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

Posted By on 5 月 12, 2017 | 0 comments


走過著名的大禮堂時,我問:「什麼時候使用?」「譬如開學典禮。」我笑:「大學開學典禮?」「嗯,那是重要的儀式。」311震災(核災)當時,我問東京朋友要不要前往南方避難,她說:「現在走不開,因為擔任兒子幼稚園畢業典禮的總召。」「什麼?幼稚園!」「是的,那是重要的儀式。」但因為震災太嚴重,大學不僅紛紛取消畢業典禮,連入學式也取消了。 「開學儀式很重要,很多學生和家長是帶著榮耀來參加的。」不僅入學如此,畢業也是、入社也是、退休也是……這個社會需要的團體認同遠遠大過個人認同,透過儀式宣告人生階段的完成(或制約)不可或缺。災區的復學一直延到五月才能開始,校長帶著在災難中倖存的孩子進行入學式,畫面感人又感傷。一向對儀式「無感」的我,關於這個社會對儀式的「迷戀」不是很能理解,但此刻我彷彿能透過儀式看見療癒與前進的力量。也許我不喜歡儀式,是因為儀式的氣氛,那種缺乏重點、「只是儀式嘛」的氣氛,讓人覺得出席的人像個傻瓜。(節錄自黃雅歆〈東京朝顏/儀式〉)

很喜歡侯導的兩張照片,其中一張:三十多歲的他留著八十年代的那種齊耳長髮,瞪著眼仰頭看著頭頂的一盞燈,那專注的表情彷彿把身家性命都放在電影裡。另外一張照片是法國電影評論家 讓─米歇爾‧傅東編的法文版《侯孝賢》一書,封面上侯孝賢站在一張條案邊兒,雙手捧著三炷清香,正在彎腰祭拜。祭拜中的侯孝賢,敬鬼神的侯孝賢,行古禮的侯孝賢,正是我們的侯孝賢。(節錄自賈樟柯〈侯導,孝賢〉)

閱讀完以上兩段文字,請妳以「儀式」為題,表達妳的想法。內容可含括妳自身的體驗、觀察、思考,寫一篇文長600字以上,篇幅結構皆完整的文章,題材採記敘、抒情、議論皆可。

【佳作一】

稻香瀰漫的秋分午後,父親老家平曠的農地上總是矗立著一叢叢巨大厚實的稻捆,上頭亢奮燃燒的火焰吐出濃濃白煙,周圍蒸騰的氣流則揚起收割後遺留的稻塵。一時之間,原本張牙舞爪的熊熊烈焰因飄散的金黃稻塵而顯得溫和,更因四方靜默地低下頭祈禱的農人們而顯得莊嚴神聖。當時年幼的我雖然還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意義,然而卻永遠忘不了在即將燒盡的稻捆前,父親與叔叔伯伯們合十的厚實雙手和低下頭的身影。

這是父親家鄉在秋收後固定會舉辦的儀式——焚稻,人們藉由稻捆頂端冉冉上升的白煙與舞動的火焰表達對於豐收的感謝與來年的祈願。儘管沒有熱鬧的敲鑼打鼓及華麗奪目的裝飾品,焚稻卻算是當地最重要的儀式之一,因為它是人與天地之間溝通的橋樑,更蘊藏著農人們深厚而樸實的情感。這些燃燒著的稻捆彷彿將農人們耗費數百天心血與汗水的努力具體化,讓勞動已久的身體和心靈沈澱並獲得平靜,也讓心中滿溢的感謝隨著飄散的白煙翳入天聽。

對人而言,儀式是必然而且必須的。它教導著人們依循天則,在低頭工作與流汗之後收穫,並且對於生命和自然懷著敬畏之心與感謝。正因為儀式帶領著人們貫徹這些理念,人類自古以來才能與天地萬物共存,生生不息。在儀式裡,我看見人們盼望的力量,也相信人們將因為這些小小的力量獲得繼續前進的勇氣。(三儉邱吉兒522字)

