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新解讀,全新角度詮釋仕和隱

Posted By on 11 月 29, 2022 | 0 comments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新解讀,全新角度詮釋仕和隱

文史揮墨

歸去, 辭官回鄉。來、兮,虛字。但很多人視「來」為實字。「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有人說,「歸去來」是六朝時的習語,強調的是「歸」。

有人說,歸、去、來,就是歸去和歸來,棄官為去,還鄉為來。

歸去,目送自己,歸來,目迎自己,觀察點變換。或許這樣解釋更能顯示陶淵明的文心。

 

01

陶淵明之後, 「歸去來」成為詩人的熟詞。

馬致遠曲云:「酒旋沽,魚新買,滿眼雲山畫圖開,清風明月還詩債。本是個懶散人,又無甚經濟才,歸去來。」

吳弘道曲云:「栽,繞籬黃菊開。傳千載,賦一篇歸去來。」辭,文體名。起於北國時期的楚國,屈原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漢人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為《楚辭》。

四十一歲時任彭澤縣令,蔑視官場規則,每天喝酒作詩,衣著很隨便。上級派員來視察的時候,縣衙的官吏提醒他要穿上整整齊齊的官服去拜見,陶端明歎了一口氣:「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

五斗米,當時縣令的俸祿。 折腰,鞠躬跪拜, 這句話也成為著名的典故。

陶淵明立即辭官回家,隱居務農,從此未再出仕,六十三歲去世。

 

《歸去來辭》前面本來有一篇短序,陶公在序文中說,他辭官的直接原因是妹妹死了,前往奔喪,沒有一字提到督郵。

後世談陶淵明一定有督郵,多半沒有妹妹,妹妹的事分明寫在序文裡,序文和正文一向是《歸去來辭》的一部分,應該都讀過,可是這些人硬是置而不論,單單把督郵的故事傳下去。

此事引起無窮的討論。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讀者需要看精彩的人生,因此作者選材,要避開那些平庸瑣碎枯燥零亂的成分。

很顯然,辭官對抗督郵,精彩;辭官吊胞妹之喪,不夠精彩。如果兩個因素都有,讀者大眾偏愛哪一個,記述者強調哪一個。

如果只有吊表信而有徵,記述者為了「可傳」, 寧可採用沒有可靠根據但比較精彩的一個。

李辰冬教授著《陶淵明評論》,指出陶公本來也有一番抱負,由於性格衝突,經過長期的內心掙扎,最後毅然歸農。

用陶公自己的詩句來做標籤,由「猛志逸四海」,經過「冰炭滿懷抱」,到「復得返自然」,最後「不覺知有我」。

可以說,他的思想開始是儒家,最後是道家,在儒家受苦,從道家得到救贖。

 

02

古人隱居,多半是先做官存下財產,然後安享歲月,今人稱為「生涯規劃」。

孟浩然說他自己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陶淵明的退隱沒有經過規劃,他在生活困難的時候去做縣令,做了八十三天,以「任性」或「即興」的方式走人,他沒有錢。

李白曾經有過錢,亂花錢,沒有積蓄,兩人後來的生活都很困苦,但是在這篇《歸去來辭》裡面,洋溢著「復歸自然」的歡欣和美好想像,完全沒去想經濟條件,後世稱他是田園文學的創始者。

詩人多半愛酒,陶淵明尤甚,有學問的人說他每一首詩裡都有酒。他做彭澤令,吩附縣府的「官田」一律種秫,秫是釀酒的原料。

他退隱以後,有一年窮得沒有飯吃,顏延之送給他一筆錢,他全都買了酒,不顧老婆孩子的生活。

愛酒愛到這個程度,已是酗酒,酗酒是惡行,但是陶湘明受後世讚美。後人認為陶公酗酒是對黑暗政治的反抗,他們支持反抗,也可能因為陶公有酒才寫出那麼多好詩,他們因珍惜結果而美化過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03

