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我在紀州庵……

Posted By on 4 月 7, 2018 | 0 comments


2018年春天我在紀州庵……

 

紀州庵余光中紀念特展

紀州庵余光中紀念特展

那一年 我們在紀州庵 一起 看展覽

那一年
我們在紀州庵
一起
看展覽

 

時間:2018年3月16日星期五

紀州庵對於大部分的高一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從舊日的料理亭,到今日台北城南的文學聚落,坐落於同安街底的紀州庵,毋寧是親近文學的最佳場域。它距離學校不遠,坐幾站公車,再走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而沿途的幽靜巷弄,又隨時妝點著各種藝文巧思,讓走路也富含旅行的趣味。

今年自2月24日到3月18日,在紀州庵古蹟大廣間為去年12月14日逝世的余光中先生,舉辦「詩壇的賽車手與指揮家」余光中紀念特展。先前預告過王文興老師談余光中的講座,有幾位學生報名參加;3月16日是特展最後一個上班日,值得讓學生在距離廈門街不遠的紀州庵更加認識余光中,是非常恰當的。而在上學期介紹過空間的書寫後,紀州庵也是空間書寫的極佳素材。對於活潑的高一學生而言,陽光、綠蔭、木造建築……恰恰是寄寓故事的空間。2018年3月16日,趁著春天陽光正好,我們穿街走巷,進入歷史的時光中……

【青春書寫又一章──紀州庵與余光中特展學生作品分析】

同學們在以下的文章中,從各自的角度進行書寫,或勾勒所見,或抒發所感,文字流暢,情感也算真摯,但仍有進步的空間:

1、 書寫時宜避免倉促成文,以免文氣、文意或結構有所缺漏。許多同學前幾段寫得很好,中篇以後文氣漸弱,結尾則迅速完結,非常可惜。

2、 除了沿途所見,紀州庵的景觀以及流連其中的感思也值得書寫,特別是個人的感思。
3、 寫好以後,自己要念一次,才能發現其錯誤,同時也可校對一下自己的作品。
4、 隨筆書寫,部分同學會出現重複的現象,應該避免。

5、 對於余光中,假使認識不足,應該要仔細查看特展中的內容,或閱讀在展場中呈現的各種詩句,如此有助於書寫的深度,另外,選擇部分材料或詩歌入文,也可以讓作品更精采。為如此做法,也務必記得要根據材料,做進一步的說明。

6、 雖然作業中未規定要寫題目,但是大家仍然可以嘗試為自己的作品下一個亮眼的標題。

 

關於紀州庵

紀州庵是在這一方吵雜的都市中一個平和的存在,沒有被加速的時間,在這裡只感受到悠閒和自在,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飄散在空中,木製的日式建築優雅地訴說它那滄桑的歷史故事,漸漸地彷彿穿越到了另一個時空。

紀州庵最初日據時代料理屋的支店,曾經有著繁華熱鬧的盛景,精心別致的庭院景觀,臨近溪畔的美景和特色,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人潮至此,然而因為戰爭政權的轉移,而被整修為宿舍,逐漸落沒的紀州庵之後甚至慘遭祝融,曲折的命運在最後因為當地居民的努力才得以被保存下來,甚至轉型為紀州庵文學森林。

紀州庵和文學的連結是一種偶然,也因這一偶然才有它如今的面貌,知名的文學作家曾居住於此,在許許多多的文本中也能看見它的身影,附近也曾有著大型的出版社,這些都賦予了紀州庵有關藝文的價值,在這裡我們不僅享受休閒的時光,也沉浸在歷史和文學的連結中,聆聽著一段尚未結束的故事。(一書 01 丁穎莉)

∮老師說:
第一段寫得非常好。第三段宜從此次參觀的角度,從其外形、環境以及個人的感受進行書寫,如此,才能成為一篇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

 

關於余光中

對於詩壇的賽車手和指揮家──余光中,我只有書本上淺薄的認識而已,但在最近聆聽了一場紀念講座和欣賞了一場展覽後,我覺得有種深深的感慨。

曾和他來往的王文興作家提到以前和他交談有關詩文的事,他說:余光中若沒有成為詩人,那麼他最想要成為賽車手或指揮家,而這或許就是「詩壇的賽車手」名號的由來。王文興作家讚賞余光中語言的成熟,流利卻又不輕佻,並且帶領我們賞評了〈小木屐〉、〈鄉愁四韻〉兩首詩。〈小木屐〉簡單流暢的文字中有著童年的趣味可愛,〈鄉愁四韻〉則表現出一種悲悽的情感。余光中的詩有許許多多的特點,他融合了中國舊有的格例進而創造自身新的格式,但他的優秀卻不僅限於此。

余光中的作品涉獵了散文、詩、 翻譯、評論四度空間的領域,那密密麻麻寫滿事蹟的年表上,寫著一本又一本的書名,記錄著一項一又一項的文學成就,站在他的相片前,即使我對它的了解有限,但透過簡單的詩作,我感受到他的崇高,他像是馳騁在文學這條路上的賽車手,指揮著後人譜出美妙的新篇章,他達成了自己的理想,名字會被永遠流傳下來,而我也思考著:人的一生總是在追求些什麼,是否自己也能如此充實努力的走到終點?(一書 01 丁穎莉)

∮老師說:
文中大部分書寫有關余光中的是基。最後,對於自己因看展而來之所思,卻只用兩句話匆匆帶過,非常可惜。原來的文字中,部分字句不甚流暢,宜仔細觀察,發現問題之所在,並改善之。(本頁面所有作品都已經過修改)

 

關於紀州庵

進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立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鋪滿禢禢米的大空間,裡頭就是這次的主要展場。除了房間裡面,四周的走廊也滿滿地展示了余光中在各時期出版的作品集。但是這棟建築內部最吸引我的並不是這些展覽品,而是一面半剝落的「編竹夾泥牆」。從前聽相聲時,就經常聽相聲演員們說到許多關於眷村的故事,其中也經常提起眷村中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用來蓋房子的土牆,今天總算是親眼見到了在那個沒有水泥也沒有鋼筋的時代裡,先民們的智慧結晶。雖然我並沒有經歷過以前的那個充滿人情味的純真年代,但是不知為何,心中總有種嚮往、懷念的感覺,希望時間能夠倒轉,那怕是一次也好,讓我體會長輩們當年的輕狂、老建築當時的風光。(一書02王彣珊)

∮老師說:為何文末要說「長輩們當年的輕狂」?此與前面土牆的說明沒有聯繫點。

 

關於余光中紀念特展

雖然我對這位詩人並不太熟,但是他所寫的作品〈鄉愁〉,卻讓我感觸極深。即使沒有親身經歷過,但透過那些簡短卻語意無窮的文字,我也能夠想像當初隨政府撤退來臺的人員,與家人分離的苦楚與思念。過了幾十年之後,這份思念卻變成獻給過世的人的,又再過了幾十年之後,連思念者也不在了,只剩下他的作品和精神,讓我們懷想他。這次的展覽除了讓我更了解這位「詩壇的賽車手」之外,更讓我想到:在那樣的一個年代裡,已經有這麼多人都活出了他們精彩的一生,當他們開始凋零了,那我們又要如何閃耀出自己的生命呢?(一書02王彣珊)

 

余光中紀念特展在紀州庵

「似醒非醒,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身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這首〈白玉苦瓜〉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耳熟能!而它正是出自詩壇的大文豪──余光中先生之手。

詩人余光中先生在去年12月14日逝世了,而另二位文豪──李敖、洛夫也於近日相繼逝世了。讓人不禁感嘆台灣文壇的明星正逐漸殞落,逐漸枯萎……除此之外,這也實是讀者們的一大損失,令人難免感到沉重的失望以及難過……

縱使詩人余光中離開人世了,但其精神不死,風範長存。不論是他的詩或是他的散文,都在兩岸的文壇上廣為流傳著。即使未曾見過他本人,但細讀其作品便能感受出他卓爾不群的風采。

而恰好此時老師帶領我們一同去了紀州庵,參觀余光中紀念特展。紀州庵的外觀是個日式建築,雖然不是特別漂亮,但卻散發著優雅卻強烈的日本氣息,讓人想迫不及待地進入屋內一探究竟。

進入屋內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榻榻米以及一條以木地板拼湊出的長廊,讓人彷彿進入了電影《龍貓》的場景一般。坐在那木板上,感受著徐徐的風迎面吹來,望著門外綠油油的草地,想像著小月與我招手的畫面,便覺心曠神怡,彷彿真有此人此境一般。

更往前,我們看到了一整排余光中先生生前的著作整齊地陳列在長形的櫃子內,旁邊還對照介紹余光中先生的生平,讓人們能更加了解大文豪的一生及其著述。

看完這次的特展後,我真的受益良多,也了解了許多不管是紀州庵、余光中、台灣其他著名的作家等新事物。除此之外,我很希望下次還能有機會全班同學一起參加展覽。也希望台灣的文壇不會因為前輩文人們的逝世而走下坡,希望大家以後還能看到更多如大師的後起之秀的作品!(一書04余和芳.)
∮老師說:
文末說提到:「看完這次的特展後,我真的受益良多」,其內容為何?宜加以說明。

 
一、關於紀州庵

穿過蜿蜒小道,我第一眼瞥見的是靠近塗鴉牆的建築,像圖書館與咖啡店的合體,客人們愜意地喫茶、閱讀。從這兒向內幾步,便是紀州庵本館。

這兒倒是比我想像的不夢幻的多呢,許是被近處高聳的河堤禁住了生命力吧!它散發種奇怪的感覺,歷史蘊藏其中,卻因翻修顯得太光鮮亮麗,悠久和新穎的交雜,稍嫌違和。網站的舊照片裡,它看起來氣派雄偉,又帶著木頭清新素雅的味道,彷彿訴說繁榮曾經。不知在那樓閣裡品茶望月是怎麼樣的?若能乘上屋形船,迎風作文便更詩意了……好多畫面滑過腦海,它的以往,充滿浪漫。

同是日式建築,紀州庵讓我自然而然憶起金瓜石的老房,四連棟。他們皆鋪著會呼吸的塌塌米,有著矮矮的門和簡約的擺設,窄窄的,不怎麼透光。因為大廳人多,我便先繞到最內的小長廊。可惜的是,沒有預想中的亭子,通到底就是個櫃台。接著我踏入面對小庭園的那一側,玻璃板下置著曾生活在這兒的作家手稿。本想細讀,卻被陽光灑照,郁青的院給抓住眼,站著呆望了一會兒,直到回過神,才轉進旁的小房。偏房內放映著〈島嶼作家〉,記得有幾個讀詩片段,應該是作家們對生活的有感而發吧。終於進了大廳,我細讀一遍余光中簡介及成就,略過生平記事,完畢,便抓緊時間前往別館。

