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寫作天地

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1091北一女高二國寫「情意題:對海」佳作

1091北一女高二國寫「情意題:對海」佳作

【作品一】

高低曲線,海有剎那矗立的波峰,亦有霎時沉下的波谷。那流線承載的不僅是神話般的故事、海枯石爛的永恆感,更蘊藏著拾也拾不回的記憶。

甲文中,夏曼‧藍波安提及「永恆記憶」,表示海是他生命的一部份,不單單是青春年華搏鬥的競技場,更是他與長輩、遠祖連接處。世事變化無常,但在人事已非之際,海是永恆的,海告訴他祖先的故事,象徵達悟人永恆不變對海的信仰。乙文中,張曼娟是一個人享受海。她的「永恆感」並非聯繫血脈,卻是感受自然,完全貼近萬物,似合而為一。她希望能以身體觸及自然,體會空無一人的美好。在靜中有動中,時間恰似凍結,促成此一永恆感。

臺灣有著蔥蘢險峻的百嶽,有著陡直峭壁下的深淵,有著無垠無際的花海與微紫泛紅的夕陽。但我與張曼娟一樣,會選擇海。然而,我並非欲擁抱自然,只是希望能伸出一隻手,撿回落入海中的記憶。

彼時是國小之時,我與外祖父住在屏東。醒來張眼,映入眼簾的是那墨藍,非天空的虛幻淡藍。每天祖父總帶著我到海邊。我們總是將褲管捲起,讓浪潮輕拂雙腿。祖父總說過去經歷,天未亮就要起床準備漁具,趕在日出前出航。在祖父的言語中,我總嗅聞到海風的鹹與祖父的豪邁。離開之際,我與祖父都會一起打水漂,讓海水帶走歡笑。

我一直以為丟擲越遠越好。

升上國中前的暑假竟是我最後一次與祖父到海邊。臨走時,我費盡一生海賜予我的力量投擲那顆石子,飛得好遠好遠,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不過,我後悔了。倘若如已往失敗一樣多好啊!我也許有機會潛入海,拾回那石子,那最後一顆石子。

直至今日,我仍依戀著海,期許有一天撥開雙眥看到的是那墨藍,期許海水掠過雙腿、海風直衝臉龐。規律的海浪一時高一時低,「沙……沙……」的聲響難以忘懷……

唉!好久沒丟石子了。逝去如童年。(二毅20郭婕寬 / 708字)

 

【作品二】

甲文中,海是夏曼.藍波安生活中的一部分。身在一個海洋環繞的島嶼,他成為大海之子,而不是像乙文中,作者對海而言只是過客,張曼娟筆下的海,是浪漫的,是充滿無限遐想的海洋和海灘。

曾經,我不懂得珍惜身在一個海島國家的好處,我總是覺得旗津沙灘上的人很多,甚至我一點也不喜歡看海或是去海邊玩,尤其是當我把腳踩進沙子裡的感覺,就像是把腳陷入泥淖當中令人作噁。我鮮少去海邊,直到前幾年從義大利回來之後,大海在我腦海裡的形象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義大利,有個幽靜的地方叫五漁村,清晨的陽光糝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旁的樹蔭下,有許多畫家在寫生。此時,時光隨著我放慢的腳步而滯留。我凝視著這片仙境,讚嘆:「我喜歡大海!」走到海邊,揀了一個沒有人的海灘,掬取冰涼的海水,我終於感受到,原來在我內心深處,我渴望著投入海的懷抱當中。

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我和朋友們約好一起去東北角看海,當海風吹拂過我的臉頰,我感受到它的歡迎,歡迎我再次回到海邊。在這無言無語的溝通當中,我發現:在海邊,我可以很愜意地坐在沙灘上,聽著白浪打在沙灘上的聲音;我可以沉思,讓心情像海面一樣平靜,然後休息,再出發;我可以吶喊,把所有的不愉快留在海邊,無論如何,大海總是會幫我化解煩憂。

