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勞山道士》歷屆試題-112整理

Posted By on 9 月 19, 2023 | 0 comments


1.、2.為題組。閱讀下列二段引文,回答1.、2.題。〔100.學測〕

甲、孫必振渡江,值大風雷,舟船蕩搖,同舟大恐。忽見金甲神立雲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諸人共仰視之,上書「孫必振」三字,甚真。眾謂孫必振:「汝有犯天譴,請自為一舟,勿相累。」孫尚無言,眾不待其肯可,視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孫既登舟,回視,則前舟覆矣。                     (蒲松齡《聊齋志異.孫必振》)

乙、邑人某,佻達無賴,偶游村外,見少婦乘馬來,謂同游者曰:「我能令其一笑。」眾未深信,約賭作筵。某遽奔去,出馬前,連聲譁曰:「我要死!……」因於牆頭抽粱  (粱  :高粱莖)一本,橫尺許,解帶挂其上,引頸作縊狀。婦果過而哂之,眾亦粲然。婦去既遠,某猶不動,眾益笑之。近視,則舌出目瞑,而氣真絕矣。粱本自經,豈不奇哉!是可以為儇薄之戒。(蒲松齡《聊齋志異.戲縊》)

1.最能凸顯以上二段引文描寫上共同特色的選項是:

(A)人物    (B)對話    (C)情節    (D)場景

2.關於以上二段引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甲段主旨在彰顯人性溫暖   (B)甲段充分展現反諷性效果

(C)乙段主旨在強調應信守承諾  (D)乙段由悲而喜暗喻人生無常

1.、2.題組語譯:

甲、

孫必振要乘船過江,遇到大風與雷雨,所乘的船搖晃劇烈,同船的人都驚恐不已。忽然看見金甲神站立在雲中,手拿著金字牌朝下顯示,船上眾人都一起抬頭看著,只見上面寫了「孫必振」三個字,非常清晰。於是眾人對孫必振說:「你一定是犯了錯,所以上天要懲罰你,請你自己單獨另乘一艘船,不要連累我們。」孫必振還沒回答,眾人不等他說肯不肯,一看見旁邊有一艘小船,就一起將孫必振推到小船上。孫必振到了小船上,再回頭,原來的那艘船已經翻覆了。

乙、

某地方有個人,生性輕薄,行為放蕩,有一次他在村外遊玩,看見有位少婦乘馬而來,某人於是對同他一起出遊的人說:「我能讓那個少婦發笑。」眾人都不相信,於是訂下賭約,誰輸了就要擺酒筵作東請客。某人於是快奔而去,在少婦馬前出現,連聲大喊:「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接著從一旁的牆頭抽出一根高粱莖(按︰鄉下地方多土牆,乃用碎土雜草屑夯築而成),凸出牆面約一尺左右,某人解下衣帶掛在上頭,伸長脖子作自縊狀。少婦經過後果然笑了,眾人也都笑了起來。眼見少婦已經走遠,某人卻還定住不動,眾人於是笑得更為厲害。就近一看,發現某人舌頭吐出,眼睛閉上,真的斷氣了。能吊死在一根高粱莖上,豈不是很奇怪嗎?這件事可以作為巧佞輕佻的人的鑑戒。

1.       答案:(C)

解析:兩則故事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故以情節取勝。而人物性格、對話內容、場景描繪都非其特色。

2.       答案:(B)

解析:(A)甲段故事中,眾人在危險時急推孫必振到他船,看不出有「人性溫暖」。

(B)甲段故事中遭天譴的眾人卻不知道有過的正是自身,故有反諷效果。

(C)乙段故事不以這種輕佻的約定為是,故無強調應信守承諾之意。

(D)乙段故事以悲劇告終,並非「由悲而喜」,也無「暗喻人生無常」之意。

 

