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春日小旅行——付出!=犧牲?〉/ 一射30黃詩琹
下了公車,沿著小路,我們一行人吵吵鬧鬧地踏上了第一次的班遊。沿路上,都能感受到一區靜謐的不同,和繁華的車站、熱鬧的信義區都不同,散發著只屬於它的氣息。地磚上浮雕出的詩句、牆上獨樹一幟的彩繪,宣告著接下來的旅程的特殊,我無法想像這是會在中正區出現的場景,懷著好奇,我們邊感受著它獨有的氣氛,邊走向目的地——紀州庵。
不同於凱達格蘭大道、公園路等多線道的筆直馬路,同安街顯得有些曲折,路旁皆是香氣四溢的店家,有傳統的小吃店,也有綠白紅的7-11,有麵攤也有手搖飲,像是時光隨機的增長在了某幾間店面,新舊交錯,形成了一種不協調的荒誕感。更可貴的是其中還有古早的玩具店,販賣著小時後五顏六色的泡泡水和奇形怪狀的機甲獸玩具,但我卻沒有走近,畢竟回憶是難以買下的。
往前走兩三步是一塊小小的地,包圍著巨大的茂密樹木,而地本身又被彩繪填滿的矮牆包圍,說是公園吧,也不像,裏頭只有三四個像是被人遺棄的孩童坐騎玩具和一台螢幕壞掉、沾滿灰塵的健身機具,玩具看上去適用者的年齡應不及我們三分之一,但想玩想瘋了的我們,仍玩得不亦樂乎。
走到路的底端,是高聳的堤防和天橋,我們走上天橋俯瞰紀州庵,這裡的樹木似乎比剛才更多、更茂盛,在一片綠葉中,能隱隱看到棕色的屋頂,就是這裡了!
下了天橋,來到紀州庵園區內。這裡原是日治時代所建的日式料理亭,取名為「紀州庵」大有幾分懷念故鄉的味道。和現在的幽靜氛圍不同,在那時此處可是熱鬧宴飲的最佳場館之一,除了現在僅存的離屋外,那時還有更為主要的主屋和別館,只可惜都在戰爭時被燒毀了。紀州庵緊鄰著新店溪,又有許多「正港」的藝妓,不僅能在屋內大堂小酌,也能在船上捕抓鮮魚來烹煮,都是別有一番滋味。
日治時代結束後,這裡成了住宅區,不久前剛去過的牯領街日式南菜園也是如此,想來這區都是同樣的命運。時間不多,我們沒有在外面多加逗留,直接走進了離屋內。脫下鞋,彷彿來到了另一個天地,說不上是古色古香,但稱得上是有年代感,低矮的橫樑和門框對我不甚友好,但對於女高中生們來說,這裡是絕佳的拍照景點。擺拍了一陣,我們開始細細品味屋內的展設,各式書籍和簡章被我們翻了個遍,也拍了個遍。
但我更有興趣的是屋外的水泥造建築,建築的門廊下就貼著大小不一的講座和演講宣傳,彷彿在證明它擔的起文學森林的名號似的。建築內是小小的書店,除了賣些文學書籍外,也有不少文創商品,都是些吸引人的小東西。不久,我的目光被一旁的餐廳給拉走了,餐廳裡人滿為患,我翻了翻菜單,價格不算親民,菜名和介紹倒是十分有趣,我這裡晃晃、那裏晃晃,很快便到了集合的時間了。
離開時,雨滴一滴一滴落下,沒過多久便成了傾盆大雨,誰都沒料想到竟然會下雨,午後的雨又急又大,我用外套遮著頭,不同於普通的我,有些人想出了好點子——把外套的帽子拆下給同學,自己用外套本身擋雨,我忽然發現,人生的體悟可能並不需要特別去沾有歷史氣息的場所,不用在特定的有意義的時間裡,才會出現,好比如這時,這樣一個小小的拆帽子的動作,既幫助了人,卻也不委屈自己,我在人情味和自我保護的平衡中,體會到了我這趟旅程中最大的收穫,原來,付出不必是犧牲。
回到學校,我還沉浸在剛才的旅途中,其實相對來說,紀州庵並不是特別的,比起去哪裡,我更喜歡品味和誰一起去,自己一人固然自由,但同朋友一起,才能體會到更多,這次的小旅行短卻意味深遠,我想我已經在期待下一次了。
*”!=”在c++程式語言中是”不等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