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籠中鳥」寫作注意事項/三讓、三和佳作
一、參考答案與說明
問題(一)
甲文中,自由的鳥邀請籠中鳥飛到林中,但籠中鳥逐漸失去飛翔的能力,失去對於自由的追求。乙文中,十八歲的青年長出翅膀,想要追求自由,蓄勢待發準備翱翔展翅。
問題(二)
- 〈致母親〉一文,書寫的對象是母親,然題幹設定內容不限親子關係,可舉自己或他人經驗作例證,因考生可能來自單親家庭或父母早逝,故擴及各種可能的成長經驗。
- 只要能舉出成長過程中,具有受限、困頓,或想要掙脫,以至於遠離、展翅飛翔的經驗,都符合本題的要求。
二、得分關鍵:
- 正確審題、扣題發揮:避免最後幾行才帶出「籠中鳥」。未抄題者扣一分。
- 選材特殊,能提出個人的看法:只是鋪敘事件無法得高分。
- 思路清晰、文字流暢、結構完整、抒寫細緻、內容豐富。
三、「籠中鳥」佳作舉隅
【作品一】
想展開雙翼翱翔,濕冷的露珠與強勁的逆風卻總將我狠狠壓回籠中,那是一個充滿內心壓力的籠,是一種汲汲營營於完美的後遺症。
我是一個愛與他人比較的完美主義者,無論考試、競賽,我都貪戀那奪冠的滋味,因此,我總是拚盡全力準備,且時刻注意聽人的動靜,更十分在意每一次的結果,但這卻使我陷入無盡的漩渦,徘徊於得失心的迷宮,明知道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道理,心中卻耐不住比較的誘惑,總得和他人拚個你死我活,壓力隨這不健康的心態蔓延,逐漸形成鐵絲,聚集成籠,將我牢牢困於它的束縛。
籠中的低氣壓混合冰冷的濕氣令人窒息,升上高三,壓力如洩洪般潰堤,我蜷縮身軀,赫然發現自己早已沒有前進的動力,一張張不如意的成績單彷彿拴在身上的枷鎖將我壓制,直到一次偶然的山林露營,我才得以掙脫壓力的桎梏,自由飛翔。
那是一個闃寂的夜,沒有世俗嘶吼,沒有嘈雜人聲,只剩窸窣蟲鳴、一輪清月和山的輪廓。好久沒有如此清靜了。我鼓起勇氣拋開曾經用盡全力抓住的功名,放下一切塵世的紛擾,嘗試安頓那顆充滿猜忌的心。,深呼吸深深呼吸,在吐納之際,原本深鎖的眉頭逐漸放鬆,微風拂過臉頰,帶走縈繞於心的煩惱,腦中純然空白,而這是我從未體驗過的快感,那一刻,我好似偷嚐了莊子所謂「無待而逍遙」的快樂,一種拋卻世間萬物、掙脫自我限制的自在。
李清照說「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到那一夜,經過漫長的自我對話,我才真正正視自己的問題,並決定跟自己一次展翅飛翔的機會,放下追求功名的比較之心,看見自己的好、肯定自己,因此我不再畏懼,不再總是遊走於不確定感,我挺起胸膛,振翅,逆風翱翔。 (三讓01利天心)
【作品二】
我是隻籠中鳥,束縛於猶豫躊躇;壓抑於不安多慮;拘束於否定退縮。我被困於自己設下的牢籠,還自顧自的安慰自己在這方狹小的籠中能過得舒適快樂,難以徑直自信地踏出籠子、振展翅高而飛,只是不斷地在籠內畏畏縮縮地拍著翅膀。
一直以來都是如此,被動地等著有人主動將手探入籠中,領著怯生生的我到籠外。國小時,進到新環境想交朋友,但看著同學們自然活發地走在一起、在操場上馳騁追逐,我難以奏向他們。只是猶豫著突然加入是否突兀?不安著同學會不會討厭我?否定著自己不能融入,安慰著自己一個人也能快樂,直到一隻熱情的手將我拉入群體,我才得以暫時離開籠子,也初嘗了籠外的自由。
但我依舊害怕,仍然習慣性地把自己關在籠內,且不限於交友,對於爭取權益、發表想法、發展興趣,甚至未來的志向,總是讓自己處於安全不會受傷害的籠內,不敢向外探索,只在有熱心之人帶領時對世界淺嘗輒止。升上高中,我卻發現那隻主動的手其實不常見,在自顧不暇的高壓環境,沒有人有餘力引我出籠,若我不主動,就不會有任何變化,我也會失去探索的機會,徒然困於自我的世界。
