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寫作天地

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充滿瓷器的時代》

(一) 寫實鄉村作品——我讀《充滿瓷器的時代》/ 陳品伃

我完全沒有想過某一天我會翻開這本書,平時的我與這類平淡的書籍就像隔著一層玻璃般,碰不著關係,路過就瞄一眼罷了,有時甚至還不記得瞄過它。因緣際會下,我才有機會嘗試到它的滋味。

老實說,一開始(看完後也是如此)我並不是很欣賞作者把女人比喻成瓷器、玻璃、豆腐,但想想作者的年代、書裡的時空背景,而且作者寫的是他眼中或想像中的女性,「感受」本來就是主觀的看法,所以我也對用「瓷器」來比喻女人漸漸釋懷了。

《充滿瓷器的時代》優點非常明顯,那就是對人物的描寫。在〈哺乳期的女人〉一篇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惠嫂對旺旺渴望母親的憐憫、無奈及插手不了別人家務事的無力,就像一個有血有肉有淚的人在你面前,他的情緒就透過文字直直的衝進你心窩裡頭。

另外在〈枸杞子〉中,也有很有趣的觀點。手電筒掉進了河裡竟然可以變成傳說。當村民看見一道光柱從水底竄上來,就有了一些天馬行空的猜想。站在全知者——讀者的立場他們無疑是想太多,而「想太多」或許也是許多傳說的起源。作者對「歷史」也有他的見解——人們的想像力,老一輩的故事、民間的傳說,在〈充滿瓷器的時代〉一篇中作者稱「歷史」為:滿足修史者好奇心的。在我們的「歷史」中,或多或少也參雜了撰寫者的主觀想法,客觀的往往是沉默的遺跡、文物。

在〈手與手槍〉裡,作者拋出了一個社會問題——年輕人追求夢想。高端五因為不敢違背長輩,成了一名獸醫,但他沒完放棄從軍的夢想,卻不幸的斷了一根手指。人到底該不該違背長輩的期待勇敢的去追求自己夢想?如果你的夢想已經成為不可能的目標時(就像斷手沒辦法拿槍),又該如何去面對?我認為夢想本身就是一種以時光作為賭注的賭博,長輩的意見有他的經驗在作後盾,自己的想法就要自己去承擔結果,但其實不管是長輩或自己的夢想,人生只有一次,後果最後還是會落在自己身上。

我想我還是跟這類書無緣,可能是年齡未到,或頻率不對,但看完這本書,我想不會是浪費時間,作者對人物的描寫是很棒的範例。

 

(二) 無知、害怕、猜忌、嘲笑、質疑、終點 / 曾寗祐

 

在那文化大革命的時代,社會動盪,人心混亂且多疑。一九六四年出生的畢飛羽,正好在記憶形成之時碰上這波革命的海嘯。或許在書中各懷鬼胎,互相質疑,忌妒,模仿,甚至有些愚笨的居民,就是他兒時記憶中社會的投射。本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十分的真實,而正是因為如此才又令人更加的沉 重,書中第一篇的女人、高端五、藍田的妻子、仙人李等人,他們各個都有自 己痴狂的事物,自己的堅持,但也都因此受到傷害甚至送命。書中沒有絕對的 主角,但也有角色串起了一些故事,例如首先在哭泣生涯中出現的阿三,後 來又接連在武松打虎、枸杞子裡出現。然而到了枸杞子,他的描述只剩下一句: 「用鏟子削去了偷地瓜阿三的頭。」淡淡帶過他的人生結局,令人不勝唏噓。

當我在讀故事時,心情是輕鬆的,甚至會因畢飛羽筆下村民的荒謬而笑出聲,但在結尾時,往往都會變的十分陰鬱。例如在《一九七五年的春節》最後,正當讀者在期待關係改善的阿花及女人能有美好結局時,意外便發生了。女人不因注意而落入冰坑,又被厚實的冰層困住而無法浮出水面,最後作者形容她的面容:「冰把女人的眼睛放大到了驚心動魄的地步,她張大了嘴,看似在尖叫,卻發不出一絲聲音,隨後,女人的頭髮浮了起來,軟綿綿的,看上去卻更像豎在他的頭頂。」如此駭人,如此令人無法相信,無法相信一個溫馨的未來是如此易碎,如此脆弱。

這是不是一本輕鬆的日常小品,而是一部寫實的社會小說。誰說鄉下一定就人心純樸?人們還是一樣喜歡混亂、喜歡湊熱鬧、趨勢近利、總是用主觀的情緒決定他人的一切。看著看著心中就會浮出這樣的疑問:「我是不是也有做過這樣的事?」就像《因與果在風中》裡水印的困惑一樣:世俗部落為何總是對死亡故事特別津津樂道?我們把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自己卻渾然不覺。這不禁令我反思,我們常常拿一些社會事件來開玩笑,但這其實只是在顯示我們的輕浮和無知。台灣的新聞也常常有炒作的現象,社會案件最後總是成了政治角力,但最根本的原因呢?家屬的情緒呢?經常不被顧及,像長江的前浪一樣被下一個事件帶出的討論狠狠淹沒,被世人所遺忘。看這本書的同時,我們也該想想自己的作為是否就和那些村民們一樣惡劣?

