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科技成平行宇宙 VC也要+AI ⊙ 李開復
創新工場2009年創辦時,最初定位是投資孵化,當時第一期美元基金總額只有1500萬美元,團隊擠在清華創業園裏,出差住如家、坐經濟艙,是一個創業維艱的過程。
9年過去,創新工場剛剛完成了第四期5億美元基金募資,管理總額110億人民幣,七成投資集中在AB輪,從一家孵化器,轉型為標準的VC。
2016年,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成立,成為業內第一家「VC+AI」的公司,工程院不僅是投資團隊的智囊,也成為被投公司的AI外腦。
在不久前的分享會上,我闡釋了VC創業者視野下的新世界,也講述了很多創業視角下的往事。
想聽聽我的分享嗎?
··········································································
大家好。
創新工場在2009年創立,到今天為止我們剛完成了第四期美元基金的募資,總額5億美元。同時第三期人民幣基金也已經啟動募集,總額25億元。
所以今天既是創新工場創業9年的回顧,也是我們對世界變化的看法。
▌ 創新工場「創業往事」
創新工場創立伊始,最初定位是創新孵化,有孵化也有投資。我們第一期美元基金啟動時總額只有1500萬美元,團隊擠在清華創業園裏,當時住如家、坐經濟艙,同樣是一個創業維艱的過程。
過去每次融資,我通常要飛好多個國家,過程並不輕鬆。二期基金募集的時候,2012年,我一個人拿了一個小行李箱,密集地飛了13個歐洲城市,見了15位投資人,回來以後就得了很嚴重的病。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窮,只能一個人飛,而且也沒融到幾個錢,歐洲普遍很保守,我們又是一個創業型基金,對於當時的中國市場,他們也不見得很有信心。最後那一次還丟了所有行李,商業計畫書等都在其中。
這樣的往事很艱辛,而且都不好意思對外說,因為大家都覺得你們很厲害,於是只能挺著。
好在每一次最後都能順利完成募資,哪怕是三期的時候,全球金融市場情況都不好,當時很多基金都拿不到錢了,我們也不容易,幸運的是在關鍵時刻,有一些支持和信任我們的朋友,他們不是標準的財務投資人,比如富士康、新東方的朋友,當時多虧他們支持,我們才得以保證了逆市條件下的融資成功。
不過過程中有淚、也就有笑。
這一次募資感受就完全不同。我們開了一次LP會議,他們聽說新一期要啟動,就紛紛表示要多投,所以基本在我們募資還沒正式開始,老投資人就都已經給出了投資的表態。
為了這次募資,其實有一個既定的美國出差旅程。第一站是見一個大退休基金,講完當天他們就表示要投1億美金,但這會遠超出我們的既定規模,所以沒有要這麼多。第二站就見了西班牙銀行,他們也希望直接給1億美金,但相同的原因,我們也沒有要這麼多。
這兩站見完之後,原本我們設想的3-4億美元的基金,已經遠遠超募了,我們內部考慮再三,覺得不能再融,否則會出問題,於是只好取消了接下來的行程。
所以原本可能一個月的募資出差,最後在一周之內就有了初步結果,我跟CFO璞玉說,不融資就放個假,你這次在紐約好好玩,我也陪陪家人。
然後接下來的時間裏,兩家LP也對我們做完了盡調,整個募資也就在短短一個月內,以超募告捷。
這次之所以如此順利,有大趨勢的原因,比如大家對中國市場趨勢的看好,對人工智慧的積極態度。
但也是我們創業努力之後的回報。這些投資者盡調後發現,創新工場所創造的歷史回報,不但是中國國內,而且也是國際最高的基金之一。
而且在剛過去的2017年裏,創新工場是全球第三的獨角獸投資者,我們旗下一共有6家新晉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另外,我們在AI時代的一些新想法、新打法也獲得他們認可,比如創新工場AI工程院,被他們認為是一種很獨特的優勢。
也就是說,我們創業這9年的品牌優勢和回報都得到了認可,這讓我非常自豪。
■單一宇宙裂變,平行宇宙到來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清晰感受到全球格局的變化,可以結合我們自己的體會做一些分析。
我自己是70年代到的美國,90年代搬到矽谷,算是見證了矽谷的光榮和奇跡,同時也看到了成功帶來的傲慢與偏見。
那個時代的王者,不止是矽谷的,也是全世界的,從Wintel時代(Windows+Intel),到Google、Facebook,一直都如此,全世界沒有什麼地方的創新可以與矽谷相提並論。
所以矽谷中心化的思維,在矽谷非常普遍。
當年有一個特別牛的美國VC,可以排名前三,我們到他辦公室跟他談到中國的佈局和投資時,他的回答是,實在太遠了,他美國之外的地方都不太願意去,甚至都不想去矽谷之外的地方,因為矽谷的專案就已經很多了。
但這更多是禮貌性的說辭,更真實的原因可能是美國為中心、矽谷為中心的理念。