小心翼翼推開門,入眼簾的有閱讀區、紀念品區及休息店,不過吸引我目光的是角落的一張椅子,其上放有許多留念章。看著圖樣挺漂亮,便順手在學習單蓋了好多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寫有文學森林的印,它使我注意到紀州庵前側的老榕。離開前,我躍上榕樹旁的小台子,早有幾位同學坐那兒談笑風生,我便也湊近,享受片刻陰陰涼涼。

天快變了,趁烏雲尚未團聚,我們趕緊踏上歸途。紀州庵一行有些短暫,有些倉卒。我想,只能用「藝」形容這裡吧:淡淡的、美美的、似懂非懂的。

 

二、關於余光中

對余光中的了解,我本只停留在「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這次參訪讓我感到最有趣的是展名「詩壇的賽車手與指揮家」,本以為是因他在文學各面的成就而命名,原來他曾有此二志呀!參訪後,到網上瀏覽了<聽聽那冷雨>一文。我感覺自己好像能理解那代人的故事。抗戰、鄉愁,好多好多的記憶編織成了紀州庵。文學叢林中,走出許多才子;才子也賦予文學叢林獨特意義,於是,文化誕生……
∮老師說:
相較於余光中特展,關於紀州庵有比較細膩的描寫,文中以金瓜石的老房互為對應,是很耗的想法,不過文字的銜接上,可以更流暢一些,譬如第二段,「不知在那樓閣裡品茶望月是怎麼樣的」以下的句子就接得有些突兀,而其後的「若能乘上屋形船」雖然是綺麗的想像,但仍是天外飛來一筆,讓人不明所以。又如第三段先寫金瓜石,緊接著,再沒有文字過渡的情況下,直接寫「因為大廳人多」,也會使人誤會。究其原因,因該是寫作時思慮「跳脫太快」之故。

 

紀州庵&余光中紀念特展

從北一女中出發,大家抱著一顆興奮的心,因為這就像是我們班的小型校外教學。從一出校門到搭上公車到目的地,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顯得十分雀躍。下了公車,我們要步行至紀州庵。沿路有許多值得駐足觀賞的景物,但礙於時間的關係,只能匆匆瞥一眼便得走了,不過這些時間其實也足以讓我將之盡收眼底,街道旁的藝術景物和古色古香的廟宇都充滿著一股文青的味道。
走了不久便到紀州庵,它第一眼給我的感覺是寧靜中夾雜著一股文學氣息。脫了鞋子進到屋內,裡面的一切都有滿滿的日本味道,各處都擺著余光中的相關事務,看了一遍,便使我更加了解余光中了。余光中的簡介、余光中的書、余光中的手稿,余光中的一切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在這樣一個遠離喧囂、寧靜的屋子裡欣賞余光中的文學作品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希望往後也能有這樣的機會。(一書06吳敏慈)
∮老師說:
對於紀州庵,除了「遠離喧囂、寧靜的屋子」,是否也有其他形容詞可以描述?你可以結合光影、聲音、環境……,如此,作品將更豐富。另外,關於余光中,你感受到了甚麼?也要更進一步說明。原文中有部分贅字,如「屋內所有的一切都有滿滿的日本味道」,「所有」就是「一切」,要避免重複,另外,上一具已經使用「屋內」,此處就可以換成「裡面」。

 

參觀紀州庵與余光中特展心得

上星期五,老師帶著全班至紀州庵的余光中特展參觀。

一到達目的地,所有人皆被那兒靜謐而典雅的建築物與環境所吸引。坐在日式的榻榻米上,望著身旁的景物,感受著四周的氛圍,滿溢文青氣息,彷彿能體會到作家於此寫作的心情。同學們不禁拿起手機,想把此刻的畫面保存下來。按下快門,照片中的自己有如成了正在思考與體悟人生的文學少女,好不快樂!還有,大家更是爭相收集紀州庵的印章,幾乎都將學習單蓋滿了呢!

此外,余光中特展也是一大看點,紀州庵展出了他的生平大事記、手稿、著作珍本與照片收藏等等。相較於課本上的文句,這樣的呈現方式更能讓我了解這位「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 」的作家。他雖屢次出現於課文考卷中,然而在欣賞展覽的當下,我才覺得自己正真的了解他。

這次的出遊讓我受益匪淺,拍了許多照片,滿足了想要遊玩之心,同時也收穫的許多知識。等待閑暇之時,我也許會再次造訪紀州庵,細細品味此程來不及品味的事物。(一書07周忻蘋)

∮老師說:
第二段的描寫頗具鮮明的畫面感,顯見你有不錯的描寫能力。第一次到紀州庵,並且參觀余光中特展,想必也會有許多感覺,如果能夠書寫,將會更好。

 

紀州庵、余光中紀念展感所見所感

很突然的,由於余光中特展即將進入尾聲,所以我們便選定這一天至文學勝地—紀州庵參觀。在參觀前,我從來沒有對紀州庵有絲毫的了解,真的是要親身探訪過後才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已經有許久沒在上學時段走出校門了,心中不免帶著一絲興奮,但在看到學習單的剎那,心中免不了有些失落,但美好的事物的確是值得透過一字一句細膩地記錄下來,。在公車上閱讀紀州庵的介紹,看著上面的地圖,迫不及待地想尋訪照片上那座小橋,只可惜,在一場無情的大火之後,至今只剩下離屋來存在著。在親眼一睹紀州庵之美後,心中不禁嘆息:倘若沒有這場火災,那呈現在眼前的,定是更壯觀、更令人震撼的美景。

紀州庵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日式建築,當初是為了懷鄉而建造,想必當中的情感寄託在這棟建築物上,一切盡在不言中。紀州庵附近環境清幽,給人無限的安閒恬淡之感。為了保護古蹟進入參觀必須脫鞋,並且穿襪。踏著木製斜坡慢慢走進紀州庵,在踩上榻榻米的瞬間,彷彿回到童年一般,忍不住不停地踩踏,感受那特別的觸感。

回顧四周,是詩人余光中的簡介、生平,余光中在詩壇中的偉大地位可見一斑。向外走到走廊處,看見余光中先生的詩集陳列在玻璃櫃中,當中有些許熟悉的作品,都是我從教科書當中認識的,不過我想,詩,不一定要依靠老師傳授,更應該自己親身體會當中的含意。在這特展的背後,我感到嘆息的是:人總要在過世之後,才會再重新被重視,過了一段時間後,或許就如同過眼雲煙一般,消失地無影無蹤了。

在參觀完之後,我們的童心在看到紀念章時再次燃起,我拿著紀念章一一蓋在學習單上方,蓋滿了一頁半,心中暗自盤算著這樣就能躲過寫圖文並茂的感想的命運,誰知老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依舊逃不過寫作業的命運,不過這次遊紀州庵的確是很值得紀念的,紀州庵的幽靜,紀州庵的美,真想再度二訪此地,期待能再次尋訪紀州庵,說不定,或有全新的所見所感。(一書08林巧珮)
∮老師說:
老師在設計學習單時,並未想到可以蓋章呀!紀州庵是一個清幽宜人的地方,我想,也許有人會嘗試畫下它的身影。不過,巧珮這篇文章卻是血的用心啊!不過,除了第一段以外的文字都合為一段,太長,要適度分段。另外,少數文句,如果調整,效果益佳。

 

關於余光中

國中時期對余光中的印象就只是課本上出現的一位人物而已,對於書上所描寫的「右手寫詩,左手寫文」,「璀璨的五彩筆」等等的句子沒有任何的想法,一直到去年這位詩人去世後,我才慢慢去了解。這次去參觀了余光中特展,看到日式房屋裡整齊的掛著詩人的生平記錄,一股欽佩之感油然而生,這位詩人原來不是我看到的那麼簡單,他在詩壇上的地位是無比重要的。其實我並不是很熱衷於文學,像鄭愁予的作品,即使看了也不是非常懂其中的含義。余光中的詩就令人比較能理解,在紀州庵那樣古色古香的建築物中,最適合展出文人的展覽了。(一書09林羽晏)

∮老師說:
也許是環境使然,所以你認為余光中的詩令人比較能理解,其實,鄭愁予的作品也有容易親近者。對於余光中的詩作,你是否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請把它寫出來。

 

關於紀州庵

即使以前國中就位在古亭站附近,我也不曾走進那些小巷裡,感受著那些古蹟所帶來的氛圍。炎熱的中午,跟著班上一起到紀州庵,頂著大太陽,穿梭在寧靜的巷子裡,走著走著便覺得有點無聊了,畢竟相同的景緻看久了也是會膩的吧。突然,看到了一個像廢墟的地方,雖然有種破舊感,但其中又充滿著綠意,明明是兩種相反的東西,合起來卻非常和諧,坐在木板橋上,欣賞著旁邊的壁畫,感受徐徐的風輕撫臉頰,讓人好想在這一直待下去。

再繼續往前走,就到了紀州庵。入眼的是兩棟日式房屋、幾張桌椅,還有一個小小的牌子上面寫著「紀州庵」三個字。沿著木板坡,脫了鞋,一腳踩上了榻榻米,頓時有種到了日本的感覺。室內的牆上掛著一幅幅的板子,上面列著余光中的事蹟,而在房間的中央,則有一張充滿日式風格的桌子及椅子,這讓好多人也去那拍照。不過我最喜歡的坐在走廊的門邊上,讓腳自然的垂著,讓溫暖的陽光透過樹葉灑在身上,感受著那無憂無慮的氛圍。

另一棟房屋是非常吸引我的,因為它有我夢想中那大大的書櫃,以及幾張桌椅,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多想坐在桌子前,泡一杯茶,慢慢品嚐著書中的趣味。整個紀州庵給人寧靜祥和的感覺,不像圖書館安靜的壓抑,而是像坐在大樹下,聽著昆蟲們演奏樂章,心神也安定下來。改天有機會,我一定要再去紀州庵,完成這次沒實現的願望。(一書09林羽晏)

∮老師說:
相較於上一篇,這一篇有意思多了。紀州庵是可以值得再遊的地方,其餐廳中有作家的飯菜,呈現幾個作家喜歡的食物,下一回你不妨也去品嚐。

 

紀州庵余光中紀念展

在汲汲營營的繁忙城市裡,坐落在一個書香四溢的角落,沉浸在平時享受不到的安閒與沈靜中,閉上眼聽著風的低語……如同躲避凡間的俗事一般,我們來到了這個文學的桃花源──紀州庵。

開始來到這邊,我和朋友們都很興奮,畢竟我們很少有機會可以走出校園,學習課本以外的新知識。而這裡和我想的不太一樣,沒有一般博物館的豪華感,反而是簡樸的日式建築,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我們便在門前留下了回憶,走進這個文學天地。

裡面展出的主題是余光中詩人。這似乎是一種緬懷的方式吧,屋子內有著他的介紹,呈現其詩歌的風格轉變,甚至在走廊上也擺著無數本他的作品,我和朋友在這裡拍了許多的照片,也象徵著在這邊的回憶,另外還去別棟蓋了好多的紀念章。來到紀州庵,不僅僅是欣賞文學,除了讓我們更瞭解余光中這個詩人,也增添了和同學們一起出遊的記憶,現在想起來那真是個愉快的一天。回程的路上我們也聊著在紀州庵的所見所聞,如果有機會我仍然想再回去看看!(一書10林沛璇)
∮老師說:
這篇文章就像紀州庵「簡樸的日式建築」,具有一種動人的情味。

