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初,我曾經拜讀過吳明益老師的《複眼人》。這是一本融合魔幻與現實的小說,內容探討的人與大自然關係,而這樣的議題深深觸動著我,即使明白書中的情節都是虛幻的,卻仍不由得隨之悲嘆扼腕,我想這就是吳老師演講在中提上言及的「小說感」的感染力。一個會說故事的人,能夠將情節、性格與內涵三者配合得絲絲入扣,激發讀者想知道後續發展的興趣,並讓我們思考,如何自處於那些將發生或未發生的劇變,或許這正是一位作家想帶給讀者的閱讀意義。
「重建的與湮滅的」是這次老師演講的主題,講述的是老師的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而故事舞台正是離我們學校不遠的中華商場──儘管現在早已不復見,也許對十六歲的我們而言,還未曾體會何謂繁華落盡,更不明白湮滅的物事對於活存個體的意義,只能從老師的分享中,略窺一位作家多年行旅、書寫與影像紀錄背後的堅持,從而體會這些記憶留存的意義。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者,是老師躬耕田園時邂逅的棕背伯勞,一隻鳥多次在同一個地方守候著人,可能只是單純地期待著翻土後土裡新鮮的蟲子,但是在人們的眼裡、在一位作家的眼裡,人鳥之間的默契就被賦予了有情—鳥兒變得信任農夫,而農夫也把鳥兒當成老朋友一般,心心念念著這段超過語言、超過物種間的奇妙情誼。直到一天,那隻鳥不再出現,也許牠去另一塊田地找食物去了吧,但獨自留在田裡的農夫卻免不了悵惘,甚至夜不能夢,因而提筆寫下這段故事。
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是一連串事件的結合,如何將這段經歷賦予意義,是作家書寫的意義。聽完老師的「重建與湮滅」,我真的感覺自己對於作家的使命感的認識更深一層,也許這正是我為何因《複眼人》觸動的原因。
∮老師說:關於老師與鳥的相遇,你花了不少文字去敘述,對於這樣一個故事,你的想法是甚麼?在說完故事後,不妨再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