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日治時代(1/3)

臺灣史-日治時代(1/3)

面對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台灣日治時期,如何對這段統治歷史加以分期是一個十分基本、但卻極為重要的研究問題。一方面,如果以台灣總督府施政策略的變化作為觀察重點的話,一般研究者多將這段時間分成三個時期:

1.前期武官總督時期(漸進主義時期,1895年-1919年)

2.文官總督時期(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9年-1937年)

3.後期武官統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年-1945年)。

另一方面,若以台灣住民的反抗運動作為觀察重點,一般研究者多半以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當作界限,分成前後兩期。

1.前期自1895年至1915年,為期二十年,是武裝抗日運動時期 !

2.後期自1915年至1945年,長達三十年,是政治抗日運動時期。

3.綜合上述架構,遭清朝割讓後的台灣日治時期歷史,較理想的分割應該是

(1)始政(漸進主義)時期(1895年-1915年)

(2)同化(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5年-1937年)

(3)皇民化時期(1937年-1945年)。

始政(無方針主義)時期(1895年-1915年)

1.日治時期的第一段時期,自1895年5月的乙未戰爭起,

一直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

在此約二十年內,以台灣總督府與日軍為主的日方統治,遭遇台民頑強的抵抗。

2.除犧牲慘重外,也遭致國際社會的嘲笑,

因此曾經在1897年的國會中,出現「是否要將台灣以一億元賣給法國」的言論,稱為「台灣賣卻論」。

在這種情況下,著重於鎮壓的日本當權者對於台灣總督的人選,都以授階中將或上將的武官來擔任。

3.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素有日本陸軍瑰寶之稱的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後藤新平醫師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灣。

4.加上日本於1902年年底大抵肅清台灣抗日運動勢力之後,成員全為日人;且毋須遵守日本法律的台灣總督府之對台統治權才就此建立起來。

而日方這種軟硬兼施的殖民地政策,一般稱為特別統治主義

5.事實上,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就存在著殖民地統治策略的兩條路線之爭。

(1)第一條路線就是後藤新平所代表的特別統治主義,但他同時也醉心於德國式科學殖民主義。

後藤新平認為,從生物學的觀點,同化殖民地人民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因此主張效法英國殖民統治方式,將台灣等新附領土視為真正的殖民地,亦即分離於內地之外的帝國屬地,不適用內地法律,必須以獨立、特殊方式統治。

後藤認為應當要先對台灣的舊有風俗進行調查,再針對問題提出應對政策。

這個原則被稱為「生物學原則」,同時也確立了以漸進同化為主的統治方針。

(2)相對於特別統治主義的殖民地路線,則是由原敬所代表的內地延長主義

受到法國殖民思想影響的原敬,相信人種文化與地域相近的台灣和朝鮮是有可能同化於日本的,因此主張將新附領土視為「雖與內地有稍許不同,但仍為內地之一部」,直接適用本國法律。

6.從1896年到1918年,擔任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所持的特別統治主義主導了台灣的政策。

在這段時間內,台灣總督於「〈六三法〉、〈三一法〉」的授權下,享有所謂「特別律令權」,集行政、立法、司法與軍事大權於一身。

而握有絕對權力的台灣總督,除了有效壓制武裝抗日運動之外,也嚴密控制住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治安在內)。

7.根據後藤新平引述官方統計,僅在1898—1902四年間,總督府殺戮的台灣「土匪」人數為11950人,日本佔領台灣前八年,共有三萬二千人被日方殺害,超過當時總人口百分之一。

同化(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5年-1937年)

1.日本治台的第二時期,自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玉井事件,發生於今臺南市境內)

發生的1915年開始(漢人最後一次的武力抗爭),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為止。

2.就在此一時期,國際局勢有了相當程度的變化。

1914年到1918年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根本動搖了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統治權威。

3.歷經這場戰爭,十九世紀興盛的民族主義,一般只適用於規模較大的國家民族,一次世界大戰後被改造成弱小民族也能適用。

在這種情況下,民主與自由思想風靡一時,民族自決主義更瀰漫全世界。

4.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倡議民族自決原則及稍後列寧所鼓吹的「殖民地革命論」,於相互競爭中傳遍了各殖民地。

