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改變全球運輸業 金融時報

金融危機改變全球運輸業    金融時報
2011年10月24日 15:38
轉寄給朋友
列印

在沃爾維斯灣(Walvis Bay)港口裡,轟隆隆的港口牽引車排成幾排,准備拉走從“馬士基-科納克裡”號(Maersk Conakry)集裝箱船上卸下的一個個集裝箱。

  吊車的機械手將集裝箱從船上吊起,卸在牽引車身後的平板拖車上,再轉回來吊裝下一個集裝箱。

  不遠處,還有一排牽引車沿着碼頭一字排開,等待即將從另一艘集裝箱船上卸下的集裝箱。

沃爾維斯灣位於納米比亞長長的海岸綫中段,地處納米布沙漠中的綠洲地帶。這個地勢偏僻的港口裡的繁忙景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物流行業發生的激烈變革。

  比起危機前,如今進出沃爾維斯灣的船只普遍顯得不急不忙:

它們為節約昂貴的油費而降低了航速。

正是因為這個變化,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公司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並開始進行一些徹底的改變。

科納克裡號那閃閃發光的新涂漆則代表了另一個進展。

  科納克裡號今年3月剛剛投入使用,是今年交付的幾十艘集裝箱船之一。在海運和空運中,金融危機前預訂的大量船只訂單,令本已因業務下降而收益減少的海空貨運業雪上加霜。

  馬士基航運(Maersk Line)和馬賽集裝箱航運公司達飛輪船(CMA CGM)發布的2011年中報都顯示利潤劇減。而下半年的情形可能更糟。

然而,也有一些積極進展。沃爾維斯灣港鐵路仍未得到充分利用,但將納米比亞鐵路系統延伸到安哥拉邊界的施工工作正在進行中。

  全世界有幾十個這樣的工程正在施工中,反映出人們開始重新看好這種最古老的機械化運輸方式。

  盡管在歐洲,鐵路貨運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但在世界許多地方,鐵路貨運仍在持續發展。

最重要的是,沃爾維斯灣正獲益於世界貿易格局的改變。

  為了從西非與亞洲間貿易的增長中謀取更多利益,航運公司訂購了馬士基科納克裡系列貨輪——該系列船是西非航線上有過的最大的集裝箱船。

  亞非航線已經取代歐洲航線,成為了非洲最主要的貿易線路,而往返於好望角和西非主要目的港之間的貨輪途徑沃爾維斯灣港,令這個港口沾了不少光。集裝箱到港後,要不就是通過陸運被運往那些非洲內陸國家,要不就是通過支線貨輪被轉運至一些更小的港口。

沃爾維斯灣港口設施的所有方Namports公司開發部門主管克里斯蒂安 福爾(Christian Faure)指出,如今往返於非洲和其他地區的航線運量增長速度超過了任何其他集裝箱貿易航線。

  富爾表示:“隨着非洲經濟證明了自己的穩定性,整個地區的開放程度都在不斷提高。”

  同時,盡管有這種種進展,但物流服務的需求卻正遭遇近些年來最大幅度的波動。

  比如說,馬士基航運在2009年創下了21.3億美元的凈虧損記錄,而在2010年卻實現了26.4億美元的凈盈利。

敦豪物流供應鏈公司(DHL Supply Chain)負責英國和愛爾蘭業務拓展的副總裁馬克 帕森斯(Mark Parsons)表示,該行業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已然經歷了好幾輪起起落落。

帕森斯說:“如果你回顧一下2009年的情況,你會發現,那一年我們的業務大幅減少,几乎遭遇滅頂之災。”

  “2010年我們的業務增長顯著。今年到目前為止,情況沒有進一步的改善,但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