3.、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4.題。〔103.學測〕

王汾濱言:其鄉有養八哥者,教以語言,甚狎習,出遊必與之俱,相將數年矣。一日,將過絳州,去家尚遠,而資斧已罄。其人愁苦無策。鳥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當得善價,不愁歸路無貲也。」其人云:「我安忍!」鳥言:「不妨。主人得價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樹下。」其人從之。攜至城,相問答,觀者漸眾。有中貴見之,聞諸王。王召入,欲買之。其人曰:「小人相依為命,不願賣。」王問鳥:「汝願住否?」答言:「願住。」王喜。鳥又言:「給價十金,勿多予。」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恨狀而出。王與鳥語,應對便捷。呼肉啖之。食已,鳥曰:「臣要浴。」王命金盆貯水,開籠令浴。浴已,飛簷間,梳翎抖羽,尚與王喋喋不休。頃之,羽燥,翩躚而起。操晉聲曰:「臣去呀!」顧盼已失所在。王及內侍,仰面咨嗟,急覓其人,則已渺矣。後有往秦中者,見其人攜鳥在西安市上。 畀:交給。       (蒲松齡《聊齋誌異.鴝鵒》)

3.關於本篇故事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八哥的主人因缺旅費,打算出售八哥 (B)八哥擬另謀棲身之處,設局誆騙主人

(C)八哥與主人合謀,利用賣身詐取錢財 (D)八哥與主人得手後,在西安故技重施

4.下列關於故事的解釋,錯誤的選項是:

(A)主人將八哥「攜至城,相問答」,係為製造奇觀引人注意

(B)八哥對王言「給價十金,勿多予」,有助於取得王的信任

(C)主人「故作懊恨狀」,目的是為了讓八哥相信他萬分不捨

(D)八哥「尚與王喋喋不休」,係為讓王疏於防備,以便逃走

3.、4.題組語譯:

王汾濱說:他的家鄉有個養八哥鳥的人,教八哥鳥說人話,人與鳥之間非常親近熟習,出外遊玩時人與鳥一定在一起,就這樣共同生活了數年。有一天,這位養八哥鳥的人將路過絳州,此地離其家還很遠,然而旅費已花用一空。此人於是愁苦滿面,計無所出。這時八哥鳥說:「為何不把我賣掉?將我送到王公貴人的府邸去,應該可以賣得好價錢,就不愁回家沒盤纏了。」此人說:「我怎麼忍心!」八哥鳥說:「沒關係。主人你得到賣我的錢後就趕快走,到城西二十里的大樹下等我。」此人聽從八哥鳥的話。攜帶八哥鳥來到城中,和八哥鳥在那邊彼此一問一答,旁邊觀看的人越來越多。有宦官看到了,就去報告王爺。王爺召見此人,表明想要買下八哥鳥的意願。此人說:「我與八哥鳥相依為命,不想賣。」王爺轉問八哥鳥:「你願意住下來嗎?」八哥鳥回答:「願意住下來。」王爺很高興。八哥鳥又說:「王爺給價金十金就好,不要多給了。」王爺認為八哥鳥能為自己著想,更加高興,立刻給此人十金。此人故意作出懊惱悔恨之狀,然後離開。王爺與八哥鳥說話,八哥鳥的應對很流利快速。王爺高興之餘叫下人送來肉讓八哥鳥吃。八哥鳥吃完肉,說:「我想要洗身子。」王爺命人拿金盆裝水,打開鳥籠的門讓八哥鳥洗浴。洗浴完畢,八哥鳥便飛到屋簷間,在那邊梳理翅膀、抖動羽毛,還與王爺喋喋不休的講著話。過一會兒,八哥鳥的羽毛乾了,牠輕快的飛起,操著山西口音說:「我要離開了!」一轉眼就不知八哥鳥到哪去了。王爺及一旁的侍者,都抬起頭發出嘆息聲,又急著去找賣鳥的人,賣鳥的人已經不見蹤跡了。後來有人前去關中,還看見此人帶著鳥出現在西安市街上。

3. 答案:(C) 

解析:(A)八哥的主人原本不願出售八哥。    (B)八哥與主人感情甚佳,並無誆騙主人。    (D)八哥與主人出現在西安,但並無「故技重施」的敘述。

4. 答案:(C)

