔指在位者不辭辛勞,撫慰百姓,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

ㄌㄨˋ

僇人〔罪人〕、勠(戮)力〔合力〕、詩廢蓼莪〔哀傷不能終養父母〕、殺戮戰場

ㄐㄧㄠ

膠柱鼓瑟〔比喻固執不知變通〕

ㄒㄧㄠ

志大言嘐〔誇大的言詞〕

ㄔㄡ

病瘳〔病癒〕

ㄌㄧㄠˊ 

寥若晨星〔形容數量稀少〕、山川相繆〔連接、環繞〕

ㄐㄩ

裙裾〔衣服〕、拮据〔境況窘迫,尤指經濟困難而言〕、瓊琚〔美玉〕

ㄐㄩˋ

箕踞而遨〔伸開兩腿坐著,放任自適的遊賞〕、倨傲鮮腆〔傲慢無禮〕

ㄅㄛˊ

躓踣〔遇阻礙而跌倒,引申為失敗〕

ㄅㄟˋ

烘焙〔用火烘乾〕、蓓蕾〔含苞未開的花朵〕

ㄅㄨˋ

按部就班

ㄆㄟ  

綠醅〔酒〕

ㄆㄟˊ

培植、賠償、亡陪〔增益〕鄰

ㄆㄡˊ

一掊土〔借指墳墓。掊,量詞。計算雙手捧取物品的單位〕

ㄆㄡˇ

剖析〔分析、辨解〕、培塿〔小土丘〕、掊斗折衡〔擊碎斗和秤,道家思想中使世人回復純樸和平的方法〕、覆醬瓿〔比喻論著不受人重視〕

ㄈㄨˊ

ㄅㄧㄣ

詩經十五國風之一〕

ㄉㄨㄣˋ

遯隱〔逃避〕

ㄊㄨㄣˊ

豚犬〔謙稱自己的兒子〕

ㄕˇ

豕突狼奔〔形容倉促驚恐的逃跑或惡人的橫暴殘虐〕

ㄏㄨㄣˋ

圊圂〔廁所。圊,音ㄑㄧㄥ〕

ㄏㄨㄢˋ

豢養〔飼養、養育〕

ㄒㄧ

行同狗豨〔人的行為如狗豬之好鬥,形容行為卑劣低下〕

ㄒㄧㄢˇ

兵燹〔因戰亂所造成的焚燒、破壞〕

四、延伸閱讀

(一)愚溪詩序 柳宗元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或曰:「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齗齗然①,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②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余,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甯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違於理,悖於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余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鑑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②,混希夷③,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詩,記於溪石上。

【語譯】:  

灌水的北邊有條溪,向東流入瀟水。有人說:「從前有個姓的曾經住在溪邊,所以稱這條溪為冉溪。」也有人說:「這條溪可以用來染東西,就拿它的性能稱呼它,所以叫做染溪。」我因為愚蠢犯了罪,被貶到瀟水邊,而愛上這條溪。沿著溪進去二、三里路,找到了一個景致特別好的地方,就在那裡住下來。古時有個愚公谷,現在我住在這條溪邊,溪的名稱卻不能肯定,當地的居民還在爭論不休,不能不換個名稱了,所以把它改名叫愚溪

愚溪的上面,還買了一座小丘,就叫它愚丘。從愚丘向東北走六十步,發現一處泉水,我又買下了,就叫它愚泉愚泉共有六個泉眼,都是從山下平地裡湧出來,汩汩不停地向上冒水。泉水合流後,彎彎曲曲地流向南邊成為一條溝,就叫它愚溝。於是挑土疊石,堵塞它狹窄的地方,建成一個池,就叫它愚池。在愚池的東面是愚堂,堂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當中有愚島。有許多美好的樹木和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參差錯落,都是山水中奇特的景觀。可就因為我的緣故,它們全被一個「愚」字屈辱了。

水,是聰明人喜愛的,如今這條溪偏偏被愚字所屈辱,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它的水道太低,不能用它來灌溉農田;水勢又湍急,中間多石頭,大船不能進來;幽深淺窄,蛟龍看不上眼,覺得在這裡不能興雲致雨。對世人沒有利益,可是這些情況正好跟我類似,那麼即便屈辱它稱它為愚,也是可以的啊。

