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

Posted By on 10 月 20, 2022 | 0 comments


(一) 藉由《雪佛》,我所看到的王盛弘 / 黃郁琁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雪佛是作者的生活紀錄,書中,作者紀錄了他身處台灣「換血」時代中的重考時光、命運多舛的服兵役時期、進入職場後的體悟及經驗等,讓我看見作者的人生和不同經歷。

重考時期,作者從彰化搬到永和的哥哥家住,並在台北車站參加重考班,假日時會和同學去美麗華看電影,或是散步閒逛。我覺得作者在週末會想休息是很正常的,在升學壓力下,人們總需要一些排解壓力的途徑,雖然我還沒經歷大學學測、指考,但是藉由我準備會考時體會到的課業壓力,可想而知聯考的壓力必然更加龐大。只是也有一些人是衝著家人的話而決定重考,這些人可能無心準備考試,平時上課也是混時間,我覺得這樣子揮霍光陰才是更讓人們唾棄的。還有,當時台灣正經歷社會運動活躍的時期,人們勇於對抗現在的政府、社會風氣,也反映在作者的心態,作者期待看到補習班同學爬上樓頂是為了翹課、抗議老師,但等來的卻只是一場阿魯巴的遊戲,肯定有些失望吧。

作者在書中也有提到自己的當兵經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一再寫到作者目擊同袍虐待動物的畫面,描摹得十分具體、並用「生動」的詞彙形容,這讓我非常反感,感覺早餐、午餐都快吐出來了。舉例來說:營區內有兩頭懷孕的母羊,學長們以榕樹葉子引誘貪饞的母羊靠近,再冷不防用槍托重擊其肚子,還踢上一腳,最後母羊和小羊都慘死了;另一隻母羊生的小羊則被拿去玩弄,用鞋底踩、揉,小羊軟趴趴攤在地上死了。不只羊,其他動物也被以各種方式虐待,像是捉小領角鴞來養,牠癱軟成一團死亡;又或是河邊的烏龜,抓起後用美工刀刻字在龜殼上,再把牠扔進脫水槽,烏龜的內臟都被嘔出來了;再或者,用割草機輾過青蛙,肉泥飛濺;還有,用油漆將青蛙漆成豔紅後野放;燒掉偽裝成枯葉的枯葉蝶,使其細長的腳蜷曲成一團;最後,殘忍的將養在營區裡的兔子剝皮、煮來吃⋯⋯。作者解釋:是軍中這個極端的環境誘引人們的殘酷,如同受害者有一天也會把自己變成劊子手,發洩自己的不快,而位處食物鏈底端的小兵,只能對這些無還手之力的動物們下手了啊。我極度不認同作者冷眼旁觀的行為,就算這些行為不是作者親手做的,但他也成為了旁觀者、成為了加害者,而沒有採取行動阻止他的學長們。不管是玩樂也好、洩憤也罷,我覺得都不應該把氣出在動物身上,牠們只是無辜的一群,沒有理由遭受人類的殘忍對待。

此外,作者也紀錄他的寫作歷程,從學生時期的不斷投書,到後來在雜誌社擔任文字編輯,再到成為作家,一路上反映作者對寫作、文字的態度,一開始可能單純是為了賺取稿費維持生計,再來寫出了心得,最後,用文字紀錄記憶,也才誕生了這本《雪佛》。

從這本書,作者的人生階段彷彿歷歷在眼前,看著作者經歷這些事件、產生種種體悟,感覺又能多了解一點王盛弘這個人了。

 

(二) 用文字保存記憶——我讀《雪佛》 / 詹子怡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感受到了記錄生活的重要性,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的輯一詳細的敘述了自己在來到台北補習,準備重考、就讀大學時的回憶,輯二則記錄了他與琦君通信的過程。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作者書中所描寫的年代,但透過作者鉅細靡遺的描述和生活化的文字,卻能讓我很快地融入到書中的情境,作者所走過的街道、居住的房子、遇到的人,全都歷歷在目。在閱讀的當下,我發現,作者描述的每一個回憶在我的腦中是如此的清晰,但當我試著去回想曾經讓我有所感動的時刻,卻只能回憶起片段的畫面與聲音。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記憶就如同作者所寫的會崩塌、滅毀、消融於無跡,而作者使用了文字妝點記憶,當記憶消失時,文字即成為記憶本身。

在讀到這本書的第二個部分,他與琦君的通信中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不分年齡的深厚友情,在現在的時代和書中的作者藉著通信交朋友是非常難以想像的,但作者也提到了,當他終於在見面會見到琦君本人,琦君卻因年老而不記得他了。雖然如此,對作者來說與琦君的通信仍是他人生中美好的回憶。書本的這個部分,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記錄生活的重要,有些事情如果沒有好好記錄下來,或許就再也無法經歷到了,不會再有人記得,當你想要回憶時,也無從找尋。

我並沒有用文字記錄生活的習慣,有時我會拍照、錄影,將我覺得值得被記得的事情保存下來,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到文字能記錄到照片、影片所難以留存的,記憶當中重要的一部份——當下最真實的情緒感受。我不使用文字記錄生活,有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認為自己非常不善於寫作,而且也不喜歡寫作,就算花了時間做文字記錄,我仍然不會因為看到自己所寫的文字而感動。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希望自己可以嘗試看看,讓我在未來不會後悔。