解析:(C)主人「故作懊恨狀」,目的是為了讓王爺相信他萬分不捨,而非讓八哥相信。

 

5.〈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句中「賓客」所「從」有其對象(即「太守」),故相當於「太守歸而賓客從『之』也」。下列文句畫底線的動詞之後,也省略對象的是:                                   〔107.指考〕

(A)左右以君賤之也,以草具

(B)及期,入太原候之,相大喜

(C)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還家

(E)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理甚玄妙

5. 答案:(A)(C)(D)

解析:(A)食(之)以草具。「食」有「給……食物」之意,可接賓語,指給他(馮諼)粗劣的食物。出自〈馮諼客孟嘗君〉。

(B)「相見」指見面,「相」指「互相」,不須加賓語。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

(C)使(之)拜夫人。「使」有「讓、以致於」之意,可接賓語,指讓他(史可法)拜見夫人。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D)便要(之)還家。「要」有「邀請」之意,可接賓語,指邀請他(漁人)回家。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E)「與語」指和他談話,「之」字應加在「與」字之後,而不是「語」字之後。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6.關於下文陶、馬二人的對話,敘述最適當的是: 〔109.學測〕

陶一日謂馬曰:「君家固不豐,僕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為常?為今計,賣菊亦足謀生。」馬素介,聞陶言,甚鄙之,曰:「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                                (《聊齋誌異.黃英》)

(A)陶以馬未能安貧為恥     (B)馬希望陶能自食其力

(C)陶與馬商議賣菊維生     (D)馬怕家貧而有辱於陶

6. 答案:(C)

解析:陶要賣菊維生,馬安於貧困而鄙視這樣的行當。

語譯:陶姓少年有一天對馬子才說︰「你的家業本就不豐厚,我每天在你這吃喝會連累你這好朋友,怎麼可以成為常態?現在我想想,靠賣菊花應該足以維持生計。」馬子才素來清高耿介,聽陶姓少年這樣說,非常鄙視他,說:「我以為你是風流高雅之人,應當可以安於貧困。現在竟然有這樣的想法,簡直把菊圃當市集,侮辱了菊花。」陶姓少年笑說:「自食其力不算貪婪,賣花為業不是庸俗。人固然不能苟且謀求富貴,但也不必一定要過貧困生活。」

 

7.下列「 」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112.學測〕

(A)胡「笳」之拍/僧侶「袈」裟 (B)釁起「鬩」牆/傲「睨」萬物

(C)驀然而「踣」/「掊」擊對手 (D)「吁」嗟而去/「迂」談闊論

7. 答案:(A)

  解析:(A)笳,音ㄐㄧㄚ,樂器名,吹管樂器。「胡笳之拍」出自張李德和〈畫菊自序〉,蔡琰在戰亂中被匈奴所擄,十二年後曹操將其從胡地贖回,之後作〈胡笳十八拍〉,表達對留在胡地孩子的思念以及因自己不幸遭遇而生發的一腔悲憤/「袈」裟,音ㄐㄧㄚ,梵語 kāṣāya 的音譯,為一長方形的布塊,出家人以此布塊裹身,為佛教僧侶的法衣。出自王盛弘〈高尾山紀事〉。

(B)鬩,音ㄒㄧˋ,互相爭訟。「釁起鬩牆」出自鄭用錫〈勸和論〉,意為紛爭起源於內部的爭鬥/睨,音ㄋㄧˋ,斜著眼睛看,在此有傲視之義。另外,「睥睨著或遠或近地以絕壑陡崖或瘦稜亂石斷然阻隔或險奇連結著的神貌互異的四周群峰」出自陳列〈玉山去來〉,同為傲視之意。

(C)踣,音ㄅㄛˊ,跌倒。「驀然而踣」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指忽然跌倒/掊,音ㄆㄡˇ,打擊、抨擊。

