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演講對我而言意義重大,我第一次體會到火燒眉毛的急迫感─為了產出代表一書的謝卡.其中的波折就不多說了,那天我匆忙忙地遞上我們的心意,但壓根沒想過會得到回應,就像一隻載了祝福的蝴蝶,我不奢求那份甜蜜能有歸巢的一天.
但沒想到,這個假日接到了班導的通知,說吳明益老師寄來了他的回覆.當下覺得自己的認真是被重視的,而班上同學的話語能有所回應是莫大的榮幸,我迫不及待點開資料,迎接老師的回覆.
果然是吳明益老師的回信,一切的字句是那樣嚴謹.不同於一般潦草的回覆,老師詳細敘述了接下這場演講的起因,在談到他對於題目的定義,最後再回復我們的問題.起初在聽他演講時總覺得與標題”重建的與湮滅的”搭不上邊,我甚至沒聽出重建了什麼或湮滅了多少.直到親眼見著老師的回應我才豁然開朗,他在演講時以無意間重建了我們對藝術的定義,湮滅了我們對小說的不解.最精采的部分莫過於介紹小說感為何,並非虛構才是小說的根基,我們只是透過小說感的筆法揭露一段幾近湮滅的真實,甚至只是透過小說感的概念重建一種難以抹滅的傳統.
除此之外,老師的回應也讓我感到別有用心.雖然只取用了三個問題,但這些都是能獨當一面的提問,我想這應該也是老師的細心之處.首先是談論到他的兩部作品,<本日公休>及<天橋上的魔術師>.他談到前者於他而言是一種偽裝出的悲憫所構築的作品,而後者反而是出自內心深處一股不得不寫的慾望驅使他提筆著書,那是一種在書寫的過程同時理解自我的體悟.我想吳明益老師的感觸我將來多少也會遇見,年少輕狂往往將自身擺在浪尖上,以一種神的姿態看周遭,那份情感多半矯揉造作,畢竟不是你激出的浪花怎能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爾後是關於對”青春”與”生命”的意義.我總想著這種題目太籠統又太哲學,明益老師也認為它不易回答,因為在作答的過程中無疑是在詢問自己的一生.而老師提出了一個我感到十分有趣的觀點–青春是還沒能容忍虛偽的年紀.這回答真是可愛,因為青春所以我們不擅戴著面具生活,因為青春所以我們不願苟且度過,更因為青春所以我們偋棄一切逢場作戲,這是他為青春下的註解,而我也認同他的所言.
最後是對寫作技巧的提問,問到考試與寫作的差別為何.我想明益老師對此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當過學生所以瞭解考試的壓迫多令人緊張,也因為現在是作家所以了解作品的完成多令人明亮.我認為老師的說法十分貼切,創作是天馬行空,我們會再再雕琢它感受文字的魔力,而這也正是創作的偉大之處.
看完老師的回覆倍感激勵,我想一位作家便該是如此的模樣,不僅僅是透過書籍與讀者交流,它的人生經歷都能成為我們的範本.謝謝吳明益老師這麼重視一書的提問,更謝謝你在我青春的過程中留下足跡.
∮老師說:
我們要練習用虔敬的心去面對每一場演講,特別是在北一,每一場都是精采的青春印記。由於時程的緊迫,匆忙之間讓你們做了一本書,真是辛苦你們了。不過,你們的表現令人驚艷,就像這一場午後的演講。這篇文章出以直敘之筆,建議一、二段可以再精簡,另外,標點符號請用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