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北一女看見……

Posted By on 12 月 23, 2020 | 0 comments


我從北一女看見……

【寫作說明】:

107年學姐的朗誦詩:「當我們成為了總統的鄰居」,因為政治的聯想,被大眾廣傳討論。109年校慶擺攤事件,引起社會的討論。我們身處其中,一定有話想說。

作為全國最好的高中,社會的眼光直視著我們,所有的作為都會被放大檢視。然而,被注意到的事件,非只一端,也有不少正面的、溫暖的事件被社會關注。

身為北一女學生,應該要有開闊的胸襟、理性的思維。講義上羅列了五個有關北一女的報導。請仔細閱讀,劃出每篇文章的重點,思考從這些事件中觀察到什麼,並且結合自己在學校中的經驗,以「我從北一女看見……」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

【書寫注意事項】:

1、刪節號處須加入文字。

2、題目的設計必須與內容呼應,避免在文末才點題。

3、說明自己的觀點時,必須務求周延,避免提出容易被質疑的想法。

4、書寫時,需照應文本,避免全篇與文本全不相關。

【作品一】

我從北一女看見開放世代下的思辨

「唯我女校,寶島名高,莘莘學子,志氣凌霄……」,的確,北一女中是個光耀的存在,但在光芒的背後,卻也負擔著面向陽光背後的刺痛。近期的幾個有關學校的新聞,包括由學姊舉辦的撿菸蒂活動及校慶攤位爭議,正反兩面的說法都有,而在這之中,是我們很好的機會以學生自己的立場去接受不同見角度看事情的想法,從中去思考,不著急於爭論對錯。以我個人而言,我從北一女看見開放世代下的思辨。

就我個人而言,關於校慶攤位的事件是我感受較深的,同樣為高二學生擺攤,一般情況下多半班級都是以食品或用品作為販賣,譬如我們班的飯捲抑或大學姐進行二手書義賣等,而就在校慶前幾天,我即在社群軟體上看見某班級的宣傳,攤位是與學姊交談,以及收費價錢,當下看見時其實就有所困惑,因為其主打的是學妹在此可以與學姊交談,不受學姊學妹制的限制,此時我的困惑就更大了,覺得好像有些不適當,不甚了解為什麼學妹須付費才能跟學姊說話?最後果然引發了爭議,我也從各方報導中學習到不同的想法,也使我原先的困惑得到了解答。

在台灣解嚴過後,言論自由開放,人們愈來愈能夠隨心志的談論、處事,但在這些自由中,還是有些許的適當與否。此校慶事件中,被各方人士討論,無論覺得恰當與否,每個人都有自由言談的權利,而我們學生也有自主決定行為的能力。在班上與同學討論中,發現學生間與校方都偏向站在學生的立場,認為外界不懂學校的文化因而做出這些評論,或認為其創意的一種,甚至對學校因為身為名校而被放大檢視一切感到不平,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在一味的保護自己指責他人,不如好好想想這件事的恰當性,抑或發生的源頭原因是什麼,忠言逆耳,人們都不喜歡聽到不順從自己的聲音,但往往這些才是使我們學習成長的最佳路徑,我認為在牽扯到金錢的活動,必須有其價值性才能經交換互相得到利益,而不是透過權利去使某些人因為崇拜而參加,如此一來必定會造成許多誤解及爭議性,這時候更不應責怪別人放大檢視每個細節。接著是有關放大檢視的問題,我認為,與其為此感到憤怒,不如反過來想想,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人願意花時間不管是稱讚或指責在我們的行為上,使我們去學習思考,更重要的是成長,了解到對與錯,使我們在成長的路上能避免更多的錯誤,畢竟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許多人只會等著看結果,沒有多少人願意在身邊教導指責別人。而身為第一女中的學生,頂著第一志願的光環,應有把事情做到完美的能力,即使被檢視理應無所畏懼,如果連小小的挫折都成受不了,更妄談往後長久的人生。