這本《充滿瓷器的時代》充滿詩意,卻旨在探討人性的極限,透過書中角色的醜惡來影射當代社會。告誡人們切莫過於自私,切莫人云亦云,切莫心存 僥倖。因果輪迴,該來的,總是會來,無論是誰,都無法倖免。(一忠26曾寗祐)

 

(三)我讀畢飛宇《充滿瓷器的時代》/ 黃文晴

 

從現實生活取材的幾篇故事中,鄉村居民的性情不似一般印象中的純樸敦厚,他們有虛榮心、喜歡八卦、說一些不那麼好聽的話、愛看熱鬧、會對陌生事物感到新奇或恐懼。書中有很多句子感覺就像在暗示些什麼,比如將女人比喻為豆腐、玻璃、瓷器等美麗卻易碎的東西,又或者把大年初一放完鞭炮後的場景比喻成戰後。書中講述各種發生在鄉村中的事,閱讀這本書時我的心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非常微妙。看的時候感覺故事情節有些荒謬,細想又覺得似乎不是不可能發生。會冥冥之中覺得自己有稍微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東西,回頭再翻翻又覺得好像不是這樣。因此這十一篇短篇中,我的個人見解不是那麼模糊的僅有兩篇。

<臭鎮的一九七七>讓我感受到的就是「物以稀為貴」。為了久久才出售一次,只一家店有販賣,且一人限買兩塊的臭豆腐,居民們在店前排成了一條人龍,甚至為了買豆腐發生爭執。但在居民們自己製作了二十缸後,他們反倒不搶著買了,認為存量那麼多,想吃的時候再去買就行,不用著急。結果以臭豆腐被紅頭蒼蠅和它的幼蟲蛆當作繁殖地和養分來源,給鎮裡帶來一充斥著蒼蠅翅膀哨聲的夏天收場。

文章結尾道:「只有物質的匱乏才會帶來貿易的紛繁」,限時限量販售的東西總是會引起一波搶購潮。我覺得這篇故事的情況跟我們前陣子買雞蛋的情況有點相似,之前雞蛋稀缺,向來想吃就買的民生物資突然成了需要搶購的商品,經常看到跟雞蛋有關的新聞報導;臭豆腐同樣,買到的機會不多時自然會緊緊抓住,一旦量多了,成了唾手可得的東西,就會變得跟雞蛋一樣,待想吃了再買就好。

<受傷的貓頭鷹>中村民認為陌生的東西出現便會帶來災禍,最後的確是出事了,卻是因為人們自己大驚小怪慌了神。村民在貓頭鷹出現的那刻起就認定它會給村子帶來厄運,因此時刻警惕著,有一點不同尋常就慌慌張張,認為災難即將到來。本是為了不影響鎮里粉絲的製作,民兵排長才決定解決這隻未知生物,沒想到槍聲引起家畜暴動,滿鎮粉絲無一不落得斷裂或糾成一團的下場。

雖說我認為這篇故事中會有這般結局是村民過度反應,還有在開槍前沒有想過後果的緣故。不過也能夠理解他們為何會如此緊張,未知的事物的確使人恐懼,不可能放任不管。但太過於警戒的結果也在書中看到了,同樣也可能帶來危難。不可以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做出過激的反應,但也不能直到真的發現會有大難了才有所行動,我們需要把握好分寸,定下衡量標準,且在應對前好好考慮可能的後果。

這本短篇小說集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有許多會讓人不自覺深思的情節,我們需直面在閱讀這本書時心中浮出的疑問,方會從中尋出埋藏在自己心中的道理。(一忠27黃文晴)

 

(三)我讀畢飛宇《充滿瓷器的時代》/ 彭于恩

 

如果鄉村有故事,那故事一定是言傳的形狀。當平鋪直述變成加油添醋,事件原本的樣貌自然也就變得面目全非。隨著時間的推移,事件漸漸成為歷史,而歷史又有多少真實,多少想像呢?我們不得而知。

我認為這本書中,畢飛宇以數個鄉村故事,隱喻地描述了人性最基本的特質。從第一篇的外鄉女人、高端五、惠嫂、旺旺……一直到最後的藍田女人,每一篇章的主角都不盡相同,他們看似毫無關聯,但卻又環環相扣,那些人是多麼克制和隱忍,還有不被理解。〈一九七五年的春節〉裡美麗的外鄉女人突然間對著阿花歇斯底里的喊著:「叫!叫我媽媽!」〈哺乳期的女人〉中旺旺由於對親情的渴望所做出的不合理舉動,是多麼瘋狂又不被理解。人們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又無法將看見的事物客觀的描述出來,總是喜歡添加自己的想像,而這也成為了壓垮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印象最深的是〈充滿瓷器的時代〉,藍田女人對於浪漫的嚮往,對傳言的迷惑,不惜用生命去祭奠精神上痛不欲生的生活,她就像那晚碎了的瓷器,瓷器碎了,鏡子碎了,精緻美好的表面也碎了。女人的存與逝,不僅是個人的人生軌跡,也是村莊裡被重演的歷史事件。

閱讀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都讓我覺得荒誕不經,但卻又是真實存在,每一篇故事都像瓷器一樣,「哐噹」的一聲就碎了,而裡面裝載的是幾代人無數的痛苦與淚水,用他們的故事編織出現今光明與幸福的生活。(一忠25彭于恩)

 

《充滿瓷器的時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