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感覺是什麼

 

什麼是感覺?首先討論什麼不是心理學家定義的感覺,如我對這個女孩有感覺,其實是心理反應,我對這個事情有感覺,指的是意識,是對感覺的認識,什麼是感覺,在心理學上,感覺是人腦對於直接作用於各種感官系統的一種個體屬性的直接的反應。感官系統分為五大感官系統,包括視覺系統,聽覺系統,觸覺系統,嗅覺系統與味覺系統,感官系統接受各種信息後有直觀與直接的反應,感官系統的分析角度,包括三個,信息的來源、感官的生理器官、產生的心理現象。

視覺,視覺是人類最豐富的感覺,有百分之七十的信息是透過視覺來理解的,通過視覺系統的外週感覺器官接受外界環境中一定波長範圍難的電磁波刺激,經中樞有關部分進行編碼加工和分細後獲得的主觀感覺,是透過神經通道反射給我們的大腦皮層,形成對周圍世界直觀的認識,而眼睛中間,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感受圖像的細胞,包括視錐細胞與視感細胞,眼睛的中央凹沒有視感細胞,而視感細胞負責夜視與感受亮暗,視錐細胞負責晝視與色彩跟細節。視覺有許多視覺現象與解釋視覺現象的理論,如可見光譜,人類能看到的電子光譜,三色說,認為人的視網膜有三種感受器,包括感紅、感綠、感藍,他們感受到不同波長時,產生不同的顏色體驗,四色說,又要對立過程理論,紅綠、黃藍、白黑三對視素不同,這三對視素會分解或合成形成不同顏色感覺。但有時候視覺會讓我們犯錯,如視錯覺與時間效應。

        聽覺,他是對周圍世界震動的一種美妙的反應,主要器官為耳朵,主要是對頻率、音高、音色的分析,聲音的物理屬性包括頻率與震幅,頻率是單位時間內聲波循環的次數,震幅是聲波強度的物理特性,即聲波從波峰到波谷的高度。

        嗅覺與味覺,一個是靠鼻子裡的嗅球,一個是靠味蕾來對外在的世界產生感受、感應與理解。味覺與嗅覺是緊密相關的,舌頭未必能感受到滋味,此時需要嗅覺來加以協助感受。心理學家知道人類的味覺有四大類,包括苦、酸、鹹、甜,我們對甜食的敏感是最差的。另外有沒有第五種味覺,鮮,有的學者認為有這個感受器官。

        觸覺,人類的觸覺是非常有意義的,對我們帶來舒適、安全、幸福與快樂的感受。

 

3-2感覺的作用

 

感覺主要有兩個作用,其一,了解周圍的世界,有心理學家做過感覺剝奪實驗,北美心理學家發現,感覺剝奪能使大腦高到極其單獨,有些受試者說像是酷刑一般,科學家發現,大腦是需要持續刺激才能正常與健康運行的。其二,感覺能讓我們生活的更加愉快、積極與主動,有個實驗室是做觸覺相關的,在路上跟人要電話,如果沒有碰觸他,成功的機率約是百分之十,如果不經意地輕輕地接觸的,機率提升到百分之二十,肢體的接觸也使親人間感情更加深刻。其二,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感覺很可能是錯誤的,大腦的分析、判斷與解釋,也就是知覺,可能會有誤。

 

3-3知覺的特性

知覺是我們人腦對刺激物體的整體的觀察、感受、整合、加工和解釋。感覺與知覺的關係,感覺是對事物的個別屬性之直接反應,通常較為客觀,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屬性之間皆反映,是更為主觀的。感覺與知覺的關係,心理學家有很多辯論,形成兩種加工的方式,兩種知覺的加工方式,一種是由下而上,一種是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加工是指,對刺激的分析始於感覺受體,然後再上升至大腦和心理的層次,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加工模式,而由上而下的加工,則是指根據以往的經驗與預期,先從較高水平的心理過程來完成信息的加工與處理,進而形成感官認識。

知覺相對於感覺,有一些獨特的特性,如知覺整體性,指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反應刺激物的個別特性和屬性,而是多個個別屬性的有機綜合體,反映事物的整體和關係。對事物是整體而不是局部性的認識,這個認識心理學家稱為格式塔(Gestalt),也就是完形心理學,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性的有機整體,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的構造元素學說與行為主義之“刺激-反應”公式,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格式塔的心理學認為,我們對感覺信息的加工和組織,遵循四個原則,其一,接近律,人類對知覺場中客體的知覺,根據他們個部分彼此接近的程度而組合在一起的,各部越是接近,越容易組合一起,其二,相似律,相似的東西,我們容易將他們聯合在一起,其三,連續律,連續的個體,我們容易把它知覺為一個整體,其四,相關律,有相關性的東西,我們容易將其知覺為一個整體。1969年,心理學家Robert.Yin發現,人類的整體的知覺,還有一個未知的效應,正面看的加工刺激,我們會加工的比較快比較準確,倒置過來以後我們就加工的非常慢。

知覺的第二個特性,知覺選擇性,我們不可能對周圍所有刺激進行知覺,我們只能選擇部分信息,被選擇的就是知覺對象,而其他的就是背景,知覺的對象都是鮮明的、具體的、可記憶的。雞尾酒會效應,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這種情況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知覺的對象與背景,也不是截然不變的,在特定情況下,我們知覺的對象與背景可以互換,例如兩可圖就是這種現象。

第三個特性為知覺理解性,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是加以理解、分析、判斷,有時還需加入主觀體驗與經驗以對其解釋,使其有意義,其常常會反映在文化的差異等之上。

教授與其夥伴們,長期分析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差異發現,東方人更注重事物的背景,而西方人更重視事物的對象,從東方與西方的藝術,就可以看出,中國人許多表現背景、俯瞰、鳥瞰的手段,而西方多固定的直覺方式,從審美藝術就可以看出其心理知覺的文化差異,著名的棒匡實驗,也是一個證明,東方人相對而言受匡的影響比較大。最近有神經科學的研究,進行核磁共振的掃描,發現認知的差異,可以表現在神經表現上,西方人進行絕對判斷時,使用之認知資源較少,而相對判斷時,認知資原則較多,而東方人則相反。

知覺的第四個特性為知覺恆常性,雖然感官感覺之刺激是不斷變化的,但是我們的知覺是恆定的、不變的,當客觀條件在一定範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像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者穩定性。包括大小恆常性、形狀恆常性與顏色恆常性,恆常性主要是因為眼鏡是二維的世界,但大腦理解的是三維的世界,所以在二為轉換到三維時,我們經常會用一些線索,包括雙眼線索(兩眼協調產生反饋)與單眼線索(單憑一隻眼睛即可利用的感知),心理學家Gibson使用視崖實驗就是揭示了人類的深度知覺。

北京清華學堂在線-心理學概論-第三章-感覺與知覺
>>將內容用自己的手機、平版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