(D)吁,音ㄒㄩ,可作嘆詞使用,或作嘆息、憂愁之意。「吁嗟而去」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指嘆著氣離開/迂,音ㄩ,「迂談闊論」指迂腐而不合事理的言論。

 

8.下列各組「 」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112.學測〕

(A)克己「復」禮為仁/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

(C)蓋藏「既」富,絃誦興焉/「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

(D)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項伯)素「善」留侯張良

(E)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8. 答案:(A)(B)

  解析:(A)返、歸。出自《論語.顏淵》。語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乎禮就是仁/返、歸,在此有恢復之意。出自韓愈〈師說〉。語譯:從師問學的傳統不能恢復由此可知了!

(B)到。出自〈燭之武退秦師〉。語譯:沒有秦穆公的助力,我不會到今天的地位/到。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C)已經。出自洪繻〈鹿港乘桴記〉。語譯:儲藏的財物已經豐裕後,文教風氣也就興起/表示並列的連接詞,與「且」、「又」、「也」等詞連用。出自鄭用錫〈勸和論〉。語譯:既親愛親近的人,也要親愛疏遠的人。

(D)通「繕」,修治,引申為擦拭。出自《莊子.庖丁解牛》。語譯:為此感到自得而心滿意足,將刀子擦拭乾淨,收藏起來/交好。出自司馬遷〈鴻門宴〉。語譯:(項伯)平素和留侯 張良交好。

(E)居然。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語譯: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居然捨不得離開湖邊/全、整。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好久不見你的身影,為什麼整天一聲不響地在這裡。

 

9.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104指考〕

(A)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B)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C)後五年,吾妻來「歸」/靖心知虬髯得事也,「歸」告張氏,具禮拜賀

(D)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E)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9. 答案:(B)(D)

解析:(A)盡頭,終了。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全部。出自黃宗羲〈原君〉。(B)迫近。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C)女子出嫁。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回家。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D)美善。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鄭用錫〈勸和論〉。(E)寧願。出自屈原〈漁父〉/豈,難道。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

 

10.下列各組「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105學測】

(A)不堪其苦,陰有歸「志」/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B)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

(C)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

10. 答案:(A)

解析:(A)陰有歸「志」︰心中想法。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志」慮忠純︰心中志向。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B)其西南「諸」峰︰眾多、各個。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謀「諸」漆工︰「之於」二字的合音。出自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

(C)必躬「造」左公第︰至。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洋洋乎與「造」物者遊︰創造。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D)問所「從」來︰自。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余與「從」者後︰跟隨。出自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

 

11.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106指考】

(A)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B)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

(D)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E)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11. 答案:(D)(E)

解析:

(A)鞭柄。出自賈誼〈過秦論〉/通「撫」,安撫。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B)共同。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通「供」,供給、供應。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C)音ㄓㄨˇ,連綴。出自曹丕《典論.論文》/音ㄕㄨˇ,轄區。出自鄭用錫〈勸和論〉。

(D)皆為句末語助詞,無義。出自司馬遷〈伯夷列傳〉。語譯:我登上箕山,山上建造了許由的墳塚/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E)皆指「你」。出自黃宗羲〈原君〉/出自司馬遷〈鴻門宴〉。

 

12.下列各組「 」內三個偏旁相同的字,讀音完全不同的選項是:    【104學測】

(A)「忻」慕不已╱「沂」水之濱╱「斫」木為琴

(B)「滄」海遺珠╱氣味「嗆」鼻╱「戧」金彩盒

(C)善擊「羯」鼓╱斷碑殘「碣」╱佛家「偈」言

(D)多年「淬」煉╱「啐」一口痰╱窸「窣」作響

12. 答案:(A)