 

紀州庵

陽光灑在道路上,但耀眼的陽光卻無法使舒爽的溫度沸騰,在這麼風和日麗的午前,老師帶領著快被段考烤焦的我們去參觀位於紀州庵的余光中特展。

從公車站離開後,穿越一條條彷彿將我們帶回民國初年的小巷弄裡。街角,雞蛋糕的小販正在準備開始賣那令人垂涎三尺的平價美食,我好像聞到那雞蛋糕專屬的香氣飄散在復古的巷子裡,肚子於是嚷嚷著想品嘗美味。除了那個小攤販以外,巷弄裡的建築有許多都是由暗紅色的紅磚建成的,更替這巷子增添一份懷舊的氛圍。走著走著,我突然發現一輛腳踏車被掛在灰色房子的鐵窗外,那鐵窗其實不高,但那腳踏車似乎被當成裝置藝術一般,上面還掛了五彩繽紛的盆栽,鮮豔的紅色、天空般的藍色、淺淺的鵝黃和如樹葉的深綠,為這毫無生機的灰色牆面上了些生意,也使掛在牆上的腳踏車不那麼突兀。

經過蜿蜒的巷子後,「紀州庵 文學森林」,這幾個大字映入眼簾。在紀州庵公園中有一棟由木頭構成的房子,那棟房子是日式木造屋,它比地面高了一點,有點像是新石器時代的杆欄式建築,房子周圍的樣子是日式的拉門,拉門上有著如九宮格般的格子窗戶,房子外的地面是黃土色的沙子,幾塊外型不一的石磚排列出進入紀州庵的路,房子的另一面是一片綠油油的草皮,那生意盎然的綠色與古色古香的咖啡色房子相互映襯著,這些景觀都使這棟老房子更像日式的建築。

紀州庵原本是一棟餐館,是日本人來台後開創的料理店面,後來紀州庵的事業越做越大,因此他們就分設一些分館,但經歷兩次回祿之災後,只有一個離館留存了下來。現在,紀州庵成了市定古蹟,除此之外,紀州庵也被拿來舉辦研討會和各種展覽,紀州庵唯美的氛圍使舉辦在這的展覽更有文藝氣息。

參訪紀州庵這典雅、充滿日式風情的建築時,不知道為什麼,當我坐在那棟老房子的邊緣,想著他悠久曲折的歷史,一種輕鬆的感受突然出現,帶我暫時逃離段考的壓力,單純的享受著午後和煦的陽光、涼爽的微風。(一書11林宜蓁)
∮老師說:
一路書寫下來,頗有韻致。美中不足處,末段戛然而止,非常可惜。來到這裡,庭院、光影、展覽與人,都可以帶給你不同的感受,趁著記憶猶新,繼續書寫吧!

 

余光中

這個星期五,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已故大師、台灣詩壇祭酒──余光中先生的特展。從公車站下車,經過一段段古色古香的巷弄後,終於來到了正在展覽余光中特展的紀州庵。

特展中介紹了余光中一生所發生的事件。余光中小時候經歷戰爭而逃跑,期間流落上海、香港,最後輾轉來到台灣,並與鍾鼎文、夏菁等人創立藍星詩社。念完書後,余光中前往美國讀書、擔任教授,並在擔任教授的期間出版許多作品,還引起台灣的文學論戰,最後在發表完非常多令人讚嘆的作品後,於高雄逝世。

在會場中,還展示很多余光中的手稿,在還未見到大作家的手稿前我以為會是一張白紙,上面除了第一次創作這篇作品的筆跡外,會充滿立可帶或是鉛筆塗塗改改的痕跡,整張紙呈現亂糟糟的狀態,讓人無法一眼便看得懂,但是見到余光中的手稿後,原本那種負面的刻板印象立刻被打破,因為他的手搞不僅乾淨整齊,還有一手好字,令人不敢相信一位大作家竟能同時擁有能譜出美麗詩篇的能力,還能寫出好字,使我比以前更加敬佩余光中大師。

第一次讀余光中的作品是國中課文,還記得那篇作品是〈翠玉白菜〉,那首詩描寫了一位工匠精湛的手藝,用他靈巧的手雕刻出驚艷眾人的玉,最後再轉述那塊玉經歲月的流逝後,被觀賞者各自做解讀,發展出無限的故事。我覺得余光中這篇作品用十分精練的字卻能描述出這整件事,而且還可以用不過於華美的詞藻,營造出樸實的美感,真的讓我很佩服。
這次參觀完在紀州庵的余光中特展,不只改變了我對詩人手稿的想法,也讓我更了解被譽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的大師余光中,更對這位大師感到極其的崇敬。(一書11林宜蓁)
∮老師說:首尾兩段如能設法經營,譬如透過畫面入題與結束文章,則作品將更有趣味。

 

遇見美麗兩小時

在這段考將近的日子,教室裡存在的只有緊繃,身體下意識地黏著桌椅,精神方面除了焦慮還是焦慮。偶然聽到隔壁同學的談話才想起中午有趟小旅程,若在平常,我絕對是大聲為這個小確幸歡呼,但在這種被考試追著跑的情況下,想到要出去只覺得累。看著line群組裡老師提醒大家要帶著快樂的心,我內心偷偷地「哼」了一聲:誰會有這閒情逸致啊?

奇蹟似的,下了公車走入小巷,看著牆壁上可愛的塗鴉、四周文青風的小房,煩悶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輕鬆的步伐。沒多久,在新鮮空氣的迎接下,「紀州庵」優雅出現在眼前,放眼望去,左手邊是木式的斜頂建築配上寧靜、穩重的灰色水泥牆,氣質卻給人一種安全感,右手邊則是百年老樹與樸質的日式建築,在更遠處有薄石片鋪成的小路通往不甚大的青草地,我遲疑了一下,決定避開人群先進入左邊富有古樸設計感的建築,推開門,看到的是玻璃櫃子展示著小物與書,櫃子的透明襯托出書本的精緻感,讓人想拿起一本坐在這溫柔的氛圍裡,品嚐文人雅致度過半天。

這時眼角瞥見角落的一個小桌,好熟悉的景象啊!走進一看,原來是小時候最愛的紀念印章!眼睛掃了一下,我鎖定了一個刻有「紀州庵」三字的,開始在印泥上舞動他,有時垂直上下跳,有時單腳落下,有時則來回滑動,最後在我精心挑選的位置來個美麗收尾姿勢,啊!蓋歪了!好像又回到幼稚園,那個年紀看到印章小桌子短短的小腿總能發揮最大的潛力以最快的速度撲上去,永遠都急著要蓋,也永遠都蓋不好,最後媽媽完美的那份總是落在我手裡啊!

印章時間結束後,我走到對面色調舒服的日式建築,脫了鞋踩上榻榻米,特殊卻柔和的觸感,莫名的讓人心情舒爽,大家開始取景拍照,由內而外拍出去正好背光,我索性把自己當網美,不看鏡頭,而是望向窗外,意外發現不一樣的美景,雖與最初看到的景像是同一個,但以不同的角度感受別有一番風味,這時,我看見不遠處位媽媽正在為他的兒子拍照,大約才四歲吧,小男孩呆呆地舉起肥短的小手比ya,白嫩的臉龐對著鏡頭露出純真的笑容,在草地上兩個人顯得格外溫馨,我不禁想著,多年前我跟媽媽應該也曾出現這樣的可愛畫面吧,內心突然湧現一股惆悵,要是能回到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該有多好?

繁忙的生活中,能偷得一兩個小時放下課業與壓力,享受悠閒、放空,與環境,或是與自己溝通,真是件美好的事啊!(一書12林宜臻)

∮老師說:題目別開生面,格外亮眼。首尾兩段如能設法經營,譬如透過畫面入題與結束文章,則首尾委圓合,更能凸顯此行之別有趣味。

《關於余光中》

猶記得國小的時候聽一次聽到那篇〈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一頭,大陸在那頭。

當時便覺這首詩滿滿愁緒,但那時的我還小,唯一能體會的只有第一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因為那時的我也是與母親分隔兩岸,倒覺得這句特別貼近我自己。

升上國中,我來到台灣,在課文補充裡又遇見了這首詩。此時卻開始欣賞起它的譬喻,開始著迷於它的編排,雖然詩文的情感依然濃烈,但駑鈍的我卻體悟不到那份情意了。

不知不覺,到了高中,在還沒再度接觸這首詩前竟迎來了一個噩耗──余光中過世了。

他是語言的魔術師,右手寫詩,左手寫文。創作種類眾多,橫跨散文、詩歌、評論,不僅在國語領域受到尊崇,他還是台大外文系畢業,所以其翻譯的國外著作也是數不勝數。許多作品如今仍是膾炙人口,《白玉苦瓜》、《左手的繆思》等等,都是伴隨我們成長的一部分。

余光中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高不可攀的、冰冷陌生的,我不了解是怎樣的一個作家才能寫出這些美好的詩,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他和我的距離一直很遙遠,或有時被他的詩所感動,但更多的仍然是蒙著一層紗在認識他。

後來終於有機會進一步接觸,卻是因為他的辭世。在他的特展,我看到了一位作家傳奇的一生,輝煌的事蹟展開,心理升起滿滿的敬佩。但卻因此,我也看到了作家可愛的一面。我看到他與學生的照片,學生是調皮的,擺著搞笑古怪的姿勢,作家雖然沒有那般放肆,卻依然從嘴角流露的笑意感受到他的柔軟。欣賞他手稿的時候,每筆都鏗鏘有力著,行行的間距那樣平穩,字字的距離那樣規律。我看到了作家嚴謹的一面,無論是他的字情,抑或是修正時精巧的剪下一小張白紙貼上。

很可惜的,我再也沒有機會親眼見到他了,繁忙的課業之餘,還有成山的課外書等著吸收,不知何時才能靜下心在余光中的字裡行間流連呢?