在追尋海洋的日子裡,我體會到海洋的有容乃大,它隨時都會接納我,只要我想親近它。反觀,我卻沒有像它一樣的寬宏大量,在我的黑名單上,我總是寫滿了人名,我不想去原諒別人,導致我的人際關係每況愈下。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變得像海一樣,懂得原諒、懂得寬恕,然後懷有一種像海一樣的柔情。

在腦海中,海有一種永恆感,誠如張曼娟所說,我在海邊,可以享受、可以逗留。然而,我更喜歡大海帶給我的一切,那一切,是永恆的記憶,烙印在我的內心深處。(二讓29楊舒瑋 / 730字)

 

【作品三】

海矛盾而美麗,永恆而變化多端。

甲、乙文都提到了海的永恆,但它們有些許差異。甲文作者是達悟族人,對達悟族來說,海是他們最崇敬的對象,海不僅是海,更是他們光輝歲月的象徵,因此甲文的永恆來自於整個以海維生的族群的共同歷史記憶。而乙文的永恆則是因為眼前美好的光景,讓作者產生了一種時空定格的錯覺,因而產生了海枯石爛的永恆感。

地表的百分之七十,是海。海是萬物的母親,生命源自於海洋,即使有孩子離她而去走向陸地,她也依然靜靜地對萬物敞開雙手,寬容而永恆。

我曾和家人去花蓮觀浪——站在崖邊,看著一朵朵細碎白花盛大的綻放,看著夕陽將海面染成了莫內的印象畫。待到橘紅色隱沒在水平面下,一輪明月斜掛在天空中,我突然想到張若虛的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竟產生了一種不真實感,彷彿這片波瀾壯闊裡,時間匯集在了一起。常說時間是條河,那麼胸納百川的大海,想必也可以容納時間之流的河水吧!於是海中的時間變成了永恆。我突然有些激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這種感覺吧!豈止是此時,時空裡的海在波濤中重疊在了一起。

我看到清代渡黑水溝的閩南人,感受到了他們的憂愁與驚懼;我看到了十六世紀的荷蘭航海家,感受到了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興奮。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我們看著同樣的大海,於是,我們被寫進了海的波浪裡,等待下一個人翻閱。

想到這裡,我對海不禁充滿敬畏與親切——她是一切生命的母親,在她的懷裡,我可以看見永恆。(二恭06李蓁尹 / 596字)

【作品四】

林投樹叢的後方,是細白沙粒組成的海灘,拍打上細沙的是白色浪花,浪花退去之後,留下轉瞬即逝的泡沫,自己則回到「永恆」的湛藍深海。

夏曼.藍波安的海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存在周遭,不斷翻騰在腦海中,從小耳聞的神話,青蔥歲月時和海的搏鬥,到老年時坐在躺椅上,向族裡的稚童緩緩道出海洋給他們的回憶,海便成了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永恆。張曼娟的海像生活中的小插曲,在悠閒的一天,赤腳漫步在沙灘上,享受著孩童嬉戲的歡愉或者只有海鳥相伴的獨樂,感受著歲月靜好,那一刻便是海洋的永恆。他們一個如居民,時刻不離海;一個如過客,沉浸短暫的美好,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了海。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東南西北方的海岸各展其艷,住在北部的我自然對北海岸最熟稔。不只是地理課本所述的岬灣海岸而已,北海岸有許多特別的海岸景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荖梅石一處。在我去的季節裡,岩石上的藻正緩緩消逝,遠觀不覺壯麗,但近看便可發現其中的豐富世界。藻類十分小巧可愛,排列起來變化萬千,一旁又有形形色色的貝殼,再加上一隻黑狗追逐著寄居蟹,這景緻不禁令人會心一笑,覺得特地奔波都值了。不久我們便準備離開,沿著海岸線走了一會,卻發現有一段沿岸滿是穿白衣的人,仔細一看,那白衣上全是黑色的油汙,一條長長的繩上吸滿了黑油,才驚覺這不正是在新聞上看到的船隻漏油處?原來它和我的生活並不遙遠。此事引發我的思考,想著人們到底對海洋帶來多大的威脅?要花上幾年生態才能恢復?這一切令人不勝唏噓。