∮ 老師說:

這作品在起筆時,透過精采的描寫,呈現一場「焚稻」儀式的進行,畫面鮮明,引人入勝。接下來透過焚稻的儀式,帶出主題,具體提出自己對於儀式的看法,是很好的文章布局,如果在第三段以後,能更深入闡釋,將會更佳。

【佳作二】

儀式雖是種外在的動作表現,卻呈現初每個人的內心感受,心聯繫著心,人類社會因儀式而團結在一塊兒,我們的人生可藉由接踵而至的儀式所串聯,從出生到死亡、喜樂或悲傷。

清明祭祖從小就是每年例行的公事,爸爸這邊的親戚是在楊梅發跡的客家大族,每年清明節,散居各地的近親遠族,三百人齊聚一堂,展開隆重而有條理的紀祖儀式。點燃大把的香,人人分配傳遞,直到手上的香拿穩了,主持典禮的長輩才清喉,以客語高聲誦唱祭文。年紀上小的我只覺枯燥,而炎熱的氣溫更令我心不在焉。其間跟著大人彎腰行禮,心裡卻只期待著即將出爐的客家菜餚。

稍懂事時,最親近的爺爺走了,化成骨灰,也被收進老家祖廟,和先祖列宗安在一起,我才漸漸了解祭祖儀式的意義。手裡握著香,聽著祭文,好似面對著親人和祖先,訴說著我們的感謝、報告我們的近況,並且以鞠躬再次表達對他們的敬重,而心裡淡淡的感傷也穩定下來,轉變為對生命萬物的感恩與喜悅。最後大家齊聚共享家鄉味,必此關心、互報平安,心也團結在一起,不忘我們從哪裡來、不忘本。

從此,各種儀式在我心中不再只是形式,而有其意義與必要性:生日慶祝不但祝福壽星平安度過的一年,也感謝母親的辛苦和其許願望,不但念舊,且放眼未來;畢業典禮象徵學業的結數、和師長同學道別,在英文中也有真正人生開始的期許;悲傷的喪禮提供人們機會感念親人,韓家人一起完成儀式、分擔壓力和憂傷。

儀式帶給人們一個空間和時間,交流彼此的所見所聞,回憶過去且替未來的人生做準備;並心靈上,穩定沉澱各種情緒,反思自身,感謝身邊所有的人。儀式就是如此自然又重要的活動,架構了整個人生與社會。(三儉周碩君662字)

∮ 老師說:

這是一篇組織完整,內容溫馨又不失理性的一篇作品。首段先針對主題進行泛論,次段以下開始舉例說明。第二段描寫清明祭祖的儀式,從此儀式中傳達慎終追遠的隆重。第三段轉入爺爺的喪禮,配合次段,表現儀式的意義:穩定心情,團結親人,讓人不忘本。而透過二、三段的書寫,第四段從我的角度,說明儀式對自己的意義,最後再做一總結。全篇文辭流暢,起承轉合、脈絡分明,是一篇值得學習的佳作。

【佳作三】

我一生只去過兩次文昌宮。一次是在國中會考前,另一次則是去年十二月。做為一個台灣的考生,這幾乎是必經的過程,無需特地點香,只要按著身份依序參拜,最後再決定要不要花錢為自己點一盞燈,或買個護身符掛在筆袋上。

「點了燈,文昌君才好記得你的名字。」一旁慈眉善目的廟方婆婆笑著說。懷著虔誠的心閉上眼睛,一種與神同在的安心感猶然升起——特別只在廟裡才會感覺到的那種。我思索著這每年吸引數十萬考生前來參拜的儀式,究竟只是信仰文化的一部分,還是真有其靈驗之處。我想:若是真的靈驗,是因為我生在這塊土地上,這份虔誠的信任也隨著教育傳承下來,即使人文風俗隨時改易,儀式卻不曾消亡,漸漸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以宗教的觀點來看,有時信仰消失了,儀式卻如同印痕班留存下來,反而成為宗教存在的證明,且便成這塊土地上的風俗習慣。何況生活中的儀式是不限於宗教上的。成年了,要行成年禮;結婚也勢必要經過一場隆重的婚宴,乃至不那麼正經的,好比結婚前的單身派對,人一生總要走過大大小小的儀式,用以紀念或證明生活中可大可小,卻都值得插上標幟的每件事,告訴自己:真的已經經歷過。