我從北一女,看見開放世代下的思辨,時間的演進,許多事情都有了不同的想法、全新的面貌,在新舊觀念下的衝擊,值得我們置情緒於一旁,再次深刻的思考,究竟直觀的對與錯有沒有不同的可能性。    (二毅10號林昀熹/1111字)

老師說:這是一篇立論中肯的作品,作者拋開情緒,先對於校園的現況提出思考,對於學妹須付費才能跟學姊說話一事,提出個人的質疑,接著提出自己的看法:「人們都不喜歡聽到不順從自己的聲音,但往往這些才是使我們學習成長的最佳路徑」,至於北一女被放大檢視,作者從憤怒轉為感到幸福,以為頂著第一志願的光環,應有把事情做到完美的能力,即使被檢視理應無所畏懼。這個想法令人想起日據時期的校訓碑:「正、強、淑」,一女中的學生苟能行事端正,則無所畏懼,可以淑世。

 
【作品二】

我從北一女中看見光環與枷鎖

北一女中曾是我的嚮往之地,綠制服也是曾是我夢寐以求的標誌。尚未進入北一前,我幻想中的北一女孩聰明乖巧,溫婉賢淑且從不犯錯,可以說是神一般的存在。每當我在大眾運輸碰上北一女孩,總忍不住崇拜地偷瞄幾眼,嚮往著她們的高中生活,期許自己有一天也能穿著綠制服風光地走在路上。

可當我進了北一女中才驚覺,綠制服是光榮也是枷鎖。

身穿綠制服走在街上,我挺直腰桿腳步輕盈,充滿自信,因身為北一女中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但我時時刻刻緊繃著,不彎腰駝背怕姿態不佳、搭捷運不敢坐下、綠燈剩下10秒不會再過……綠制服的光環如枷鎖,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要表現出最完美的狀態,因為個體在路人眼裡代表著整個北一女中,若稍不符合大家的期許,就可能被旁人放大檢視甚至議論。大家對北一的幻想太過於美好,而忘卻了我們也只是一群單純青春的平凡女高中生。

我們和普通青少年一樣,會煩惱生活,會焦慮人際與成績,也還是會犯錯。但北一女還是經常會被放大檢視或誤解。還記得四年前惹議的捷運不讓座事件嗎?那位女孩只是坐在一般位子上,而不是博愛座,卻被辱罵並要求讓位;又或是前陣子的「粉紅大軍淹沒北一女」,指出北一女中是最喜歡訂外送的高中,並引出「因為女生喜歡粉紅色」等刻板言論;而最近的北一女中校慶陪聊,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攤位,又再度掀起大眾的輿論。大家激動地爭辯著事件的對與錯,各有各堅持的立場,「物化」、「女權自助餐」、「八大養成」充斥著留言板。仇恨的言論,帶著有色眼光的話語和歧視偏見的文字相互攻訐,看到這些言論的我,當下的想法是不滿與憤怒,想為北一女中發聲辯駁,同時也不解這樣稀鬆平常的小事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廣大的反應,真的有那麼嚴重嗎?又或是真的值得大家如此關注嗎?

首先,類似的擺攤,像是陪同學聊天、賣社群軟體的帳號等等可能被稱之為「物化女性」的活動其實早就存在於各個高中的校慶擺攤,不是只有這屆的北一女中校慶有。當然我並不認為,因為我們不是先例也不是唯一,所以陪聊擺攤就完全合理,也先不論這樣是否真的物化女性,而是想提出,為什麼唯獨這屆校慶,且只有北一女中被大眾用放大鏡審視,這讓我體會到過度被檢視的殘酷,同時也質疑此事件的重要性,與其報導北一女中的攤位內容,記者們為什麼不花心思在更值得被關注的新聞?民眾為什麼不去關心重要議題,反而虎視眈眈地等著北一女中出差錯?是出於何種心態,因期許而關注?因忌妒而幸災樂禍?這些我不得而知,也許人們只是無聊吧!