想不到,高中時期的我仍然接觸到了《鄉愁》。在一個以緬懷的情緒下。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後來啊,我終於開始認識他,可是我在外頭,他卻在裡頭。(一書13林栗綺)
∮老師說:
余光中先生地下有知,讀了此文,想必會心一笑。其〈鄉愁〉一詩充滿懷鄉之情,但你中的最後一句更添無限惆悵。

 

《關於紀州庵》

很少看到一個富有滄桑感的建築物那樣內斂的在那兒。日式屋瓦,蒼天大樹,若不是因為我們班轟轟烈烈的出現,想必會是一個秘境。

對於以這樣喧鬧的方式造訪這裡一直是我認為美中不足之處,同學間此起彼落的打鬧聲、拍照聲與氣氛格格不入,連我也違背自己地拍起各種自認為文藝且意境的照片來。如今看著成品,我好像與紀州庵之間有著滿滿的故事,我的一顰一笑好像都是有所感觸,但其實只有我知道,我在想我的側臉是不是好看,我在想這種角度美不美,我在想紀州庵內部還有哪個角落的陽光有氣質的味道。

所幸我最後有所醒悟,在一間放著紀州庵的紀錄片的小房間裡面。原來它本來就是日治時期的產物,曾經是日式料理店,到了1970年代,許多出版社不約而同選在城南開幕,因此紀州庵逐漸變成了一個文學據點,許多展覽都選擇在此展開。難怪此行的主角——余光中特展,也選擇在這裡。我認為此處真的很適合文學類展覽,比起華山文創那種文青聚集地,我更喜歡這裡成熟卻不刺眼、蓊鬱卻不嗆人的涵養。

由於此行時間短暫,又起初被盲從迷昏了頭,真正欣賞紀州庵的時間是被瀝乾後的渣。這裡寧靜卻有文學的哄鬧,純粹卻有故事的斑斕,我希望能在一個和煦的午後,乘著徐風,攜著悠閒,再度蒞臨此地。(一書13林栗綺)

∮老師說:
可以有多一點的反思或感思。這篇文章也許寫來倉促,經過沉澱,假使再提筆重寫,也許會如紀州庵一般,內斂有味。

 

紀州庵心得

一切都還是很熟悉的樣子,不是第一次來,就格外的添了一份親切感,比起全然陌生的環境也要多了幾分自在。

一直覺得古蹟是教人肅然起敬的。他們像富有智慧的長者一樣,老得分外從容,又顯出一些成熟的風華絕代──尤其以木造的更為明顯。他們用極其沉穩的氣質包裹塵囂,所以時光到這裡,都不得不放慢了腳步,那些磚瓦木頭的縫隙裡藏著的滄桑故事才不會被無情風化,讓後人全無痕跡可尋。

其實覺得紀州庵這樣的地方是不適合一群人去的。該一個人自己去,或是三五個人,在夏日午後悠閒的約會,進行一場靜僻隱密的思考或對話。不該這樣哄哄鬧鬧,蝗蟲過境一樣匆匆的去了又走。不過礙於現實條件也是無可奈何,這樣也許已經是最好的方法了,哄哄鬧鬧也許有哄哄鬧鬧的別樣歡樂氣氛,只是若靜不下來,或是只是顧著拍照發文,這樣好的背景條件就很可惜的淪為了配角,遑論更好的更深入的感受及思考溝通。

所以這樣一趟啊,滿是歡愉也滿是遺憾,總歸都是回憶吧。(一書14金以真)
∮老師說:
紀州庵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縱使眾人同往,嘻笑聲難免,但仍然有許多沉澱心靈的角落,似那庭院一隅的母子,其樂其趣也不是我們能夠破壞的。所以,老師更想見的,是你行走其間的其他感知。

紀州庵

這次勞師動眾前往紀州庵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衝著余光中特展去的,紀州庵內展示了很多有關的翻譯作品、散文詩集等等,全部展示在一條走廊上,看過去讓人驚嘆余光中老先生所觸及的領域之廣,貢獻之大。陳列在玻璃櫃裡的出版品,其中一些都是具有年代感的物件,距離我們稍微有些遙遠,但並非觸不可及。泛黃的書頁或是封面的設計,與時下的新書已經有了很大的出入,諸如此類的小細節,從中還能找出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來,值得玩味,更從中了解一個大時代背景底下人們的習慣。展示出來的手稿,鋼筆一筆一畫線條俐落,更有種親臨、瞻仰一代文學家的風采的感覺,並且同時有了更多的印象以及認識。

整個特展大抵來說還是令人驚喜的,畢竟若只有紀州庵這樣一棟不大的建築物便略顯單薄,也不可能逛太久。我臨走前望了它一眼,感覺紀州庵此時更像一個靜默的旁觀者,將這樣珍貴的文學瑰寶小心的護在了懷裡,也一肩挑起了傳承的重責大任,旅客來來去去,誰知道這些東西,有沒有啟發過誰呢? (一書14金以真)

∮老師說:老師也好奇你是否也有所啟發?

關於紀州庵

在前往紀州庵的路上,近入了小巷子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似乎是一個台北的老街區,若能忘卻時間,帶著輕鬆的心情,便能從中發現許多新奇的東西。巷子裡的牆面上常常回有一些彩繪,雖然當天沒有多餘的時間細細欣賞,但卻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童心以及幽幽的美感。

紀州庵為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建築,在經過改建後,保留了木製的建築構造,也保留了些時代感。而就如他的全名,是一個文學森林,主建築前的大榕樹,也為其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感覺,此外包圍著這個的主建築的,還有一大片蓊鬱的草地。好幾年前我曾經來過紀州庵,參加了和書法有關的活動,小學的我對於這棟建築不了解,只依稀記得當初便覺得這裡和書法很般配。老樹、木頭古屋搭配著隨風飄搖的書法作品,一切的一切如畫,一幅古早祥和的畫。多年後重遊此地,感覺景色有些不同,但那種時代感還是令人熟悉。只是這次的紀州庵搭配得不是書法,而是詩人余光中。

紀州庵這個與老樹綠蔭相伴的地方就是臺北最自在的文學角落,而這裡的美景與建築也彷彿是臺北這個都市叢林的一塊淨土。(一書15胡立蓉)

∮老師說:重遊紀州庵,今昔的心情不同,今日所見以及感受可以多一些描述。

 

關於余光中紀念特展

在紀州庵這個古色古香的地方紀念余光中這位詩壇重要的巨擘,是再適合不過的。這次的特展以「詩壇的賽車手與指揮家」為主題,主要是基於余光中若不作詩人的夢想。而在展場中我最喜歡的設計是他們將余光中的著名詩作貼在窗戶上,彷彿讓文字和他的內容一起融入了背景的那片綠意盎然的草地。在場館中我看到了許多余光中的詩作以及散文集,也看了一些他的生平,似乎也多認識了他一些。能在這個文學森林中認識這個偉大的詩人,也別有一番風味。

雖然再去展覽前我對余光中並不是很熟悉,平時也不會刻意去接觸散文或新詩,但在了解,細讀他的作品後不得不陪服他的寫作功力,不論是寫景還是情,都時極為真實中帶有許多哲學與淵博的知識。余光中先生雖然已經過世,但他的作品將會持續被後人歌頌,或許就如同這棟潛藏在臺北的小巷中的古屋,詩人余光中的著名詩作、散文也會持續存在在我們的心中。(一書15胡立蓉)

∮老師說:重遊紀州庵,今昔的心情不同,今日所見以及感受可以多一些描述。

 

紀州庵參觀心得 

下公車後不需要走太久,經過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小巷,我們來到了這個古色古香的園區。園區由一棟木造建築與一棟水泥建築,還有一大片公園綠地組成。

這個日式的木造平房給我的感覺十分舒適,加高的木頭地板、古風韻味的窗子、環環相接的房間,再加上自落地窗灑下的暖陽,在這裡靜靜地看展覽實一大享受。

我看著詩人一頁頁的手稿,感覺只要接觸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足跡,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心思。我試著看出什麼,但什麼都沒看出,看來我的悟性還不夠呢。

走進另一棟樓的書店,時值向陽的正午,還未進食的我一聞到附設餐廳的香氣,整個感覺都不好了。趕緊捂住發餓的胃,走進臺灣文學的懷抱。拿起架上一本本書,我發現臺灣人真的很會取名字。一本看起來像是愛情詩集的封面,翻開卻是在講鄉村農田的樸實生活。看到一本本國文課上有提過的書名,卻總是想不起來裡頭的內容,身為新一代年輕學子,我覺得我真的該加緊修煉了。

文學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什麼領域都可以有文學,文學可以深入到各個領域,這都是還待在井底的我無法明白的。來到了這裡,我才知道了這世界的廣大無邊,這趟旅程可說是獲益良多。(一書16 胡芮嘉)
∮老師說:
也許你可以在每一個陳述的觀點處賈以擴充,讓作品更豐富、更影情味。原文中,「下公車後不需要走太久,我們經過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小巷,最後來到了這個古色古香的園區。」與「園區由一棟木造建築與一棟水泥建築,還有一大片公園綠地組成,我們走進了這棟木造的房子。」各為一段,現在加以刪整合併。

 

重逢紀州庵

這次是我第二次到紀州庵,。第一次要是來這裡聽王文興老師演講,主題是這次的余光中特展。展場布置了許多關於余光中老師的生平作品簡介,在演講中,他緩緩地將余光中老師的詩字字句句細細解剖,每句話都有不同而深刻的意涵,有時候自己常常讀不懂得部分囫圇吞棗就讀過去了,沒想到這字裡行間都有特別意味深長的含義,卻感覺還有很多是我所無法理解的。在演講的最後,是由幾名歌手演唱著余光中的作品結尾,在漫長的間奏中,大家一起齊唱著輕快的曲調,隨著音符擺盪。這天對紀州庵的印象沒有很深刻,不只對紀州庵不理解,更別說有什麼感情,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地方有著濃厚的文藝氣息。

這天再度重返此地,出發前,我已經把王文興老師的作品《家變》完整的讀過,也查了些關於作者及紀州庵的資料,換了時間換了遊伴,輕輕鬆鬆而沒有特別的目的,卻有了些微妙而不同的感受。在上次因為人多擁擠還沒有仔仔細細地逛過這間古屋,匆匆忙忙就就離去了。而當這次我脫下鞋,輕輕地踩上光滑而不顯其古老的木地板,靜靜地,彷彿回到王文興的童年,與這間老厝共同經歷著,從日治的料理屋,到民國初年的第一宿舍,最後再度重回當下,深吸一口氣,陽光從窗子裡探出,從資料中得知的歷史在腦海中輪轉了一遍,一卷風撥了撥一綹頭髮,我,似乎感受到了我不曾擁有的感受,模模糊糊的,不知如何形容,覺得天氣舒舒服服的,閉上眼,就能徜徉在時光的夢境裡。(一書18涂語宸)
∮老師說:
然文字不多,文末卻表現出當時的感受,如夢境一般,模糊而又真實,在文字的處理上是成功的,不過,如果能再多一些此行對於空間、對於展覽的感受,將更有深度。

 

紀州庵

一個隱藏在街底的古蹟,我原本以為紀州庵是類似松菸的那種地方,所以第一次去到那裏時有點小驚訝。紀州庵帶給人濃濃的文學氣息,如果沒有深入了解,我完全想不到它以前是間餐廳。小小的紀州庵,卻有著如此久遠的歷史,著實讓我驚訝。

我覺得紀州庵是個非常舒服的地方,如果在裡面讀書、休憩一定很棒,躺在塔塔榻榻米上,坐在門邊,觀望一小片綠地,度過一個下午,放鬆身心,多麼棒的享受啊!