甯武子在國家動亂時就表現得愚蠢,這是聰明人裝作蠢人;顏回從來不向老師提出相反的意見,似乎很愚蠢,這是通達的人裝作蠢人,他們都不能算是真的愚蠢。今天我遇到太平盛世,卻違反世故,背離人情,所以那些愚蠢的人沒有一個比得上我的。既然這樣,那麼天下沒有人能和我爭這條溪,為它命名就是我的專利了。

愚溪雖然對世人沒有什麼利益,可是它卻善於鑑別各種事物,清澈通明,能發出像金石那樣的鏗鏘之聲,能使愚蠢的人歡笑愛慕,快樂得不肯離開。我雖然對人情世故不適應,但也很能用文章來自我安慰,刻劃呈現各種事物,包羅描摹各種形態,而無所顧忌。我拿愚蠢的歌辭來歌詠愚溪,在不知不覺中,彼此不相違背,在陶陶然中,彼此相契合,超出自然之氣,融合在虛無飄渺、形神俱忘的境界中,清靜冷落,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我。因此,我寫了八愚詩,刻在溪中的石頭上。

注釋:①齗齗然:爭辯的樣子。齗,音ㄧㄣˊ。

②鴻蒙:自然的元氣。

③希夷:原指道的本體無聲無色,後用以指虛空玄妙。

 

(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①,為嶼,為嵁②,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③然不動;俶④爾遠逝,往來翕忽⑤,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⑥,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⑦,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語譯】: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一片竹林,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的珮環發出悅耳的響聲,心裡因此感到快樂。砍掉竹子開出一條路,下面見有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澄澈清涼。潭底是一整塊巖石,靠近岸邊的石底向上翻捲而露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形狀。潭上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連綴,長短不齊,隨風飄蕩。

潭裡的魚大約有一百多條,都好像在虛空中游動,沒有任何依託。陽光直照到水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潭底石頭上,凝然不動;忽然一下子又向遠處竄去,來往迅疾,好像在和遊人共同戲樂。

向小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時隱時現。溪岸像狗牙一樣參差不齊,不知它的源頭在哪裡。坐在潭邊,四面有竹林樹木圍繞著,靜寂地悄無人跡,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悲愴幽絕。因為這裡的環境過於淒清,不能停留太久,於是寫下這篇文章就離去了。

一同去遊覽的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隨著一同來的,有家的兩個年輕人,名叫恕己奉壹

注釋:①坻:音ㄔˊ,小沙洲。②嵁:音ㄎㄢ,高低不平的巖石。③佁:音ㄧˇ,靜止不動。

④俶:音ㄔㄨˋ,忽然。⑤翕忽:快速的樣子。翕,音ㄒㄧˋ。

⑥斗折蛇行:形容水岸曲折。⑦差互:互相交錯。差,音ㄘ。

(三)鈷鉧潭西小丘記(節選) 柳宗元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①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②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③之登於山。

【語譯】:

丘上的石頭傲然高挺,從土裡冒出來,爭奇鬥怪,多得幾乎數不清。那些高高聳起,一個挨著一個向下的石頭,好像牛馬俯身走下溪旁飲水;那些像獸角排列而直往上衝的石頭,像是熊羆爭先恐後的登山。

注釋:①嶔然:石勢聳立貌。②衝:向前奔突。③羆:音ㄆㄧˊ,熊。

 

(四)袁家渴〔ㄏㄜˊ,曲折反流的水〕(節選) 柳宗元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①眾草,紛紅駭綠②,蓊葧③香氣。衝濤旋瀨④,退貯溪谷,搖颺⑤葳蕤⑥,與時推移。

【語譯】:

每逢起風,從四面山上吹來,吹動大樹,使花草搖擺掩映,那些紅花綠葉,都散發出濃郁的香氣。又使波濤奔騰、急流旋轉,然後流注到澗谷裡停下,草木有時飛舞飄動,有時靜止下垂,都隨著時間的變換而轉易。

