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讀《大唐李白 少年遊》張尹瑄
一拿到這本書翻了一下我覺得大事不妙,作者寫得很有難度,因為有很多文言文古詩句的引用,書中角色們的對話也都是用文言文對答,只有在描述歷史背景時是用白話文,但是歷史背景通常也是很複雜的大段敘述讓人看了頭昏腦脹,一開始看了幾頁我也屬實看不大懂,我甚至找不到李白在哪裡,直到李白出場,我才慢慢明白這個故事裡頭人物們的關係(因為作者常常換一段就跳到另一個時空講另一個典故),也慢慢知道要怎麼讀懂裡面引用的文言文,一開始先看過一次,再從後面人物的對話裡面補足剛剛沒有看過的部分,整本看完好像更會讀文言文了。
我從小對李白的印象就是:第一個叫得出名字的詩人。儘管背的第一首詩不是他的,但是他的靜夜思絕對是大家最琅琅上口的名句,但是大家對李白的印象似乎大多就停留在喝酒、詩仙、自由、月亮這些字眼,我在讀過這本書之前也說不出更多,但是這本書告訴了我好多書裡課本裡沒有提到的李白,我從前是不知道趙蕤這個人的,不知道他教了李白這麼多東西,他跟李白的對答我總是要反覆讀過才能領悟,但我覺得很有趣,就好比他們兩個爭論淮南子那一段,我可能讀過理解他在說什麼就不會深究了,但趙蕤卻真的拿出了裏頭提及的藥草們跟李白加以辯論,並告訴他別再讀淮南子了!又比如說我在讀這本書前從不知道為什麼李白這麼的喜歡月亮,因為月並不是月亮,而是一個國家的名字,丁零奴是陪伴李白長大的一個人,他便是月國人,最常念著的就是那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他們月國人因為被匈奴追趕而過著四處遷移的日子,許是這樣的背景與李白的家世不謀而合吧,丁零奴將月亮交付給了李白,讓月亮成為他一生的象徵。
因為讀過了這本書讓人知道為什麼李白的詩裡喜歡月亮為什麼說自己從月上來,知道李白作詩時最喜歡用的字是「弄」,知道裡白為何會有如此的個性,這些是歷史史書上沒有記載的,讀者卻可以因為這本書透過小說的形式更了解李白這個人,就好像重返了繁華的大唐一睹李白本人的風采一般,經過了這本書的閱讀,李白不再是課本裡頭乏味的人物,好像漸漸地從書中走了出來一般,更理解了李白的人生好像也更理解了他作品的前因後果,雖然閱讀起來我覺得非常有難度,但花了段考後的周末去從頭認識李白這個人我覺得也挺有趣的。
(二)一窺大唐詩仙——我讀《大唐李白:少年遊》/ 張芳瑜
即使我們都明白,古代的詩人也都只是「平凡人」。或者說,若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在網路發達的現代,便可能化身為所謂的「鄉民」。但我在閱讀本書前,卻不曾如此接近真實的李白。
在我的印象裡,「大唐」一直是一個繁華的年代。科舉制度逐漸成形,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能當官。但唐朝極度重視名聲,並且些微地繼承古時的士族門第觀念。因此,富商們想方設法隱藏身分,希望能取得得體的出身,讓子孫有機會考取功名。李白雖因身為商人之子的身分不便參加科考,但他浪跡天涯,展現自身才學;因此,在其晉見皇帝之前,便已名滿天下。這也許就如同現今的「自媒體時代」。在大唐盛世下,李白「自產自銷」,獨立成為了一個新的媒體。本書將李白的人生大小事以時間線串聯起來,讓我們能一窺「詩仙」的仁義、活潑、成熟以及抱負。
一開始看到書名時,我以為這將是一本分析李白年輕時期詩作的文學史書籍;翻開書才知道,它的內容著重於以輕鬆的口吻,向讀者們介紹李白的另一面。本書將李白為人特質及其與大唐的關聯繪聲繪影地呈現在我眼前。當作者寫道「匕首與鞘忽離忽和的聲音」時,我彷彿能聽見,鏗鏘的音律從書中傳出;彷彿能看見,李白閉著雙眼,享受在那和諧質樸的聲音中。這是我第一次與詩人如此接近。我好像能看到,李白與趙蕤辯《淮南》,與「狂客」談《神異經》;向趙蕤拜師,和侯矩拔劍相對。書中有許多古文的部分,但即便文章數量眾多,卻不雜亂。雖然有些詞彙艱深,但依舊不影響判讀。整體而言,我認為本書不僅能訓練我對古文的理解,更能讓我對大唐有更深入的理解,助益良多。
古今總驚人的相似,古時的文人與今日的眾人,總有些雷同之處。李白雖為「太白金星降世」,但他終究是一介平民。「直須殺盡天下不仁不義者」,少年李白的處世及義氣,在此便可見一斑。從他隱瞞身世的作法,我們或許能推測,古代的聖人也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書中內文的最後,以小字在左下角寫著「第一卷完」,也許是在預告著,李白的一生中,還有更多小事件值得我們去了解。閱讀完本書,我認為,我離李白又更近了一些。
(三)挖掘印象之外的李白 / 紀妍伶
李白,一個我乍聽之下感覺很熟悉,但仔細想想,除了那些刻板僵硬的印象和粗淺的描述和歸類,像是浪漫派詩人,青蓮居士,詩仙稱號外。在更深的去想就沒什麼了。但究竟怎樣是浪漫?是說他的詩詞藻華美,還是想像天馬行空,又或是每天飲酒寫詩是個瀟灑的人?