解析:(A)ㄒㄧㄣ/一ˊ/ㄓㄨㄛˊ。忻︰通「欣」,喜悅/沂︰水名/斫:用刀斧砍削。

(B)ㄘㄤ/ㄑㄧㄤˋ/ㄑㄧㄤˋ。滄海:大海/嗆鼻:煙氣或味道刺激鼻腔,使人感覺不舒服/戧金:先在器物上刻劃出圖案花紋,然後在刻痕中填上金色。

(C)ㄐㄧㄝˊ/ㄐㄧㄝˊ/ㄐㄧˋ。羯鼓:樂器名,狀似小鼓,兩面蒙皮,均可擊打/碣:刻有文字的圓形石碑,用以記載事蹟或頌揚功德等/偈,梵語音譯,義譯為頌。蘊含佛法的詩歌,由四句構成,無韻。

(D)ㄘㄨㄟˋ/ㄘㄨㄟˋ/ㄙㄨˋ。淬煉:又作「淬鍊」,鍛造時將燒紅的金屬浸入水中。引申為磨鍊/啐:用力吐出/窸窣:形容細碎而斷續的聲音。

 

13.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106學測】

(A)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C)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D)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E)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

13. 答案:(A)(C)(D)

解析:

(A)窮盡,引申為至、到達。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至。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B)音ㄅㄧˋ,等到。「比」和「及」同義。出自《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照。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C)皆「親自」。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諸葛亮〈出師表〉。

(D)全部、完全。出自曹丕《典論.論文》/連橫〈臺灣通史序〉。

(E)推辭。出自黃庭堅〈寄黃幾復〉/向人表達謝意。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14.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107學測】

(A)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B)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

(C)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

(D)虎嘯風生,龍吟雲萃,「固」非偶然也/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E)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14. 答案:(B)(C)(D)

解析:

(A)「信」者效其忠︰誠信。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信」可樂也︰確實、實在。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B)以此伏「事」公卿︰侍奉。出自顧炎武〈廉恥〉/使之西面「事」秦︰侍奉。出自李斯〈諫逐客書〉。

(C)「謀」諸漆工︰商議。出自劉基〈郁離子選——工之僑為琴〉/涕泣「謀」於禁卒︰商議。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D)「固」非偶然也︰本來。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我「固」謂不能作苦︰本來。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選——勞山道士〉。

(E)「向」聲背實︰崇尚。出自曹丕《典論.論文》/始悟「向」之倒峽崩崖︰先前。出自郁永河〈裨海紀遊選——北投硫穴記〉。

 

15.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109學測】

(A)「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

(B)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呈卷,即「面」署第一

(C)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D)男有「分」,女有歸/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

(E)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15. 答案:(D)(E)

解析:(A)遷升、獎賞。語本諸葛亮〈出師表〉/登。郁永河〈北投硫穴記〉。(B)面對。蒲松齡〈勞山道士〉/當面。方苞〈左忠毅公逸事〉。(C)放逐。〈馮諼客孟嘗君〉/放任。王羲之〈蘭亭集序〉。(D)本分,指職業。〈大同與小康〉/本分職責。黃宗羲〈原君〉。(E)全部。陶淵明〈桃花源記〉/全部。司馬遷〈鴻門宴〉。

 

16.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93.學測〕

(A)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B)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脩、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是兼擅詩、文的作者

(C)《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D)《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E)清代是小說發皇的時代,名作蠭出,《金瓶梅》、《紅樓夢》、《聊齋志異》、《老殘遊記》等,為其中佼佼者。

答案:(B)(C)(D)

解析:(A)宋代古文宗法韓愈、柳宗元,故成就大小與人數多寡無關。(C)《左傳》長於敘事,為歷史散文之佳構。(E)《金瓶梅》為明代 蘭陵笑笑生的作品。

 

17.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及體裁,對應完全正確的選項是:〔94.學測〕

(A)〈虬髯客傳〉/元稹/唐人傳奇小說

(B)《水滸傳》/施耐庵/宋人話本小說

(C)《老殘遊記》/劉鶚/清代章回小說

(D)《聊齋志異》/蒲松齡/清代志怪小說

(E)《世說新語》/劉義慶/南朝宋志人小說。

答案:(C)(D)(E)