注釋:①掩苒:掩映。②紛紅駭綠:形容花葉繁盛飄動。紅,指花。駭,亂。綠,指葉。

③蓊葧:蓬勃茂盛。蓊,音ㄨㄥˇ。④瀨:急流。⑤搖颺:飛舉。

⑥葳蕤:音ㄨㄟ ㄖㄨㄟˊ,草木葉垂貌。

 

五、歷屆試題精選

1.「氣」的原始字形作「气」,畫的是雲氣升騰的樣子。古人相信宇宙萬物皆由「氣」所構成,「氣」也因此成為涵意豐富的詞。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氣」可指人的身體或精神狀態,如《論語》:「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B)「氣」可指冷熱溫度的變化,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C)「氣」可指人展現於外的性格或態度,如蘇軾〈留侯論〉:「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D)「氣」在哲學上可指人應具有的正直道義,如《孟子》:「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E)「氣」在文學上可指因作者才性所顯現的語文氣勢,如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93指考〕

答案:(A)(C)(D)(E)

解析:(A)血氣既衰,指身心皆漸衰弱。(B)灝氣,指瀰漫在天地間的大氣。(C)剛銳之氣,指剛強鋒銳的性格。(D)其為氣也,即浩然正氣。(E)「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指的是「辭氣」,外在的語文氣勢。

2.下列關於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本指情節曲折離奇的唐代文言短篇小說,〈虬髯客傳〉即其代表作 (B)「行」、「歌行」均為樂府詩體式,佚名〈飲馬長城窟行〉、白居易〈琵琶行〉皆屬之 (C)「書」可用於下對上,如李斯〈諫逐客書〉;亦可用於平輩之間,如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D)「賦」盛行於兩漢,歷魏晉、隋唐,至宋而不衰;其中宋賦受古文影響,傾向散文化,蘇軾〈赤壁賦〉即其代表作 (E)唐宋以來,「記」體文學迭有名篇,或抒寫山水名勝,或描寫特定名物,不一而足。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即屬前者;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則屬後者。    〔94指考〕

答案:(A)(B)(C)(D)

解析:(E)四篇皆屬前列「抒寫山水名勝」之作。

3.針對下列古文名篇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洵〈六國論〉藉論六國賂秦之弊,諷諭宋朝屈辱求和的政策 (B)蘇軾〈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尚佛老的風氣 (D)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尋得心靈寄託的喜悅感受 (E)顧炎武〈廉恥〉藉論「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寄寓作者對易代之際,士人變節的感慨。       〔95學測〕

答案:(A)(B)(D)(E)

解析:(C)〈師說〉一文,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恥於從師求學的風氣。

4.教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洵〈六國論〉、蘇軾〈赤壁賦〉等課之後,老師要求同學掌握課文中詞語的原意練習造句。下列符合要求的選項是 (A)芒果冰滋味甜美、清涼解渴,在炎熱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釋」,暑氣全消 (B)她的音質好,又肯努力練習,因此加入合唱團沒多久就「水落石出」,受到大家的讚賞 (C)中秋夜晚皎潔的月光映照在屏東大鵬灣的海面上,一片「浮光躍金」的景象,真是美不勝收 (D)老師把自己的薪水捐出來,幫助那些沒有錢繳午餐費的學童,真是具有「抱薪救火」的情操 (E)參加推薦甄試面談或口試的時候,與其「正襟危坐」,緊張嚴肅,不如放鬆心情,從容自然。〔97學測〕

答案:(C)(E)

解析:(A)指精神專注,形體因而了無拘束,達到忘我的境界。(B)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後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C)月光照在浮動的水面,如同閃爍的金光。(D)喻欲除其害,反而使之擴大。(E)整理衣襟,直身端坐,形容嚴肅的樣子。

5.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97指考〕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嚮之。梓人左持引(長尺),右執杖(木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斲,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視大駭,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柳宗元〈梓人傳〉)

(1)依據上文,「梓人」的主要職責為何?(甲)運斤執斧(乙)指揮工匠(丙)設計藍圖(丁)貯藏建材(戊)匾額題辭 (A)(甲)(丁) (B)(乙)(丙) (C)(甲)(丙)(丁) (D)(乙)(丙)(戊)。