原來台北市還有個這麼美好的地方,但大家卻都沒已聽說過,連住附近的同學都不知道,還好老師有跟我們說,不然就要錯過一個好去處了。(一書19號 馬筠芯)
∮老師說:
內容稍嫌平淡,對於空間、環境、展覽以及個人的感受,都要有更細膩的描寫。

 

紀州庵心得

星期五近中午時,全班到了紀州庵去看余光中特展。事實上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到紀州庵,社團曾經到這裡外拍,但當時我太專心於拍攝,沒有留心於這棟建築的歷史或是任何人文背景,甚至連它名為「紀州庵」這件事都沒注意到,週五時重回這裡才恍然大悟。

古色古香的建築,門口樹立著多棵老榕樹樹,根深葉茂,從樹圍之寬便看得出它一定有一把歲數了,而樹蔭下日式風格的木造建築便是紀州庵。近期因為余光中老師逝世而舉辦了特展,木造平房中除了擺有余光中老師的各種書籍,從詩集、散文集到翻譯作品等,十分詳細,窗戶上也裝飾著從他的作品中節錄的優美詩詞,陽光從窗外透進來隱約能在地板上看見它們的影子。其中最特別的是,紀念展中還展出了余光中老師的創作手稿及手繪地圖(梵谷行程圖,應該是作《梵谷傳》時所畫?),比例精確而且筆跡很漂亮,第一眼看還以為是外面賣的地圖。

詩意的文字、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簡介,紀州庵的窗上掛著的一串串紙鶴,從樹葉間的縫隙透出而灑在草皮上的陽光,被微風吹的沙沙作響的草叢,由這些種種組合而成的春日中午,一方面能讓我們更加理解這位詩壇的賽車手,一方面能放鬆心情,是個雖暇意但有意義的校外教學。(一書20張書瑄)

∮老師說:
文字的能力相當好。但書寫時可能比較倉促,現在經過沉澱之後,如果再深入書寫,想必更佳。余光中喜愛收藏地圖,再〈天空飛毯原來是地圖〉一文中有深入的描寫,其所繪地圖精確,其來有自。

記.紀州庵

那天,陽光正好。

「叮!你有新訊息。」11:00下課鐘響起,我的手機也響了起來,「今天我們要到紀州庵,請11:00下課到校門口集合,記得要帶……」我強忍著興奮之情,直到在台上舞者粉筆、口沫橫飛的解完數學題的老師,從口中吐出「下課!」這兩字,才得以解脫那難耐。

迅速整頓好,帶著漫溢出的快樂,陽光也耀眼的目送我們出遊,往校門口奔跑,準備踏上小小的旅程。

這是我第二次去紀州庵,上一次是和社團一起去的,一樣擁擠的公車,一樣寧靜的住宅區,一樣充滿詩意的角落,一樣……,唯一不一樣的,是走在身邊的人,是更熟悉的。

 

那天,天空正藍。

明亮的藍天襯得陽光更加明媚,走過的每處低矮房舍蒙上了一股復古風,將它們在這裡的歲歲年年都寫得更清楚。

像一座小小的迷宮,玩家們在此來回穿梭,在往目的地的路上蜿蜒,經過廟宇,華麗的雕刻和畫作,伴著香柱的燃燒味;經過小巷,陳舊的腳踏車被掛在牆上,在現今,儼然成了一種藝術。

 

那天,綠蔭正濃。

走走停停拍拍,花了好一段時間總算到了紀州庵。還是一樣的靜謐的佇立在那兒,些微的突兀,這裡是城市裡少有的安靜的一角。

聽完老師的講解,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往屋裡走,只有我往反方向走去。樹下有個稍高的平台,高度剛好可以將整個日式房屋收進眼底。陽光從葉間穿透,在地上打出點點亮光,簡單而極致的美。我趕緊將這瞬間的美捕捉,進了手機,也進了回憶。所有人都自然地進入了照片,無一不帶著燦爛的笑顏,滿滿的幸福感,是屬於今天,屬於書班的。

 

那天,春風旖旎。

走進屋內,首先吸引我的是窗前那一條條吊掛的摺紙作品,和上次來時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為日式風情添了一點童趣。進入主屋,四周的牆上都掛滿了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事蹟、經歷……,在密密麻麻的字和眾多圖片中,有一幅圖片抓住了我的目光——余光中先生的手稿。我認為手稿是很有味道的東西,親手用一筆一畫寫下的,遠勝過用電腦打出的方正字體。

再往前走,就是我情有獨鍾的長廊,徐徐微風由敞開的拉門流入,環繞的空氣都有了一股淡淡的青草香,木質地板被擦得光亮。如果這時再來本書,便夠我在這享受一個宜人的春天午後,這對一個忙碌的高中生來說,是個何等奢侈的時光啊!

可惜,時間限制了我的美夢,只能匆匆地參觀完新館,那從落地窗毫不猶豫地衝進室內的日光,溫暖了整個美好的午後,那是多麼愜意的啊!在老師三番兩次的催促下,我們才不捨地踏上往返學校的步伐,走的時候還不忘多看兩眼,想將這單純的美好,好好的、完整的留在心裡。

 

那天,天時地利。

陽光正好,天空正藍,綠蔭正濃,春風旖旎。不知道下次出遊又是什麼時候,會不會也是個好天氣呢?希望下次出遊時,我能很開心的跟身旁的人說:「今天天氣真好呢!和上次去紀州庵時一樣!」(一年書班21號 張梓瑄)
∮老師說:
以充滿抒情的筆法描繪這一天的心情與景致,文字流麗,為一佳作。

 

紀州庵——成住壞空的前世今生

參觀紀州庵──依傍新店溪得日式木造建築,今朝雖不聞河水滔滔,但對著參天古樹與富年代感的離屋,我彷彿被歷史的狂流完全吞納。在這裡,梁柱上的刻痕乃至地板的每一處凹陷,都是有故事的,眼光逼仄的政府只看見它屋前有一大片空地,恰可解決停車問題,卻忽略此地承載的、能上訴至日至時期的歷史記憶。

有道是:「空間的保存往往暗示了儀式活動的延續、共同記憶的再活化,甚至勾喚過去共同勞動、生產的記憶」,物質文化的保存,傳承的昰不可言傳的情感,以及屬於共同民族的共同回憶。

紀州庵曾一度輝煌於日治時期。那時平松家族在台白手起家,打造了這棟兼具餐飲與休憩功能的堤畔小屋,往昔河上彩舫宴客、酒鄉歌舞俱往矣!如今家道中落、日本戰敗、堤畔加高……曾經風華絕代的紀州庵,丰采頓殞。國民政府遷台後,被抽離靈魂徒具空殼的紀州庵,又住進一批軍眷屬,彷彿大火燒盡的草原,待塵埃落定,復重新醞釀下一群生命、下一段故事。

沒承想,真實的大火,終究幾乎燃盡紀州庵,直至今日,這裡只留下一間離屋供後人追憶逝水年華。身歷此地,我看見屋旁榕樹的氣生根,都已長成能獨力撐起一棵樹的粗壯支根,頭頂上鬱鬱蒼蒼的,天空被一片強而有力的綠蔭環抱,不由得想起《世說新語》的一句嘆詞:「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千年前東晉名將桓溫北伐,見昔年瑯琊手植的柳樹皆已十圍,發出了千年一嘆,還看今朝,卻也異曲同工。可見歲月飛逝、人去樓空後,是這土地留下了時間走過的痕跡,就算只剩老榕與空樓相對、就算這周圍的世界已大不相同。(一書22許予鳳)
∮老師說:
文字流暢,內容也算充實,但在紀州庵得介紹之外要更深入書寫自己身處其中之所感。文字送出前,請先校對。

 

文壇上的賽車手——余光中

「文壇上的賽車手──余光中」作為余光中逝世四個月後的特展標題在紀州庵隆重登場,在約莫六十疊榻榻米大小的和室中,詩人的身平、手跡、著作羅列,外文系出身的余光中,被譽為拿著五彩筆的作家──翻譯、散文、新詩皆在文壇上獨樹一幟,作品量極為可觀,因此又被當作台灣近代文學的賽車手,以及領航人。

我看過余光中的作品不多。也許是歷練太淺,抑或是沒看到特別觸動的文字,對於詩中常用的愛戀鄉愁題材體會不深。反倒是與余光中騰起的詩人周夢蝶,儘管也是所知有限,但是卻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滋味在心頭,是故對於余光中條列式的生平沒有太多感覺,加上陳列作品不多,都衹是淺嘗即止,因此我覺得十分可惜。(一書22許予鳳)
∮老師說:
雖然所知有限,但如果可以靜下心來細細閱讀,仍然會有收穫,或者產生意想不到的感動。原文「反倒是與余光中騰起的詩人周夢蝶,儘管他的詩我所知也很有限。但是卻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滋味在心頭,是故對於余光中的特產,我對於條列式的生平沒有太多感覺」語序、語意均凌亂。

 

紀州庵

這是個晴朗的一天,特別適合出遊。我們舉班走出校門、搭上公車,來到紀州庵。

紀州庵,藏身於繁忙都市的一個靜謐的角落。周邊叢叢的樹木和精心修剪過的草坪,配上日式建築,一切顯得和平不過。

我們走到木屋裡,立即被屋內文青的氛圍給震懾,態度莊重地脫下了鞋,走進屋內。一進屋內便見到紀錄余光中生平的看板,許多傲人的成就讓我們目不暇給;偶爾瞥見了我們熟悉的著作的成書時間,便興奮地討論當時的時代背景。當看見余光中先生是外文系的,我不禁對身旁的人說,他的作品之所以會如此獨特,是否與他習慣英文思維有關呢?我們相識而笑。

繼續往下走,遇到長廊,陽光穿過敞開的木門,將屋簷的形狀投影在腳邊。我們朝外坐,讓陽光灑在身上,輕柔溫暖,甚是舒暢,這是我在紀州庵中最喜愛的一景。回頭面向屋內的牆壁,陳列著余光中先生的手稿,字跡甚是整齊,顛覆了我對手稿的既定印象。從前我以為手稿都是亂糟糟的,隨意塗改的,甚至有種想法是作家的字樣都潦潦草草的,僅在意於抒發當下的感受而已,但余光中的手稿讓我有種井底之蛙的慨嘆,這世上,不懂的,沒接觸的,還太多了。

從沒想過這麼平凡的星期五,能讓我有如參觀美術館般大的感觸,走出校園,搭上公車,穿梭在巷弄之間,彷彿一場夢一般,讓我至今還回味著。(一書23號 許容欣)
∮老師說:
「我」字的使用過於頻繁,文末的結尾可以再從容些。段落的結構已做調整,請對照原文,並加以比較。

 

溫馨的文學森林——紀州庵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這耳熟能詳的作品是由詩壇祭酒──余光中先生寫的。近來,這顆明亮的星殞落了,但驚訝的是,我對於余光中卻不是十分的熟悉,印象中只知道他是位極有名氣的作家,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吧!幸好老師這次帶著我們蒞臨紀州庵,參觀余光中紀念展。

