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多麽美好的世界——讀《大同與小康》/ 閱讀心得佳作

凌性傑/多麽美好的世界——讀《大同與小康》/閱讀心得佳作

【作品一】一年射班 吳冠儀

《論語》裡「欲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理想生活,《禮記禮運》裡「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的理想社會,那會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

作者對著「親愛的D」說著這些話,讓我不禁想到以前國中的課文——王溢嘉的《音樂家與職籃明星》,用M的身分向W寫信,而M是現在有所體悟的自己,W則是過去仍然迷茫的自己,反觀凌性傑的文章,雖然「親愛的D」或許不是他自己,感覺更像他的兒女,但整篇文章卻仍有不斷自我對話的感覺,一句又一句的激問,再一句又一句的結論,似乎在確認著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讓讀者進入無盡的反思。

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嗎?世界上真的有美好的社會嗎?陶淵明在動亂的年代, 用「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心境,創造出象徵人間樂土的桃花源;而凌性傑讀《大同與小康》,在陋劣的體制、律法、政令的束縛下,嘗試著真誠面對生活並選擇自己能選擇的,試圖用熱情與希望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如王安憶的《烏托邦詩篇》所言:「我只知道,在一個人心裡,應當懷有一個對世界的願望,是對世界的願望。」不約而同囊括了陶淵明和凌性傑的想法。

不過換個角度來想,戰亂的年代與拘束的社會,真的全是壞處嗎?的確,社會有時候是冷酷的,是現實的,但也因此讓人萌生出追求完美世界的慾望,跟「不禁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有異曲同工之妙—沒有天寒地凍的折磨,就沒有心靈上感覺更好的結果,而沒有這份渴望,就不會嘗試著讓社會進步。再者,政令與體制全是束縛嗎?這些條款難道不是因為心中對美好世界抱有期待與希望、渴望社會進步而成立嗎?作者寫「權力在無情的政客手中,生活在制度的刀俎之上,我們可以保有多少人性的美好。」但我認為,是因為美好的人性,造就了以善良為出發點的體制,卻被變化的人性所厭煩,而現在自以為美好的人性,反而建立在排斥過去美好人性的作為之上,終究是人性使人性變質了,而那個桃花源、那個多麼美好的世界,不可否認的也是以當代流傳的,那變幻無常的美好人性所定義出來的吧。

Ω 老師說:觀點明確,論證充分而有條理,相當出色,且能注意到文本表達的技巧與情義表達的關係;行文時表達流暢,且能適度引用文本的句子,讓作品更有亮點。

 

【作品二】一年射班 詹子怡

「快樂是無須擔憂未來,快樂是知道自己怎樣都可以安身立命」是這篇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在七歲以前,每當別人問起我長大後想要做的工作,我總會想到非常多的答案,例如:太空人、醫生、護士、律師……,我覺得每種職業都很有趣,每個都想嘗試看看,在那個年紀的我,不曾為未來擔憂過。但就在我開始讀小學後的某一天,我不知道為什麼的,再也無法在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中得到任何一個答案,我開始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靠著抱持理想、付諸行動而當上我曾經幻想的其中一種職業。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體制是讓我們活得人不像人的可怕怪物,政令與法律輕易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我一直都認為體制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但我並不認為這些影響都是負面的,也不曾去想過他會不會使我活得像可怕怪物。如果沒有法律規定七至十五歲的學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或許到現在,去學校接受教育還是有錢人的專利,即若不然,又有多少學生能在沒有體制、規定的情況下安分地待在學校學習,在去年居家上課的期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在現今的時代有多少科技產品會在讀書時誘惑我,即便我很認真地想要試著多花一點時間在課業上,安排了時間表,還是完全沒有辦法照計畫執行,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向沒有自制力,但我認為這樣的人一定也不只有我一個。

不過我開始不再對未來抱有天真的幻想,也是在進入小學,開始從家庭踏入更大的充滿體制的社會的那個時候,認清現實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沒有夢想,不認為有努力就會有成果,絕對不是好事,而且夢想並不一定是天真、虛幻的,也沒有人這樣教導過我,我卻在接受體制的教育後開始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本篇的作者寫到在他還是學生時,正處於經濟起飛的年代,他盡情享受國家的資源,並且樂在學習,他也批評了現在教育部隨意地持續更改制度。我在升國中時經歷了課綱地轉換,據我所知,新課綱的目的在於,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希望學生的課餘時間不要都花在補習班上,多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在有興趣的事情上多加深學習。但在新課綱的學習上,和比我們長幾屆的學長姐比較,我並沒有感受到課業壓力的減輕,多數人仍然視考試為做為學生的唯一目標,也沒有遇到真的認真花課餘時間在探索興趣的同學,新課綱只是把很多的國中內容刪掉,移到高中,或是就直接刪掉,我並不認為這樣有減輕壓力或增加課餘時間,但若真的有我認為大部分人都把時間拿去滑手機了。