我想飛翔,我看過外頭的天空多遼闊,卻總被自己的顧慮綁住腳,被自卑的心態絆倒在門前。現在,我想改變、說服自己大膽一次,雙眼一閉、二腳一奔,便能闖出籠子了。交朋友時就主動接近、搭話;做決定時就放手一搏、先做了再說;面對未來就勇敢挑戰不同。當踏出了籠子,我便發現天空不僅寬廣,還具有無限可能性,只要我不侷限我自己,便有無盡空間任我飛翔,何必當一隻自娛自樂的籠中烏呢。(三讓29楊嬿臻)
【作品三】
一片無盡的黑暗中,彷彿只有被放大的心跳聲能證明:此刻,是真實的。門外稍縱即逝的跫音微乎即微,卻使我再次將自己蜷縮,緊擁著四肢,深怕被剝奪什麼似的,我被困於膽怯與恐懼構成的鐵籠,唯有透過擁抱自己,才能尋到一絲溫暖。
從小,我就生長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以優良的成績為獵物,我與身旁的同齡人紛紛扮演著掠食的猛獸,過著唯有強者生存的生活。高壓的校園生活中,我們將彼此視為盟友,卻在進入考場的剎那,拋下曾經共同寫下的快樂回憶,開啟一場生存之戰。或許正是如此壓抑的環境,漸漸地,我開始將他人的善意視為帶有目的的手段,和他人相處時,戴上掩蓋真情實意的假面具是增添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好讓自己在令人窒息的空間中擁有喘息的一隅。然而,孤立與膽怯形成一根根帶著涼意的鐵杆佇立於眼前,我深知我將自己禁錮於親手鑄造的鐵籠中了。
遠離群體後,宇宙仍運轉著,不同的是,此刻我只聽得見自己的聲音,孤獨譜出一首單調而無旋律的樂章。直至某次偶然隨著老師校外踏青,我才看見曾自以為是戴上的面具掩蓋住的來自真情的光芒。來到校外,身旁擁有著自然的芬芳,純淨而無瑕,脫離課業的泥淖,我再次正視他人的雙眼,我才理解他人眼中的善意不曾消逝而永存的,所謂帶有目的的眼光不過是自我設下的防線,我不在防備著他人,學習著再次融入群體生活,終於,總是專注於掠食的猛獸理解了草原的遼闊,籠中鳥得以飛向自由的蒼穹。
徜徉於自由中,我發掘了自由存在的意義,唯有找尋到與自己和解的方式,才能緊握自由,才能再次看見情感的真情流露。(三讓24陳育婕)
【作品四】
我是一隻被圈養的鳥。我生活在優渥的環境,幸運地誕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舒適的生活像裹上一層金黃色的蜜糖,輕輕一拉便牽起萬縷晶瑩的糖絲,甜而不膩,是生活的滋味。我以為,這樣的安逸足以成為我一輩子留下來的理由,可日復一日,我開始對著甜膩厭煩,我想掙脫這裹在我身上的糖絲,飛離這個舒適的囚籠。
升上高三,層層堆疊的課業和一場場迫在眉睫的考試,如滔天巨浪直撲而來,打得我滿身狼狽。在學校面對的是一場場戰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進門,推開門,溫馨的笑語聲迎接著我,而我像剛從死鬥場倖存下來的奴隸,格格不入。「今天怎麼樣?要吃晚餐了嗎?」母親的關心,讓一股煩躁感油然而生,「要吃,很累。」我敷衍著。吃飯時,聽著母親分享一天的趣事,我只是兀自低頭吃飯,偶爾點頭回應。母親抛出一堆問題,像甜膩又黏稠的糖絲,裹得我這隻籠中鳥,渾身黏膩。我深陷於沒有人懂我的牢籠裡,不停地被母親的問題炮轟,那一刻,我只想化身成莊子〈逍遙遊〉裡的大鵬鳥,搏扶搖而直上九萬里,飛離這個囚籠,獨自遨遊於天地,我幻想這樣的逍遙,想得出神。「你還好嗎?」見我許久未回應,母親輕喚著我。思緒被拉回現實,我望著母親的眼眶閃著淚光的母親,她向前,擁抱住我,一一訴說高三以來的擔憂:她看到我每天早出晚歸,疲憊和壓力讓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非常心疼,相當不捨,一個身為母親,不忍看到孩子受傷的本能。那天,我終於了解,那些曾被我厭棄的關心,都藏有母親的心意。
