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詩經概說講義

【詩經概說】

壹、釋名

戰國末年始尊為「經」南宋始稱為「詩經」:

「詩」或「詩三百」:孔子的時代、三百篇、毛詩、風雅、篇什。

貳、詩經的作者:絕大部分並無法考知。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

〈小雅.節南山〉:家父

〈大雅.崧高〉、〈烝民〉:尹吉甫。

◎孔子加以刪定:

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陽貨》)

參、詩經的形成:采詩、獻詩

1.《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周代設有采詩官,官名叫做「遒人」或「行人」,奉派到民間采詩。

2.《國語·周語》上:

召公(西周厲王時):

「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宮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

肆、詩經的產生時代與地域

1.《詩經》中的詩都是周詩,它產生的年代,大約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歷時五百多年。

◎最早:〈周頌〉 / 最晚:〈陳風.株林〉。

2.以黃河流域及漢水上游為主的北方文學代表

伍、字數、篇名與詩序:四言為主

1.以各篇首句數字為篇名,如〈桃夭〉、〈碩鼠〉,與全篇詩義無關。

2.詩序有大、小之分,〈小序〉置於各篇之前以解釋各篇旨意,多儒家教化之說,相傳為毛亨或衛宏所作。《毛詩.大序》置於〈關雎〉篇後,總論全書,相傳為子夏所作。

◎始皇焚書坑儒之後,漢代保存、研究《詩經》的主要有四家:魯人申培的《魯詩》,齊人轅固的《齊詩》,燕人韓嬰的《韓詩》,這三家《詩》在歷史上先後失傳。我們現在所讀的《詩經》,是漢代毛亨、毛萇傳下來的,毛亨作《毛詩故訓傳》,所以後人又稱《詩經》為「毛詩」。

陸、篇數

1.凡311篇,其中〈小雅〉有六篇詩「有目無辭」,實際為三○五篇,舉其成數曰「三百篇」。

宋朱熹於集傳中稱這六首詩為「笙詩」:

《小雅.鹿鳴之什》中的〈南陔〉﹑白華〉﹑〈華黍〉,《南有嘉魚之什》中的〈由庚〉 ﹑〈崇丘〉﹑〈由儀〉六篇的合稱

2.〈國風〉160篇,〈小雅〉80篇,〈大雅〉31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柒、詩經的體裁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

◎鄭樵:「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

1.風:十五國風,為民間歌謠。朱熹:「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歌咏,各言其情者」《詩集傳.序》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2.雅:雅,正也;古與「夏」通,「雅」為「夏」音,指推行於中夏之正聲,即周王朝之正樂。「雅」又分為〈大雅〉、〈小雅〉。朱熹:「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釐(賞賜)陳戒之詞也。」

3.頌:頌,容也。也就是「舞容」,因此,「頌」可說是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曲。「頌」分三頌:「周頌」祭祀周朝祖先、「魯頌」歌頌魯僖公、「商頌」歌頌商湯、武丁。

捌、詩經的作法(形式):賦比興

1.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賦」,是直接的鋪陳描寫,類似今之白描法。

《詩.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風寒),二之日栗烈(寒冷)。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一ㄝˋ,送飯給在田裡工作的人吃)彼南畝,田畯至喜。

2.比:「借彼物言此物」,即比喻法。如〈碩人〉以物喻美人、〈淇奧〉以竹喻君子。

〈衛風.碩人〉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即聯想法。一般用於一首詩或一組詩的開端,如〈關雎〉以鳥引事、〈蒹葭〉以秋景起興。

〈陳風.澤陂〉:

彼澤之陂(ㄆ一ˊ,澤畔障水之隄岸),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蕑(ㄐㄧㄢ,蘭草)。有美一人,碩大且卷(ㄑㄩㄢˊ,好)。寤寐無為,中心悁悁(ㄐㄩㄢ,憂悶)!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莊重)。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玖、詩經「四始」

〈國風〉之始:〈關雎〉/〈大雅〉之始:〈文王〉

〈小雅〉之始:〈鹿鳴〉/〈頌〉之始:〈清廟〉

拾、詩經的價值

1.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2.藉以了解周代社會及歷史。

3.印證小學(訓詁、聲韻),了解古代的語法語彙。

4.多識於鳥獸草木蟲魚之名。

拾壹、孔子教《詩》說

(一)道德修養

1.《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論語.泰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第十七》)

3.《論語.陽貨》:「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4.《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二)進仕需要

1.《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2.《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3.學《詩》還能「事君、事父」,《左傳》記述宴會賦詩和非宴會賦詩三十多次,賦詩七十多首。有的是「賦詩言志」,有的是「察行」,有的是「觀人」。

(三)增長知識: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概說講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