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網址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3202700

金門日報3日社論–協助各校提出特色 催化金門整體教育亮點,全文如下:

隨著翻轉教育與精緻教育理念受到重視,從教育部到各地方層級教育單位,均頒訂補助與評鑑計畫,著手推動學校發展特色或亮點,期盼接軌國際,發出光芒!

陳縣長推動「五鄉鎮五亮點,要讓鄉親看得到牛肉」;教育處「四年計畫」中,將「協助各校提出亮點特色」列為第一年推動重點,是教育與縣政吻合的第一步。

過去,全縣或鄉鎮推動特色活動,都只有觀光思維,而欠缺教化;只有粗獷、熱鬧,很少顧及學校教育需求,或將鄉親教化納入考量,顯得不細緻,而且無法貼近民心。換言之,鄉鎮玩自己,社區與學校也在玩自己,彼此欠缺協調整合。

鄉鎮特色亮點,需要結合學校,與社區教育,方能持續與深入。學校特色應放射到社區與鄉鎮,匯成社區或鄉鎮的識別系統。換言之,鄉鎮納入學校特色為推動亮點,而學校發展特色要能成為鄉鎮的文教重點。

如何協助各校提出亮點特色,教育處將有一連串的輔導措施。然而各中小學校必須自己先凝聚共識,預作規劃。過去十年,「標竿一百」、「經典學校」、「綠色學校」、「特色學校或亮點學校」推動已久,有些能持續,多數一段時間後就消失了,特別是小型學校,發展所謂「遊學」特色之學校,由於無法與基本學力結合,更加速了消沉。

特色學校其實是開放教育之後的產物,會引發爭論,是發展所謂「特色」,都只是全民似的活動,而未能結合學區生態、校園生活及學習課程所致;正如鄉鎮特色活動,就只是辦活動而已。

基本上評鑑學校特色,包含永續性、識別性及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特色課程等三個層面,從行政管理、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環境營造等五部份指標去衡量。

就以永續性而言,學校亮點需符應全體教育同仁共同推動的學校願景,並且持之以恆,不會因為校長及領導者更換而改變;就識別系統而言,這些亮點應受社區居民所認同、支持,並且校內外都能耳熟能詳;就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特色課程而言,不會將特色只限於社團活動,而與學生未來銜接學習無關者。

台灣有些號稱特色學校,多半是校長或領導者專長與喜好而推動,並非全體一致性。本縣也有些民俗技藝或其他特色的學校,一旦更換領導,就改變了。

若有學校推英語教學,可是都只有玩聖誕節活動,其餘都展現不出生活化學習,學校同仁、社區家長或社會各界,一直不清楚該校有何特色?那就是所發展的亮點,不被接納,無法構成識別系統。

再以某些特色觀察,國小推動如火如荼,上了國、高中以後就中斷,或者不能與之銜接,是因為未能結合課程發展而無法深入,構成學生的基本學力或生活經驗。

推動學校發展特色,如果強制性推動,將招來適應困難,應由各校自發性提報。學校推動亮點,應該建置在校園既有的基礎上,不能只是依賴有趣的感官活動,而排斥抽象推理能力的學習,更要結合家長與社區力量,一起努力。總之,不能因為領導有意推動亮點,而犧牲了教學正常化。

最重要這些學校所欲推動的亮點,能否吸引學生廣泛而有興趣的學習?符合他們的性向嗎?從學習中能得到成就感嗎?這要請有意提報的學校三思而後行。

教育行政單位宜避免陷入「堆積如山的檔案+不斷的比賽得獎=學校特色」的泥沼。之所以成就特色,是展現其獨特;假如所有亮點都一模一樣,絕非特色!

協助學校推動亮點應由點而面,鼓勵學校自主性;先求精緻與實質,而非好大喜功;觀察能否喚起社區教化,受到家長與鄉親肯定,而非長官認定;鄉鎮能否納入成為文教重點,而非不清不楚。

設若學校教育有特色,鄉鎮文教有亮點,就能催化整體金門教育文化新願景!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