「在一個人的心理,應當懷有一個對世界的願望,是對世界的願望」雖然我覺得新課綱並沒有達成目的,但讓學習不再是為了考試,而真的是為了找到興趣、夢想,並且成為實踐理想的途徑,卻是我所嚮往的美好世界當中,數一數二重要的事。在我理想中的世界,幼童純真的夢想不應該被體制所抹滅,而是應該藉著體制的幫助,找到各個想像中自己最喜歡也最適合的,並且有能力去實踐它。(一射31詹子怡)

Ω 老師說:這是一篇相幫精彩的作品,作者結合自己的生活、成長經驗,對比文本中的敘述,文字流暢,論點清晰不落窠臼。

 

【作品三】一年射班 周冠伶

親愛的D,我想是在意指當今的年輕世代,文章中所提及教育改制、戰爭、疾疫,當權者的政治遊戲,不當的體制操弄,而困在這樣失去方向、失去提升的體制的人民,對那些任性產生抵抗、產生陳情,最後直至冷感。那麼,現今年輕人普遍的「厭世」,難道真的就只是放棄一切了?厭世的普遍心理,最根本的源頭就是無法達成,他們曾經也嚮往著美好生活的點點泡泡,但泡泡戳破了還會剩下什麼?我想不必多說了。

或許曾經台灣經濟起飛,錢淹至腳邊的時代,便是當代所追求的大同。但如果我們還未找出改變的解方,或許可以誠如作者所言,追求小康——追求日常所見的見的美好。吃藥後吃一顆糖果、日常的小小犒賞,轉角溜過的小貓、路邊的人發下電影試閱卷,用日常生活中各個大大小小的確幸來填補生活的不滿足,吃一頓好吃飯,睡一場好睡的覺,專注於眼前的世界,用另一種心態擺放,那麼現實世界即使未及我們理想的烏托邦,未及我們嚮往的桃花源,我們也能在過去從未尋及的角落,被瓦楞淹沒的破敗之地,尋及幾隻染上塵灰仍不掩艷色的桃花枝,尋及讓人幸福的小康。

世界變化之快我們抓不牢,但眼前的幸褔我們可以抓牢。或許理想的泡泡早已消失,但不代表我們不能自己創造,用心收獲快樂,心思放寬,那麼這又該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桃花源、烏托邦終究只是虛構,能否獲得滿足的關鍵終究在人。我們其實都知道世界並不美好,但生活中仍有快樂,一方淨土仍能存在於心中。

Ω 老師說:極有書寫的潛力。在提出觀點時,可以舉個人的生活經驗相互呼應,譬如第一段寫當代年輕人普遍「厭世」,加入個人是否有相似的經驗。第二段寫文章中提及的美好生活,也嘗試敘寫自己生活中遇見美好的經驗。

 

【作品四】一年射班 張芳瑜

「陋劣的體制才是讓我們活得人不像人的可怕怪物」。文明一直在進步,但我們始終生活在政令與法律的控制下。雖然我們也擁有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但我們仍然生活在繁瑣的規定下。當今這個時代,少數的人往往擁有多數的權力,決定我們的觀點如何形成、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如何生活。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決定自己能選擇的」。在這樣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載浮載沉,尋找一處能安身立命的角落。我們幻想著未來,對現今無能為力;但就是依靠這股希望,我們才得以苟延殘喘地生活在人世間。

或許生活不盡人意,但我認為,我們仍然應該相信,人與人之間總會存在著溫暖。「我欲仁,斯仁至矣」。即便生活令人煩躁,我們也應以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對待別人。相信我們心中總有屬於自己的「烏托邦」,那師一個只有心靈能到達的地方。我們或許未與他人分享,但這片小天地是我們祈願的象徵、是讓我們喘口氣的地方。或許我們也不該有太多慾望,「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安穩的生活,或許是我們最需要的。

時間不可倒流,與其思考為何我們要符合世界上的規矩及制度,不如大步向前,用愛迎接每一天、每一個人。《禮記.禮運》中曾寫道:「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當大家互幫互助,即便制度依然存在,我們也能微笑面對每一個挑戰。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世界。「萬物欣有託」,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心,生活可以比我們所想得更好。

Ω 老師說:作品一氣呵成,氣勢十足,結尾的文字有韻味,建議適度分段,讓文章架構更加清晰。

 