我想,大鵬鳥雖然自由,但他一定是孤獨的,獨自逍遙,亦即孤身一人,但這不是我嚮往的。我所珍視的,都在身邊。做回一隻籠中鳥,我甘之如飴。(三讓15施淑媛)
【作品五】
我總認為,父母的存在是一把鑰匙,將我關押於牢籠之中,成為一隻只能依附他們的雀鳥。我是多麼地渴望突破他們的束縛,多麼企盼去見識更廣袤的世界,在藍天白雲間自由地嬉戲翻滾。
直到我這隻籠中鳥掙脫籠子,我才發現世界不似我自己想像地美好。離開家後的第一次獨居,期初受期待和興奮影響,覺得一切完美極了,解放的快樂充盈全身,近乎溢出,這無一不證實我的選擇是正確的。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我才驚覺這不過是新鮮感作祟罷了。衣服要自己洗曬、地板不再無時無刻光潔、冰箱沒有了洗好切好的水果、外送既不健康又貴還難吃,我們一直以來都忽略了父母的付出,擅自假定沒有他們的世界更美好,其實不然。
在見識世界的過程中,我才發現了自己的天真。過往的我對書中描述的美好世界堅信不疑,並奉行樂於助人的原則。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詐騙後,面對他們相同的話術,我疲倦之餘卻不得不承認,世界充斥著黑暗,美好的背後潛藏數不盡的危險。過往的我從未發現,只因父母牢牢的將我護於羽翼之下,使我能不染半分污濁,幻想在此時才被打破。
回「籠」的那日,我體會到久違的幸福,過往的壓抑與難受,這一刻全都消散殆盡。「人總是這樣,直到失去才懂得珍惜,但珍惜後的失去,才是最痛。」這一刻,我無比的慶幸,慶幸自己的提早發現,也慶幸自己還沒有失去,所以我發自內心的笑了,喜悅著自己的擁有。
父母的確是一把鑰匙,他們是開啟家門的鑰匙,可我不是籠中鳥。現今的我翱翔於詭譎多變的世界中,卻並不害怕,只因我清楚,我手上卧著一把鑰匙,一把能隨時帶我回家的鑰匙。 (三讓20許云慈)
【作品六】
「愈是被束縛,就愈是想征服那枷鎖。」這似乎是世界上動物的本性,皆嚮往著自由的天,期望著有朝一日,不受拘束地在天空繪出自己的色彩、翱翔出自己的高度。
我想世俗的眼光之於我,也是一種難以突破的籠。在他人眼中,似乎只有成績高低才是評斷學生的唯一準則,他們從片面的判斷中,為我們貼上未來道路的標籤,彷彿我們是一隻隻的鳥兒,生活在形狀相同的鳥籠中,終其一生地追求那既定的目標。而我是隻迷惘的鳥,雖嚮往外頭遼闊自在的天空,卻深怕一旦衝出鳥籠,會被外在的言語壓迫得無處喘息,而失去飛翔的能力。
也許鳥籠自古以來便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好比古代有賢才的能人,身處在名為「朝廷」的籠中,即便身懷長技,卻礙於時局或是上位者給予的壓力,而無法在理想的舞台上好好發揮自我,很多時候,只能寄情山水、詩作,以排解自身的愁緒。放眼望去,能如陶淵明和蘇東坡一般瀟灑地在自己的天空依隨本心翱翔的,實在是屈指可數,有很多即便突破了鳥籠。卻因無法負荷外在聲音而鬱鬱寡歡,即使擁有寬廣的天與飛行的能力,也無法快樂起飛。對於籠外世界的恐懼與對自由的嚮往無時無刻不在拔河,我想唯有義無反顧地突破天際一次,才是真正知曉天空對自己的意義,也才能在天空留下不消逝的飛行軌跡吧!
