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是可學的老師,處處是可學的良機☉吳甘霖
老師帶我們上山遊玩。
我們從捕蟬老漢那裡學到了專心就能成功的智慧,從捕鳥老漢那裡學到了避禍的智慧……
「老師快走吧,前面好看的地方多著呢!」
看見老師那種津津有味、依依不捨的樣子,我很擔心不能完成遊覽的日程,就催老師快走。
不料,老師一點都不急,而是更加認真地觀賞著。
他那麼投入地看著,到底在看什麼呢?
說來讓人覺得難以置信,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是研究大學問的老師,此刻著迷的,卻是在看一個老人在捕蟬。
當然,這個老人捕蟬的確有一套。我們看見他拿一根竹竿往樹上的一隻只蟬點去。竹竿所到之處,必不落空,總有一隻蟬被粘住,隨即落入他的小布袋中。
的確,我很佩服他的本領。但是,畢竟這是生活中的小技巧,有什麼值得我們花他多的時間和心思在他身上呢。
我正想再次催老師快走,不料他不僅不走,反倒走上前去,和老人打起招呼來,並由衷地讚歎道:「老人家,您捕蟬的技巧真是太高了!真是十分佩服啊!」
老人抬起頭來,看到老師那張慈祥而親切的臉,也趕緊回應:「沒有沒有,您過獎了!」
老師走得更近,客客氣氣地請教:「老人家,請問這其中有什麼訣竅嗎?」
見老師這樣客氣,老人也客客氣氣地回答說:「沒什麼訣竅啊,不過是熟練和專注而已吧。」
那具體是怎麼回事呢?於是老人便做了介紹:
自己剛開始捕捉蟬時,根本粘不住,於是決定改變方法,從練習入手。他花了五、六個月時間,練習將一個彈丸放在竿頭上不讓它掉下來。當一個彈丸放穩後,又加了一個。等到兩個彈丸都不掉下來,他粘蟬失手的時候就大大減少了。就這樣一個個增加,等到疊放五個彈丸在竹竿上,五個都不掉下來的時候,他粘蟬就像彎腰撿東西一樣容易了。
最後,他做了這樣一個總結:「雖然天地如此之大,萬物如此之多,但我只注意蟬的翅膀。當我心神安定專一,不被萬物所擾的時候,怎麼會捉不到呢?」
聽完老人的話,我的心中突然有所觸動。老師若有所思,回過頭來對我們說:
「你們說一說,這位老先生的做法,給我們有什麼啟示嗎?」
我還沒有來得及說,老師就自言自語了:
「用心專一,能通於神。這也是我們學習和做任何事情成功的關鍵啊。」
之後,我們告別了老人,往前走去。老師問我:「子貢啊,你老催我快走。你難道不覺得,如果錯過了剛才向老人問話的機會,我們不是丟失了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嗎?」
剛才的那一幕,的確給我很大啟示。我老覺得要學習,就得向老師這樣的大師學習,普通人不可能給我指導。誰能想到:就是剛才這樣一個不打眼的老人,竟然也能給我們學習的大啟示呢?
告別了捕蟬老人,我們繼續往前走,不久又看見一個老漢在用羅網捕捉麻雀。
這一次,不必讓老師提醒了,我也認真地看他如何捕雀。
看得出來,他也是一個較會捕捉麻雀的人,但是很奇怪,他捕的都是大都是黃口小雀,幾乎沒有大雀。
於是我上前問他,為什麼會是這樣。
老漢回答說:「大雀警惕性高,很難捉到,而小雀貪吃,所以容易捕捉。小雀如果跟隨在大雀後面,就捉不到;而大雀隨從小雀,就可以捉到。」
老師聽了,又回頭對我們說:「這是不是又給了我們兩重啟示呢?——第一,永遠不要貪婪,貪婪必有禍害;第二,君子跟從什麼人,需要謹慎,若跟隨的人不正當,就會遭到羅網似的憂患啊!」
隨機說法,這正是老師教育的又一特別之處。而我這次感受最深的,還不只是這兩件事情告訴我的具體哲理,而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體驗
老師問是什麼。
我說:「那就是您所經常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子貢學記】
對一個善於學習的心靈而言,不一定有固定的老師,也不一定可要有固定的學習場所。
我們可以向老師學習,也可以向方方面面的人學習。
我們可以向書本學習,更可以向生活本身學習。
只要你放下身段,就會發現到處都是讓你學習的對象;
只要你願意張開心眼,就會發現哪裡都是學習的良機。
(引錄自《親愛的孔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