源於探索的慾望,我打開了這書。在初看時,不時我就會遇到些難題,不論是頻繁出現的文言字句,或當中複雜的背景描述和人物,也因時常就會出現的難字,讓我看得很不順暢。然而繼續看下去,卻漸漸能夠融入其中。
作者張大春以小說形式,寫出李白這個傳奇人物的周遭故事,還用了詩這種朦朧的材料去逆推回當時的創作情境,並且試著讓那個情時代的社會的以及個人重新活現,這本書運用夾注夾敘的結構,利用許多筆記與傳說,化龐大知識於輕鬆敘述之中,讓我可以突破一開始的難關,慢慢地把這本書給讀下去。
李白,身在追逐名利,喧嘩繁華的大唐,因為商人出身而無緣仕途,卻也因此不須迎合格律,寫出無人匹敵的詩句。隱者趙蕤,飽讀詩書、精通醫巫之術,看破唐代天下讀書人汲汲功名利祿,本已不問世事。收李白為弟子,想讓其走出不同於時人之路。 李白是詩國裡的英雄,半個盛唐的最亮之星,不但文字、韻律有獨到之美,詩中透出的自由逍遙、蓬勃精神更是引人,詩句處處顯露李白鮮亮、純美的性格魅力,連世家出身、自視甚高的杜甫也要感嘆「白也詩無敵」。 但名滿天下的中國詩人李白,總是刻意含糊其身家來歷,身世如謎。唐朝人向來以喜歡攀附名門冒充世家出名。熱愛中國詩詞的作者張大春因鍾情李白,決定以小說為李白尋找身世、探其詩作與眾不同之因、揭大唐盛世背後隱藏的成名焦慮與名利夢。
隔著歷史的迷霧,遙看李白的同時,總是看不清,忽略它也可能有的迷惘,書中一段描述讓我吃驚,印象之中夢幻,仙氣飄飄的詩人,竟也有擔心自己無法脫離束縛,不能夠灑脫無拘束寫詩的時候,在那時他日子也不好過,來到新環境,我才了解到李白也有身為人而脆弱的一面。正因如此,李白身上的閃光,才更讓我敬佩,在詩仙稱號的背號,是在接腫的挑戰中,堅定自己的志向,是在世間風氣混濁時依然無所畏忂,保持自身那份任真,回想我自己是否在讀書的過程中迷失自己,淪為當時汲汲營營於名利的世人呢?期許自己能像李白一樣,找到自己生命能為之燃燒的地方,在往後歲月裡綻放光芒。(一忠17紀妍伶)
(四)我所不知道的李白 / 高家儀
兒少時,大家對李白那首〈靜夜思〉便琅琅上口,國中的國文課本也曾收錄李白的詩作,在中華文化的社會,李白可說是家喻戶曉的唐詩代表大家。但在《大唐李白》之前,我未曾想過,這位飄逸瀟灑的一代詩仙,竟也有一位被稱作「神仙」的老師趙蕤,在李白少年時期便深深影響了他的詩風、為人處世的態度,更用高知識水準與其優雅自持的氣質陶冶了李白。
李白的詩作曾被杜甫讚「白詩也無敵」,杜甫詩在當代睥睨詩壇,李白卻得他盛讚,足見其詩之魅力。浪漫飄逸的寫作詩風在李白小時候便可看出其養成。如拜師未成,便在老師的詩酒之夜朝其家宅放聲高呼「神仙何在」,抑或如年少寫詩不落題,不喜詩題遠離初意,且李白也自認寫詩甚為隨意。
在離開趙蕤所在的戴天山,年少的李白開始遊歷精彩的大唐。雖然,因其父李客從商,而唐代商人也沒有地位,商人的孩子亦沒有參與那有機會改換身份、建立地位,甚至進入朝廷的科舉考試的資格。但大家都說,李客次子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因為他沒有跟著父親兄長作生意,只讀書、作詩、喝酒、以及遊歷,聞李白之事蹟總覺其飄逸恣肆非常,不似尋常讀書人滿肚子格律、滿腦子功名利祿。一如張大春老師在序中所提「一旦來到了長街較為深遠的地方,多數的人已經不在乎這浪跡而來的人究竟是個甚麼出身了。他總在稍事逗留之處,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有僧,他看著是佛;有道,他看著是仙。動輒寫詩,將字句當作禮物,持贈每一個儘管和他只是萍水相逢的人。這在當時,還是十分罕見、且令人吃驚和感動的事──尤其是他的作品,也不尋常;似乎一點都不像朝廷裡一向鼓吹、揄揚以及獎勵的那種切合聲律格調、齊整工穩之作。」