紀州庵,是台北少數的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而日式建築也帶來濃濃的文學味,這裡的氣息,實在適合欣賞一個如此文雅卻有著一絲絲沉重的展覽。我和同學們邊緩緩閱覽余光中的生平等介紹,閱讀著他的詩歌,余光中的詩,是多麼的令人心動,是多麼的感人!觀看之餘,也拿起相機喀嚓喀嚓地捕捉余光中的點點滴滴,讓這位詩人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並且又增加了許多對他的尊敬。他筆耕不輟至過世的態度,更是令我刮目相看,值得學習。我感到有些的惋惜,沒能在他仍在世時多閱讀幾篇他的文章,多認識他一點,直到他過世後,才知道他在詩壇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在通風的日式建築中吹著微風,眼前一遍綠意真能令人感到放鬆啊!踏在愜意舒適的榻榻米上,更是令我難以忘懷。只可惜時間稍縱即逝,短短的兩小時就在我逛完舊館畫下句點。讓我因為沒能認真參觀新館而留下一絲絲地遺憾。下次有機會,我還想再次參觀紀州庵,更仔細的熟悉著溫馨的文學森林,拍下更多紀州庵的故事。這次短暫的休閒不僅讓我紓發即將考試面臨的壓力,也讓我對余光中先生更加瞭解呢!實在是一個愉快又收穫滿滿的下午呢。(一書24陳品璇)
∮老師說:
中充滿對余光中的景仰之情,對其使人動容的生平,如果能夠則要舉例引證,將更精彩。

 

關於紀州庵

紀州庵,一個十分有魔力的地方。來到紀州庵,彷彿進入了繁華城市中寧謐的一隅:在這裡,沒有擾人的喧囂,只有安和的清靜;在這裡,沒有煩惱的桎梏,惟存內心的平靜;在這裡,沒有都市的倉促,只有無所牽掛的逍遙。這裡宛若台北城中的桃花源,進入了這古雅的氣氛,我近乎要「流連忘返」了──這寧靜又充滿書香的氛圍、展場簡樸而典雅的日式空間設計、文創書店精心打造的文藝氣息與格局(當然還有書本和令人食指大動的食品啦),讓我巴不得把自己家也打造成如此幽靜安詳的模樣。

其實除了美麗樸實的紀州庵,在往紀州庵的路上,我也看到了許多平時見不到的景物與對比:沿路有幾間傳統的平房,卻也有新穎華美的建築;沿路可以看見許多外國朋友,有白膚色的也有黑膚色的人種……,這些都是我從未經歷過的事。對我來說,紀州庵附近的景物非常特別,也十分令人嚮往。那裏感覺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區,而是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創意與巧思的佳境。下公車後走了一段路,我們經過了一個有著裝飾與彩繪的地方,那裏有木頭搭的小步道、彩繪得十分有意境的牆,徹底翻轉了原本那塊空地的蕭疏。再往下走,還能看見一面可愛的彩繪牆、一輛懸在牆上,

掛著小水桶的腳踏車,還有偶爾騎車經過的外國人……,這別緻的景象令我印象至深。
場景再度回到紀州庵。而當我從令我感到讚嘆的街景來到紀州庵,這寧謐的景致更是令我震懾。在公車上時我已經約略看過了關於紀州庵的介紹,對紀州庵的外觀也產生了許多的想像,看到紀州庵的那一刻,我的心震了一下──原來這就是紀州庵!原以為紀州庵是個滄桑、帶著歷史痕跡的地方,沒想到維護得如此完善,整體的規劃也令人感到十分愜意。我想就是這一點為紀州庵增添了色彩與吸引力,讓想與文學親近的人,有了一個絕佳的好去處。(一書25陳昱希)
∮老師說:
紀州庵外的書寫比較詳細,紀州庵本身的描繪卻數語帶過,有賓詳主略的遺憾。

 

關於余光中紀念特展

余光中紀念特展在紀州庵的古蹟中舉行。雖然展的規模不大,卻十分精緻,每個細節都做得很到位。因為比起文字,我更喜歡看圖片,所以在那天的展中,我對照片的印象勝於文字的敘寫。在展覽中,除了有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介紹,還有擺飾的設計,如余光中寫的書籍之陳設等。因為展不大,逛起來更能免於急促草率的心情作祟。雖然那天我沒有在看展覽上花太多時間,但那細緻精巧、面面俱到的空間,我仍記憶猶新。(一書25陳昱希)

∮老師說:關於圖片,可擇其中印象深刻者,加以描寫,並說明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

紀州庵與余光中特展    

以前從未聽聞過這處秘境的我,在聽到老師講出紀州庵這個陌生的地名時倍感新鮮,當我興趣盎然地看著資料時,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日據時代見證它輝煌的歷史,然而大大的篇幅與豐富的文字也不足以滿足我的好奇,手上矜持的緊握著學習單,內心卻興奮地想趕緊一窺紀州庵──過去是高級料理亭,如今化身為高雅文學森林的究竟。

前往紀州庵的我們走在有些老舊、被歲月刷洗的斑駁的小路上,路過許多低矮殘破的小屋時似乎還能嗅出早期台灣那股活躍的氣息,淡淡的復古色彩塗抹在沿途的風景裡,增添了我們尋之樂趣。
講義上「蜿蜒的街、彎曲的河、命運曲折的老屋」的文字是紀州庵最真實的寫照,當這座歷經風霜雨擊的建築矗立在面前時,我發現整修過後的面目之下,更震懾人心的是日式樣貌散發出來的滄桑:是多少時光的淬鍊讓這座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如今得以帶著昔日的光彩和當代的活力見客?當我脫下沾滿塵污的鞋子,踏上柔軟純淨的榻榻米時,環顧四周便立即被紀州庵的魅力吸引,往外探望是蒼翠蓊鬱的老榕和草地,向內則是充滿東洋風情的棕木與詩情畫意的窗柱。

這天,靜謐的紀州庵正舉行著為期不長的余光中特展。這位獨特的愛國詩人從前就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不論是出現在國文課本上的詩文,或是我曾親自翻閱的散文,余光中先生的魅力與個人思想都讓人敬佩不已,即使他已辭世,他的故事仍然在眾人的敬重和感念下被流傳,他的芳名將被留在代代學子的心中。看著紀州庵裡掛的一幅幅余光中的故事和他年輕到老的照片,讓人讚頌一個走過長久歷史的人,一位見證了台灣的起起落落,曾執筆寫下痛惋和感概的偉大的詩人,他帶給我們許多不同凡響的台灣印象,給予我們巨大的無遠弗屆的影響。我仔細的咀嚼了每一個橫幅和他每一個事蹟,尤以終其一生如何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傳奇最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想當他離開我們的時候,遺留下來的不只是著作等身的文字,更久遠的是那滿腔的熱情和對國家、社會的感思與情懷吧,那是多麼深切的期盼與渴望啊!走過每一個收藏余光中翻譯、散文、詩的櫃子,蘊藏著無限寶藏和力量的這些詩人的夢,為的就是想努力帶給我們更多更多的東西吧,那些獨特、使每個人使世界變得更好的良方。
在余光中豐富的作品裡,最震懾我心的詩句是在《天問》裡的:

「而當我走時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樣的天色呢?

是暮色嗎昏昏?

是夜色嗎沉沉?

是曙色嗎耿耿」

走了這一趟紀州庵和余光中特展,滿載而歸的是沈甸甸的思想和詩人夢想的能量,只願我們和這個世界都變得更好⋯⋯。(一書26 陳美晴)

∮老師說:
溫婉的文字中呈現飽滿的情感。文末的詩有似詩人早已預知自己的離開,令人不勝唏噓。在引用詩文之後,能加以說明,然後再做收束,文章讀起來會比較從容。

 

文學界的奇蹟——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為臺灣新詩流派中藍星詩社的知名詩人,在2017年12月14日,告別此世。

他帶來了文學界的奇蹟,就像北辰般,高居在空,指引迷失的人道路。那日,我看到了他的作品集,只能說,到底是經歷過些甚麼,作詞用字才能夠如此美麗。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手寫稿〈台東〉:「城比台北市矮一點,天比台北卻高得多……港比西岸是小一點,海比西岸卻大一點。」雖然我並不是完全得知這是什麼意思,不過我猜想,天與海可以作為人心,在其他的地區有著極佳的發展,唯獨隔著中央山脈的東邊被忽略著,但是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才不會與其他地區般,一同沉淪,正因為沒有高樓大廈,所以人心才可以更加廣闊。就像紀州庵般,處在都市中,卻出淤泥而不染。

對於寫詩而言,曾經的我也是抱著極高的興趣,現代詩是不被拘束的,是跟從自己最當初的想法,在配著想像及真實,我覺得寫詩是件自由事,自由的去創造,對比寫作,更能韻出不同的風味。余光中先生或許就是如此,以自由浪漫的方式,使得自己的作品,風格更加的獨特。

雖然余光中逝世,他的作品依然會長存,在還沒完全被消滅時,他永遠都會活在這個世上。(一書28曾苑宸)

∮老師說:
對於寫詩可以加入自己幾的經驗,進行比較;對於結尾,可以再從容一些,避免匆匆做結。

 

遊玩紀州庵

週五中午,我們班一群人跟隨著老師的腳步來到了此地,那裡有著有別於周遭景的最美景致,是一飄揚著自在旗幟的處所,是陽光下燃燒所剩的灰燼,依然綻放其不被命運給支配的生命活力。

為了尋找你的蹤跡,我們不停地走著,穿越大街走入小巷,再次探頭出來,你就在那,像是早已得知我們到來的消息,安靜的、沉默的,輕輕揮著手的邀我們進入。

看不到灑滿街道的白色雪花,取代而之的是遍地的綠色草原。冬天漸去,春日的生意早已取代走冬天寒風刺骨,融去的雪花造就了草地的生長。看不到昔日的大火燃燒,倒映在眼前的是畫上胭脂、脫胎換骨的。他從紅色的世界中僥倖存活著,以綠色重新裝飾著自己,不願被命運支配的,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證明著自己的價值。看不到水泥叢林的都市,這是個綠蔭的環境,一種自然恬靜的氛圍。這是下了魔法的奇特區域,處在都市,卻又不與都市一同沉淪,寂靜的守護著自己的貞節,將自己隱藏在其中,獨自節守。

獨坐窗邊,望向外頭,這是天地所套好的嗎?滿地的青綠色,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耀眼,它反射著光芒,進入眼簾中卻不刺眼,舒適的令人不時想著,或許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吧,難免會經過一段不堪回首的回憶,但是它卻又是如此值得令人珍惜,從中活出更不一樣的生活。

世代在走,時光不停,歷史持續書寫。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走的路不一樣。(一書28曾苑宸)

∮老師說:
雖然結束仍然倉促了些,但結尾非常有意思:「世代在走,時光不停,歷史持續書寫。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走的路不一樣。」

 

步入一片美好

魚貫走下公車,悠閒地欣賞著往昔的風貌,我們穿過一條條懷舊的曲折小巷,大約走了八分鐘吧,終於到達今天的目的地。

稍稍昂首,印入眼簾的是一塊木製招牌,上頭寫著「紀州庵」,何等富有詩意的名字啊!我這麼思忖著。往左手邊一看,相較於先前經過的老舊巷弄,園區內顯得新穎許多。大家分散在紀州庵各個小角落,盡情地遊覽及拍照留念,讓眼前美好的景色隨著快門聲收藏進回憶裡。

我很喜歡日式房屋給人的感覺,沉靜、祥和及慵懶,那樣的讓人安心,彷彿一閉上眼便能墜入安穩的夢鄉。我踩著輕鬆愉快的步伐在屋內待了許久,配著余光中的作品集與簡介,霎時有種走進文學世界的錯覺。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新館的氛圍──輕柔的陽光自一整片透明的落地窗灑落,身旁的書架上整齊排列著各類書籍,玻璃櫃上擺放著多樣的文青小物,還不時聞到柔柔的書香味及旁邊販賣甜點的香氣,室內籠罩在一片和諧寧靜中。想像著某個悠閒的下午,我坐在其中讀書,搭配著綿密柔軟的麻糬和淡淡的烏龍茶,略感疲憊時,可以欣賞窗外的美麗風景,這樣的生活簡直是種奢侈的享受啊!如果能一直待在這裡,那該有多好!