(2)下列關於「 」內文句的詮釋,正確的選項是 (A)「委群材,會眾工」意謂梓人精於計算物料和工資,以求降低成本 (B)「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意謂梓人善於察言觀色,不敢獨斷 (C)「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意謂梓人所繪設計圖雖小,但精密詳備 (D)「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意謂梓人監督嚴格,不容工匠絲毫偷懶。

答案:(1)(B);(2)(C)

解析:(1)(甲)運斤執斧:揮動斧頭工作。文中梓人只「指揮工匠」並未親自執斧。(丙)由「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知其設計藍圖。(丁)文中只見其設計及工作之實際現象,未見貯材。(戊)梓人姓名列於橫梁之上,未有匾額題辭。

(2)(A)指官署預定地堆積許多木材,聚集許多工人。(B)工人視梓人之臉色行事,唯其命之為聽。(D)梓人毫釐計算,最後完成大廈,沒有任何差錯。

語譯:

後來,京兆尹要修建官署,我路過那兒,看見堆積著許多木材,聚集了許多工人。有的拿著斧頭,有的拿著刀鋸,大家圍成一個圓圈,面向木匠站著。這個木匠,左手拿著長尺,右手拿著木杖,站在眾人的中央。他量量房子所需要的木材,看看木料的用處,就用手杖指揮著說:「砍!」那個拿斧頭的就跑到右邊去;他回過頭來指著說:「鋸!」那個拿鋸子的就跑到左邊去。過了一會兒,拿著斧頭的就砍斫,拿著刀的就劈削。大家都看他的臉色,等他的吩咐,沒有一個人敢自己出主意。對工作不能勝任的人,他就很生氣的辭退他,也沒有人敢抱怨。他把房子的圖樣,畫在牆壁上,只有一尺大小,可是各部分的規格,都很詳盡地表示出來。依照他精密的計算,蓋成一幢高大的房屋,也沒有一點差錯。房子蓋好了,在橫梁上寫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建。」寫的就是他的姓名,所有那些執行工作的工人,都不列名。我各方面都看了一下,不覺大吃一驚,這時我才知道他的技術的巧妙和偉大哩!

6.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學測〕

答案:(A)(B)(C)

解析:(A)沿、循。出自韋應物〈送楊氏女〉╱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B)坐著。出自王維〈輞川別業〉╱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C)難道。出自杜甫〈旅夜書懷〉╱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D)往。出自王維〈送別〉╱助詞,無義。出自韓愈〈師說〉。(E)何、怎麼。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六╱代詞,指老師(一說:助詞,無義)。出自韓愈〈師說〉。

7.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典論‧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C)《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D)《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後漢書‧黨錮列傳序》: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E)《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始得西山宴遊記〉: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8指考〕

答案:(B)(D)(E)

解析:(A)音ㄑㄩ,事理不直/音ㄑㄩˇ,曲調。(B)返回。(C)往/享用。(D)借。(E)遨遊。

8.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甲)因「噎」廢食/抒發胸「臆」  (乙)「踔」厲風發/精雕細「琢」

(丙)「惴」惴不安/意興「遄」飛  (丁)太陽「熾」熱/旗「幟」鮮明

(戊)桎「梏」心靈/「痼」疾難癒  (己)不「屑」一顧/剝「削」勞工

(A)(甲)(己) (B)(乙)(戊) (C)(甲)(丁)(戊) (D)(乙)(丙)(己)。   〔99指考〕

答案:(B)

解析:(甲)ㄧㄝ╱ㄧˋ。(乙)ㄓㄨㄛˊ。(丙)ㄓㄨㄟˋ╱ㄔㄨㄢˊ。(丁)ㄔˋ╱ㄓˋ。(戊)ㄍㄨˋ。(己)ㄒㄧㄝˋ╱ㄒㄩㄝˋ。

9.下列各組「 」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 (B)「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綱舉「目」張,百事俱作 (D)近拇之「指」,皆為之痛/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99指考〕