解析:(A)〈虬髯客傳〉的作者是唐 杜光庭。唐 元稹所作為《會真記》,又名《鶯鶯傳》。(B)《水滸傳》為元末明初的章回小說。

 

18-19為題組,閱讀下列文字後,回答下列問題:〔94.指考〕

順治間,滕、嶧之區,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後受撫,邑宰別之為「盜戶」。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蓋恐其復叛也。後訟者輒冒稱盜戶,而怨家則力攻其偽,每兩造具陳,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盜之真偽,反復相訐,煩有司稽籍焉。適官署多狐,宰有女為所惑,聘術士來,符捉入瓶,將熾以火。狐在瓶內大呼曰:「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聊齋志異‧盜戶》)

18.下列敘述,符合文中內涵與旨意的選項是:

(A)對盜戶的招安優撫,實即反映出官府的腐敗昏聵

(B)官府對爭訟的雙方,一定問明是非曲直,以示公正無私

(C)文中以盜戶形容狐為   虎作倀,脅迫官府,魅惑良民的景況

(D)盜戶因為想取得訴訟勝算,因此在訴訟時,多先陳上戶籍證明。

答案:(A)

解析:蒲松齡透過這則奇特的事件,重點並不是嘲笑可笑的狐,而是譏諷無能、只想粉飾太         平的官府,對無能的管理者,提出批判。

 

19.狐被捉後大呼「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原因是:

(A)懼損官府威嚴,不敢公然恥笑

(B)狐鋌而走險,淪為盜戶,令人竊笑

(C)狐想冒用盜戶之名,取得寬恕,令人啼笑皆非

(D)   官府聘術士捉狐燒狐,流於怪力亂神,聞者哭笑不得。

答案:(C)

解析:因為就地招安優撫「盜戶」,訴訟時又刻意袒護,因此狐狸想冒用盜戶之名,避免一死。

語譯:順治年間,山東一帶的人民,十人中有七個是強盜,官府不敢追捕。後來強盜接受招         安,地方長官特別將之列為「盜戶」。每碰到他們與良民發生糾紛,官府因怕他們再度造反,都會刻意偏袒盜戶這一方。後來爭訟者便常謊稱是盜戶,對方則極力指陳他們是假盜戶,兩方各執其詞,爭訟事件的真假虛實常被擱置一旁,反要先分辨打官司的人是不是盜戶,反覆爭吵嚴重,最後要官府考察戶籍才能明辨真偽。剛好官衙裡有很多狐妖,迷惑邑宰的女兒,便聘術士,用符咒把狐妖捉進瓶中,準備用火燒死。狐妖在瓶子裡大叫:「我是盜戶!」 聽到的人沒有不偷笑的。

 

20.下列文句,敘述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的選項是:〔99.指考〕

(A)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C)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D)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E)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答案:(A)(B)(C)

解析:(A)袁宏道別具不同於世俗的審美觀,眷戀不可言傳的月景之美。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B)描寫項脊軒修葺後,月夜幽美之景,別有情趣,十分怡人。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C)先從視覺描寫煙霧消散,月光普照千里的靜謐之美,再從聽覺的漁歌互答,由景而人寫出人情和樂,最後「其喜洋洋者矣」顯出喜的情懷。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D)僅是描寫道士於月夜宴飲施展法術,並非敘述其人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E)蘇軾藉著對蒼天的既問且訴,馳騁想像於天際月宮,因為對人世間的無可奈何,想乘風歸去,又擔心自己也忍受不了那種純淨的寒冷而又有所猶豫。並未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出自蘇軾〈水調歌頭〉。

 

21.古文中的詞語解釋,有的可以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有的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下列屬於後者的選項是:〔102.指考〕

(A)將〈燭之武退秦師〉:「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夫人」解釋為「秦伯」

(B)將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騷人」解釋為「失意文人」

(C)將王羲之〈蘭亭集序〉:「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時人」解釋為「參加蘭亭修禊的人」

(D)將蒲松齡〈勞山道士〉:「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的「美人」解釋為「嫦娥」。

 答案:(B)