為了緩和殖民地的抗爭,已經逐漸弱化了的宗主國家開始對殖民地人民做出讓步,允諾更大的殖民地自治權或者更開明的制度。

5.1910年代中期,日本本國的政治生態也有了改變。

在此一時期,日本國內正處於由藩閥政府與官僚政治轉換到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的所謂大正民主時期。

6.1919年,田健治郎被派任為台灣的首任文官總督,他在赴任前,與日本首相原敬談妥,以同化政策為統治的基本方針,並於同年10月正式向府內官員發表。

他表示,同化政策的精神是內地延長主義,也就是將台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目的在於使台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

7.之後廿年,總督府歷任總督延續此政策。

在具體措施上實施地方自治、創設總督府評議會、公佈日台共學制度及共婚法、撤廢笞刑、獎勵日語等,對於促進同化進程頗有作為,也改變了過去後藤新平的「以無方針為方針」,「只管鐵路、預防針與自來水」的內政方向與統治政策,故此時期可稱之為與始政時期施政方式完全南轅北轍的同化政策時期。

皇民化政策時期(1937年-1945年)

1.自1937年的盧溝橋事件開始,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為止,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邁向了另一個階段。

2.由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所以台灣總督府在1936年9月恢復了武官總督的設置以滿足戰時的需要。

在1933年由於日本退出國際聯盟,而導致國際聯盟對其的物資禁運懲罰,所以日本需要台灣在物資上為其提供支援。

3.然而要台灣人同心協力,實非台人完全內地化不可。

因此,總督府除了取消原來允許的社會運動外,還全力進行皇民化運動。

4.該運動大倡台人於姓名、文化、語言等全面學習日本,並全面動員台人參加其戰時工作,而這項運動一直持續到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為止。

5.此種由台灣總督府主導,極力促成台灣人民成為忠誠於日本天皇下的各種措施,就是皇民化運動,終其言,為內地化的極端形式。

6.皇民化運動分成二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

(2)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

7.台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力推廣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

8.由於因應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在中國戰線的人力需求,在1937年首度徵調台籍軍夫做軍需品運輸工作,做為台灣軍無搭配輜重部隊的解決方案。

9.此外,殖民政府也在1940年公佈改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

10.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所需兵員越來越多,日本當局也在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高砂挺身報國隊、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

11.除了徵兵制造成的青年大量傷亡外,台灣也在經濟方面大受打擊。

12.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大空襲影響,受波及的台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點。

若與1937年相比,農業產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產值更不到33%。

煤礦由20萬公噸降到1萬5千公噸,電力供應從戰前32萬千瓦,戰後僅能供應3萬千瓦。

13.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戰況吃緊,導致日本本土已無力應付大量的兵員徵用。

1945年4月1日,日本天皇詔書外地的朝鮮與台灣的居民擁有日本帝國議會的參政權,在此之前早已經開始下達徵兵令。

14.此外,二次大戰時,日本人在台灣徵集了許多慰安婦,也就是日軍的隨軍妓女。

有部分慰安婦是在遭到脅迫或欺騙的情況下被徵召,因此造成受害者肉體及心靈上的嚴重創傷。

至今,這個事件仍被群眾視為踐踏女性權利及尊嚴的行為。

在現今的臺灣社會,有基金會專門研究慰安婦的歷史(如婦女救援基金會),並且協助至今仍存活的慰安婦對日本提出賠償的要求。

總督

1.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日本帝國所屬台灣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中央機關。

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內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台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其中央機關、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

但有部分情況,總督仍須與日本內地的國會協商並取得其同意,如專賣制度的推行等事務。

2.在1895年到1945年半個世紀當中,日本共派任了19個總督,如果依總督職位身分,約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

前期武官總督、

文官總督時代以及

後期武官總督,而每任總督的平均任期時間約為兩年半左右。

3.在前期武官總督方面:

.樺山資紀

(1)台灣日治時期第1任總督。

(2)1872年(明治4年)12月,日本因琉球船難漂流民遭台灣原住民殺害對台出兵(牡丹社事件)之際,曾多次前往宜蘭等地區偵查當地情況。

清國割讓台灣後,樺山資紀積極向日本總理伊藤博文爭取,成為台灣日治時期首任總督。

.桂太郎

(1)台灣日治時期第2任總督

(2)後來三度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1年-1906年;1908年-1911年;1912年-1913年),

