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遲到了》導讀
如何面對加速時代的劇變?──你的遲到帶來我的從容 ☉ 高希均
當世界變動得這麼快,
當我們置身在這麼多加速前進的力量之中時,
你需要暫停,需要靜止,需要反思,需要重新想像。
佛里曼的這本新著在美國出版當日(2016年11月22日),立即攻占亞馬遜網路商店(Amazon.com)三個排行榜的一、二、三名──精裝本、電子書、有聲書。出版前夕,《紐約時報》在頭版刊出專欄作家專文〈在颶風中跳舞〉(“Dancing in a Hurricane”),佛里曼在文中指出:「此文取材自花了近三年時間撰寫的一本書」,也就是本書。
本書書名以《謝謝你遲到了》來引起讀者的好奇與興趣,副標《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則點出書籍的內涵。這位既擅長說故事,又善於把複雜問題說清楚的普立茲獎得主,本本著作都是暢銷書。天下文化十分幸運,有機會出版他最近的三本著作;我為前兩本著作寫過導讀,在這本新書中再做一次嘗試。
這次的導讀除了討論全書的精華,更整合他近十年來對這些大趨勢的觀點,使讀者對這些大議題有全面性的了解。時間不多的讀者,也可挑選標題來閱讀。
改變世界的三股力量
佛里曼在百忙中為天下文化撰寫繁體中文版專序,刊於前面的頁面中。其中的關鍵一段指出:三股力量,包含市場(全球經濟的數位化轉變)、大自然(氣候變遷)、摩爾定律(科技持續躍進),不僅同時加速,而且相互牽連、增強,塑造了世界的劇變,進而影響地緣政治的變化、個人工作的保障、社會倫理的調適、社區角色的轉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台灣極為稱讚的佛里曼,希望本書有助於讀者的安身立命,以及展現傲人的生產力。
這本新著的架構,就建築在這三個「M」之上:(1)市場(Market)、(2)大自然(Mother Nature)、(3)摩爾定律(Moore’s Law)。事實上,還可以加上第四個「M」:明尼蘇達州(Minnesota),因為他在明州展開了生命之旅。接下來,讓我逐一闡釋這些大趨勢的發展背景。
全球化影響的引申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中的名言更為適用:「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昧的時代……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的絕望冬天;我們的前途有著一切,我們的前途什麼也沒有……。」
二次大戰後的近三十年間,世界上發生了幾件大事:
・ 以德、英、法為主的歐盟,維繫了戰後歐洲的和平,但前有南歐國家的財政危機,近有英國脫歐出現的新變數。
・ 日本從1980年代的「日本第一」,到1990年代的「失落十年」,已少了昔日雄風。
・ 中國的經濟實力三十年來在改革與開放下,已經凌駕德國與日本,變成僅次於美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唯一「超強」的美國,因接連介入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加上財政赤字龐大,陷入困境。
在這個大變局中,影響全球人類福祉的一件大事,就是過去二十多年來「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快速發展,以及它帶來的正負面效應。
在國際貿易理論的討論中,兩地或兩國間,如果人為的貿易障礙減少,就會增加生產因素(如原料、資本)、產品與勞務的自由流通,兩地的經濟福祉就會增加,產生雙贏。因此,兩世紀以來大多數的經濟學者,不斷地鼓吹自由貿易。冷戰結束後,資訊流通的加速,以及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更使得「全球化」的範圍、速度、實例如虎添翼般地擴散。
早在1992年,佛里曼就興奮地歡呼:「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全球化」是指任何個人或公司,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競爭、連結、交換,或者合作。透過這些數位工具,這個世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連結。
佛里曼在2005年出版的暢銷著作《世界是平的》被譯成幾十國文字,一夕之間,「全球化」與「世界是平的」畫上了等號。
冷靜地問:「世界真是平的嗎?」不見得。「全球化真是萬靈藥嗎?」更不見得。可以兩個宏觀觀察概括:
(1)全球化雖然已為眾多國家帶來利益,但是證據也顯示,這個結果並不理想。經濟活動推動著全球化的擴展,政治算計卻左右了全球化的走向。因為這場遊戲規則都是先進國家制定的,尤其會受到利益團體左右,全球化便被塑造成符合自身利益為主。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便曾公開嚴厲批評:「這些利益團體從未想過創造一套公平的遊戲規則,更別提去訂定一套能夠增進貧窮國家福祉的制度了。」
從很多角度來看,世界甚至是愈來愈不平了。東亞國家,例如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國,善用了全球化,幫助了自身的發展。可是一些最貧窮的國家,當獲得援助及捐贈時,所加諸的種種限制,常使得他們無法實施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
(2)全球化是一柄雙面刃,產生了不少嚴重的後果,例如:由於跨國企業的幕後操縱金融市場與國際貸款等,又再以壟斷、獨占等方式,向第三世界廉價採購礦產和木材等天然資源,並將汙染性產業移向第三世界;同時也在第三世界為牟取特權及暴利,賄賂官員、操縱政治。全球化所到之處,也就常常擴大了貧富差距和知識差距,助長了社會的不安。
儘管全球化利弊互見,但它無疑地變成了加速世界劇變的引擎。
大自然惡化的引申
諺語說:「上帝永遠寬恕。人常寬恕。大自然從不寬恕。」
十餘年來,沒有一位世界級的專欄作家像佛里曼一樣,如此鍥而不捨地對「大自然」的變化,投入這麼多的心血,提出這麼多的警告。
本書探討的「大自然」議題,泛指氣候變遷、人口成長,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消失。近年來,佛里曼的論述、演講、訪談,已從人對人、宗教對宗教、國對國的紛爭,轉移到人對自然、人對能源、人對生物、人對子孫的掠奪、人對劇變的調適。
他不斷地提醒所看到的五個趨勢:(1)能源與資源的供需失衡;(2)產油國的獨裁;(3)失控的氣候變遷;(4)能源匱乏(如電力);(5)生物多樣性消失。佛里曼的總結是:21世紀能否安定,端視人類能否處理這些問題。
佛里曼做為一個全球採訪的專欄作家,自然感受到來自東方社會帶給美國及西方世界的指責,試列舉他經常面對的三個說法:
(1)西方認為他們是「問題的解決者」,實際上卻是「麻煩製造者」。他們的優越感與自私心,永遠把自身利益與享受放在第一位。
(2)他們要求新興國家改善(從節約能源到性別平等),但不僅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全都犯過類似錯誤,此刻仍在犯同樣的錯誤。
(3)西方世界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2%,卻占用了地球上太多的能源、市場、財富及權力,而其餘88%的人口還要不斷地接受西方的教訓。
面對這種種指責,更使佛里曼提倡進行「綠能革命」,因為它不僅創造各種商機,而且能使社會更健康、更安全、更有競爭力。人類必須要走向這一場綠色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