有些人從未來過校慶,卻先入為主地用有色眼光發表憤世嫉俗的話語,大眾只看見他們想看見的,聽他們想聽的,不了解事件的全貌,僅憑藉片面之詞而發表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從未思考過當事人的感受,雖說言論自由,但沒有人應該被人身攻擊。大眾只看到新聞標題和文章,卻未嘗試理解攤位宣傳內容與高中文化,果斷下出自以為是的結論,而忽視攤位的初衷是造福有學姊妹制的社團學妹。當然我不奢求大家都能夠求證每則新聞,畢竟這種資訊對普通人來說微不足道,也只是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而已不必如此認真,我只是對大眾的無知與不理解感到遺憾而已。

大家似乎真的忘記我們只是平凡的高中生,有自主思考能力了,但思慮不夠周道,想法亦不夠成熟。我認為這起事件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對在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錯在我們沒有思慮到外人會如何解讀此事。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到的事物及想法本來就有所差異,每個人都是以自己認知的世界作為解讀的標準。當我們聽到四、五小孩說:「我長大後要跟A還有B一起結婚」我們將會心一笑,因為我們知道小孩子並不真正理解結婚的意思,他們可能只是覺得,我喜歡和這個人一起玩,所以我以後要和他結婚,僅此而已。而同樣的陪聊擺攤也一樣,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未歷經社會的洗禮,不理解人性的黑暗與險惡,未考量到陪聊擺攤的行為在成年人看來是不恰當的,僅因為覺得好玩且成本低廉,而擺設這種攤位。事後想想,我也覺得這種攤位不太恰當,若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學姐的生活和北一女中的特色其實不宜收錢,若是為了當心情垃圾筒,開導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人們,也沒有資格收錢,因為我們並不是專業人士。校慶本來就是玩得盡興就好的活動,但正因為我們散發著光環的北一女中,所以更容易被人們放大檢視,單純的活動被解讀成物化女性的行為;為自己辯解就是女權自助餐;陪聊收錢被戲稱為八大。光環是具枷鎖,逼著我們扮演成社會期許的樣子,迫著我們歷經輿論而成長,在眾人眼裡我們是不能犯錯的北一女。

北一女被過於嚴苛的眼光審視,但我仍勇敢地穿上綠制服去上學。我從北一女中看到光環與枷鎖,說不畏懼眾人眼光那是假的,但是我為北一女中驕傲這是真的。北一女中的大家都很堅強,散發耀眼光芒的同時卻背負著沉重枷鎖,被眾人的刻板印象束縛,但我們並不畏懼,我們要活的理直氣壯,錯了就虛心學習。雖不完美,但懷有信念,我們相信能夠跨過每道關卡並從失誤與不成熟中學習,日漸成長茁壯,不是為了活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女孩,而是朝著更好的自己邁進。(二毅03江宸儀 2001字)

老師說:全篇文勢流暢,一氣呵成。作者從「我們只是平凡的高中生」切入,對於諸多施加在學生身上過度檢視,在不能苟同,並且提出:「這樣稀鬆平常的小事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廣大的反應,真的有那麼嚴重嗎?又或是真的值得大家如此關注嗎?」,但是在批判之餘,仍保有身為北一學生的自信:「我們並不畏懼,我們要活的理直氣壯,錯了就虛心學習。」正也表現出不卑不亢的胸襟與氣度。

 

【作品三】

我從北一女看見滿溢的青春

我從北一女看見滿溢的青春。或許大眾認為青春本該是高中生擁有的美好事物,但對於北一女,貼在綠色制服上的標籤多是書呆子、學霸、高高在上······等與學業相關的刻板印象。青春,的確是踏進綠園那刻我們才會明白的美好。