答案:(B)

解析:(A)並列。出自韓愈〈師說〉/牙齒。出自劉鶚〈明湖居聽書〉。(B)皆指心靈。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C)眼睛。出自《荀子‧勸學》/網的孔眼。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D)手指。出自方孝孺〈指喻〉/指出。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下列「 」內語詞,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怡君讀書總是「心凝形釋」,專注認真,終於如願考上理想的大學 (B)阿嘉經歷失敗,以致失去鬥志,從此「一蹶不振」,頹靡度日 (C)建宏愛好自然科學,做實驗向來「管窺蠡測」,謹慎細心絕不馬虎 (D)張老闆為人「錙銖必較」,常與客戶發生爭執,生意因此一落千丈 (E)兄弟象對統一獅那場球賽精彩至極,使人「繞梁三日」,難以忘懷。                        〔100學測〕

答案:(B)(D)

解析:(A)心凝形釋︰意為精神專注,形體因而了無拘束,達到忘我的境界。「專注讀書,考上大學」,看不出「形釋」而「與萬化冥合」的境界。(B)一蹶不振︰比喻一經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C)管窺蠡測︰比喻眼界狹小,見識短淺。(D)錙銖必較︰指對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E)繞梁三日:形容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

11. 風花雪月等景物,作者都可藉之寄情,以表達思念愛悅之意,曹植〈七哀〉「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即是其例。下列文句,運用相同寫作手法的選項是 (A)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B)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C)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 (D)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E)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100指考〕

答案:(B)(E)

解析:(A)出自蘇軾〈赤壁賦〉。僅寫江上風光、泛舟之樂。(B)出自佚名〈西洲曲〉。藉南風寄託思念愛悅之意。(C)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僅寫雨中情景。(D)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寫登西山所見所感,並未藉景表達思念愛悅之意。(E)出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藉月光表達思念愛悅之意。

12.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佚」名/瓜「瓞」綿綿 (B)「岈」然/驚「訝」不已 (C)「鵪」鶉/「閹」然媚世 (D)地「氈」/「饘」粥糊口。〔101學測〕

答案:(D)

解析:(A)ㄧˋ╱ㄉㄧㄝˊ,瓜瓞綿綿,喻子孫蕃衍,相繼不絕。(B)ㄒㄧㄚ╱ㄧㄚˋ。(C)ㄢ╱ㄧㄢ。(D)ㄓㄢ。

13.下列有關「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陶淵明〈桃花源記〉採倒敘手法,從漁人的角度追憶自我無意中發現美好世界的過程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以「始得」二字凸顯主旨,首段開門見山,細數宴遊見聞 (C)范仲淹〈岳陽樓記〉旨在刻畫滕子京浮沉宦海、修葺岳陽樓之原委始末,雖名為樓記,實為史傳 (D)歐陽脩〈醉翁亭記〉首段採用「由景而人」的手法,勾連山、水、亭、人物,終而拈出「樂」字。        〔101指考〕

答案:(D)

解析:(A)〈桃花源記〉以漁人角度順敘手法寫成。(B)〈始得西山宴遊記〉首段為「未始」,並非開門見山,文中也未「細數宴遊見聞」,只著重於「始」得西山之感受。(C)〈岳陽樓記〉未刻畫滕子京宦海浮沉,修葺岳陽樓也只簡筆代過,全篇亦與史傳毫無相關。(D)〈醉翁亭記〉首段由「環皆山」的景,勾連山、水、亭、人,最後到「醉翁」與「山水之樂」。

14.下列各組「 」內的文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況乎視之以至疎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B)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海外獨身遊,風雲「際」會秋。我傳靈德去,仗劍鬼神愁 (C)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 (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 (E)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102學測〕

答案:(B)(D)

解析:(A)招致/加速。(B)接合。(C)是/於是。(D)等到。(E)同「無」,沒有/身故。

15.下列各組「 」內的字音,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若「垤」若穴/「喋」血山河 (B)交「戟」之衛士/王俱與「稽」首 (C)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 (D)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侶魚蝦而友「麋」鹿。〔102指考〕

答案:(B)