 

(三) 我讀《雪佛》/ 廖苡筑

我覺得這本書讓我窺見了從前的樣貌。作者生活的範圍對我來說不算陌生,南陽街、輔仁大學,雖然是同一個地方卻是完全不同的面貌,而作者寫出的就是那個年代的記憶。

以前回家路上常常經過輔仁大學,雖然不曾進到校園裡,但認識許多老師、家人都是從那裡畢業。透過書中的內容感覺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更多了點認識,也好奇在老師們的眼中,輔大又是什麼樣貌。或許相似,也可能截然不同。現在一週有三天會到補習班,但住在那裡、準備重考,聽起來也是有些不可思議且難以想像,一群人擠在宿舍內,每天讀書、上課、考試。透過這些文字,好像能夠稍微想像那會是怎麼樣的場景,但那些作者經歷過的酸甜苦辣,我想還是只有本人,或者當個年代,同在重考班的人們才能真的懂得的感受。天安門事件、在電影開始前播放國歌,這些被我認為是「歷史」的種種,卻是當代人們真實經歷過的。不是歷史,而是記憶。在書中寫道:「這些資料,網路上都查找得到,但是故事——你的我的——需要有人接著說下去。 」我認為這就是這本書在做的,把故事接著說下去。資料只是冷冰冰的事實,用一兩句話帶過,但故事不只如此,故事是活生生的、有溫度的。作者當兵時的故事令我很印象深刻。最難忘的大概是他所看到的,某些人們如何對待動物。在我看來那是難以理解的、純粹的惡意,將求生的動物推向絕望的深淵。或許他那麼做有什麼理由,可能如作者所說,是發洩不滿,或是極端環境帶出的人性,但到底是如何只有那個人知道。也可能他自己也不理解。

我會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透過這些文字,我看見了許多只在課本上讀過,並未經歷過的年代。這些記憶、這些感受看起來是那麼的真實,卻又很遙遠。這些都讓我對那個陌生的年代感覺多了一點認識。或許也有人看了會找到自己的「同伴」們,那些一起經歷過同一段時光的人。或許多年以後,也會看到記錄著現在的書,向未來的人們敘說我們的故事。而那時,我或許也會和書中提及的人那樣,從各個地方尋找從前聽過的歌、追過的劇,尋找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回憶。相信那時會對這本書有更深刻的體會。

 

(二) 以書為師——我讀《雪佛》/ 黃暄喬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非常挑書的人。

因此,封面、標題、大意等第一印象就成了是否翻閱的唯一條件。不過,直到我無法自由選擇時,才使我不得不踏出舒適圈,接納來自各地的書籍。也是藉由這一次的機緣,讓我能挖掘另一本能夠走進我心的書。

這本《雪佛》的主旨環繞在作者從青春期到大學、乃至出社會工作中所發生的種種有趣事物。雖然寫作焦點看似是作者的生平與故事,卻在其中穿插許多當時的歷史事件,以及背後值得各位省思的議題。可以說是讓讀者跟著作者一起回顧這個男孩所經歷的一切,跟著和當時的人事物對話、跟著男孩一起成長。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寫作手法,讓身為閱讀的一方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資訊,抑或只得學習預先設立的框架內的內容。而是藉由作者起個頭,半自主性的延伸思考,沒有固定的答案,也沒有固定的方式。或許這就是解讀歷史的正確手法,雖然過去的歷史是一個事實,它是固定的,它是屹立不搖的。但是,如何解讀會隨觀看者的角度有所變化,就如同書內所寫道的一個歷史事件,也就是解嚴後的文青風潮。雖然大部分的學生對此極有感觸,並激烈的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辦小型展覽等表達自己的訴求與想法,但卻仍有人認為此太過激進。所以,那些你所認定的真相,或者正義,或許在他人眼裡中是完全相反的。

此外,這本書讓我深刻的瞭解我爸媽這個年代的大小事。(好吧,或許和他們相差了五年)第一次接觸到我爸媽那個年代的事物,除了課本一成不變又不帶絲毫情感的文字外,應該就屬電影《幸福路上》。那時的我雖然才4年級吧,卻不由自主地把身心靈都浸在眼前的大螢幕中,想像自己是劇中女主角,任憑笑容、眼淚為之操縱。並且,在不捨的將意識拉回現實後,霎時間產生一種難以忽略的情感,不斷縈繞在我心。多年後的我再次回想,或許那是一種感動,不,準確地來說是一種悸動。從恍然發覺自己對眼前這個心愛之人竟是一無所知,到無盡的自責,直至最後的感同身受(還摻雜了些感動)。這也是這本書所教導我最可貴的一堂課。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不只是一本書。它所能教導你的,遠遠超出你對封面的想像。不要被第一印象所蒙蔽了,它會使你失去一本書,不對,誠如我剛剛所述,是失去一個學習的契機,失去一個在你生命中或許舉足輕重的老師。(一忠29黃暄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