在穿上綠衣黑裙,昂首闊步地走進北一女前,我對於這所高中的認知便是死氣沈沈、讀書至上的所在,我的同儕們必定整日埋首於書堆中,可能,每個人臉上都會帶著配有厚重鏡片的粗框眼鏡,開口閉口都是在討論課本內的知識。待到我真正地成為綠園的一份子,我赫然發現其實這份既定印象全然錯誤。或許端莊矜持是北一女中的形象,但在開學第一天,妳會被剛認識沒幾分鐘的同學拉去手機前方「擠眉弄眼」的拍一張張醜照;被問說放學時要不要去哪一家很好吃的餐廳一起吃個飯;被同在一間補習班的同學拉著在往北車方向的路上一同笑鬧聊天;中午被邀一起訂個外送來場小聚餐;生日時得多帶一件衣服以免被好幾隻抹著鮮奶油或刮鬍泡的小手攻擊······。

我們也和其他高中生一樣,也會因為各種小事歡欣或悲傷,儘管他人認定北一女的學生個個沈穩;我們在校園裡快樂的做自己,有時放得很開,儘管他人認定北一女的學生個個莊重;我們努力地在自己所喜歡的領域耕耘,或許不僅是課業,音樂、球類運動、公益事務······,儘管他人認定北一女的學生個個只會讀書。但,曾幾何時,我們有著獨特顏色的制服變成了一種好學生的象徵,是故,我們羞於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坐博愛座;我們喜歡訂外送,於是「貪圖享受」這詞黏上了身;我們學校的詩朗比賽有人誦著「當我們成為了總統的鄰居」,涉及政治議題的批評聲不斷;我們校慶有人推出面對面討論課綱的服務,「陪聊」的質疑如海潮般一波又一波地襲來。面對各種檢視,我想,北一女承受的夠多了。可不可以,社會給予我們多一點的空間,給我們更多解釋的機會?一張張如陽光般燦爛的笑靨,後面幾乎都承載著龐大的壓力,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會被審視討論,這可是穿著綠制服必然附帶的反噬?

正因為滿溢的青春,北一女得以捱過一場又一場的批駁。我們仍保有當時初進校園的熱忱,並以一己之力不停的為社會做貢獻。學生發動「菸沒綠洲」的企劃來保護海洋、以行動推廣閱讀來幫助更多弱勢偏鄉的孩子汲取知識······,以青春的思維來創造自我的價值。青春或許是十六到十八歲的常態,甚至是多到泛濫,但在我眼裡北一女擁有的青春是彌足珍貴的,尤其是滿溢的青春。(二毅16徐沛琪/977字)

老師說:平順的文字中,對於所遭遇的批評,未見起伏的的情緒,反倒將重點放在彌足珍貴的青春,自有一番清新的風格。

 

【作品四】

我從北一女看見特別

在備受他人眼光下,眾多事情被放大檢視,無論正面抑或負面,登上媒體版面的機會也比其他所高中來得高,是因為特別嗎?我們總是有能力做出別人「沒嘗試過」的事,真是因為如此與眾不同,才會一再成為焦點?

然而,我們付出的每一個舉動,並不是為了博取眼球,而是單純地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就如同「一般」的高中生,我們有愛心、溫暖的一面,有不願被框架限制的意識。淨街舉動乃至校慶爭議事件,媒體、網民藉由這些瑣碎的新聞重新認識北一,好多突然領悟的原來、自以為掌握一切的本來,在這訊息碎片化的時代,他們儼然成為主宰全局的管理者,管理一切謠言動向,於是人云亦云、不經思考的話語浮出檯面。

其實,我們並非認知上那麼「特別」。淨街活動一直都有人致力於環境保育,相信也有眾多高中生用自己的方式表明愛護地球的心,收費聊天也存在過其他高中,並非只有北一的學生選擇那樣做。長期以來,是所謂名校的光環讓我們經常被注意,正向的行動容易引來迴響,這是好事,但是否因為是「北一」才值得報導,而非行為本身。負向的做法則引來放大審視,甚至扭曲事實,讓原本單純的一件事,成了過度解讀下的受害者。

我們很平凡卻也很獨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色彩。因為特別,很多事都要再三考慮,再平常不過的作為都有可能被主觀的判斷蒙蔽、被過度的猜疑淹沒,難道因為輿論,我們就要綁手綁腳,因為害怕而拘束自我?其實我從北一女看見的特別,並非只有聚光燈的焦點,而有個人獨立自主的想法。不論是為了環境、為了賺錢、為了幫助他人,各個決定的背後隱藏的是種種的決心,因為想做,所以實踐。或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能盡量在這自由的環境裡揮灑自我,不須為了自己的特別而感到失意。只要有正當理由、只要確定內心的想法,就別因為他人的否定而拒絕初衷。想要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想要做不一樣的事,就大膽去追,大膽地去成就這份與眾不同!