籠中,是恐懼和安逸交雜存在的環境;而籠外是未知、沒有界線的世界,眼前的風景全由自己的意志定奪。但我認為,衝出過鳥籠一次,自在地翱翔過,才是真正的為自己活過一次,才是不愧對自己與生俱來的飛行能力。(三讓27彭宥榕)
【作品七】
甲文的籠中鳥失去了在自由的天空中飛翔的能力,只是一味地想在籠中安穩的過一生。而乙文的籠中鳥卻嚮往外界的藍天感到,準備衝破禁錮自己的牢籠,展翅飛翔。
十八歲以前的我們都是一隻籠中鳥。該做什麼事、說什麼話、往哪條路走都有人靠替我們規劃好。不同的是有的籠中鳥在籠中心安理得的過日子,而有些籠中鳥卻期待著十八歲的那一天,打破名叫愛的枷鎖。
父母的愛,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極有重量,壓在身上,但大口吸氣都顯得困難。他們用愛的雙手,選出愉快安全的活動範圍,在那裡我可以盡情地做自己,但臂灣中的天地,對長大的我而言,卻顯得狹窄。他們用愛的文字,建造出一座堅固的城堡,讓我可以和他們訴苦、談心,和盤托出生活的點點滴滴,但卻不知我也需要自己的隱私,需要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
於是我開始學會隱藏,將生活分為圍我想讓他們知道的和其他屬於我自己人生的。我還是會和他們談心,但說的都是他們想知道的部分,看著他們臉上欣慰的笑容,會讓我產生一種我還是他們的「完美女兒」的錯覺,但心裡早已清楚自己早已偏離他們的軌道。
高中以後,生活變得忙碌,和父母見面說話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彼此生活的交集也不像小時候那般緊密,但這種改變卻讓我在心中鬆了一口氣。時空上的距離,讓我可以有更多自己的生活,也讓我不用思考如何和他們交代我的一舉一動。這樣的一切,令我在和父母的關係中找到平衡品。在親密和疏離之間,我開始建構自己的人生,但卻也保持著和父母的羈絆。
由愛交織的籠子,在幼時提供了安全的壁壘和避風港,我現在我的羽翼漸豐,小小的籠子已經承載不了我的身軀,於是我悄悄打開籠門,投身自由的懷抱,但卻也不忘在午夜時分,回到龍中,感受屬於親情的那份溫暖。(三和02王嘉瑜)
【作品八】
泰戈爾的《園丁集》中,對於籠中鳥而言,籠子是家、是歸宿、是穩固和安定,所以他亦嚮往天空,不想去翱翔,藍天無邊無處棲息,飛翔對於他太過冒險,比不上舒適的籠中一隅。反觀李維思自比的籠中鳥,龍是桎梏的枷鎖,展翅飛翔才是心中所嚮,唯有離開鳥籠、去飛翔,才能自由地去揮灑生命的色彩。
從古至今,總有人在爭論者:籠中鳥是囚籠中的安穩和溫飽、心滿意足;還是嚮往著無際藍天和無邊曠野,卻困於籠中,有翅膀卻不能展的哀痛和悲悽。就我來看,打造牢籠的人也暗自猜測者籠中鳥的心思,而這是如此的矛盾和荒誕。無謂的爭論通過後,又有多少人為它們打開門,讓飛與不飛的選擇還給鳥兒。身上長的翅膀的才有權去考慮翱翔。
人對鳥如此,而對人也是。現今的教育制度就像一組模具,教育的巨手,一次次的將每一個學齡兒童壓入模具,去塑造一個社會期待的樣貌,去扼殺不同。教育的模具和鳥籠一樣,是能帶來溫飽的,遵循體制的人往往不至於發家致富,但也不會露宿街頭。但「溫飽」真的是每個人共同的目標嗎?鳥兒會嚮往翱翔於藍天之中,而人也有心之所向的一方天地。但制度不曾去問你心中的目的地為何,而是自顧自的驅趕著人群,走著一條計劃中的路,並抓回那些他們認為迷了路的人。
這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教育不該是壓迫和驅趕,而該是啟發和幫助,去滋養每一株不同的苗子,讓他們順應天性,開花結果。籠中鳥想不想飛,又該飛往何處,這些都不是人們該過問的,我們只需鬆開鎖、敞開門,鳥兒便會自己找到生命的答案。也許他肯留在安逸之中,就像一定有這麼一群追尋平凡的人,但不管對象是人或物,將個人期待映射其上,且去限制和禁錮,皆是不當之舉!
