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寫作天地

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天橋上的魔術師》

(一) 我讀《天橋上的魔術師》/ 林恩彤

 

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每篇故事都是從同一個老舊的商場出發,雖然每篇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但卻始終給我一種壓抑的感覺。

我從小就不愛看這些描寫民生百態的書,並不是不喜歡,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作者都共同意識?書中總是穿插著一些因為貧窮或者其他因素而面臨的無可奈何的死亡與分離,每當這時候,我的心情總是會特別低落,久而久之就漸漸避免再接觸這樣的書籍。而這本書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每個故事裡,從第一句話、第一個裡,我就總能隱隱地感覺到壓抑的氛圍,明明只是單純的敘事、單純的對話,但不知道為甚麼我卻總能覺到那些從字裡行間滲出來的,關於主角們的無奈與哀傷。其中當然有講述到死亡與分別,但卻總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彷彿也不是甚麼是需要特別著墨的事情,也沒有描寫到甚麼崩潰大哭的狀況,但就是這樣平淡的敘事,反而透露了一種更深沉的哀,就像我曾經聽到過的一個說法:一個人在極致的悲傷下,是沒有眼淚的。

在這些故事裡,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三則故事〈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裡,主角在朋友過世時的內心獨白,在親眼目睹朋友的過世時,他沒有極盡所能的去形容自己的悲傷,他只是茫然地感覺到了「有人從他生命裡取消了甚麼一樣,這讓我想到了前些時候的虎豹潭事件。當時的罹難者中有一個男孩,和我弟弟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社團的同學,其實一開始他也沒有甚麼特別得反應,但在一個星期後,他突然在聊天的時候和我說:「其實我聽到他死掉的時候真的沒有特別難過,畢竟也不是多熟的朋友,就是想到上個禮拜我還跟他一起打球阿,這個禮拜上社團課的時候就好像少了點甚麼。」,當書中的描寫與弟弟的話重合起來時,我突然想起了曾經一位老師和我說過的話——許多人在面對或許在面對死亡時,悲傷的確是一開始最洶湧的情緒,但悲傷過後,更多的是不習慣,不習慣生活中見不到他的臉、聽不見他的聲音。那時的我還不能理解老師的想法,但現在回想起來,或許,老師說的是對的吧,我們只是不習慣死亡。

另一個部分是這本書的故事裡,在訴說他們的故事時,總會用到許多的「你」或者插入一些問句,透過他們的口述、回憶,漸漸的讓我曾經路過的某一座天橋或者某一個地點和書裡的場景重疊起來,讓我在閱讀的時候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書裡的人物突然跳出書的桎梏,親自來到現實——或者我穿進裡的某個角色,成為他們的朋友,或者僅僅是一個素不相識的傾聽者——像節目訪談那樣,和「我」面對面的訴說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經歷、他們的過去,縱使故事的結局不是那麼完美,甚至可以說的上悲慘,但卻讓我有一種真實感,好像和朋友們對話一般,可以毫無阻礙的進入他們所建構出來的,充滿回憶的空間。

 

 

(二) 我讀《天橋上的魔術師》/ 周佳妤

這本書是由十個不同主角的故事所編成,作者巧妙的運用魔術師這個配角以及場景設定在同一個社區,使十篇看似不太有關聯性的故事串連成一本小說,拼湊出過去中華商場的時空背景。看完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故事是〈天橋上的魔術師〉,該篇主角是在天橋上賣鞋墊的一位小孩,在他對面擺攤的則是一位自稱魔術師的人,書中並沒有對該位魔術師有直接的長相描述,而是透過翻領毛夾克、灰色長褲、髒兮兮的散兵鞋等外表描寫,在讀者心中塑造魔術師的形象。魔術師在天橋上表演時,周圍總是聚集了許多小孩,有些小孩甚至會願意把零用錢用來買魔術道具,雖然買了自己卻變不出來,感覺就像是被魔術師騙了,但他們依舊喜歡在魔術師周圍看表演,有新的道具還是願意用零用錢買來收集。我認為「魔術」是一個神奇的表演,魔術變出來的東西到底是真是假,是魔法還是純粹巧合,只有魔術師本人才會知道,魔術常能吸引許多人觀看,就連我也不例外。在這篇故事中,最讓我感覺特別的是魔術師那雙分得很開的眼睛,這雙眼睛是小說中的一個重點,它暗示著「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事情不是唯一的」,這跟現實生活中的「眼見為憑」相互矛盾著,在我的認知中,這兩句話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因為事物有很多面向,人常常因為立場、因為觀點,而有不同的見解,所以看到的並不是唯一,這印證了書中那句話。當人們看到事物本身,卻聽到他人有不同的講法,心裡還是會相對較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部份,畢竟那是自己親眼看到的,這代表著眼見為憑的力量。有了上述兩項矛盾的觀點,我學到了在看事物的同時,除了秉持著眼見為憑的想法,也要從不同角度去切入觀察,這樣才能更客觀、更測底的了解事物。

《天橋上的魔術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