我從北一女看見特別。旁人的目光、自我的成長造成了相異。我們之所以不一樣,並非北一女的頭銜,而是個人的塑造。面對輿論充斥的世代,流言蜚語依舊進行著,不變的是,我們將用自己的方式及力量去豐富人生,走上認為正確、想走的道路,別讓他人輕易定義北一的形象。   (二毅19莊芷昀 / 889字)

老師說:作者對於名校的光環引來放大審視,甚至扭曲事實,並未表示同意,但其筆觸卻更著重於「我從北一女看見特別」,文字不慍不火,卻充滿了年輕人的自信,以及對於自己的期許。

 

【作品五】

我從北一女看見社會的過度放大檢視

  瀏覽各家媒體與報導,「北一女」似乎是不定期佔據標題的字眼。從之前「當我們成為了總統的鄰居」詩歌朗誦、「最愛點外送高中」、到最近的校慶擺攤爭議事件,媒體以言論自由之名,將我們一一逐層剖開,並詳細放大檢視。

近期發生的「北一女陪聊」事件在各大聊天版上引起軒然大波,而引起的種種討論與爭議,都歸功於媒體的大力渲染。我認為媒體時常大肆報導北一女相關事件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北一女是大眾所認定的明星高中,眾所皆知、無人不曉,本身具有一定的關注度;二是因為大眾對北一女有既定的刻板印象,如成績好、品行優良等,媒體可以藉著這種刻板印象,故意下「物化女性」等聳動的標題,達到吸引熱度與點閱率的目的。在我的認知中,校慶的聊天攤位主要的客群是高一學妹,能讓平時有學姊學妹制社團的學妹能拉近跟學姊的關係,這種攤位也並非是首次建立。媒體把我們和特種行業扯上關係,又牽扯到「物化女性」的爭議,在我看來是濫用言論自由且不尊重的表現。身為北一女的我們,感受到的是輿論的步步逼近,我們被銬上無形的枷鎖,殘存的自由被社會一點一點的吞噬著。

一年前,我對綠制服帶來的光環感到新奇,路上行人的注目禮還讓我感到些許彆扭與不自在;幾天後,我開始厭煩這些聚焦在綠制服上的注視,總覺得自己像一隻被扒光毛的動物,在光天化日下被遊客不友善的雙眼審視。從此,我不敢穿著制服坐公車上的座位,即便仍有許多空座位;放學跟同學出去玩一定會換上便服,或者把便服外套的拉鍊拉至最高,寧願忍受酷暑也不願讓綠制服的衣襬出來招搖。我開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怕被他人的手機鏡頭捕捉到違背大眾對我們刻板印象的行為。

入學的期盼與興奮,與一年後的無奈形成鮮明對比,諷刺著社會對我們近乎過度入微的放大檢視,任何像坐博愛座、點外賣等無聊的事情都能寫成幾百甚至千字的報導。我認為這反應出我們的「影響力」,與其抱怨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如利用這種影響力來改變社會、成為良好的典範,如學姊們發起的撿煙蒂活動、林文芸推廣閱讀等,憑藉媒體將好的觀念傳播出去。

我想,社會對事情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是必須被改變的,尤其是加深這種刻板印象的幕後推手—媒體更必須審視報導的目的與造成的影響,但我了解這樣的改變並非幾個月、幾年就能達成。種種限制與枷鎖除了是社會輿論的壓力所帶來,很大一部分也是我們自己加諸於自身。我們應該勇敢表達內心所想,實踐自己的想法,而不應畏畏縮縮、使自己越變越渺小。學習面對外界的眼光,在正確、善良的基礎下做自己,是北一女和種種過度放大檢視所教會我的事。(二毅24陳禹瑄 / 1048字)