是日本有史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元老之一。

(3)任內締結英日同盟,進行日俄戰爭,並策劃吞併朝鮮。

(4)台灣協會學校(今拓殖大學)的創立者及初代校長。

.乃木希典

(1)台灣日治時期第3任總督。

(2) 多次參與日本內部及對外戰爭,在二戰前與東鄉平八郎一起被多數日本人奉為「軍神」(又稱「聖將」、「武聖」)。

(3)二戰戰犯谷壽夫在《日露戰爭之政戰略機密戰史》(出版書名為《機密日露戰史》)內記錄多方面對乃木多有不滿批評,在戰後,由於受到司馬遼太郎作品《坂上之雲》的影響,有論者開始評價乃木希典是無能的「愚將」。

(4)黃昭堂《台灣總督府》一書敘述了乃木希典擔任台灣總督期間對台灣人民的鎮壓與政治的腐敗,並批評乃木希典「政治無能」。

(5)乃木在臺灣總督任內總督府的財政主要靠鴉片專賣,然而蔡焜燦《台灣人與日本精神》一書,卻說明乃木希典極力匡正官吏的風氣,本身以身作則,甚為清廉節儉

(6)極力禁止日本人對台灣人民施虐或進行不公平交易的行為。對於乃木希典能力與作為的爭論,至今仍然持續。

.兒玉源太郎

(1)台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

(2)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台灣的時間很短。

(3)實際在台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此時期奠定台灣的近代化,被稱為「兒玉、後藤時代」。

.佐久間左馬太

(1)台灣日治時期第5任總督(1906年4月11日—1915年4月30日)。

(2)曾於1874年以中佐的官位攻打牡丹社(詳見牡丹社事件),1886年晉升為大將。

(3)日本統治台灣以後,台灣全島的漢人抗日活動在一段時間後逐漸趨於平息,日本政府遂將目光轉向處理原住民(抗日)事務,並且決定採用武力的手段來對付原住民。

(4)佐久間在任內不斷地對原住民用兵,其有名的「五年理蕃計畫」,以北討泰雅族,南撫布農族為原則,一方面以「以蕃制蕃」外,也發動所謂的「剿蕃戰役」(約160多次)

(5)對原住民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

(6)當處理原住民事務告一段落之後,隨即卸下總督職務,並於3個月後以71歲高齡去世。任內發生林圯埔事件(1912年3月23日)、土庫事件(1912年6月),被稱為「鐵血總督」,是台灣總督中在任最久的一位。

(7)獎勵移民,在花蓮港廳設「吉野村」(今吉安鄉)、「豐田村」(今壽豐鄉豐田村)、「林田村」(今鳳林鎮南平里);設置台北市主要街道的下水道,普及郵政、電信事業。

(8)佐久間到台灣當總督之前,就曾參加過1874年著名的石門之役,然其最有名莫過於「太魯閣戰爭」(1914年),率軍約2萬人親征,總部就設於石門山山下。

.安東貞美

(1)為台灣日治時期第6任總督。

(2)任內發生西來庵事件(1915年6月6日),是台灣人武力抗日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也是漢人大規模武裝抗日的結束,也象徵新的合法政治運動展開。

(3)成立「台灣勸業共進會」,開始開發太平山、八仙山,及宜蘭線、屏東線鐵路的開工。

(4)曾編修《台灣列紳傳》。

.明石元二郎

(1)台灣日治時期第7任總督,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及葬於台灣的總督。(1918年—1919年)

(2)任內創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將日本時代台灣最大規模的電力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定案。

(3)同時,特別重視警察事務,改善警察的待遇並巡視地方6次,10個月內巡視全島各地,是歷任總督中罕見的紀錄。

(4)大興職業教育,並廣設各級職業學校。

(5)鋪設海線縱貫鐵路。

.在1919年之前的這幾位總督中,在日本近現代史中,以乃木與兒玉最負盛名,他們倆都是被視為日俄戰爭日方戰勝的關鍵。

另外,安東貞美與明石元二郎在施政上,則較符合台灣人的利益。

這裡面,卒於任內明石元二郎還在生前留囑,將墓地設置於台灣。

.文官總督時代則大約與大正民主時代重疊,且都是日本黨派派系所推選赴任。1919年-1937年間,共有:

.田健治郎

(1)台灣日治時期第8任總督。成為台灣第一任文官總督。

(2)田健治郎任內的治台方針為內地延長主義,即是同化政策。

(3)標榜「內台融合」、「一視同仁」、「同化政策」,欲讓台灣人如日本人一般效忠天皇。

(4)台灣總督任內完成許多重大改革,如改革地方制度為五州二廳、以「法三號」取代「三一法」為統治之根本大法,並設府評議會討論律令施行之相關問題。

(5)改革地方行政為州市街庄制,並設協議會以備諮詢。

(6)廢止笞刑、廢止小學教師帶劍、通過日台共學制度、台日通婚制、任用八田與一工程師修建嘉南大圳、促成東宮行啟(時為皇太子的昭和天皇來臺)之巡禮儀式等。

1926年任樞密顧問官。

.內田嘉吉

(1)台灣日治時期第9任總督(1923年9月6日—1924年9月1日)。

(2)其任內發生壓迫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檢舉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會員,引起治警事件。

(3)逮捕台灣智識份子,就任未滿一年,因民政黨內閣成立,山本權兵衛內閣垮台而撤職。

(4)內田嘉吉是唯一擔任過民政長官與台灣總督的官僚。

.伊澤多喜男

(1)台灣日治時期第10任總督。

(2)伊澤多喜男婉拒入閣之請而要求台灣總督之職。

(3)任臺灣總督期間,喊出「台灣統治之對象非十五萬之(日本)內地人,而為三百數十萬之本島住民」,讓台灣之菁英與智識份子頗為期待。

(4)任內大事:

I.1924年台灣青果株式會社成立,推展香蕉的外銷

II.1925年10月,林本源製糖會社因甘蔗收購價格苛刻而與蔗農(李應章醫師成立之二林蔗農組合)衝突,引發二林事件

III.1926年6月28日簡吉、趙港在鳳山成立全島農民組合

IV.東部鐵路全線開通

V.為「蓬萊米」命名

.上山滿之進

(1)台灣日治時期第11任總督。

(2)任內大事:

I.1927年蔣渭水等在台中組織台灣民眾黨,在大稻埕組台灣工友總聯盟,總督府採分化、懷柔、彈壓與褫奪利權等手段進行分裂原台灣文化協會之組織。

II.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設立

III.對原住民以高砂族取代蕃族之稱,並積極調查研究

IV.由於台灣銀行對鈴木商店等之不良借貸而引發日本金融恐慌危機,其力防本島更受波及,避免台灣銀行倒閉(此即為台灣銀行事件)。

V.1928年4月15日謝雪紅、林木順在上海法租界成立「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即台灣共產黨)。

VI.1928年6月因朝鮮青年趙明河行刺訪台的久邇宮邦彥王之台中不敬事件而引咎辭職。

.川村竹治

(1)台灣日治時期第12任總督、司法大臣等職務。

(2)任內大事:

I.桃園大圳開工;宜蘭大濁水溪治水工事動工

II.日月潭電力事業再建資金籌款雖順,但受總督交接影響而停工

III.設置高等警察,以取締過激思想,1928年12月4日台灣革命青年團林文騰等11人以違反治安維持法被判刑

IV.恢復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其後完成《臺灣史料稿本》等重要資料;

.石塚英藏

(1)台灣日治時期第13任總督。

(2)任內大事

I.嘉南大圳通水啟用

II.鄉土文學論戰開始

III.1930年8月17日,林獻堂組織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IV.1930年10月27日,發生震驚日本的霧社事件,動員台中、台南、台北和花蓮等駐屯兵力800餘人,歷經50餘天。

為了停止此一事件,總督府以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殘酷血腥手段鎮壓,例如釋放含毒瓦斯等。

後也因霧社事件之責任追究問題,引致日本國會各黨撻伐,遭內閣於1931年1月令其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一同解職。

.太田政弘

(1)任第14任台灣總督。

(2)任內大事:

I.霧社事件後,新立蕃地管理制度,諭示官員要以「德與愛」來治理,但因強行將原住民遷移至川中島(清流部落)而引發第二次的衝突,同時亦著手發展山地交通,改善原住民生活環境