儘管儀式只是一種手段,一個讓自身與神明相連繫,或用以代表一段愛情的結果或凋亡。生命中太多繁複的、必須記得的,最後也被簡化成一張紙、一張證書。那也是儀式,或簡或繁,都為了讓得以回憶或依憑而存在。(三儉沈瑜萱560字)

∮ 老師說:

這一篇作品從個人參拜文昌君的儀式說起,最大的特色在對於「儀式」的觀察與看法,作者說:「以宗教的觀點來看,有時信仰消失了,儀式卻如同印痕班留存下來,反而成為宗教存在的證明,且便成這塊土地上的風俗習慣。」並由此引伸出各種儀式其實是一種「回憶」的存在。也許是時間不足之故,後兩段的文字比較倉促,不過,其命意確實是值得學習的。

【佳作四】

絳紅色布幕還緩升起,舞檯燈光正燦爛著台下每個畢業生自信的笑容。主持人感性卻又堅韌的聲音依舊回盪在耳邊:「祝福你們鵬程萬里,一路順風……這場屬於我們獨一無二的畢業典禮,在心中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

或許所謂「儀式」即是一種記錄回憶的方式。人們慣於用這種獨特而莊重的模式, 宣告者人生階段的完成,同時也為這具突破性的剎那留下最難以忘懷的記憶。嬰兒滿月需要透過儀式,象徵新生命的成長蛻變;小孩畢業必須藉由儀式,為一段學習的里程碑畫下句點,象徵下一段人生目標的追尋;長大成人更是不可缺少「成年禮」的儀式,為自己的成熟慶祝,同時替未來的自己負責。大大小小的儀式總是伴著我們,為我們的人生寫下歷史性的記載。

於是我逐漸有所感悟,「儀式」其實代表著一種態度、一種心態的建設。假若畢業就像船過水無痕地平淡,成年就像普通生日一般毫無希奇,少了儀式,慶賀與紀念,一切將是何等無趣而消沉 ?因為有了儀式,才能帶給我們心理上更強大的建設。我們會因為它的存在而在心態上有所轉變。小至剛入學時的「開學典禮」,讓學生們在心境上做好開學的準備,大至人生重要抉擇的結婚典禮,為新婚夫妻建立起攜手成家為彼此負責的慎重態度 ,又或者是喪禮儀式的舉辦,更是能夠透過儀式讓往生者好走、親朋好友放下,同時感受到一股療癒與前進的力量。

我喜歡儀式,喜歡它的莊重,喜歡他它的意義不凡。透過儀式,我能為自己人生的重要階段留下深刻記憶,能因為自己已重新做好心態的建設,堅強而自信的迎向下一段人生歷程……。

我想每個人都值得為自己辦場儀式,捕捉人生每一個值得紀錄的片段。(三儉 游子欣)

∮ 老師說:

有時候,拿到題目時無法在生活中找到對應的精彩事例,但這篇作品提供了破解的模式。畢業典禮是大家所熟知的儀式,在書寫時一般人恐怕不願意做為題材,但如果以鮮明的文字或對話,描寫其場面,也許可以凸顯作者的寫作能力,從而變成一篇佳作。這篇文章先以簡筆摘出畢業典禮中的一小段過程,連結畢業典禮儀式中的「回憶」作用,導入主題,並提出看法。由於第一段的書寫簡潔,是人讀來不覺是過於通泛的題材,而接下來的文字又能具體提出個人的看法與感悟,於是作品便有血有肉,顯得相當出色。