大家都喜歡到戶外走走,親近大自然,但卻為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海洋景色帶來了不少損傷,或許普通老百姓不能做什麼大規模的幫助去守護海洋,那就從隨手帶走垃圾這種小舉動做起,讓海洋的美「永恆」存在世世代代。(二御陳雅亭 / 708字)

 

 

 

 

 

 

 

對海 / 二毅20郭婕寬

高低曲線,海有剎那矗立的波峰,亦有霎時沉下的波谷。那流線承載的不僅是神話般的故事、海枯石爛的永恆感,更蘊藏著拾也拾不回的記憶。

甲文中,夏曼‧藍波安提及「永恆記憶」,表示海是他生命的一部份,不單單是青春年華搏鬥的競技場,更是他與長輩、遠祖連接處。世事變化無常,但在人事已非之際,海是永恆的,海告訴他祖先的故事,象徵達悟人永恆不變對海的信仰。乙文中,張曼娟是一個人享受海。她的「永恆感」並非聯繫血脈,卻是感受自然,完全貼近萬物,似合而為一。她希望能以身體觸及自然,體會空無一人的美好。在靜中有動中,時間恰似凍結,促成此一永恆感。

臺灣有著蔥蘢險峻的百嶽,有著陡直峭壁下的深淵,有著無垠無際的花海與微紫泛紅的夕陽。但我與張曼娟一樣,會選擇海。然而,我並非欲擁抱自然,只是希望能伸出一隻手,撿回落入海中的記憶。

彼時是國小之時,我與外祖父住在屏東。醒來張眼,映入眼簾的是那墨藍,非天空的虛幻淡藍。每天祖父總帶著我到海邊。我們總是將褲管捲起,讓浪潮輕拂雙腿。祖父總說過去經歷,天未亮就要起床準備漁具,趕在日出前出航。在祖父的言語中,我總嗅聞到海風的鹹與祖父的豪邁。離開之際,我與祖父都會一起打水漂,讓海水帶走歡笑。

我一直以為丟擲越遠越好。

升上國中前的暑假竟是我最後一次與祖父到海邊。臨走時,我費盡一生海賜予我的力量投擲那顆石子,飛得好遠好遠,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不過,我後悔了。倘若如已往失敗一樣多好啊!我也許有機會潛入海,拾回那石子,那最後一顆石子。

直至今日,我仍依戀著海,期許有一天撥開雙眥看到的是那墨藍,期許海水掠過雙腿、海風直衝臉龐。規律的海浪一時高一時低,「沙……沙……」的聲響難以忘懷……

唉!好久沒丟石子了。逝去如童年。(708字)

對海 / 二讓29楊舒瑋

甲文中,海是夏曼.藍波安生活中的一部分。身在一個海洋環繞的島嶼,他成為大海之子,而不是像乙文中,作者對海而言只是過客,張曼娟筆下的海,是浪漫的,是充滿無限遐想的海洋和海灘。

曾經,我不懂得珍惜身在一個海島國家的好處,我總是覺得旗津沙灘上的人很多,甚至我一點也不喜歡看海或是去海邊玩,尤其是當我把腳踩進沙子裡的感覺,就像是把腳陷入泥淖當中令人作噁。我鮮少去海邊,直到前幾年從義大利回來之後,大海在我腦海裡的形象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義大利,有個幽靜的地方叫五漁村,清晨的陽光糝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旁的樹蔭下,有許多畫家在寫生。此時,時光隨著我放慢的腳步而滯留。我凝視著這片仙境,讚嘆:「我喜歡大海!」走到海邊,揀了一個沒有人的海灘,掬取冰涼的海水,我終於感受到,原來在我內心深處,我渴望著投入海的懷抱當中。

