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寫作天地

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1092-1國寫情意題 OOO的滋味 / 二毅

1092-1國寫情意題 OOO的滋味 / 二毅

※ 寫作注意事項:

1.題目是「ooo的滋味」,空格中需填入節慶食物,「的滋味」不可以寫成「的回憶」。

2.題目中要求先回答問題,這部分要融入作品之中,不可另外作答。

3.有些節慶食物在平時也可以吃到,或製作,在書寫時,一定要扣合年節,表現相應的年節氣氛。

4.敘事之餘,一定要寫出體悟,建議在行文中夾敘夾議,避免只在最後一段才帶出體悟。

5.年節食物的取材,最好有特殊性,譬如「紅豆煎年糕的滋味」,就比「紅豆年糕」來得有意象。大多數人會採用得「湯圓」、「粽子」等食物,在書寫時要注重故事性。有了故事性,文章才會精彩。

【長年菜的滋味】

蒸籠內的霧氣蒸騰,在揭開蒸蓋後,水氣在眼前氤氳,濕熱夾隨著蘿蔔糕的香氣撲面而來。有別於一般的潮州式蘿蔔糕塑形成橢圓小糕的形式,林文月將其改以廣式、臺式年糕的作法,直接將蘿蔔泥倒入鋪好糕巾的蒸籠內。儘管如今蘿蔔糕不必等到過年方能食用,但林文月喜歡在年節製作蘿蔔糕以此來回味從前看著母親做糕的回憶。於她來說,這亦是在回憶母親。

而在年節,在大圓桌上的各樣菜色喫完後,母親或阿妗總會跑到後頭的廚房,端出一大鍋熱騰騰的長年菜——那是我幼時唯恐避之不及的料理。坐在椅子上的我不安地玩弄手指,看著大我六歲、八歲的兄姐們故作鎮定地挑出鍋內最短的葉菜,迅速放入自己的口中胡亂咀嚼並吞下,我不停求著母親幫我逃掉這場「災難」。

終於,輪到我了,此時鍋中的長年菜只剩最「完整」的。肥小的短手顫抖的夾起一條長年菜,並快、狠、準的將其全塞入嘴裡——怕把菜咬斷了。剎那間長年菜帶苦澀味的汁水在嘴裡氾濫,整個口腔內的味蕾迅速被長年菜佔領。之前美饌留下的甘美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讓嗜甜如命的我頻頻皺眉的苦味和嚥下菜後留下的滑膩感⋯⋯

隨著厚厚的年曆一本又換過一本,在好幾次長年菜味覺衝擊的「洗禮」下我已習慣它不討好的滋味。每過一年,孩子便長了一歲。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逐漸從逝去的日子裡習得該如何「吃苦」,長成兄姐們那樣。

我對長年菜,對苦的耐受度越來越高,除了是習慣了,也是我已經不像童蒙時那般「膽小」。我曾定義「長大」後該有的模樣——無畏、有膽識,而這也符合社會對於「長大」的期待。我是成長了,吃得了苦了,不過我也必須為此斂藏過往的恣意與自在。長大後得背負著世俗的框架,收斂自己所有的小情緒,幼時的我若知如此,恐怕會畏於成長吧!

仍熱騰著的長年菜上頭飄著熱霧,在空氣中細絲繾綣,隨即散去。成長有失有得,但我仍不免感慨與眷戀,那些逝去的、那些不在的。(二毅16徐沛琪,751字)

老師說:文章開始的敘述寫出爭蘿蔔糕的的情景,相當鮮明,二、三段寫吃長年菜的經驗,兄姊的動作與自己的年幼較不知應變適成對比,同時也為第三段長年菜入口的的苦澀與表情鋪墊。第四段以後,層層加深感悟,過去的苦澀在成長後轉為眷戀。全篇在描寫敘事與文章的布局方面,表現得相當出色。

 

【粽子的滋味】

林文月喜歡在節慶時持續母親的動作,製作蘿蔔糕,因為那動作情景間,回憶的過世母親的溫馨。她所製作的蘿蔔糕,是潮州口味,但卻是依臺式、廣式年糕的製作方法,製成蒸籠大糕。

每到端午節,冰箱裡總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粽子,真夠我們一家四口吃一個月了。其中有粒粒分明的北部粽;有較為濕潤的南部粽;運氣好的話,也許會收到晶瑩剔透,包著紅豆的甜粽。這些粽子,有些來自隔壁鄰居;有來自外公外婆的;也有母親與同事一起包的。端午的粽子也在這樣互相贈送下牽起一座座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母親與同事一起包的粽子,是採分工制的,有人負責粽葉;有人負責烤蛋黃;有人處理糯米……曾經隨著母親一起去包粽子,看見大人們談笑風聲話家常,年幼的我竟也備感溫馨。我想,這粽葉包起的不只是黏牙的糯米,也不只是烤得金黃的鹹蛋黃,更是人之間的情感,包著節慶下的歡愉。隨著年齡增長,我也不再去湊大人的熱鬧,母親卻仍記著我愛吃蛋黃,總偷多塞一顆進去帶回家給我,那有著兩顆蛋黃的粽子,包著母親對我的關心。

