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的意義

知覺:消費者進行選擇、組織以及解釋外界“刺激”,並給予有意義及完整圖像的一個過程。

消費者知覺可分為三個階段:1.展露階段2.注意階段3.理解階段

影響消費者知覺的因素:1.刺激的特性2.刺激的脈絡3.消費者的特性

1.刺激的特性:環境的刺激本身具有的特性

感官的特性:刺激對感官的可能衝擊,如色彩、尺寸與對比。

資訊的特性:感官注意到刺激本身以後,資訊的特性進而影響。

調適水準理論:消費者會適應固定水準的刺激,而無法察覺。

2.刺激的脈絡:刺激所存在的背景與環境。

例如,週年慶,特賣會讓消費者有較便宜的解讀

3.消費者的特性:

消費者動機(對某項產品需求越強注意力越高)、知識、情緒與感情(當下心情)、人口統計變數(年齡性別)、人格特質(樂觀悲觀)

感官

1.視覺:顏色、大小、形狀如:紅色讓人興奮、藍色讓人放鬆

2.聽覺:例如餐廳內音樂節奏的操弄,消費者喜歡比平常略快的說話

3.嗅覺:嗅覺的重要僅次於視覺,情感的激發75%是嗅覺引起

4.觸覺:如衛生紙的柔軟程度

5.味覺:味覺的確重要但他只是屬性之一,有時盲測的結果跟實際不同

展露階段

感官門檻:是指感官體系要有效感受到某一刺激,所需超過的最低刺激量水準。

1.差異門檻(Sensatory Threshold):感官系統對於兩刺激間變化或差異所能察覺的量值。

2.絕對門檻(Absolute Threshold):要讓某一刺激能被感受到所需最低的量。

例如報紙上的廣告篇幅太小,是不是會被忽略掉。

2.1恰感差量(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消費者能察覺兩個刺激之間變化的最小差差量,(要差到多少消費者才有感覺?)例如,畸零定價

2.2.偉伯法則(Weber’s Law):如果一個刺激的程度很強,第二個刺激要被發現的話,其需要強度要加大。

公式  K = Delta I/I  Delta I:恰感差量所需的刺激強度的最小便量

例如K=10% Delta I = 10%I 一部標價6萬(I)的機車,降價至少要6千元。

過度展露(Over Exposure):過度重複發生的展露會使消費者對其刺激過於熟悉,造成慣性。

1.慣性(Habituation):由於對刺激的過度熟悉,而失去對該刺激的注意力。

2.廣告疲勞:一部廣告被過度重複播放,導致效果下降。可以藉由拍攝新廣告來降低疲勞。

潛意識知覺:是指一種刺激,低於意識知覺的門檻,卻在感官絕對門檻之上。

潛意識知覺技巧:

嵌入(Embeds): 將細小的圖案嵌入雜誌或報紙平面廣告,很多都有性暗示,企圖在潛意識上吸引消費者。

門檻邊緣訊息(Threshold Messaging): 聽覺上,使用一些幾乎聽不到的聲音。

潛意識知覺的途徑:

增量效果理論(Incremental Effect Theory):刺激的不斷重複可以使刺激進入人類的神經系統,當其強度累積到一定程度而超過行為門檻以後,會引發消費行為改變。

喚起的心理動態理論:消費者在潛意識中某種行為的意圖,可能被某種進入的潛意識的刺激激發,例如低於意識門檻的性動機,激發出該動機而成為行動。

注意階段

注意:消費者願意將認知資源(精神)花費在刺激上,因此開始對刺激進行之處理。

前注意:消費者對於環境特性所進行的自動掃描的非意識過程。展露之後,認知處理之前。

 

理解階段

理解是指,消費者對於所注意到的訊息進行解釋的過程。

包含:組織、類化、推論。

1.組織:辨識環境中許多的刺激成分,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完整體。

完形心理學(Gestalt):最能解釋,完形心理學是在說,人們會用完全的整體方式,而非單獨的個別部分來對物體進行知覺。

知覺脈絡性(Perceptual Context):因為我們會以完形的角度來看刺激,因此任何刺激都會影響我們的知覺。舉例來說,看人背的包包覺得他很有錢。

知覺恆久性(Perceptual Constancy):我們會認為世界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環境,因此過去的經驗會影響我們現在的知覺。例如對產品的不滿已會延續到下一次購買。

2.類化:辨認的過程,感受到刺激以後,辨認該刺激,判定該刺激是什麼。

基模(Schema):指一個人對於某一事物或行為之相關認識的認知結構。認知資源是從基模而來的。覺得什麼東西是什麼樣子。

劇本(Script):對於行動或是互動事件的基模,例如,想到颱風,會想到要幹麻。

過去的經驗以及知識的累積,會幫助你對外界事物的解讀。

3.推論:消費者基於其他資訊而發展出的一種信念。

推論主要是根據線索。例如,用品牌推論品質。

知覺的選擇性-選擇性展露、選擇性注意、選擇性扭曲、選擇性記憶

1.選擇性展露:有一部分的刺激或訊息出現時,消費者可能不在場。

2.選擇性注意:消費者會注意到某些刺激也會忽略掉某些刺激,視而不見

3.選擇性扭曲:消費者在知覺解釋上,會對那些與自我感覺或信念衝突的資訊進行改變或曲解。例如:聽到三年內都可維修,就覺得產品不好。

影響消費者解讀的因素:

外表、刻板印象(功課與品行)、無關的線索(對特價的懷疑)、第一印象(初期收到的資訊很重要)、遽下結論(還沒讀完就下結論)、月暈效果(Halo Effect)(因為某一屬性表現就判斷其他屬性的好壞,例如:功課好與品行好的連結,品牌延伸,nike鞋好穿,運動服就好?)

4.選擇性記憶:我們只會記得那些支持個人信念與感覺的資訊。

知覺的結果

1.認知的價值:消費者對於產品價值的知覺,最重要的是反映在伈理價格上。參考價格,包括內部參考價格以及外部參考價格。

2.認知的品質:消費者會利用許多資訊判斷產品的品質,包括內在線索(產品本身屬性)及外在線索(品牌、出產國等等)

3.認知的風險:決策知覺的,是主觀的,所以會有不確定性,消費者因為無法預測結果所做的主觀判定就是認知的風險。

主要有幾個風險:

1.功能風險:產品表現不如預期。

2.健康、生命財產分險:對消費者自身或他人於健康和生命財產上面可能的傷害。

3.財務風險:產品的價格與價值可能不符合。

4.社會風險:使用該產品可能造成社交上的困境。

5.心理風險:使用該產品心理上有點不安,舉例來說,買了有點後悔。

4.認知的定位與形象:消費者對於公司形象、品牌形象、商店形象的認知。

消費者行為 – 消費者知覺
>>將內容用自己的手機、平版分享到.....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