回到家,打開手機相簿,查看今天拍攝的照片,每一張都是那麼美麗,尤其在長廊上的相片,堪稱經典!憶起身在紀州庵的美好,心情頓時開朗起來,連日因考試而變得糟糕的情緒,也因此獲得慰藉。雖然礙於時間的因素而無法停留許久,不過我暗自在心裡決定,下次找一個晴朗的日子再去一次吧!(一書29游于萱)

∮老師說:
愉悅的心情在輕快的文字中流淌著,如果也能寫一寫屋內的景致,參觀余光中特展的感受,想必內容會更豐富。

 

紀州庵心得

初次聽聞這地方,只想到了遠在韓國的濟州島,對此處可說是沒半丁點了解。從老師同學口中的描述,一點一點拼湊出我對那裡想像中的樣子。八成是個古老的地方吧,八成是個飄著濃濃文青氣息的地方吧,對這趟踏青懷著隱約的期待。一路上,嘻笑聲織起一匹又一匹屬於書班的回憶,歡語間愉悅是十分可貴的。

沿途經過了幽靜的小巷,鮮豔的壁畫卻低調的座落在此,看到了我們這般難能可見的過客,打起了精神,振奮了一下自己身上的顏色,朝我們興奮地揮揮手。一顆少女的心總免不了奔向美麗事物拍照,只見有些人開始這裡對焦、那裡對焦,留下一張張美好。

踏上了碎石鋪著的地,眼前佇立著一間古色古香的建築物,似乎歷經了許多歲月,似乎有許多故事要說。情不自禁地走進、走進,想俯首貼耳於其些許滄桑的樑柱上,聆聽它多少年來的遭遇、多少年來的所見。

陽光從木門間的縫隙鑽進了小屋,暖暖的木地板傳遞著歡迎,傳遞著歷史。而此行一大重點就是那一張又一張的大字海報,道出了詩人余光中的傳奇。令人驚訝、令人佩服的事蹟,在閱覽文字時,好似一幕幕泛黃投影片在眼前播放,內心除了敬仰別無其他。

尤其那別有一番風味的日式拉門,更是深得我心。和好朋友拍了一張又一張平時沒有機會取景的意境照,彼此笑著對方在鏡頭下的彆扭及失控的表情,現在想一想,那時真情流露的樣子,就是青春啊。

能在繁忙洪流中偷取一段如此愜意的時光,可謂久旱逢甘霖。在這樣嫌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夠用的暈頭轉向生活裡,竊得一段忙裡偷閒的兩小時,煞是幸福。多多呼吸幾口紀州庵悠哉清閒的空氣,多多品嚐幾口如此淡雅恬適的氛圍,再回到東奔西走的亂流時,千萬別忘了這些,千萬別忘了曾經欣賞的這些美好。(一書31黃淳心)

∮老師說:
從街景到紀州庵,文字的敘述平穩而流暢,如果能在旁觀的理性之外,多一點主觀的感性,也許作品會更有情味。

 

參觀紀州庵心得

陽光有些明媚,這一個禮拜都是好天氣,過了寒冬,擺脫陰暗,笑聲逐漸放肆的渲染佔據了每個角落,暖陽亦照進了心底……

天氣一直這麼好,讓沒有很喜歡出遊的我,一瞬間冒出那小小想貪玩一下的心,如果就像一隻綿羊懶洋洋地在草地上,或躺或坐,該有多麼美妙啊,彷彿心有靈犀般,班導聽見了我心中的渴望,在這禮拜的某一堂課告訴我們這個好消息,就在今天,帶著我們一年書班到了紀州庵。

看著古色古香的建築,以及令人有些懷念的榻榻米地板,在這裡,悄悄的我來了,彷彿看見玩耍時期小小背影的天真無邪,靜靜的我坐下,徐徐涼風輕拂,讓指針停駛,慢慢的……慢慢的……時間溯回了那曾經的時間。

在這座古蹟中,四周蔥蔥翠翠的,春日愜意的午後,余光中先生曾在此完成了許多創作,詩壇上那一棵屹立不搖的樹啊,我從沒想到你倒下的這一天來的這樣慢又如此快,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的作品是〈夸父追日〉,那時我才國二,對國文也沒有多大的興趣,余光中先生筆下的夸父我也就這樣一掃而過。似乎也又只是世人早已訂下的那幾個定義,無非就是荒誕或堅持,我一直搞不懂為甚麼追不上了還撞得上?懵懵懂懂地和老師完成了那一課,完成了國二,完成了國中生涯,它始終都被我當做課本上的背景插圖,和那些過世已久的古人以及年輕容顏的其餘人們,一起躺在我的課本中。

一直都會有這一天的,這就是生命。但是卻沒想到這棵參天大樹就這樣無預警倒下了,高齡的詩人啊,你的雙腳可曾顫抖過?站在那隔開兩個世界的線上。國二之後,過了很久我才知道,其實追不上和撞上更多的時候是宿命使然,並非不努力或不渴望,我想人生的一切便就是如此的起起落落曲曲折折,「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也許那些你日夜思念魂牽夢縈的,終會在你的不經意下,突然拜訪。

彷彿有著風鈴的聲音,每一聲皆清脆入心,盪漾著漣漪,一圈圈一圈圈的,綿延不絕……(一書32楊上萱)

∮老師說:
第二段說:「時間溯回了那曾經的時間」,但以下的文氣沒有被銜接上。接下來的文字,寫詩人的逝去,文中說:「過了很久我才知道,其實追不上和撞上更多的時候是宿命使然」對於詩人,你想說甚麼?可以在寫清楚。這是一篇題材甚好的作品,可能是倉促成文,或信筆寫成,難免有割裂處,文末的結尾亦然。如果能再寫一次,也許是一篇佳作。

走進紀州庵

「大家動作快一點!」,在經歷一星期社團考幹部的一連串艱難任務後,我拖著疲憊的身子離開校園,由於身心俱疲、異常勞累,我對於中午還要離開學校十分感冒。不過,這是行程前的我,在參觀紀州庵之後,我對此大大改觀。

一開始,路上充斥著大量廢氣,感覺氣管正腫脹著下一秒就會窒息,但當我踏進小巷,緊繃的精神頓時放鬆。斑駁陸離的牆壁、長了苔的石階、走過風風雨雨的老樹,雖然離美輪美會有很大的距離,一切卻是如此的愜意,蟲鳴鳥叫和春天的花朵展示著生機盎然,連路上的牆壁塗鴉都是如此的可愛,我想我誤闖了桃花源。

到了紀州庵便想到青田七六,雖然都是日式建築,但二者卻有些許差別。青田七六中有個小水池養著漂亮的魚兒,也因此多了些靈性。紀州庵則是多了些書卷氣息,各有一番特色。脫下鞋子踏進建築,我來到一個全新的小世界,感受著榻榻米的高低不平,木板的微冷,心靈沈澱,將雜質排出,全心接受屋子的寧靜氛圍。

「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 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余光中。名聞兩岸三地的大文豪,從載著滿滿思念的小小傳票望著對岸的「鄉愁」,到永恆,剎那,剎那,永恆的「等你,在雨中」,亦或者是青銅一夢,他在文壇留下的腳印、揮灑的筆墨,千年後將依然留存。

花開花謝,這是不變的定律,而作品是真實存在過的證據。三千弱水的文壇中,他,余光中,是耀眼奪目的一顆星。(一書33廖韻瑄)

∮老師說:
從你的敘述中很難得到「誤闖了桃花源」的結論,應該是書寫有未盡義處。倒數第二段之前,要有一段過渡的說明文字,如此,才不會有突兀的感覺。

紀州庵行腳

那是我第一次知曉紀州庵這個名字,在老師告訴我們之前我對它一無所知。因為無法在腦內構築出畫面,自然是對其充滿了想像,在行前稍微從長輩及網路上蒐集一些資料,這才多少有點概念。

實際到達目的地後,那又是全然不同的感受。或許是身為高中生,在他人眼中已能好好地被視作自主的成人看待,逛起來是特別自由,不需在領導之下綁手綁腳地行動,而能自行走訪駐足想多加欣賞的地方。

我最喜歡的是這次余光中特展的那間建築物,這種古色古香的房屋總是十分吸引我。以藝術的觀點來看,日式建築中從地板到窗戶的設計都深得我心;而以文學及展覽方面來說,雖然我個人認為佈展只靠白紙黑字配上幾張照片,不太能夠留住大多數人們的目光,但在屋內各處的書櫃裡卻放入了余光中的作品跟書籍,這點我覺得非常棒。彷彿能揀一個微風徐徐的舒適午後,拿起一本書,坐在樹蔭下悠哉悠哉地把它看完,就此享受一趟美好的書中旅程。

若要針對特展內容抒發心得,我想,儘管自身對余光中的了解不多,也依舊會明白他在台灣文壇的成就與重要性。於是透過這次的機會,我開始思考,一個人在離開這世界前究竟能留下多少事物予後人?除了實質的創作,更多的應該還是精神。

無論哪一個方面,人們總會以偉大的先人為典範,從模仿當中學習並找出更好的,亦或屬於自己新開創而出的風格。那麼我相信作家也是的,希望新一代的人們,甚至是此刻坐在我身邊有志的優秀同學,有朝一日也能將前人的厲害傳承下來,對台灣文學做出更多奉獻。(一書34劉芸妘)

∮老師說:
第三段:「彷彿能揀一個微風徐徐的舒適午後,拿起一本書,坐在樹蔭下悠哉悠哉地把它看完,就此享受一趟美好的書中旅程。」雖然是不錯的句子,但與前句之間,文氣卻不是密合銜接的。
對於從特展所引發的思考,如果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說明,應該會更好。

 