李白的真誠浪漫十分打動人,他「以詩會友」,不把詩詞當作贏的功名利祿的手段,而是把他一貫的自適自如深刻的放進詩中,用詩作和朋友、甚至不認識的路人擦出古色古香的文化煙花,燦放於唐詩的夜空。這不禁讓我思及現代讀書考試的我們,是否也能像李白一般,樂在學以致用,不只把所有學習到的知識只當成贏得學測、分科測驗的工具而已呢?當知識們能夠成為生活中陶冶性情、我們真正樂之的事物,學習或能如魯儒孔丘所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張大春老師的《大唐李白-少年遊》,引領我更能體會余光中詩〈尋李白〉那「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傳奇人物。《大唐李白-少年遊》僅是這套著作的第一卷,其後的《大唐李白-鳳凰台》、《大唐李白-將進酒》想必也在作者巧妙的文思中,將李白那汪洋的豪情與傳奇的人生故事做出最棒的詮釋,等待讀者們的細細品嘗。(一忠19高家儀)
(五)李白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我的印象裡,李白的形象就像他的名號「詩仙」一般。他就是一位神仙,不會像凡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是一位灑脫不羈、又充滿浪漫情懷的一位詩人。但看了這本書以後我發現,我認識的李白,不過是他成年後所展現的冰山一角,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年少時的李白。我意識到,李白也是人啊,就算他上一輩子是神仙,轉世為人,也必定要經歷從幼童成為少年在成為成人的過程。他年少時,就跟萬千少男少女一樣。會被好看的異性吸引,也會和好朋友義氣相挺一起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努力。遇到討厭的功課,也會敷衍的交差了事。這樣的李白,不再是課本上冷冰冰的人物介紹,而是一位活生生,讓人親切的一位詩人。李白在他的人生中做了那麼多首詩,在此之前我認為他可以寫這麼多首詩,是因為他是神仙下凡,所以有源源不決的靈感供他寫詩。但事實上,除了他的天分之外,還有來自於他到處遊歷時的所見所聞。而能支撐他一直在外遊歷,並且不愁吃穿的底氣,是來自於他的富商爸爸,若是沒有家裡的金錢支援,他可能也無法這麼恣意的四處遊玩。但也因為他身為商人兒子的身分,他不能光明正大地用他的身分走上仕途,在外也必須隱瞞自己的身世。我覺得最神奇的,是他有一位「神仙」老師。這位老師不單單引導他寫作,還能傳授他醫術,甚至是巫術。作為讀者,這閱讀起來的感覺很神奇,因為李白是歷史上的人物,但在描寫歷史的時候卻出現了可以使用「魔法」的角色。作者很輕描淡寫地把巫術融進李白的日常生活,而身為讀者的我,也很自然地接受這個設定。我過了2、3章後才意識到並快速地往回翻做確認。而這位老師的夫人,月娘。也在書中給李白很多的引導。在我看來,月娘是一位很神秘的人物,她有著年輕的容貌,但她身上卻有一種狀似母親的氣質。對我來說,很多時候月娘的形象甚至比李白還要鮮明。「眸色淡淡」、「穹草和桂花的香氣」都不斷地讓我在腦中構思她的模樣。李白的結局,是撈月而死。我聽到的版本,是李白太過思念他的妹妹,所以在醉酒後便情不自禁的去處碰水里的月亮。但李白的結局並不像我所知道的那麼浪漫,他是病逝而終的。
(一忠10莊薇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