老師說:對於北一女學生被放大檢視,作者以理性之筆分析媒體大肆報導北一女相關事件的原因,接著加入個人經驗,陳述這種遭受檢視的不愉快經驗,但文章並未糾結於此,筆鋒轉出讓北一女發揮影響力,改變社會,成為典範,並以「在正確、善良的基礎下做自己」作結。文章層次豐富,是一篇精采的作品。

 

【作品六】

我從北一女看見框架

北一女,應該沒有什麼不如意吧?全台灣數一數二的明星高中,穿上制服走到哪裡都是鎂光燈的焦點,想必是那麼的耀眼,每個人都像夜空中閃爍的星星,能擁有一片天空自由的揮灑。北一女,應該總是會被保護著吧?成績保護著她們的人際關係、父母師長保護著她們的生活,北一女的學生最被期待的就是把書唸好就夠了,或許在大人的眼裡其他都不是那麼重要。

正式成為綠園一份子之前,我跟大眾沒有什麼不同,這間學校對我來說是一個成績的殿堂,裡面充斥著各式各樣厲害的學生,我以為這間學校最大的束縛是分數的桎梏、是校風的囹圄。但當我進到北一女,一切都跟我想的不一樣,現在高二的我,回想起當初對北一的種種想像實在覺得可笑至極,那些揣測甚至是全校師生都會震怒的言詞,我也才明白原來這就是大眾給北一的框架。

一般人羨慕的「一身綠制服成為城市中的亮點」,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身綠制服成為社會監視的焦點」,不管是幾年前轟動一時的詩歌朗誦提及拒馬女中和總統的鄰居,抑或近來輿論爭辯的校慶談話收費議題,姑且不論事件本身的對錯,單看新聞媒體的標題我不禁會想問,如果我們不是北一女,這件事情還會延燒這麼久嗎?

換一個角度來看北一學生的日常生活,很多學生漸漸不喜歡穿制服,那一件原本象徵榮耀的襯衫,因為被社會加諸了過分的期待與高標準的要求而變得沉甸甸的,即使穿上了也無法挺直背脊,走在大街上也總有人會多看你幾眼,但那眼神卻未必是良善的讚賞。

北一是個有很多想法雲集的地方,關起門來可以暢所欲言,從來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意見被忽略,毫無設限的討論交流是我覺得在這間學校裡最沒有框架的事,那背後包含同學們的接納多元以及校園的自由尊重與開放。但是任何事情一旦被外界關注介入,束縛的框架便立刻困住了我們,好像只要超出邊框多一點就會不停被指責「你們應該……」、「你們為什麼不……」,在大家眼中,我們要乖巧、要嚴謹、要聽話、要規矩——因為你們是北一女。

適當的框架達成維持秩序的目的,合理的框架推動人們往進步的方向成長。框架是因為對我們有所期待,我並不否認身為第一女中的學生必須擔起一些作為楷模的責任,但是那些過度放大檢視而帶來的枷鎖實在令人窒息厭惡。我們擁有最頂尖的教育、享受校方給予的最大自由與尊重,卻屢屢被迫接受社會大眾的檢討與指責。我們永遠無從得知那些輿論者的出發點究竟是為我們好還是妒忌炒作,而我也同時認為,即便我們有錯,也不應該用媒體壓力對付一群未成年的高中生,教育不是言語暴力,更不是強制框架的藉口。

就算是再優秀的人,我們畢竟十七歲,為什麼很多事情會「因為我們是北一」所以不能做?更甚者,這個社會拿什麼理由要求我們不可以犯錯?(二毅29陳寶妍 / 1073字)

老師說:作者以一種嘲諷的口吻,寫出北一女中生學生所受到的束縛:一般人羨慕的「一身綠制服成為城市中的亮點」,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身綠制服成為社會監視的焦點」,生動地表現出無奈之情。立論筆鋒相當理性地指出:「適當的框架達成維持秩序的目的,合理的框架推動人們往進步的方向成長」,大有打破框架之勢,同時也為自己找到立基之處。

 

【作品六】

我從北一女看見一付沉重的枷鎖

「北一女中」是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天地啊,在我考進北一女之前,我是這麼想的。但隨著時光荏苒,當我也成為綠園中的一份子時,我卻對這樣的想法產生了遲疑。絢爛的光環是令人稱羨的,抑或是讓人刺眼的無法直視呢?