紀州庵

數學老師一下課,就趕緊拿了學生證,帶上和手機,到校門口集合。踏出校園,搭上235公車,明明知道讀講義肯定會暈車,可還是堅持著一邊晃一邊看。視野中的字句與我的身體以一種完美錯開的節奏搖擺,對紀州庵也只留下模糊的印象,料理屋、祝融、文學森林,只記得幾個關鍵詞,花了許多篇幅描寫的地理位置在腦中成了一坨漿糊,毫無章法,讓人想把它們揉成一團丟掉。

在南昌街下車,鑽進小巷子,經過許多老房子和各樣的彩繪壁畫,終於到了目的地。想像中的紀州庵是氣派的,也許是因為它曾是一間料理屋吧,客人豪邁喝酒、藝妓優雅表演的地方,怎麼能逼仄呢?看到實際的紀州庵時,想像與實際的落差有點大,或許料理屋的盛況只留在本店吧。火災後重造的日式建築,古典的風格與新穎的建材微妙的融合,旁側的老榕樹更添古韻,讓人想不拍照都難。如果哪天天氣很好,能悠閒的逛到這裡捧著一本書坐下來看一整個下午,那會是多麼愜意美好的事啊!(一書35蔡星妍)

你所見到的日式建築是大火後留下的離屋,文中說:「或許料理屋的盛況只留在本店吧」恐怕是對紀州庵的歷史不熟悉所致。
余光中紀念特展

和室內掛了許多寫滿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他走過的路被畫成一張余光中南京地圖,他寫過的作品是臺灣現代詩的經典。
本次特展沒辦法看到他的作品內容實是有些可惜,不過光看各式封面就能發現他的輝煌,連中國出版商都對他的作品抱有極大興趣,玻璃櫃中除了繁體書,更有不少簡體書。雖然以詩聞名,但當然並不只寫詩,散文與翻譯的領域他皆有跨足。我發現他翻譯了許多王爾德的作品,興許是因為我前段時間看了他的作品才對這名字較為敏感,不過我光看中譯本就覺得王爾德的作品很難懂,想必從英文翻成中文的工作會需要堅強的實力與毅力,讓我極為佩服。
他的逝世是臺灣文學的一大損失,不過他的作品會將他的故事代代流傳。生命終有消逝的一日,但文字卻能流芳百世。(一書35蔡星妍)

∮老師說:
也去讀一讀詩人的作品吧!如此,在書寫的時候會更有情感。

 

邂逅紀州庵

在那個愜意的中午,老師帶著我們來一場輕鬆悠閒的文藝之旅。

循著那蜿蜒狹窄的巷弄,沿途都是些老舊的建築,旁邊不時還會有些極富巧思的小裝飾,為古老的巷弄增添了些許活潑可愛的氣息。

走著走著……不久便抵達了此次的目的地──紀州庵。

映入眼簾的即是一棟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旁邊還有一片寬闊的青綠色草地,真是集自然與人文於一身啊!

進入了那幢日式古宅後,坐在木製的地板上,溫暖卻不刺眼的陽光灑下,前方便是先前看到的青色草地,許多遊客坐在草地上的石頭上,愉快地聊著天,大家都忙著享受午後的悠閒呢!

在這悠閒輕鬆的氛圍下,真想躺下,好好的睡一個午覺。

藉著這個大好的機會,我也拍了許多復古懷舊的照片,留下屬於自己的回憶,也因爲這裡有太多新奇有趣的事物,我並沒有好好的去認識傳奇的詩人—余光中,但是我也有藉此機會,拍下他的生平介紹與著名作品,將來也可以多多參考、利用。

在紀州庵所看到的事物不勝枚舉,但其中最讓我深受吸引的莫過於那掛於窗內欄杆上一串串的小紙鶴了。

粉色的、藍色的、紅色的,一個個小小的紙鶴就這樣一一地懸掛在一條條的細線上,為這日式古宅添了許多色彩。

而時光荏苒,一、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書班的我們踏著輕快的步伐往學校的方向去了……(一書36鄧婷云)

∮老師說:
第二、三兩段都提到草地,可以合觀。「在紀州庵所看到的事物不勝枚舉,但其中最讓我深受吸引的莫過於那掛於窗內欄杆上一串串的小紙鶴了。」與「粉色的、藍色的、紅色的,一個個小小的紙鶴就這樣一一地懸掛在一條條的細線上,為這日式古宅添了許多色彩。」合為一段比較恰當。

 

走!到紀州庵

我想,要在上課時間走出校園,絕對是一件任誰聽到都會先興奮的大叫三聲的事。而在一個春意正濃的禮拜五,班導帶領著我們出了校門,前往的地點就是古色古香的紀州庵,那裡正設置著余光中特展。

集合時心情就已相當愉悅,在一旁看著可愛的校貓等著班上集合,整段路途上天氣都很好,心情更是隨之飛揚,一路上都能看見有些年代感的建築與正盛開的春意,雖然有一小段距離卻一點也不疲憊。

終於到了紀州庵,眼球瞬間就被它美麗的建築抓住,毛筆字寫的招牌更為它增添了些文青風。裡面的日式設計讓人有種回到家的感覺,相當溫馨。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後走廊了,它與外頭的草地相連,坐在晃著腳,吹著風,看著眼前的草地,竟感覺心靈如此平靜,好像那些日常的瑣事,考試的壓力,都離我而去。日式的木門上放著以透明塑膠片印製的詩,襯著其後的藍天綠地,詩人的詩讀起來更有一番風味。

後走廊也展了余光中先生的手稿,出乎意料的,詩人的字體相當整齊,有別於我對詩人豪放不羈的印象,他的字規規矩矩,每一筆都像是在寫毛筆般慎重,對於余光中這位作家,又有了全新的認識。

紀州庵一遊,不只放鬆了身心,更是在喧囂的台北找到了一方靜謐,若有機會,絕對會再來的。(一書37鄭竹均)

∮老師說:
流暢的文字中流洩著春日出遊的愜意,第三段:「終於到了紀州庵,瞬間就被它美麗的建築抓住了眼球」,句子有語病。

紀州庵心得

紀州庵,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地方,紀錄著時代的美。

在和班上一同前往紀州庵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在繁忙的台北是有如此靜謐的一處,讓人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喘一口氣。

當初一踏入紀州庵時,我就拿起手機不斷的拍照,因為那裡的空間讓我感到舒適、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壓力,能夠在接近段考的日子去紀州庵,真得是令我非常開心。

紀州庵是一棟舊式建築,能夠從許多地方看出來它獨有的年代感,尤其是從遠方觀賞整棟建築,那種獨有的風格更是令人感到十分得特別,畢竟在台灣很少有這種建築物的存在,也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古風的建築,所以能夠親眼看到紀州庵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也因為和我一同前往的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們,所以那段時光更顯得開心愉悅,也和他們留下了許多十分珍貴的照片,如果沒有去紀州庵也不會有那些照片的存在,那些照片對我來說可以說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們在我的高一生活上留下了痕跡,也為我的高一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

如果有機會能再去紀州庵參觀,我一定會更仔細的欣賞紀州庵的每,我也希望能夠把它的美徹底的吸收內化成自己的內涵,充實自我。(一書38賴柏妤)

∮老師說:
可以改用意象鮮明的文字,描寫你所見的紀州庵,這樣文字會更美。

 

余光中特展心得

余光中在台灣文學上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人物,其時我對於余光中的了解並不多,經過這次的參展,我多了解了他一點點。

在這次的余光中特展我看見了許多他的作品放在櫃子裡,有些我有看過,但是更多的是我從沒看過的書籍,也因為如此我才能知道原來余光中有那麼多的著作。在紀州庵的許多面窗戶上也貼著出自於余光中書中的佳句名言,那幾個句子配著紀州庵的風景更是令人心情愉悅。我也在特展偷偷窺視了以前余光中居住的地方,我當時的想法只是:「果然有文學素養的人就會居住在如此高雅的地方。」

余光中在今年逝世,可以說是台灣文壇的巨星殞落,能夠趁著此次特展了解余光中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我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多多參與類似的活動,多多了解許多台灣重要的人、事、物或是古蹟建築,在欣賞他們的同時能夠更加熟悉有關於台灣的點點滴滴,更了解這一塊我居住了十六年的島嶼。(一書38賴柏妤)

∮老師說:
眾多的詩句中,有沒有令你印象特別深刻的?不妨也書寫下來。

紀州庵和余光中特展之所見所感
關於紀州庵:

在去紀州庵以前,我其實沒有聽說過有這個地方。因此,去的時候,抱著好奇又期待的心情。雖然老師在去以前已經稍微描述過了當地大略的景致及特色,我也在路上稍微瀏覽了了老師發的補充資料,腦中已有一個對於它長相的概念。但親眼觀看確是另一番滋味。

在我原本想像中,它附近的社區並不會如此的色彩繽紛,在巷弄之間見到居民設計的景觀後,我感到頗為訝異。而到了目的地之後,我更感到驚豔──雖然規模比我想像中的小,但是它卻透著一種寧和、非凡的氣息。走進去,一片微微透亮的淡褐色系映入眼簾,室內裝置雖樸素、單調,但其排列整齊、位置恰當,使其產生一種樸質之美,令人沈浸於其中。

藉由這次的觀看,我看見了過去建築的型態,以及以往日人在台時,家中的陳設。而雖然有一些舊有的建築已被火燒得不得再現,但我亦藉由照片看見了它原始的樣貌。看過了這些景觀,我心有所感──舊有的文化能藉有許多媒介傳承,如紀州庵一般,雖然它看似平凡,但我們卻能藉由它而望向從前,走過一趟奇妙且增廣見聞之旅。我們不應忽視這些價值無法以錢衡量的文化資產,而應多多去親近、探索它們,開啟連結自我及過去的路途,並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所居住在的這片土地。

關於余光中紀念特展:

去年十二月,余光中之死在文壇中投下了一課震彈。來到紀州庵看他的紀念特展,看著他的生平事蹟、著名作品及影響紀錄,不禁令人難以言語。我個人因為長久住在國外,所以對於中華文學的了解不深。雖然如此,「余光中」這名字在我耳中仍是特別響亮的。由此可見他在中華文學中的角色,是極有重量的。因此,看著他一生的簡介,望著他羅列於玻璃櫃中的創作,我不僅看見他身為一個作家的成就,更感受到了他爲文學所帶來的影響。我覺得十分感嘆──雖然他已是個如此有份量的人,卻只有在過世後才被許多人想起、談起。其中,包括我在內。而雖然我對於自己在余光中去世後才特別關注他這一點感到慚愧,但我認為,有幸能緬懷他,也是一種美麗的過程。(一書39藍立涵)
∮老師說:
關於紀州庵,文章後段的省思讓作品更有內涵,非常好。原文中,有些文字重複錯雜,今已重新修整,但你要找出修改前後的差異。
關於余光中特展,你對於余先生的陌生,可以理解,因為國中課程中對它的著墨不多。不過,余先生號為詩壇祭酒,生前已經為海峽兩岸三地所肯定,並非在過世後才被許多人想起、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