外公外婆送來的粽子總是最多的。人家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我們家絲毫感受不到這樣的氛圍。那送來的粽子,往往多得我們無法負荷,又再轉送給其他親朋好友。那粽葉的繫繩,將父母親對女兒的愛,又牽到了無數人手裡。一份關懷,往往可以傳遞得比想像中遙遠。

每年的端午節總是期待的,因為粽子裡包著的,不只是香氣四溢的食材,更包著一份份溫暖、包著父母親對女兒的愛。粽子的滋味,是節慶裡忘不了的人情味。(二毅5號吳敏睿,616字)

老師說:這是一篇在選材上相當有特色的作品,作者以粽子的傳遞寫人情,在每一個事件上都能提出自己的體悟,如果體悟的部分在深入一些,將更精彩。

【水餃的滋味】

一塊蘿蔔糕,帶來的不僅是年節喜氣,更口口包含母親的愛與心力——我想這就是林文月女士持續在年節製作蘿蔔糕的原因吧。一面慶祝過年,一面經由手作,重回過往那在母親身旁觀看、學習的女孩。如今母親雖已離去,但透過蘿蔔糕喚醒的回憶畫面,母親彷彿又回到身邊,過年人團圓。

然而林文月女士的蘿蔔糕並非全然依照母親的食譜:除了搭配丈夫家鄉口味,又再自行修改,混合台式年糕製作方法,獨特的「混血蘿蔔糕」誕生了。「混血」就如同「家族傳承」,娘家的傳統和母愛、潮州丈夫的家鄉味、自身對台灣的記憶……,交織出獨一無二、充滿故事的料理,每一口都嚐到林文月溫馨幸福的滋味。

國小二年級那年,外公出了車禍,言語和行動功能因此受限。父母和我們討論後,決定在初二和外公、外婆一起包水餃,一方面因為「金元寶」在過年應景,另一方面,我們更希望能透過這次機會和外公互動,鼓勵他、協助他恢復手部肌肉力量,使他重拾自信。我們玩得不亦樂乎:和姐姐們比賽誰包的最多、分類不同大小與厚度的水餃、餡料用盡後胡亂揉了餅皮,打賭最後會落入誰的口中。那天,外公雖然說不出話,但眼中流露滿滿的喜悅和感動。平常只能待在病床上的自己,終於能再次為家庭付出,孫女們的笑容似乎使得鹹食轉為甜味。元寶剖開後沒有金幣,卻流出濃厚的親情之愛。

幾年後的年節,全家人又聚在一起。潔白的牆壁使外公更顯得了無生氣,我不敢想像下一秒將如何。外公吃力地從口袋中拿出一疊鈔票,想送給每一位兒孫壓歲錢。那晚,我們拿著外公的鈔票,一起吃了水餃。也許食之無味,又或是加了太多眼淚而變得過鹹。外公走了,而這是最寧靜的一場年夜飯。

水餃確實是元寶,但它比任何一塊金幣都還要珍貴無價。那裡面包裹的,是愛。(二毅21陳心雅,696字)

老師說:這是一篇有故事性的作品,除了在布局上將體悟放在文末,建議在文中就要慢慢鋪陳。

【湯圓的滋味】

林文月持續在年節製作蘿蔔糕以回憶溫馨的滋味,製作方法雖與母親略異,卻融合了潮州與台式,略改了方法,不變的是依舊要手作,去品味那情景間的當下,蘊藏著母女間的情誼。

湯圓,如此平凡卻又珍貴的存在,替冬至的凜冽注入一股溫暖。

踏著疲憊的步伐步入家中,夜色早已暗而星早已點亮這座城,每到學期末又是一份份的報告在等著我,等著消磨在冬夜裡僅存不多的希望。渴望自由的自己也不願被文字束縛,試著掙脫、試著放棄,無奈的是,無論過程有多麼艱辛,終究要呈現看似完美的報告。又是這樣的一天,在繁忙中已逐漸忘記冬至,此刻只能振奮並抵抗睡魔,縱使回到家中,噩夢尚未結束,補足未完成的進度,深夜裡只有報告與無止盡的思考陪我。

房門悄悄推開,一碗熱呼呼的湯圓映入眼簾,伴隨著些許驚訝,才想起那天是冬至。我喝了幾口紅豆湯,綿密的紅豆、不膩的甜再加上一顆顆嚼勁的湯圓,在嘴裡,記憶中的滋味總是特別難忘。最普通的粉紅與白色,沒有包餡,卻吃出了美味、吃出了溫度。一碗湯圓融化了徹底冰冷的心,才發現: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也能有短暫的確幸,而拉近了彼此距離的是最純粹的親情、是最感動的陪伴。湯圓摻雜著複雜情緒成了繼續向前的力量,縱使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卻是我心中最暖的一刻。

每年冬至,我們都會吃湯圓,那種感覺依舊,而滋味始終令人難忘,並不在於有多特別,而在於有多樸實,如今有眾多店家也會賣湯圓,能享受到美味卻缺了情感,往後還會有無數個令人頹喪的深夜,但陪伴不曾消逝,湯圓帶給我的美好、傳遞給我那獨一無二的愛將會成為照亮內心、溫暖內心的一盞明燈。 (二毅19莊芷昀,650字)

老師說:文章寫忙碌生活中,冬至湯圓撫慰人心,帶來溫暖。建議在「滋味」二字上,再加著墨。

1092-1國寫情意題 OOO的滋味 / 二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