然而就在這10年左右的時間裏,全球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後導致了“宇宙裂變”。從美國矽谷為核心的單一宇宙,已經變成了中美平行宇宙。
簡單歸結來講,就是中國潛在的超級市場,吸引了第一批厲害的VC入場,幫助一批創業者成長和崛起,並且在激烈的競爭淘汰中形成新的產品和商業模式,進而又吸引更多用戶,然後又形成更大的市場,如此良性迴圈轉動。
這其中的關鍵因素也顯而易見:
沒有巨大的市場,一切沒有基礎;
沒有很大的基金和投資人,沒有推動力;
沒有高執行的創業者,更沒有源動力。
而且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崛起、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浪潮,帶動了更多領域爆發,VC成長也很快,這都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
中美的兩撥創業者也不同。
美國人的思維,創業就是就是要做最突破的創新,做前人沒有做過的東西,所以矽谷出現了現在我們見到的Google、iPhone、特斯拉和SpaceX等,都是足夠改變世界的事情。
模式上也以技術型為主,崇尚輕公司,避免強運營,更別說有數萬人規模的團隊,平臺為主。而且也都是使命導向的,比如Google、Facebook,會認為整合全世界資訊、連接全世界比盈利更重要。
美國的思維和模式,在實踐中演化成了一套標準創業邏輯,不時帶來創新,也非常值得尊重。
但當矽谷和美國一直生活在「宇宙中心」,就可能不會預料到還會有另一種模式壯大起來,甚至裂變出一個平行宇宙。
這就是中國的創業模式。如果我們現在描述中國成功的公司,不論是BAT、TMDXJ等等,都不來自突破式創新。
每一個很牛的中國公司,可能都是先學習、模仿美國,慢慢把本土化做起來,過程中可能有山寨,但也有微創新,以及快速迭代,然後就越跑越快,以此培養出一批優秀創業者。
所以中國創業者至今有兩種很好的教育。
一種是模仿美國,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
另一種教育就是在大市場、大資本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成長。
美國的創業者是遭遇不到中國市場一樣的競爭的,所以也少有美國公司真正在中國市場競爭中成功。
美國的競爭更紳士,講禮數,即便決鬥也是「一人走10步然後回過頭來互射」。
中國就更像古羅馬競技場裏的決鬥,沒有規則,勝者為王。激烈到你已經成為了市場第一,可能還要思考如何把第二名的市場份額也要吃下來。
所以中國科技公司越做越重,也有它的內在原因。
比如美團等公司,擁有非常重的配送團隊,但當它真的把配送做到極致、把每一單配送成本都降到最低的時候,其實就在形成非常高的競爭壁壘。
但中國市場太大,機會太誘人,也會逼迫創業者永無止境去挑戰、成長。所以我們看到了美團開始做打車,滴滴開始配送外賣。
中國的競爭真的太激烈了。一不當心,其他人就可能趁虛而入。在微信支付迅速崛起的那個冬天,馬雲不就說:支付寶像是遭受了珍珠港襲擊。
這些在美國都是難以想像的,而且中國公司不僅通過把模式做重建立壁壘,還形成了免費、低費率的商業模式,像eBay這樣的賺交易費的模式,很難在中國與淘寶、天貓競爭。
另外,之前全世界都是美國高科技的殖民地,所以美國公司在進入其他國家的本土化過程中,思維都是打造一個巨大的全球品牌,讓這個平臺為全世界所用。
但這就可能缺乏設身處地的同理心,中國創業公司則不會,他們在本土擊敗了美國競爭者,再到其他國家的時候,就會更加富有同理心,通過投資你、幫助你,跟你一起成長去全球化,而不是同其他國家的本土創業專案直接競爭。
比如滴滴的全球化就很有意思,他們進入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都是投資、結盟當地公司,甚至像建起一個反Uber聯盟,並在這個過程中產品輸出、技術輸出,現在印度、巴西的打車軟體,都越來越長得像滴滴。
所以在我看來,不久以後的全球科技出海版圖很可能長這樣:美國公司的巨大平臺依然佔有英語系國家和西歐,中國公司可能會在東南亞、伊斯蘭國家、中東和非洲等佔有優勢。剩下的南美和東歐,各有優勢,可能還會有競爭。
而且中國模式跑出來以後,因為競爭出身,反而商業模式、融資能力、吃苦耐勞都很強,人聰明又很努力,你看曾經有一家創業公司對他想吸引的人才說:「我們這裏沒有那麼拚,也就996而已」,但它即將是香港上市的巨頭。
所以冥冥中這些年的經歷,發展出了中美雙寡頭的時代,當年中國只是借鑒美國模式,但現在已經有了很重要的本土創新。當我們跟美國人談頭條、快手、摩拜、VIPKID這樣的公司,以及他們的用戶數據等,都會讓他們大吃一驚。
最後,像如此便利的移動支付,未來也是中國模式的競爭力之一,會推動中國公司、商業更快速成長。