【作品五】一年射班 魏鈺軒

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無論如何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世界真的有提供給我們選擇的權利嗎?貧窮、疫情、戰爭、災荒和教育程度這些我們能自己設立的背景影響、限制我們的選擇「我們有自由決斷的權利,可是我們的生活模式往往又是被這個體制決定。」今天一早你選擇出門上班或上學,你接受它所帶來的憂鬱與利潤,這是整個大環境下的準則,你不是上學就是上班,你從這之間挑選,但當選項被限制,這個「選擇」又何嘗不是一種壓迫下不得已的結果,我們會看著電視新聞上的小說情節感到不可思議,明明有許多其他的解決方法,但當事人卻往往都看不見它們,或許是因為那些看似明瞭的選項,在他們的生命中一直是被藏著腋著的,某些人註定看不見某些可能性,註定需從某地逃到某地,面對這樣不公平的世界,安生立命便是種奢求。文中所提「我說想太多的人要受苦了。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想太多。」讓我深有同感,在交際應酬中,不懂得多想的人會失敗,在政治中,不懂得多想的選民,面臨的是比窮心思思考更糟的事情。我時不時便渴望簡單無憂的生活,那會是多麽美好的世界!但往往事與願違。我經常被這樣的困境難倒,我今天想要快樂,但就是沒辦法啊!那樣的情緒被思想阻隔在外,我看著窗外微亮的夜色,不知道該怎辦?D你說你好累,升學的路上由不得自己,但也是D說:「那就撐著點。」路易斯阿姆斯壯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 還有許多簡單而真摯的老歌,在清晨慢慢到來時溫暖慰藉著我的心,當太陽還再次升起,詩歌依舊被朗誦,我們還相信著夢中的桃花源,世界就是可盼的,正如「遂無問津者」才是最令人難過的事,當人們不見繼續相信,當我們不再為了希望而撐著,世界才迎來了最深沉的黑暗,「一個人在一個島上,也是可以胸懷世界的。」即使站在一個小小的點上,我們也可以勇敢仰望高高的天。

Ω 老師說:立論清晰明確,言之有據;行文時能引用文本,流暢表意;建議再加入個人經驗,讓所提的觀點更讓讀者印象深刻。此外,行文時也要注意分段。

 

【作品六】一年射班 蘇慈嫻

繁多的體制和規定,操弄在掌權者的手裡,這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生活著的世界。「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雙城記》中的這句話,無論過了多久都能完美形容每個世代。人民的快樂從何而來?不就是滿足生存需求、情感慰藉,和眼裡滿是世界的美好嗎?但現在的我們,像無頭蒼蠅庸碌著,滿足物慾似乎成為唯一的快樂來源,因此很少人能真正的快樂。現在的孩子還能因為發現一株四葉草而興奮,在螢火蟲紛飛的夜晚起舞嗎?我們的生活裡大概只剩下一櫃又一櫃的教科書,手機是唯一能讓我們稍微獲得喘息的工具。我想,那種最純粹的快樂,已經被腐朽的體制和律令封存在過去了。「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走向生活,真誠的面對一切而已,面對,並且選擇。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的。」人生就像是迷宮,你必須謹慎思慮,再做出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對最後的結果造成影響。坦然面對自己做過的決定,不對自己的選擇後悔,否則永遠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而淪陷在懊悔的泥沼中。

現在的我們,雖然能夠自己做出很多決定,但大多數的人的生活,還是像一個個複製貼上的模板,活在體制的鐐銬中。我們想相信並追求孔子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卻像被鐐銬鎖住的困獸,只能看著眼前的食物垂涎。如果有一天,我們不用擔心沒有法律的束縛會造成世界大亂,所有人都能相互友愛,無私的照顧需要幫助的人,即使沒有血緣關係或彼此並不熟稔——也許這樣的世界終究只存在於信念中吧?

Ω 老師說:觀點明確,且能具體闡述。能夠帶入生活經驗是文章的特色,不過,在詮釋時則要更求周全,譬如:「現在的孩子還能因為發現一株四葉草而興奮,在螢火蟲紛飛的夜晚起舞嗎?我們的生活裡大概只剩下一櫃又一櫃的教科書,手機是唯一能讓我們稍微獲得喘息的工具。」這樣的寫法似乎更從個人的經驗出發,但恐怕有以偏概全之失。

 

【作品七】一年射班 陳姵璇

閱讀完本文後,我深深體會到作者對於現代社會的感慨及對理想烏托邦的嚮往,一個資源豐富、政府善待人民、沒有競爭的壓力的和平國度,那該是多麼美妙!可是如此完美的理想鄉,真的可能存在嗎?

