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rategic Leadership,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Superior Performance 策略領導、比較利益與績效

1.Strategy is a set of related actions that managers take to increase their company’s performance. 策略:管理者為爭加績效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

2.If a company’s strategies result in superior performance, it is said to have competitive advantage.當一間公司的策略造成相對他人較好的績效(獲利)時,可以說他有競爭優勢。

3.Strategic leadershipi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rough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trategy-making process.策略領等是透過有效策略制定來創造競爭優勢。

4.Strategy formulationis to select strategies based on internal analysis and external analysis.策略制定是指透過內部與外部的環境來制定策略。

5.risk capital is the equity capital invested when no guarantee that stockholders will recoup their cash or earn a decent return.風險資本是指股東投入,無法保證回收的資本

6.shareholder valueis the returns that shareholders earn from purchasing shares of a company.股東價值是指股東透過購買公司股票所得的回報。包括資本增值以及股利收入。

7.profitability is the return a company makes on the capital invested in the enterprise.獲利能力是指公司由投入資本所賺取的報酬。

8.profit growthis the increase in net profit over time.獲利成長是指公司淨利的成長。

9.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is when a company’s strategies enable it to maintain an above-average profitability for a number of years. 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是指能夠持續幾年都高於同業平均的獲利能力。

10.business model is the conception of how strateg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as a whole to enable the company to achieve competitive advantage.商業模式是指如何整理策略組合使得企業達到競爭優勢。

企業的最終目標是最大化股東價值,股東價值是由獲利力以及獲利成長來決定,而獲利力以及獲利成長,則仰賴策略的有效性。

 

經理人的策略思考:

1.選擇其目標客群

2.定義與創造產品差異

3.為顧客創造價值

4.獲得並留住客人

5.生產產品與服務

6.增加生產力降低成本

7.運送貨物和服務至市場

8.在公司內組織活動

9.整合資源

10.達成並維持高獲利力

11.隨著時間擴大事業

不同產業績效評估的不同

1.有些產業在成長,有些是下降的,所以有差異

2.有些產業是有超額產能的

決定獲利力與利潤成長的兩個因素

1.產業中的相對表現

2.和其他產業的比較

 

2.Strategic Mangers

經理人是策略決策的關鍵人物,經理人必須為策略決策與執行等負起責任大多數的公司,有兩種經理人,一般經理人general manager和功能經理人functional manager

general manager 一般經理人負責公司整體的績效或是某分部或子單位的績效。functional manager而功能經理人則是對一個功能、任務、或是一次的活動負責,例如會計部門、行銷部門等等。

Multidivisional company多事業公司是指公司有許多不同的事業,且建立分開,自我管理的分支去管理。

 

公司層級可以分為三個corporate level, business level,和function level.

公司層級的經理負責組織整體的發展,像是決定要參與什麼事業、恩佩資源到不同事業以及領導整個組織等等。事業層級的經理人負責獨立的分支,對獨立事業訂定策略,提供特定的產品或服務至特定市場。而功能層級的經理人則是負責管理功能單位,其單位執行特定的功能,如行銷、研發等等。

3.The Strategic-Making Process

策略的決策,主要有五個步驟,1.定義公司的使命Mission 2.外部分析External Analysis 3.內部分析Internal Analysis 4.建立優勢與減少劣勢Build Strategy 5.執行Implementing

Mission企業使命:企業存在的目的、企業想做的事(滿足誰、滿足什麼、如何做到)

Vision視野:企業對於未來的展望,例如微軟曾有的展望是每個人家裡都有電腦。

Values價值觀:企業當中的運作的價值體系,使員工或事業更能幫助企業成功。

4.Major Goals

企業目標是指企業可以精確衡量、渴望未來達到的目標,精確的定義目標來幫助企業完成使命或展望。

External Analysis外部分析是指分析組織外部的環境,包括確認策略的機會與威脅,通常,外部分析與三個環境有關1.產業環境2.國家環境3.社會與總體環境。產業環境包括競爭情形、階段、歷史等等。

Internal Analysis內部分析是指比較其優勢與弱勢,主要包括組織的資源、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等等。

SWOT AnalysisSWOT分析做內部與外部分析,目的是幫助企業打造好的商業模式。

 

 

5.Strategy as as Emergent Process

對於正式的策略規劃,有些學者有提出一些批評,認為正式的策略規劃有其限制,歸因於1.真實世界的不可預測性2.低階經理人的自主性3.很多成功可能都是意外。參考:Henry Mintzberg 經理人的一天

Emergent and Deliberate Strategies 意外與商議過的策略

 

6.Strategic Planning in Practice

Scenario Planning 情境式規劃是指以What-if問答與情境設想的方式思考規劃策略與未來。針對每個設想未來情境規劃策略,投入後觀察變化並隨時準備好轉換來降低風險。

Decentralized Planning 分權的規劃

若權力都在高階主管,就會有所謂象牙塔的情形,高階與低階員工的連結太低,或許分權制各個層級以及讓主管扮演協助的角色會是好辦法。

 

7.Decision-making process

幾個常見決策偏誤

cognitive biases 認知偏誤是指人們處理資訊方法的系統性錯誤。

prior hypothesis biases 事先假設的偏誤是指在做決策前已經先有一個很強烈的信念,但那個信念可能是錯誤的。

escalating commitment 決策者給予計畫過多資源,即使已經知道計畫失敗。

reasoning by analogy 用簡單的類比來思考複雜的問題的偏誤。

Representativeness 用一個小代表或是例子來思考的偏誤。

illusion of control 控制力的錯覺過度高估某人的控制能力的偏誤。

availability error 我們天生喜歡用想像來決定事情的可行度

幾個決策幫手

devil’s advocacy 惡魔的辯護是指指從反面角度來分析問題的人,也可能是故意唱反調、讓事實真相可以更清楚呈現的人

dialectic inquiry 辯證徵詢法,透過辯論來找到真相

outside view 用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來判斷之後該先做什麼

8.Stretagic Leadership

擁有領導力的幾個特色

1.願景的一致性,給組織一個好的方向

2.清楚的商業模式,

3.承諾,說到做到的精神

4.消息靈通

5.下放權力的意願,充分授權

6.適當的使用全力

7.情商,包括自我管理、動機、同理心、社會技巧等等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 Strategic Leadership 策略管理理論 – 策略領導
>>將內容用自己的手機、平版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