解析:(A)ㄉㄧㄝˊ。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連橫〈臺灣通史序〉。(B)ㄐㄧ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ㄑㄧˇ,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C)ㄧㄝˋ。出自《荀子‧勸學》/杜光庭〈虬髯客傳〉。(D)ㄇㄧˊ。縻:牽絆、牽制。出自《孫子兵法‧謀攻》。語譯:不知道不可以退兵卻下令退兵,這是牽制了用兵/出自蘇軾〈赤壁賦〉。

16.下列文句「 」內成語的運用,正確的選項是 (A)思螢為了準備朗讀比賽,常「念念有詞」地大聲誦讀課文,以提升臨場表現效果 (B)澤于登上101觀景臺後,發現遠處的景物盡收眼底,這才真正體會「尺寸千里」的意涵 (C)阿拓熱愛登山,不斷接受各種訓練,希望能早日完成他挑戰臺灣百岳的「名山事業」 (D)原本打算丟棄的舊掃帚,竟然有復古餐廳願意高價收購,讓暴哥喜呼果真是「敝帚千金」。               〔104學測〕

答案:(B)

解析:(A)念念有詞︰形容喃喃自語,語音低微。與題幹中的「大聲誦讀」相牴觸。(B)尺寸千里︰千里之遠的景物聚集收縮在尺寸之間。與題幹中「遠處的景物盡收眼底」之意相合。(C)名山事業︰比喻不朽的著述。與爬山無關,不合題幹中的「挑戰臺灣百岳」。(D)敝帚千金︰比喻東西雖不值錢,卻因為是自己的,仍覺得很珍貴。與題幹中的「原本打算丟棄的舊掃帚」無關。

17.下列各組「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不堪其苦,陰有歸「志」/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B)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 (C)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105學測〕

答案:(A)

解析:(A)心中想法。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心中志向。出自諸葛亮〈出師表〉。(B)眾多、各個。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之於」二字的合音。出自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C)至。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創造。(D)自。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跟隨。出自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

18.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C)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D)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E)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                                                  [106學測]

答案:(A)(C)(D)

解析:(A)南「極」 :窮盡,引申為至、到達。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意有所「極」:至。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B)「比」及三年:音ㄅㄧˋ,等到。「比」和「及」同義。出自《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門下之車客:比照。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C)「躬」造公第:親自。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躬」耕於南陽:親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D)鮮能「備」善:全部。出自曹丕《典論.論文》/舊志亦不「備」載也:全部。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E)寄雁傳書「謝」不能:推辭。出自黃庭堅〈寄黃幾復〉/入「謝」:向人表達謝意。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19.下列「 」內字音前後相同的是  (A)「簪」纓世族/浸潤之「譖」 (B)若「垤」若穴/藩籬「桎」梏  (C)財匱力「絀」/正身「黜」惡 (D)「檣」傾楫摧/稼「穡」之道。[107學測]

答案:(C)

解析:(A)「簪」纓世族︰ㄗㄢ。簪纓,古代顯貴者的冠飾,比喻高官顯宦。世族,世家大族。「簪」字出自曹雪芹〈劉姥姥〉與李斯〈諫逐客書〉/ 浸潤之「譖」︰ㄗㄣˋ。譖,毀謗、誣諂。「浸潤之譖」出自《論語‧顏淵》。(B)若「垤」若穴︰ㄉㄧㄝˊ。垤,小土堆。「若垤若穴」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藩籬「桎」梏︰ㄓˋ。古代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主要用來拘繫犯人,後作為「束縛」之意。藩籬,用柴竹編成屏蔽的圍牆,引申為保護防衛或隔離。(C)財匱力「絀」︰ㄔㄨˋ。絀,不足、短缺。匱,缺乏/正身「黜」惡︰ㄔㄨˋ。黜,擯棄、斥退。「正身黜惡」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D)「檣」傾楫摧︰ㄑㄧㄤˊ。檣,船的桅杆。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稼「穡」之道︰ㄙㄜˋ。稼穡,播種與收穀,為農事的總稱。

 

 

1071始得西山宴遊記補充講義解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