解析:題幹要求的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而(B)源自中國文化中的屈原作品〈離騷〉,騷,憂愁之意。屈原為失意的文人,因此騷人指失意文人。(A)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夫人」指「秦穆公」。秦、晉聯合攻鄭,燭之武勸退秦穆公,晉文公乃以當年受秦穆公之恩得以入晉為君為由,不肯與秦穆公為敵。(C)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時人」指「參加蘭亭修禊的人」。當時參加修禊盛事的眾人飲酒作詩,〈蘭亭集〉即為收集眾人所作感懷作品而成。(D)此處引「嫦娥奔月」的故事,「美人」在此由上下文推知專指「嫦娥」,但一般而言,「美人」並不指「嫦娥」。

22.下列關於小說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103.指考〕

(A)傳奇小說中的「傳奇」是「傳述奇人異事」的意思,始見於明代

(B)《紅樓夢》為章回體小說,又名《風月寶鑑》,作者曹雪芹描寫的對象,以男性為重心

(C)《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人事物,大多有其根據,全書以魏為正統,與《三國志》相同

(D)《聊齋誌異》中的〈勞山道士〉及《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都含有諷刺世情的意味。

答案:(D)

解析:(A)「傳奇」一詞出自唐末裴鉶的《傳奇》。(B)《紅樓夢》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金玉緣》。描寫對象以女性為重心。(C)《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其中描寫的人事,大多有根據,但以蜀為正統,與《三國志》以魏為正統不同。(D)〈勞山道士〉諷刺王生想求道卻意志不堅、心術不正。〈范進中舉〉以詼諧滑稽的手法,描寫范進中舉前後人情的冷暖變化,刻劃學子熱衷功名的心態,對當時世風提出深刻的諷刺與有力的批判。

23.《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句中畫底線處描述、解說「三省吾身」的內容。下列畫底線的文句,是對其前面的文句(未畫底線者)進行「描述、解說」的選項是:〔104學測〕

(A)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B)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C)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

(E)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答案:(A) (B) (C)

解析:(A)「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對「洞庭一湖」的描述。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B)「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是對「大溪」的描述。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C)「孔子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是對「聖人無常師」的描述。出自韓愈〈師說〉。(D「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是看到道士的後續行為,為另一獨立敘述,並非對「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的描述。(「理甚玄妙」是對其「語」之描述。)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E)禽鳥、眾人、太守,三者層層烘托,並非以後者解說或描述前者。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

 

24.下列對古典文學的體制或發展,敘述正確的是:〔107.學測〕

(A)《詩經》分風、雅、頌三種文體,句子大致整齊,以四言為主;《楚辭》多寫楚地風物,句子多參差不齊

(B)五言古詩產生於漢代,句數不拘,亦不刻意求對仗,平仄、用韻皆較近體詩自由

(C)古文經中唐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與實踐,風行一時,至晚唐、五代式微,復於北宋歐陽脩再興

(D)晚明小品題材趨於生活化,反映文人特有的生命情調和審美趣味,歸有光、袁宏道為代表作家

(E)《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皆為章回小說,對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均有所批判。

答案:(A)(B)(C)

解析:(D)歸有光唐宋派,其作品不歸屬晚小品,不能將其與公安派 袁宏道並列。(E)《聊齋志異》屬文言筆記小說,不是章回小說。至於對八股取士之科舉制度的批判,以《儒林外史》最為明顯,《紅樓夢》及《聊齋志異》則隱含在故事情節中。

 

25.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108學測】

(A)「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欲呼張良與俱「去」

(B)斫而「為」琴,弦而鼓之/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C)「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D)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E)奢貴自「奉」,禮異人臣/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答案:(A)(E)

解析:(A)皆指離開。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出自司馬遷《史記.鴻門宴》。(B)製作。出自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用於句末,表示疑問之意。出自屈原〈漁父〉。(C)拜見。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詢問。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D)端正。出自蘇軾〈赤壁賦〉/危險。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E)皆指供養。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出自黃宗羲〈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