籠中鳥,社會中的你我。限制總是存在於世間的每一隅,或許難以破除,早已根深柢固,但我們仍舊可以去嚮往,期許在心中建構屬於自己的藍天、心靈的自由,才能在門終於敞開的某日,展翅飛翔。(三和03吳宜芸)
【作品九】
甲文中的籠中鳥不崇尚自由,牠只要一個安穩的環境,過安定的日子,自由的飛翔已變成裹足不前的安困;乙文中的籠中鳥嚮往自由,飛離愛的限制與感情的框架,飛翔對她來說,是未來的美好藍圖。
方寸大的牢籠,一隻近於成熟的鳥,急於振翅而飛。羽翼上沾滿了哀怨氣息,奮力拍擊也揮之不去。這狹窄的籠早已禁錮不住一顆自由的心。
青春期,荷爾蒙的作用下,叛逆的思緒已吞噬我的心:在外是個健談且關朗的開心果;在家則是沉默寡言的憂鬱女孩。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冬夜,我拖著疲憊的身心返家,迎接我的不是輕鬆休閒的獨處時光,而是母親苦口婆心地嘮叨。倦怠感充斥在耳旁,更是加劇我躁動的情緒。母親一面逼問著我跑去哪鬼混,一面用冰冷自由水沖著碗一這非旦沒澆熄彼此間的火氣,反而加劇了我們的對立。我耳中盤旋的嘮叨,已加壓了喉頭,按捺不住。隨後,我大聲喊到,宣洩著我的不滿,一顆顆導彈順著唇舌發出,象徵我對於自主的渴望,也宣示著嚮往自由不被打擾的決心。
我衝進房門「砰」地甩上,那一刻,我好似透過這扇門隔絕了與這家的連繫,與母親前的共鳴。剎時,一片寂靜,我被孤寂籠單在這更加狹小的房間內,本就不大的空間,只充滿著偌大的空虛感和一顆更加封閉的心。
「叩」,母親先是和我道了歉,向我表達她的擔心,我深吸了一口氣,打開了房門,豐沛的情緒也隨之湧出。只見母親手上端了兩杯我倆最喜歡的熱可可,彼此間的心牆也隨之熔化:那一夜,我們彌補了這段期間以來失去的交流,暢談了近來的生活,我的心靈也得到了另類的解脫,另一種自由。自此後,我在家中也自由了許多,我也領悟到青少年面對家庭的不理解,往往容易禁錮自己的心靈,不再與家庭有心靈上的交流。但透過與家人的溝通與相互體諒,能造就更加自由的心靈,打破彼此間的隔閡,化解一道道心牆。
籠中鳥四周的牢籠,已化為來自於父母的祝福與關愛,扶持著鳥兒,自由且快樂地飛翔著。(三和17許茗茹)
【作品十】
在泰戈爾《園丁集》中的籠中鳥安逸於熟適的環境,反而無法在廣大的天空中求得一處落腳的地方;而在李維恩的〈致母親〉中,如籠中鳥的作者卻渴望著自由的飛翔。飛翔之於前者是害怕、是不敢,之於後者則是夢寐以求的自由,我認為關鍵是籠中鳥自己是否願意飛向天空,是否已經準備好面對一場無法回頭、名為長大的洗禮。
我是一個很乖的小孩。我照著父母的安排每天早起、吃飯、睡覺,我記下小學老師上課時提到的每個重點,遵守著每一條我知道的規則,如果人生能體現為一張成績單,我相信小時候的我離滿分應該不遠。在分秒不差的規矩中,我從未挑戰過什麼,好像一個不知休息的節拍器,在滴答滴答的聲音中,我怡然自得,在心中,一隻不會使用翅膀的小鳥靜靜的坐在籠子裡。
直到上了高中以後,一切似乎產生了改變,我引以為傲的平衡被打破,我遵循的法條被一條一條撕毀。許多從未有過的念頭湧上心頭,出遊、加入表演性社團、夜遊……更可怕的是,這個時候沒有大人來告訴我該做什麼。心中出現另一隻老鷹,在每個念頭出現時大力振翅,啄著早已生鏽的牢籠,產生的巨大聲響有時嚇壞了縮到角落的小鳥。
就在這個時刻,我明白時候到了。我參加了每個有興趣的活動,我加入有許多表演機會的社團,任憑心中的老鷹如何拆毀堆積十八年的城牆,高中的我輕聲問著小時候的自己:「孩子,你準備好了嗎?」直到看到兩道身影衝出籠子,漸漸在空中合為一道美麗的弧線,我明白,我長大了。
籠子,是我們的舒適圈,天空,是我們最終該展翅的地方。長大其實不難理解,然而長大的過程卻不容易。我放下了習慣的生活模式,擁抱全新的挑戰,一定會不舒服、一定有代價,但我知道長大就是生命中最好的禮物。最終,小小的籠中鳥飛向浩大的天空,為了自己的成長,伴隨著淚水、傷口、拆毀、重建,我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三和30蕭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