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圍城》一書有一則關於葡萄的比喻

Posted By on 12 月 26, 2016 | 0 comments


錢鍾書《圍城》一書有一則關於葡萄的比喻:

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的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你贊成引文中哪一種人的做法?為什麼?請以100~150字的短文加以闡發。

 

【寫作叮嚀】

1、段文寫作務求精簡,「我贊成第二種人的作法」與「我贊成文中第二種人的作法」,顯然前者為佳。

2、表意務求清晰,避免過度迂迴。如果書寫的觀點在於贊成第二種人的作法,則集中書寫原因。如要以第一種作法作對比,則在字數上宜簡略。

3、務必擇一其中一種作法,說明贊同的理由,避免採用兩者皆贊同或接不贊同的形式書寫寫。

4、引用事例必須合題,譬如以范仲淹「先憂後樂」作為贊成第一種人的作法的例證,則顯然有待商榷。

5、說明時要回應文本,避免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而無關文本。

6、注意字數的限制。

 

 【範例一】

我認同第一種人的做法。正因為每一顆吃下的葡萄都不如前一顆甜,人才能發現現階段的幸福,並且為下一個挑戰做準備。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隨著年齡增長,挑戰只會越來越多,正如葡萄一顆比一顆酸,挫折也是一次比一次來得苦澀。而每當嘗過一顆更酸的葡萄,我們便懂得去珍惜當下的快樂,並且回憶過取美一刻酸楚,告訴自己:「我可以!」。(三儉14林云雲)

【範例二】

我讚同第一種人的做法。很多時候人們會忘記葡萄是具有「保鮮期」的。許多人從求學到甫出社會,一路孜孜矻矻,試著將最好的希望與未來留予日後的自己。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青春不再。另一種人則不然,他們像選擇先吃甜葡萄的人,從不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留下回憶,而是享受當下,並將所得到的快樂轉成發掘生活樂趣的動力。(三儉11沈瑜萱)

【範例三】

我讚成第一種人的做法。一竄葡萄總有先成熟而甜美的幾顆,及時品嘗美味之後,先前還未被吃到的,也會隨著時間流逝,漸漸被催化出美好的滋味。當下享受美好的滋味,看似接下來的葡萄只剩酸的,但被時間催熟的葡萄可能帶來驚喜。反觀第二種人,表面上充滿希望,卻可能錯失最美味的葡萄,最佳的品嘗時機。(三儉12周碩君)

【範例四】

我讚成引文中第二種人的做法,因為對我來說,經最好的葡萄留到最後吃留存的是希望,也是對人生哲理「先苦後甘」的一種試煉。日自每過一天,就創造了一回憶,回憶確實值得細細品嘗回味,然而若僅是沉溺在回憶之中,缺乏希望帶領我們昂首闊步,人生坦途可能因此失去目標,更喪失許多探索世界的機會。(三儉17林家安)

【範例五】

這兩種人中,我會選擇第二種人。先吃好葡萄的人固然能夠先享受美好的滋味,卻沒考慮到接下來的酸葡萄,正如紅樓夢中的賈府,在榮華富貴破滅之後,由奢入儉難,一蹶不振。但如藤等待苦盡甘來,面對順境時,反而會更佳珍惜得來不易的成果,且對未來更滿懷希望。(三儉27許芫瑞)

【範例六】

我比較贊成第二種人的作法,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給自己留點後路,或是考慮到可能的結果。那些鼠目寸光之輩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被眼前短暫的利益所蒙蔽,當享受不再,困阨便會接踵而來。葡萄吃到最後只剩酸的,縱然想回味初時品嘗的喜悅,只怕是有心無力。然而如果我們撐過了一開始的酸澀,等待我們的就是那香甜飽滿的滋味(三儉34廖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