II.總督府總務長官計三次更迭,分別為高橋守雄、木下信、平塚廣義等,頻繁變動人事

III.1931年2月18日台灣民眾黨第四屆代表大會被警察下令禁止結社活動

IV.決定台北市區都市計畫;設置台北廣播電台。

.南弘

(1)台灣日治時期第15任總督。

(2)漢字名字最短的總督,也是任期最短的總督,來台就任不到三個月,就因內閣改組而辭職。

.中川健藏

(1)第16任臺灣總督,為台灣最後一任的文官總督。(1932年5月27日-1936年9月1日)

(2)任內大事:

I.改革總督府官制,於總督官房重設外事課,以掌管南支、南洋之事宜

II.1934年3月實行內台共婚法

III.將原住民移居於特定區

IV.日月潭發電廠竣工

V.1935年10月舉辦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

VI.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

VII.設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

VIII.建設台北機場(松山機場)

IX.辜顯榮被敕選為日本貴族院議員

X.新竹-台中州大地震,為台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地震

XI.1935年11月實施地方(市、街、庄)議員選舉,為台灣史上第一次的自治體選舉,也因此迫使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止。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台灣總督重新由軍方擔任,此時期因逢二戰期間,總督多以整軍備戰為主。

.小林躋造

(1)1936年9月2日出任第17任台灣總督。

(2)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原則統治台灣。

(3)任內大事:

I.1936年11月設官民合營的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主要在開發未墾土地,移民日本人至台灣,協助日人在南支、南洋的拓殖事業,發展工業,並對廈門、海南島等日本佔領地於行政方面積極配合

II.強力推動皇民化運動,強制廢止台灣報紙的漢文欄

III.獎勵台灣人改日本姓名

IV.禁止歌仔戲、布袋戲

V.廢止台灣陰曆年習俗,但台灣人照過,日本人乃訂陰曆初一起五日內為勞動服務週,積極去台灣文化

VI.強制參拜神社

VII.實施管制米穀輸出

VIII.關閉中央研究所

IX.設熱帶醫學研究所

X.建農業試驗場

XI.新高港築港開工

XII.建基隆港船塢

XIII.設立國家公園(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

.長谷川清

(1)1940年11月27日任第18任台灣總督。

(2)任內大事:

I.緩和前任總督小林躋造的宗教政策,組成皇民奉公會

II.強化初等普通教育義務化

III.設置台北帝國大學預科

IV.1942年4月1日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V.1943年8月實施海軍特別志願軍制度。

VI.1944年實施徵兵制。

VII.1944年因陸軍本部的陰謀及安藤利吉欲奪總督職位,於12月1日自行辭職,改任軍事參議官。

.安藤利吉。

(1)1944年12月30日被任命為第19任(末任)臺灣總督。(1944年12月30日-1945年10月25日)

(2)當臺灣軍擴張為第十方面軍時,兼任第十方面軍司令官。

(3)日本戰敗,安藤利吉代表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和駐軍向盟軍投降。之後被列為戰犯,1946年4月19日於受審在押上海監獄期間,服氰化鉀自盡。

總務長官

1.總務長官原本名稱為為民政長官,1918年8月20日改名為總務長官,該職務除了是台灣總督的左右手之外,另外也為總督府各項政策的實際執行者。

2.台灣總督府歷任總務長官計有水野遵、曾根靜夫、後藤新平、祝辰巳、大島久滿次、宮尾舜治、內田嘉吉、下村宏、賀來佐賀太郎、後藤文夫、河原田稼吉、人見次郎、高橋守雄、木下信、平塚廣義、森岡二朗、齋藤樹、成田一郎。

3.其中,後藤新平於日本為最負盛名,也為台灣日治時期各項政經建設的基礎肇始者。

4.另外,內田嘉吉則為唯一真除為台灣總督的該職位官僚。

5.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四任總務長官木下信不但於台灣積極推動民生措施,也在返回日本後的情報首長任內,間接促成終戰詔書的宣達,避免日本更多的兵民傷亡。

員工幫您賺千萬要多少時間?

一個員工職安花費超過千萬!

企業懂職安,現金省億萬!

勞基&職安法規專業顧問團隊

勞保勞基30年團隊

 明殷老師關心您

電話:0910172638

傳真: 035801631

email: my141559@gmail.com

http://si.secda.info/my/

網址: http://ppt.cc/NrwQ

台灣李老师的空间

http://539277727.qzone.qq.com

營利事業統一編號:27510337

註冊法人:玹昌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尊重您的個資,不同意交流資訊寄送,請回覆當即調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