我們堅定看好中國未來整個高科技產業的價值,創業創新在這裏會越走越好,在潛力、市場、人才和數據方面,中國的價值都非常巨大。
■AI的4波浪潮
數據之所以成為優勢,跟AI發展也緊密相關。
創新工場之前提出過OMO的概念,即線上線下數據的融合打通。之前很多數據無法打通,但感測器越來越好,之前很多數據不知道如何發揮價值,現在AI可以很好利用。
我們真的在經歷非常巨大的AI變革。可能大家都沒意識到,因為之前或現在AI給人的印象,更多還是幾個很厲害的科學家,帶著他們的學生做出一些產品、技術,然後賣出去。
其實並不是這樣,當全世界只有100個頂級AI科學家的時候,他們是稀缺資源,必然以技術為主、專家為王。
現在的曠視Face++、商湯都是這樣的模式,然而一旦更多人才投入這個領域,還有平臺化技術不斷讓AI門檻降低,就會有更多人進來,世界就會變得更加不同。
特別是AI技術從技術為王、專家為王,變成應用為王的時候,結合數據的優勢,AI浪潮和效應就會更為明顯。
之前也談到過,AI可能會有這樣四波浪潮,有些已經發生,有些正在發生,有些尚未發生。
第一波,AI技術在互聯網應用上的變革,比如今日頭條、美圖等應用;
第二波,商業上的應用,如銀行、保險、醫院等把它們已經存儲的數據用AI演算法來產生商業價值;
第三波,新的數據採集和新的應用,比如視覺和聽覺的數據,智能音箱和智能攝像頭的應用,帶來無人商店、安防等方面的創新;
第四波,可能不止於軟體,還有硬體,機器人、無人駕駛等,自主穿行在真實社會中。
這四波浪潮都價值巨大,你很難說哪一個潛力更大,而且它們同時發生,這也就是創新工場為什麼要全力押注AI。
■VC+AI,Tech VC
我們擁抱AI,同時也為之做了改變。
創新工場是中國最早的機構化天使,創立之初就希望作為雪中送炭的角色發揮價值,成為早期創業者成功的催化劑,這也是當時孵化和投資並行的原因。
現在經過雙創的爆發,有了更多機構,有了更多天使,我們也認為應該要進入一個新時代了。
一方面,早期專案還是要投,但不再只是天使投資為主的機構,我們會在A、B、C等成長期裏有越來越多的出手,因為中國創業專案的價值、估值都在變高,我們相較之前募集了更大規模的基金,就是希望在好case面前搶到份額,並且後幾輪追加投資。
另一方面,我們已經實施了「VC+AI」的變革,我們作為VC,自己身體力行創立了一個AI工程院。
背後有這麼幾個方面的思考:
首先,AI可能是一個長達10年的浪潮,它會不斷在各個領域發揮價值,所以我們如果希望把投資做好,就一定要push自己最懂技術。其中我們也願意承擔一些公益專案,比如推動行業和教育部一起做AI人才培訓,發起針對高校學生的DeeCamp夏令營。
其次,AI工程院會和創新工場的投資形成聯動,工程院現在有160多位AI方面的工程師、學生,這個團隊可以幫助投資院隊評估專案的技術是否靠譜、可行。
再次,他們也會推薦很多好朋友的創業專案過來,會對我們更早投資好專案有直接幫助。
最後,我們會用AI工程院,作為我們進入新行業的重大的增值服務。如果你是一個教育公司,你有大量數據,但你招不到AI工程師幫你變革,那創新工場就能提供這個增值賦能。
創業者通常都會有一個參照目標,創新工場自然也有,我們希望成為Benchmark一樣的VC,它可能在中名聲不算大,但Benchmark是美國VC回報最高的那一家,在風口之前就抓到了Uber、Snapchat、Instagram、Twitter等。
我們在打法上、團隊背景上都有很大相似性,我們投資團隊也多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一共擁有15位理工博士,我們堅信接下來將會是一個Tech VC的時代。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做技術的公司,需要找真懂技術的VC才能做伯樂,才能識別你跟那些忽悠概念的公司差別,那你應該選擇Tech VC。
或者你也不算純技術公司,但你面向AI時代,可能也需要一個技術VC陪伴你成長,比如你做零售、供應鏈,現在找一個懂點技術、懂AI、懂SaaS的專家投資你、幫助你,你可能就會更快脫穎而出。
最後,曬一下我們部分成績單。
AI是創新工場重點佈局所在,但我們在消費升級、B2B/企業升級、教育,以及文化娛樂等4大領域都有成長迅速的投資,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都可以投,都已經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
文章來源:李開復臉書
◆作者目前為創新工場董事長&CEO,曾在Google、微軟、蘋果等跨國科技企業擔任要職。
【 中時電子報 】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507002836-2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