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政策

專業化分工、比較利益等等,讓許多國家都開始走向自由貿易這條路,然而,在政策上,常常還是會有一些干預的,可能是為了政治因素,也可能是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等等,政府為何干預貿易,干預的手段有哪些,以下討論之。

 

1.政府為何要干預貿易?

政府干預國際貿易的原因可能為政治上或經濟上,有以下幾點,政治上:1.保護國內工作機會與產業、2.國防因素考量、3.報復手段、4.保護消費者、5.外交政策、或者是6.人權的保護。經濟上:1.扶植幼小產業、2.策略性貿易政策,以下表格呈現。

政治上

保護國內工作機會與產業 從政府的觀點,政治上可能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就業機會,避免過度的競爭造成國內產業無法生存。
國防考量 有些產業與國防相關,還是必須自己發展,例如太空、先進機械等等。
報復 國際貿易的干預也可以作為一種懲罰手段,舉例來說,發展核武的北韓就被貿易制裁。
消費者保護 考量到商品的安全性,所以有時會有這方面的管制,舉例來說,曾經出過問題的美國牛就被限制過。
外交政策 有時候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是根據其外交政策執行的,通常較優惠給想建立良好關係的國家。
人權議題 有時候國家故意不與一個國家互惠貿易,是看不慣對方對於人權的忽略,例如美國就對忽視人權的緬甸有國際貿易干預。

經濟上

扶植幼小產業 政府為了保護國內的幼小產業而限制其他國家的進口,例如台灣扶植裕隆,但爭議是,如果將來會是國際市場上的明日之星的話,真的還需要扶植嗎?
策略性貿易政策 有些則是與新貿易理論的結合,新貿易理論講求“規模經濟”,有時候為了讓國內產業能夠達到規模經濟成為先行者,也會有適當的國際貿易干預,舉例來說,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就需要達到經濟規模。

 

 

 

2.干預貿易的手段?

政府干預貿易手段,大致有關稅、補貼、進口配額與志願性出口限制、出口關稅、當地自製率、行政政策以及反傾銷稅六種,每點都有一些爭論,以下以表格討論之。

Tariffs關稅 從量稅或從價稅等等,用來增加政府稅收並且保護國內產業。 對國內生產者有利但無利於消費者,並且鼓勵國內產業未必具有相對效率。
Subsidy補貼 補貼廠商讓其降低成本與國外競爭,得到出口市場。 但同時也是消耗消費者的稅錢,再來,需要補貼的可能是沒用的公司,最後是浪費。
Quotas\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直接限制進口的數量,或是外國進來前自己先規定好一個數量 通常是貿易談判後的結果,例如墨西哥限制賣往巴西的汽車數量。配額與關稅可以一起運用,用進口越多稅越高的方式。
Export Tariff出口稅 通常會用出口稅是為了國內供應不足或者是對外得逞罰。 例如OPEC限制石油供給,抬高價格以懲罰西方國家的介入。
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當地自製率 要求生產當中有一定比例是在當地產值當中 例如NAFTA貿易的汽車,需要60%的產值在當地。
Administrative policy行政正策 官方的行政規則來做約束限制 例如:透過文件很複雜、退稅困難等方式。
Antidumping policy反傾銷政策 傾銷是指以低於公平市場的價格出口,通常是一種掠奪性的策略。反傾銷政策就是用來處罰這種掠奪行為。 當初蘋果日報打進台灣就有點這種感覺,訂特別低價搶奪市場。反傾銷的例子如日前美國也開始對韓國的洗衣機實施反傾銷稅。

 

國際貿易政策,政府為何要干預貿易?2.干預貿易的手段?
>>將內容用自己的手機、平版分享到.....
標籤: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