最近幾個月內,不時就會在新聞版面上看見北一女中的字樣,從學生淨街撿菸蒂、最愛訂外食的高中到最近期的校慶陪聊事件,每件事情都在網路上引發廣大的討論,有的是正面的,但大部分都是具爭議性,批判與輿論的壓力逐漸讓我在內心深處產生了擔憂與畏懼,深怕自己的一舉一動有一天也會被放大檢視。還記得高一的我是多們喜歡穿著那件深綠色的制服,在我眼裡,他不只是一件綠色的襯衫,而是一件被榮耀浸泡的衣裳,一枚被賦予驕傲的徽章,穿在身上,彷彿加諸了自身的價值,容光煥發。但一天天過去,每當我穿著那身制服時,我卻發現路人們但眼光散發的不是羨慕,更多的是一種由忌妒而生的藐視,每個人都宛如掏出了最嚴格的放大鏡,仔仔細細的將我們打量一番,才心不甘情不願的離去,我不禁納悶,難道我做錯了什麼嗎?於是我漸漸厭惡穿著綠制服在街上,因為那樣的壓力,正讓我窒息,我無法抬頭挺胸,反而是將頭不停地往下低,恨不得把自己蜷縮在身體裡,逃離一切,到個沒有人的境地。

但是,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讓我們無法穿著那從前引以為傲的制服,抬頭挺胸的走著,是什麼樣無形的枷鎖正限制著我們的自由,是好學生的光環吧。說來可笑,小時候的我們被教導著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學校,將來就能有一番大成就,但當我們真正成為一名好學生,考上好學校時,卻又得像個作奸犯科,繫著腳鐐手銬的罪犯,在大眾的眼光裡躲躲藏藏,說什麼我們必須符合社會期待,所有舉動都要經過檢視,其實是一種妒忌吧,假借正義使者的名義,用輿論懲罰我們,為自己得不到的榮譽而眼紅,因此心生報復,抓到一點小辮子就得意洋洋,開始大肆宣傳,滿足那微不足道的成就感,再經過一些名詞的包裝,物化女性、父權社會、性別刻板印象還有社會化等等,名符其實的把我們推向了大眾抨擊的對象,看見我們被負面言語淹沒時的手足無措,感到沾沾自喜,再加上廣大民眾的隨波逐流,更助長了這樣的事件一再發生。

我們無法在一時半刻就改變這樣近乎病態的社會現象,不可能完全拋開社會的眼光,突破傳統價值觀的禁錮,但我們的舉手投足和每個人的思想行為仍操之在己,因此我認為只要我們堅信我們的理念,屹立不搖的在我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繼續昂首闊步,不要因為一些挫折就委屈自己,以符合社會潮流,反而是要培養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砥礪自己,在這無邊無際的天空自由翱翔。真正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我們,更不是北一女中那件綠色制服象徵著什麼樣不同凡響的意義,而是制服底下的我們的思考能力,沒有自我意識,頂著北一女中的名號就如同行屍走肉般,是個毫無意義的空殼,一付沉重的枷鎖。

我們的價值不是社會賦予的,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二毅33葉諺蓁 / 1177字)

老師說:透過事實的陳述,鮮明地表現出北一女學生的枷鎖,然而,文中卻更散發著充分的自信,而這份自信毋寧也是對自己學校的熱愛與肯定。作者摒卻了情緒發洩的文字,而透過理性的筆觸,強調要堅信自己的理念,發揮制服底下的思考力,創造自己的價值,相當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