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巧合?還是越來越有判斷力?

中國時報7月22日有一則有關一例一修的新聞,摘要如下:

一例一休加班費縮減,上班族要加薪得自立自強;………上班族想兼職當家教的比例暴增了1.4倍,顯示落實周休二日制度,讓上班族有更多時間以家教當兼職,因應低薪大環境。……………..很多藍領上班族則是利用商店群聚效應,休假日到同業兼差,例如在A超商(或餐廳)當正職,休假則到B超商(或餐廳)兼差,因為以前可以報加班費,現在則是要符合法令規定而縮短工時,逼得正職人員去同業兼差,目的都是為了多賺點生活費。 ………….

早在4月針對一例一修解決方案的說明會時,我就脫口而出,之後便利商店店員下班後,就直接換個背心制服,到隔壁別家超商繼續上班。原因無他,因為原本店長願意付〝合理〞的加班費,員工也願意犧牲一些時間來換取更多的收入。但是一例一修後,因為加班成本過高,會導致資方開始習慣找兼職人員,也不願多付一些費用給正職員工。

沒想到現在真的已經開始發生,當時我也說,目前看不出政府會有想要修法與改變的念頭(即便爭論不斷,當時判斷到目前還是對的),我也說,接下來因為一例一修的規範,資方會開始「適應」將一些工作開始做調整,例如有關行政、財會、人事、行銷等認為比較屬於沒有產值、非核心之人員,只會保留關鍵少數,其餘都外包出去給專業的團隊,完全不用擔心一例一修的煩惱,又能要求外包者要按時完成進度。

這些外包者可能是公司,更有可能是個人工作室(或是兼職人員),更多的兼職機會會越來越多,項目會越多元化,只要願意,「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工作型態,還是會讓整體失業率下降,家戶收入有機會提高,但是這種相對個人而言不穩定的工作接案(因為做不好可以隨時被換人,不用擔心任何被罰),不知道對所謂政府關心的勞工,目前的政策除了可能會有亮眼的統計數字,但是否是對民眾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