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中國通史–三國鼎立」問答題

看完「中國通史–三國鼎立」影片,並回答問題:

壹、從三國故事中,你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發?

真正地英豪並不是以一時一地的得失來評定,而是要看他是否有雄才偉略,是否有堅強的意志,是否能招攬人心是否能在風雲變化的局勢中確立自己的優勢
三國之爭就是人才之爭

 

貳、曹操為什麼討伐董卓,結果如何?

曹操被流矢射中,戰爭失敗。

參、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誰?

西元192年漢獻帝到洛陽,曹操第一個去迎接,並將漢獻帝遷往許昌牢牢控制,創造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權模式

肆、曹操為何不稱帝?

其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襄樊之役,孫權為奪回荊州,襲擊關羽,吳、蜀之間長達10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孫權認為曹操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可以減輕曹操對吳國的威脅。曹操看穿孫權的意圖,不輕易上當。

其二,從形勢看,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

其三,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

其四,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種自我評定。

 

伍、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請問三英是哪些人?

劉備、關羽、張飛

 

陸、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有哪些戰役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獲得勝利,這些戰爭造成如何的影響?

官渡之戰:曹操打袁紹,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基。

礎赤壁之戰:吳蜀擊曹操。影響:對曹操而言是個句號。曹操退回北方,不再南征。奠定三國鼎立的初步格局影響:對孫劉兩家而言,赤壁之戰是個逗號,他們還要繼續劃分曹操退出後的半壁江山。對於社會進程來說,赤壁之戰是個問號,歷史還要經過怎樣的道路才能走向統一

夷陵之戰:劉備打孫權,屬軍戰敗,數萬人戰死。劉備退到白帝城。體現了戰爭成敗與否,不在短時間的進展,而是看最後的結果。

影響:鞏固孫吳對荊州的佔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因此定型。

 

七、三國時期出現了哪兩個千古奇對?對話者為誰?

江東對:孫權/魯肅/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隆中對:劉備/諸葛亮/佔住荊州、益州/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八、以下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請在閱讀後條列其要點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中國通史–三國鼎立」問答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