【佳作五】

微顫的手從父親那邊接過一青花瓷罈,一家人將爺爺的骨灰罈傳遞至台前,隨著骨灰罈和木製平臺相觸的清脆聲響,合唱班唱起了古老而安慰人心的聖歌 ,父親哽咽地說道:「感謝各位親友今日來到家父的告別儀式……」

爺爺的告別式在傳統中國人和天主教徒眼中,恐怕都是不倫不類的。他是家中唯一的天主教徒,從爺爺過世後喪葬事宜中西混雜。尤其在火葬後還要到教堂舉行告別式更是奇異。親戚也多勸父親就罷,可父親人堅持要辦那麼一場儀式。而我直到當天才明白這場告別式的意義:邀請親友、聯絡場地、準備弔詞和節目。籌備過程中,忙碌地忘記了悲痛,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放下,可當真切地看著一個個親友在爺爺的骨灰罈前敬禮,心中仍像灑了一把鋼針地疼。「啊!這真的就是最後的告別。」只是一場簡單儀式卻讓我第一次清楚意識到爺爺永別的事實,痛哭出聲的同時也感到一絲的解脫,過去兩個月深藏心的悲鬱宣洩而出。深深地一鞠躬,在告別式相爺爺說聲再見,將所有的不捨留在儀式之中。

過去的我也曾對儀式嗤之以鼻,認定它不過是形式上的浪費。但那場告別式使我明白:儀式是對時間和狀態轉換的見證。人們憑藉喪禮向親友告別,憑藉成人禮宣示自身的成長並承擔起未來的責任,憑藉婚禮表達對伴侶的愛和美好人生的展望。儀式是一個分界點,讓與會者能坦蕩地揮別過往迎向未來。而之所以現今儀式式微,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忘了儀式是為了提供給參與者一個環境、一段時間,甚至一種氣氛,轉換心境去迎接人生下一個階段,而不該依賴過多的文字和鋪張的佈置。這些過於表面的安排反而使「儀式感」成為負面的詞彙。

滿月、週晬、成年、成家直至死亡,人的一生是由大大小小的儀式串聯起來的。拋開表面的鋪張,重視儀式本身的意義,我們才可能透過儀式在揮別過往,迎接未來的過程中成長 (三儉李旻珊721字)

∮ 老師說:

喪禮的題材在這一主題中,可能成為許多人書寫的題材,因此,如果希望以此為題材,必續特別注重文字的精采度與個人的看法。這篇作品從喪葬儀式帶出對於「儀式」的看法:「在告別式相爺爺說聲再見,將所有的不捨留在儀式之中」、「儀式是對時間和狀態轉換的見證。」,不過,作者並未突然沉浸於喪禮的回憶,而能更進一步對於儀式不能僅止於形式的思辨,因此內容層次便因此而有變化。

【佳作六】

不甚寬敞的靈堂中,或坐或站著前來致意的親友,便稍嫌擁擠了些。家屬身著墨黑的孝服在靈堂前一字排開,大多哭喪著臉、面無表情,隨著司儀熟稔的引導跪下再拜,再起其身而又跪,好似是聲控的傀儡,生硬地向亡者、向遠方的叔伯阿姨和嬸嬸禮敬,而我,不過也是眾多黑衣中的一員,靈堂上掛著那幅照片中慈眉善目的老人,是我祖父。

經歷人生第一場告別式更,是以最親摯的家屬身份投身其中,縱然過程再累再苦,仍不敢有所怨言,但在靈堂前跪拜到發麻,我不禁憤憤地想:儀式究竟為何存在?非得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符合儀式的規範才能稱得上孝順?才能表達對親人離去的不捨之情?我一輩子沒在最敬愛的父祖父前下跪,而醫生定義死亡後,卻得用如此卑微的方式表達我的愛。如此大不敬的話語我從未脫口而出,仍謹守著孝順孫女的本份,頭七到尾七,吃素到念經,不敢頂撞那稱為儀式的枷鎖。

