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

Posted By on 9 月 4, 2019 | 0 comments


關於閱讀:

一、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遠離知識就是走近無知

1、《遠見雜誌》在〈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一文中深入報導:

2000年開始,英、美、日、法各國擴建公立圖書館,希望塑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06(OECD)在學生評量計劃(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年「科學、閱讀與數學能力評量」報告中指出,芬蘭、加拿大、英國學生的全球閱讀能力名列前茅,這些國家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強權。

2、德式閱讀的力量

二、閱讀讓人換上大師的腦袋,讓你靈光乍現:

許多科學研究已顯示,大量閱讀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心智發展都有幫助,閱讀能夠建立理解力、想像力、記憶力與創造力。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洪蘭教授的科學研究已證明閱讀學習即是最好之外界刺激,而大腦只要靠著外界刺激就會不斷地成長與發展,甚至到80 歲主管記憶之腦神經死掉還會再生,則成人若能養成閱讀習慣就不易老化。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出校門不到三年,學校所學就落伍了,人人必須終身學習,而閱讀就是最好的自我終身學習方法。

閱讀能影響創造力,主要是因為在閱讀時,每一個字都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而那個字又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就像骨牌反應一樣,一個活化另一個,直到兩個不相干的迴路碰在一起,活化第三條迴路時,就突然靈光一閃,說:「啊哈(aha!),我看到了!」新的點子就出來了。所以閱讀的好處是透過觸發作用,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使它有機會去碰觸到本來碰不到的神經元。(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491

三、〈每天讀書30分鐘可以延長壽命〉

《社會科學與醫學》雜誌:

「研究結果顯示,在壽命約達到80%進度之後,不閱讀者會繼續存活85個月(7.08年),而閱讀者則繼續存活108個月(9年)。因此可以總結為,閱讀書籍幫助延長了23個月的壽命。」

Bavishi表示,受調查者閱讀的時間越多,壽命也就越長,不過「保證每天至少30分鐘的閱讀時間最為有益」。

論文還特別提到,閱讀書籍比期刊更能夠延年益壽。「我們發現,閱讀書籍比報紙或雜誌帶來的益處更大。這可能是因為書籍往往更加注重讀者的心理感受,提升其認知能力,從而幫助延長壽命。」作者在文中指出,閱讀包含有兩種能夠產生「生存優勢」的認知過程。首先,閱讀書籍促進了「深度閱讀」中的「沉浸式體驗」,讀者將閱讀材料的各個部分聯繫起來,找到了適用於真實世界的有用方法,並就此進行提問和探索。「這樣的認知參與便能夠解釋,為何人們的詞彙量、推理能力、集中程度和批判性思維都在閱讀書籍之後得到提升。」其次,書籍還「能夠增進同情心、社會參與度和情商,這都是能夠延長壽命的認知過程」。(http://www.jiemian.com/article/789989.html)

四、創意科學家的必要條件【科學人2005年第45期11月號】

大量閱讀增加的當然是背景知識,而有創造力的人通常都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但是不一定要很聰明。196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梅達華(Peter Medawar)曾經說過,一個人只要有好的普通常識(即背景知識)與一般的想像力,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創意的科學家,你不一定要很聰明,但是你一定要「對某些東西很聰明」。聰明是天生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智慧是後天經驗累積的,是我們努力可以達成的。智慧使我們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對某些東西很聰明)。

伽俐略從望遠鏡中觀察到月球表面有陰影,但是陰影中有一些亮的光點,這個光點會逐漸擴大,最後跟其他亮的地方結合為一,他就推論月球表面一定是凹凸不平,像地球表面的山一樣,當早晨大陽昇起,照在山頭時,山頭是亮的,山腳下還是陰的,太陽越爬越高時,陰影逐漸退去,最後當太陽到達天頂時,整個山都是亮的。月球並不是像當時人所想像的是個平滑的圓球。現在太空人登上了月球,也讓我們知道,伽俐略的推論是正確的。

五、寫作能提升職場競爭力,文字能力越好,機會越多:

暨南大學資訊系教授李家同指出,有些博士生,他們的運算能力很強,但李家同卻發現,他們無法用文字清楚詮釋A算式推導到B算式之間的關係。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說:「企業組織越大,員工散得越遠,大家都用Email聯絡,你語文表達能力就必須要更好。」他認為,對企業領導人而言,「文字走到哪裡,員工就在哪」;尤其在電子化時代,現代企業大量用Email、 企畫書做為溝通的媒介,對職場員工,好的寫作力,更是一張「加分券」。

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卻認為,文字是影像的重要基礎。他的《臥虎藏龍》劇本動用四名中外好手,修改不下十次的版本。有了文字架構的世界,李安才能在影像上展現他細膩的藝術化本領。他所指的發展結構能力,需要經過邏輯思考過程,這正好是台灣語文教育最缺乏的部分。(摘自:商業周刊第10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