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寫知性寫作的型態準備 / 吳玉如 110.7.17
提升寫作能力,離不開閱讀與書寫。閱讀如何著手?書寫如何有內容?觀察近幾年國寫的試題,可以找到準備的方向與方法。根據大考中心的說明,知性寫作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統整判斷的省思推論能力,評量目標包括:
(1) 正確解讀文字或圖表,系統理解、分析歸納,具體描述說明。
(2) 針對議題進行思辨,提出個人的見解與評斷。
(3) 文辭組織與表達能力。
從上述的說明可以理解,一篇優秀的知性寫作作品,除了流暢優美的文詞表達與完整的文章組織能力,還須具備以下的能力:
一、閱讀理解、分析歸納的能力
(一)圖表判讀注重數據
國寫的知性試題需要閱讀一到二篇文章,通常有兩個小題,第一小題有時是圖表判讀與分析,並說明理由,如:
107年:
有甲生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記憶測試結果圖)主張:「人們比較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而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請根據上圖,說明甲生為何如此主張。
108年:
國民健康署若欲針對18歲(含)以下的學生進行減糖宣導,請依據圖1、圖2(國人每週至少喝 1次含糖飲料之人數百分比、國人每週至少喝 1次含糖飲料者,其每週平均喝的次數)具體說明哪一群體(須註明性別)應列為最優先宣導對象?理由為何?
對於這類題目,考生首先要具備圖表判讀的能力。先確認是哪一種圖表,其次觀察X軸與Y軸的分析基礎及分析單位,接著進行圖表的分析。在分析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數據」,這是分析的證據,在書寫時一定要寫出來。如果試題上的圖表不是很精確,些微的誤差是可以被允許的,以下是107年的寫作範例:
由實驗結果可知,記得資訊儲存位置的人數約佔全體四成七五,而記得資訊內容者約僅佔二成八五,前者較後者多了近兩成,故甲生會有此主張。
這樣的試題要求具體明確的答案,範例的文字中直接切入重點,並且提供具體的「數據」,在寫法上有似於研究論的書寫,不必迂迴說理,也不要求斐然的文彩。
(二)文本分析要掌握關鍵概念
文本分析的試題,幾本上以「擷取資料」為主,但這種文本的形式,可以區分為兩類:
1、說明文式的單一文本分析
這類文本通常為單篇文章的改寫,具備明確的答案:
107研究用試卷:希望考生通過文本,「說明你所理解的『被遺忘權』」
108研究用試卷:希望考生說明文本中,「民眾認為鄰避設施有違社會公平性的原因為何?」
109年學測試題:通過文本,分析「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
這類試題測驗考生的閱讀理解與歸納的能力,考生必須精確掌握關鍵概念,同時且要具備完整的表述能力才能拿到分數。這種能力的取得,可以透過「摘要」寫作而完成。摘要練習可以測試對於文本的瞭解程度及表述其重點的能力,在準備國寫的過程中,需要大量閱讀文章,這些文章通過摘要練習,成為閱讀精華,在考前特別有用。
2、情境式的文本分析
110年學測國寫,推測為組合式的文本,這份文本以「記憶可以被編輯或刪除嗎?」為主軸,第一段介紹兩部與刪除記憶有關的電影:《王牌冤家》、《健忘村》,第二段以今日科技成果指出:類腦晶片能精準刪除老鼠腦中特定的記憶,以及政治哲學教授諾齊克的「經驗機器」思想實驗:假設有一臺機器可以提供所有想要的幸福經驗,甚至可以定期修改。
第一小題希望考生依據文本,「說明電影裡的「忘情診所」和「健忘村」,在刪除部分記憶的劇情上有何差異?」,這種題目先提供考生電影的情境,接著希望考生從電影劇情的說明中,找出其差異,在試題難度上,是比較高的,學生不僅需要擷取訊息,還要進一步比較差異,所幸文本只有525字,遠比109年學測的734字為斷短,考生的閱讀負擔較輕。
從這個題目來看,所謂的文本,不一定只局限於文章,電影、音樂等,都可以視為文本,因此平常不應只有準備課本上的內容,生活經驗也要擴大。對於看過或聽過文中電影的人,這個題目會比較親切,至於未接觸過的考生,也不必擔心,只要能耐心閱讀文字,還是可以有好成績。不過,「耐心閱讀」也是對考生的大考驗,閱讀本身不一定困難,但平時不閱讀,考試遇到篇幅不短或不熟悉的題材,是不容易靜下心閱讀的。因此,在準備考試期間,應該有固定閱讀的習慣,可以從報章雜誌或自己有興趣的書籍著手,並漸漸擴大閱讀的範疇,但不建議指陳進小說的情境中。相較於散文,在有限的準備時間哩,後者的題材廣泛,篇幅較短,會比較有幫助。
二、提出個人觀點與評斷的能力:
這是知性寫作的基本訴求,是第二小題的測驗重點。這類寫作的文本通常會以跨領域的「議題」的形式出現,這些議題通常會與當時社會或國際線想連接,譬如在網路盛行的時代,假訊息頻繁出現,命題者通過文章,請考生思考:「媒體及訊息?」、「事實查核員是否必須具有新聞背景」等問題,請考生提出立場,並且說明理由。
這些「議題」通常是考生在生活中可能觸及的議題,但由於考生平時未必能針對這些議題有所思考,並且進一步了解其中狀況,論據通常千篇一律,缺乏亮點。因此,平時對於各種跨領域的文章,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閱讀,唯有具備略為深入的知識被背景,作品才會有亮點。
以107年學測國寫試題為例,這一年的寫作測驗討論網路資訊的議題,其問題(二)為:
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
對於資訊取得容易的現象,題目舉出兩種觀點,請考生提出看法。其實這兩種觀點都非常容易理解,無論考生支持哪一個論點,都需要有具備亮點的論據,而這種論據,來自於平時的累積,而在追求跨領域閱讀素養能力的大考趨勢下,共同蒐集資料、共讀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準備策略。對高中生而言,日常的課業已經相當沉重,透過合作的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蒐集各種領域的文章,對於寫作有相當的幫助。以107年的大考中心國寫家作為例:
馬雲在索契的一場關於網路科技的演說中提到:「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更靈活地操縱這些工具,而非被它們操縱。」因此,我認為,網路確實協助人類記憶許多龐雜的內容,然我們並不能因此遺忘基礎知識,否則將難以持續駕馭我們所發明的工具。
科技的誕生本來就是為人類帶來便利,讓人們無需再像過去記憶大量瑣碎的知識,而只需藉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便能迅速獲得海量資料,而閱讀不同觀點的資料也使腦中各種想法快速激盪,激發出更多創造力。此外,不需記憶繁瑣的知識也使得大腦有更多空間思考,催生新的創意。
儘管如此,我們不可遺忘「使用搜尋引擎」,以及「開發新科技」的能力,而後者又更為重要,因它是網路無法,僅人類大腦可辦到的。在這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人們應改變對「學習」的看法,體認到當今學習不再只是記憶知識,而是如何藉由所學,開發出更多知識。誠如馬雲所說,最重要的是學習駕馭這個好工具,而不是被其所操控。
關於這個作品,大考中心的評語是:
引述馬雲在索契關於網路科技的演說,闡明人們應學習駕馭網路科技,而不要被它操控的觀點。立論確切,前後呼應,結構嚴密,文筆通暢。
檢視這篇作品,作者為了提出自己的觀點,先引馬雲的演說作為論據,一下筆就製造亮點。如果我們問:怎樣才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答案一定是平日的累積。2017年,馬雲應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邀請,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開放創新論壇,論壇中主持人提及科技的發展,將使許多人失去工作,請馬雲說說自己的看法。作者顯然讀過相關的資料,然而,如果只看引號中的文字:「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更靈活地操縱這些工具,而非被它們操縱。」,其實我們也寫得出來,不同於一般學生,本文作者的閱讀經驗使他通過馬雲,有了一個漂亮的開場。
在提出個人觀點與評斷之外,考題通常也希望考生連結個人經驗,這一部分對於剛接觸國寫練習的人而言,很容易被忽略,或者只有在文章最後草草帶過,事實上,這也是評分的重點,在篇幅上至少要占三分之一。
註1:馬雲應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邀請,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開放創新論壇。
註2:摘要練習參考資料 http://sex.ncu.edu.tw/papers/4-5.php
註3:議題的種類可以參考:
(1) 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2)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19項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