儀式不就如同所有的社會規範,有些人定下而後代代相傳直至今日。社會在變動,儀式卻因各種理由而固守其原貌,也許是源自人對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又或是頑固不知變通,這可能無從得知。在面對繁縟的儀式,我不相信從未有人有所怨言,或甚至質疑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規則是人訂的,何嘗不能再經人之手修改,如今,有些教開明的人選擇拋下令人窒息的禮俗,選擇更簡潔但充滿心意的方式慎終追遠,少了體力和心理的耗損,我想我無論亡者和親屬都得以喘息,進而展現最真摯的情感,緬懷過彼此扶持。

儀式的任何一個環節,也許都曾經有其必要性,今日,其實只要懷抱著尊重的態度,投注真心真意,何必儀式呢?(三儉湯淳方636字)

∮ 老師說:

這也是一篇以喪禮為題材的作品,首段文字簡練鮮明,值得學習。作者從儀式中進行反思:「儀式究竟為何存在?」指出:「只要懷抱著尊重的態度,投注真心真意,何必儀式呢?」,這樣的書寫可以凸顯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出具體的觀點,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在陳述時宜更周延,譬如先論式是否真有存在的必要,再提出真心真意可以取代儀式的看法,如此會比較具有說服力。

 

【佳作七】

每到大年初一,新聞總會充斥民眾湧進各個知名宮廟搶頭香、領發財金的畫面。我曾問母親:他們何以能夠忍受徹夜排隊、肢體推擠不適,難道不能另擇一日,向神明傾訴嗎?「這是個討好彩頭的儀式,這樣比較讓他們安心」母親如此回答我。我微微側了一下頭,細數自己參加過的儀式:畢業典禮、親戚的婚宴、謝師宴……等等,還有那場令我印象深刻的童軍宣誓。

決定加入童軍團,是因為想學習一些生活技能和培養領養領導力,而我也如願熟練了許多種結繩打法、生活方式和野外求生該注意的事項。然而當我在背誦童軍必須遵守的十條規則時,心中卻是不踏實的。那種感覺像是踩在以棉花糖製成的軟墊上,一施力腳下便開始凹陷,稍後,可預知的墜落揪緊了我的衣領,使我幾乎窒息在心虛的情緒裡。

但是在宣誓前,團長要求我們進行一項任務:閉上眼睛,尊從前面人的指引,走過一個充滿障礙物的場地。我立即伸出手抓緊前後方的團員,對於接下來的挑戰感到莫名的興奮。然而,當關上了靈魂之窗,開始走動時,我感受到黑暗的瞿然注視正給我巨大的壓迫感,同一時間,雙腳也因一再撞到障礙而不敢邁前一步。我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成為全為隊伍中懦弱的拖油瓶。或許我真的沒有能力成為一名負責任的童軍,因為連受一次躓踣的勇氣也沒有。如此的想法霸佔了大腦,但其他團員的一再鼓勵如一把光劍擊敗了我的心魔。當營火在夜色中燃燒著,我已是完成這項宣示儀式的正式團員了,而那些曾有過的徬徨與自卑,也已經被勇氣與自信驅散。

當儀式是人類文明為自己發展出的心靈雞湯,它可以給身處困境的人一個寄託,如透過禱告來找尋希望;它可以向人宣示一個階段的完成,像結婚典禮使人意識到更多責任的到來;它更可以是給自己的一顆定心丸,例如知名運動選手在競賽前所做的特殊動作之表現更傑出。簡而言之儀式是生命中的必須,也是心靈上的必要(三儉蔡亭妍741字)
∮ 老師說:

這是一篇流暢而條理清晰的作品,首段的取材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能夠凸顯儀式可能產生的問題。文中再以個人宣示成為童軍的過程,歸納儀式的作用。在書寫時可更注意以下細節:收先,童軍的書寫只是一個事例,不宜過度書寫,必須留下一些空間進行思辨與論證,其次,對於首段從儀式中的現象所引發的可能的問題,也必須於文中照顧到,如此首段才能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