最後,陶洲明把他的歸隱提高到哲學的層次,歸隱的問題不是經濟,而是思想觀念。陶公一路寫來,安排了層次。

起初, 「舟遙遙以輕揚, 風飄飄而吹衣」只是單純的快感。然後,「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有了反思。

最後,「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皈依哲學。一層比一層深刻。 「層次」我們今天寫作,也都沒有忽略。

陶淵明的作品得到後世極高的評價。昭明太子說他「獨超眾類」 唐宋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遊都非常推崇他,朱嘉指出,《歸去來辭》然繼承楚騷,卻沒有苦眉皺臉怨天尤人。

 

歐陽修甚至說,西晉、東晉只有一篇文章,就是《歸去來辭》。

《古文觀止》注裡稱讚它的形式美:「全文的律優美,意境空靈,同時又有抒情和浪漫氣息,千多年來廣為傳誦。」

網路上也有很多高見:「山中人」表揚《歸去來辭》淡雅自然,優美含蓄,音節和諧,章法勻整,有悠然沖淡的情致。

一篇沒有作者署名的文章說:「《歸去來辭》是一篇孤憤難平、憂樂相生的心靈之歌,有返歸真,頤養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歎。

有縱浪大化、逍遙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誤入官場、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團聚、琴書相伴的寧靜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難訴的鬱悶孤寂。」

 

這一段話最能說出陶公作品似簡單而實繁複、似獨奏而實交響的藝術特色。

「不為五斗米折腰」以後,陶淵明隱居了二十二年,《歸去來辭》描述他歸隱初期的生活和心情,這時剛剛從牢籠中脫身,只見其樂,不覺其苦,他家中還有一些生活資源可以消費。

後來他和他的夫人真正下田勞動,接二連三發生天災,收成不好,他的歲數也慢慢增加,勞動的能量降低,日子就拮据了。

他曾經一連幾天沒有飯吃,也曾經餓得跑到朋友家中去乞食,這些情況,都在他的詩中反映出來。

 

04

唐朝的王維說,早知如此,當初何不降低姿態繼續做縣令?但是顏延之、桓道濟,這些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曾願意幫忙,他還是堅決地拒絕了。

讀《歸去來辭》,別忘了李白有一篇《與韓荊州書》;讀李白的《與韓荊州書》,別忘了陶淵明有一篇《歸去來辭》。

這是兩種人生觀,或者是一個人的兩個階段。直到今天,中國的讀書人還受這兩種欲望支配,一個能仕,一個能隱若。

 

要瞭解隱逸,陶淵明的詩也不可不讀,下面這一首,可以說是《歸去來辭》的變奏: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05

有人曾經討論:陶端明究竟是儒家還是道家?

問題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儒家思想有一部分和道家疊合。

有些人認為陶淵明是儒家,他們忽略了一個現象:陶公但求自適,很少考慮妻子的生活。

儒家認為一個人是五倫中的一員,他對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都有責任,他要為這些人作出犧牲。

關於「仕」和「隱」的矛盾,孟子提出一種主張,「為貧而仕,邦無道則隱」。

沒錯,可是如果你沒有謀生技能、經濟來源,你不能讓父母妻子跟你一同「夏日長抱饑,條夜無被眠」。

 

你應該出去做官,但是,你但求維持基本生適,不可圖富貴,所以只能做小吏,不可以求騰達。

這樣,你是這一件政治大工程裡的一名技術小工,該受的委屈你要受,對決策、 設計不負責任。陶公顯然沒有這樣的想法。

道家要求現在滿足自己的性情,將來飛升成仙,以「我」為中心,五倫都是他的束縛和累贅,他飛升的時候,不帶走一片浮雲。

如此看來 我們得在道家裡面給陶公找一個位置。

回到文學欣賞,不管他是儒也好,是道也好,《歸去來辭》是隱逸文學的上上品, 田園文學的佼佼者。

它圓滿具足,自成宇宙,儒和道都是藝術以外的事。

發佈於 2022-08-10 21:17。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285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