人性是自私而貪婪的,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為優先考量,為了生存,甚至會不擇手段,每日的新聞報導,不時聽到人口拐賣的案件,因為惡性競爭而倒閉的商店,甚至為了利益與版圖爆發戰爭,在這社會與人性之下,烏托邦可能存在嗎?人性!即使滿足了生命的基本需求,人們會想要的更多,吃不完的食物、鉅額的金錢、滿山滿谷的土地、掌握天下的權力,在無止盡的奢求,無法節制的慾望,無窮無盡的貪婪,就算是金山銀山也難以填滿,巨大的慾望之下,怎麼樣的烏托邦能夠支撐這樣的世界?除非人人都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滿足生理需求即可。唯有大家對資源的適度取用,世界的資源才可能讓每個人和平共存,才能擁有理想的世界。

也許有一天,人們真的能夠節制慾望,一簞食一瓢飲的和平共存,這時候又會有新的問題誕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進步始終來自於競爭,缺乏競爭也會引發不少問題,畢竟競爭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如果沒有競爭,烏托邦也只會逐漸崩塌,人們變得像是沙丁魚般,無法長久存活,倘若沒有任何刺激,最終只會滅亡,如何在人性的慾望與文明這天平的兩端,如何去平衡,似乎才是人類追求烏托邦最大的困難。

無論怎麼看,想要擁有一個美好的烏托邦是幾近不可能的任務,而且烏托邦的存在因為人們的本性而變得脆弱且易損,話雖如此,但我們對於完美世界的追求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一個努力的目標,這樣幸福美好的世界,值得人們持續去嘗試與努力。(一射26陳姵璇)

Ω 老師說:文章的組織完整,首段質疑:完美的理想鄉,真的可能存在,二三段以具體事例闡述烏托邦存在之不可能性,同時指出其存在的條件:「唯有大家對資源的適度取用,世界的資源才可能讓每個人和平共存,才能擁有理想的世界」。最一段寄語烏托邦雖不可行,但仍值得人們追尋。

 

【作品八】一年射班張嘉涵 

全文以作者和「D」的對話展演開始,以他們在列車車廂中討論到了「這個世界、這個未來」,其中他們對現世的憂愁傷感拉起序幕,展開說明作者眼中的「多麼美好的世界「的模樣。

文中,作者多次提及,他是相信「陋劣的體制才是讓我們活得人不像人的可怕怪物「,並以馬克思對抗資本主義、批判理論中思想家認為自我異化是因大眾文化工業的殘害所致為例,且對照從前制度開明、各人看的到各人的未來而能快樂的追尋自我為對比,表現如今我們的身不由己——卻在這個時候D說了——「那就撐著點。」

從這個節點開始,作者開始闡述、論證所謂美好的世界是由我們的堅持、我們的信念、我們的心為家,逐漸發展建立的。正如《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路易士阿姆斯壯的歌〈What a wonderful world!〉;《禮記‧禮運》中孔子提出大同世界的願景一般。現世不一定美好,甚至是由戰亂、疾病肆虐而成,但只要我們還能有這「撐著點的勇氣和理想」,我們仍可展望未來是春是夏,是明亮美好,是充滿人性光輝的溫暖世界。只要我們還堅信著,仍把心放在迎風的旗幟上,昂首,我們永遠能在昏暗世界中尋到陽光穿破烏雲,我們永遠能看到和我們抱持著同樣積極心願的人,我們彼此奮力面對這個世代所要面對的一切,同情共感。美好應是由我們去創造,只要我們仍然學會怎麼愛著自己、愛著彼此、愛這個世界、愛萬物不滅、生生運行、我們仍有這樣單純爛漫、純粹迷人的勇氣與理想,在灰暗的世界中我們仍然發光。

舉目洪荒歷史,仙境永遠存於幻想,烏托邦永傳於詩詞絕句,但我們一定會在詩篇中找到桃花源,我們一定能在歌唱中找尋理想。沒有過真正美好的大同世界,但上下千年,這至今永存我們心中,無論中西,無論老小,無論時代,就是罪深惡極之人也懂得做夢、就是再平凡不過的我們也不該放棄做夢。一定意義上,這樣的美好世界是傳承了人類思想世世代代的,這樣的美好世界永不消滅,只要我們心懷大同,大同就永不消逝,只要我們仍有夢,只要我們敢做,它就永遠有成真的可能。夢是拿來實踐、是拿來嚮往、是拿來追尋的,不是拿來凸顯真實世界的可悲,不是拿來作為我們膽怯的藉口。

多麼美好的世界,沉浮在俗世,沉浮在心中。(一射21張嘉涵)

Ω 老師說:行文通順有層次,建議在闡述時結合生活經驗。

 

 

多麽美好的世界——讀《大同與小康》/ 閱讀心得佳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