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一個長期的過去,但是只有短暫的歷史-艾賓浩斯。

 

人類對自己心裡的關注是淵遠流長的,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就在講純潔之心,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則在講人類的需求,中國有個哲學學派,心學(代表人物,王陽明),其就認為世上無心外之物,世上無心外之理。

 

但究竟何謂心?這個問題讓科學家困擾幾千年,心理學的歷史,應是從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創建世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開始(1879),研究人類意識活動的基本過程,記錄一個小球撞擊桌面到人類意思的反應的時間差異,這是第一次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心理活動。愛德華-鐵欽納,在康乃爾大學在美國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而史丹佛-霍爾是兒童心理學運動之父與青春期發展理論家。

Edward B. Tichener鐵欽納將心理學的實驗傳統帶到了美國,創造了結構主義的心理學,認為人類心理,應該也像科學的結構主義一樣,從元素研究開始。

 

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為美國心理學的奠基者,他不同意逢特,他認爲,意識不是簡單的元素或方塊,而意識是源源不絕的,不斷湧入我們的心中,他創造了意識流的概念,他信奉達爾文主義,認為心理活動都是人類進化選擇出來的心理特徵與特質,其流派為機能主義流派,主張研究人類意識及其功能。

 

美國機能主義流興起時,派歐洲則興起研究理論學派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他認爲人類的心理活動主要由無意識的衝動引起,他經常用自由聯想法來研究,就是給受試者一個問題,看他能想到什麼,會反映心裡下意識慾望與需求,也用夢來解釋人內在的無意識的衝動與慾望。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有人說他代表了心理學,但現在心理學發現他的觀點很多缺乏科學的證據,且有很多以偏概全的問題。他提出的理論包括,冰山理論、意識與淺意識理論、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和心理防禦機制。

當佛洛伊德理論在歐洲興盛時,美國出現了新的心理學理論流派,叫行為主義,其代表人物為華生、金納。華生認為心理學家應該更多的研究一些可以觀察的、可以測量與定義的心理學變量,行為。行為是人類外顯的表現,可以做具體的觀察與研究,是我們對外在刺激的一種反應,他認為,行為是可以塑造與改變的,任何人如果給予足夠的行為的塑造,可以讓他變成我們所期望的任何其他人,他最著名的實驗是小阿爾伯特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是一個對條件反射實驗,他證明強烈的情緒體驗,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然後將之普遍化,也就是說,在一種情境中體驗到的情緒,可以被複製到類似的情境中,而無需透過重複呈現原始刺激,此實驗以一名小嬰兒為受試者,並牽涉許多動物的參與,華生讓原本不怕老鼠的嬰兒,每次看到老鼠時都製造一聲很大的巨響,使其受到驚嚇,不久之後,嬰兒只要看到老鼠就會害怕,這就是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作用,而當他爬遠離動物時,他的害怕就減少了,這就是工具性條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的作用,在此之後只要嬰兒看到類似於老鼠的東西如兔子等,他就很容易被嚇到。

而行為主義的第二位代表就是斯金納,他認為心理學家不應該花時間去研究不可捉摸的人類意識,而應該研究人類的行為,人類行為可以通過操作性無條件反射加以塑造、加以改變,斯金納最著名的行為研究就是他的斯金納箱,他研究生活中的外部事件如何影響行為,他將動物放置在一個可控的環境(斯金納箱)中,在動物按一下鈴以後,就給予一個強化刺激(增加反應率的東西),像是食物或水。斯金納的研究對於人類的學習、記憶、教育研究都有很大的影響,不過其很多觀點,都已經過時,現代心理學發現,我們不可能把人類的思維、意識排除在心理學研究的範疇之外。中國有位著名的行為主義學家,郭任遠,他在大四就提出論文,“向本能主義說不”,其提出本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都是循環論證,應該用行為的研究來分析、解釋人類的心理活動。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具有更大的人為精神與人文情懷,羅傑斯與馬斯洛認為,人類應該有更高級的追求,而不是簡單對外在反應做出適應與調整。馬斯洛是著名的人文心理學家,他認為人類有很多的需求,有些需求是我們的基本的生存需求,但人類也有很多更高級的需求,在基本需求滿足後,人類一定會追求高級的心理需求,就像其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與自我實踐的需求,而對中國人來說,自我實踐的需求可能有說不同,台灣中研院的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就認為我們中國人的自我,其實是國家、家庭、個人的三位一體,是一種整體性的、集體性的自我實現,馬斯洛透過對林肯等成功人士分析,總結了一些成功人士應該具備的心理特質,包括,以下。

心理學有那麼多學派與看法,主要的核心問題就是心理學的複雜性,心理活動的不可捉摸以及心理研究的重大挑戰。在很多情況下,不同的心理學派是看到了心理學不同的側面,每個人只是抓住人類心理活動不同的角度。

心理學的未來,應該有三大領域會產生不同的發現,應該能代表未來的研究趨勢,其一是認知神經領域,借用生物科學如核磁共振,來研究人類腦的腦機制,看心理活動是否受到人腦的侷限,七十年代的認知革命,開始用計算機與信息技術來分析了解人類心理活動的規律,認為人腦是一個黑箱,透過輸入與輸出分析來推測黑箱的運作。其二是文化革命,在九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開始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說英文,心理學家應該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研究心理活動,文化心理學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講師的導師,Richard Nisbett,做文化差異的基本研究,發現東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維、判斷、情緒、認識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異,如本課程教授做的實驗,分別讓美國人與亞洲人觀察同一個魚缸的影片,影片主要是有一個魚群與一隻單獨的魚,美國人更將重點放在單獨的那隻魚,而亞洲人則更關注於單獨的那隻魚。

其三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為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E.P. Seligeman)和奇克森特米海伊(M.Csikszentmihalyi),他們認為心理學家應該多關注人類的優點、美德與最佳行為,人類有思維、情感、道德與創造的優勢,人類有追求、理想、同情心與利他心,人類屬於社會的動物,更是一個道德的動物,積極心理學,是未來研究的趨勢,因為心理學是關心人類、同情人類與支持人類並理解人類的學科。

 

 

試題中補充: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北京清華學堂在線-心理學概論-第二章-心理學歷史
>>將內容用自己的手機、平版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