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我和朋友們約好一起去東北角看海,當海風吹拂過我的臉頰,我感受到它的歡迎,歡迎我再次回到海邊。在這無言無語的溝通當中,我發現:在海邊,我可以很愜意地坐在沙灘上,聽著白浪打在沙灘上的聲音;我可以沉思,讓心情像海面一樣平靜,然後休息,再出發;我可以吶喊,把所有的不愉快留在海邊,無論如何,大海總是會幫我化解煩憂。

在追尋海洋的日子裡,我體會到海洋的有容乃大,它隨時都會接納我,只要我想親近它。反觀,我卻沒有像它一樣的寬宏大量,在我的黑名單上,我總是寫滿了人名,我不想去原諒別人,導致我的人際關係每況愈下。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變得像海一樣,懂得原諒、懂得寬恕,然後懷有一種像海一樣的柔情。

在腦海中,海有一種永恆感,誠如張曼娟所說,我在海邊,可以享受、可以逗留。然而,我更喜歡大海帶給我的一切,那一切,是永恆的記憶,烙印在我的內心深處。(730字)

對海 / 二恭06李蓁尹

海矛盾而美麗,永恆而變化多端。

甲、乙文都提到了海的永恆,但它們有些許差異。甲文作者是達悟族人,對達悟族來說,海是他們最崇敬的對象,海不僅是海,更是他們光輝歲月的象徵,因此甲文的永恆來自於整個以海維生的族群的共同歷史記憶。而乙文的永恆則是因為眼前美好的光景,讓作者產生了一種時空定格的錯覺,因而產生了海枯石爛的永恆感。

地表的百分之七十,是海。海是萬物的母親,生命源自於海洋,即使有孩子離她而去走向陸地,她也依然靜靜地對萬物敞開雙手,寬容而永恆。

我曾和家人去花蓮觀浪——站在崖邊,看著一朵朵細碎白花盛大的綻放,看著夕陽將海面染成了莫內的印象畫。待到橘紅色隱沒在水平面下,一輪明月斜掛在天空中,我突然想到張若虛的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竟產生了一種不真實感,彷彿這片波瀾壯闊裡,時間匯集在了一起。常說時間是條河,那麼胸納百川的大海,想必也可以容納時間之流的河水吧!於是海中的時間變成了永恆。我突然有些激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這種感覺吧!豈止是此時,時空裡的海在波濤中重疊在了一起。

我看到清代渡黑水溝的閩南人,感受到了他們的憂愁與驚懼;我看到了十六世紀的荷蘭航海家,感受到了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興奮。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我們看著同樣的大海,於是,我們被寫進了海的波浪裡,等待下一個人翻閱。

想到這裡,我對海不禁充滿敬畏與親切——她是一切生命的母親,在她的懷裡,我可以看見永恆。(596字)

對海 / 二御陳雅亭

林投樹叢的後方,是細白沙粒組成的海灘,拍打上細沙的是白色浪花,浪花退去之後,留下轉瞬即逝的泡沫,自己則回到「永恆」的湛藍深海。

夏曼.藍波安的海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存在周遭,不斷翻騰在腦海中,從小耳聞的神話,青蔥歲月時和海的搏鬥,到老年時坐在躺椅上,向族裡的稚童緩緩道出海洋給他們的回憶,海便成了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永恆。張曼娟的海像生活中的小插曲,在悠閒的一天,赤腳漫步在沙灘上,享受著孩童嬉戲的歡愉或者只有海鳥相伴的獨樂,感受著歲月靜好,那一刻便是海洋的永恆。他們一個如居民,時刻不離海;一個如過客,沉浸短暫的美好,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了海。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東南西北方的海岸各展其艷,住在北部的我自然對北海岸最熟稔。不只是地理課本所述的岬灣海岸而已,北海岸有許多特別的海岸景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荖梅石一處。在我去的季節裡,岩石上的藻正緩緩消逝,遠觀不覺壯麗,但近看便可發現其中的豐富世界。藻類十分小巧可愛,排列起來變化萬千,一旁又有形形色色的貝殼,再加上一隻黑狗追逐著寄居蟹,這景緻不禁令人會心一笑,覺得特地奔波都值了。不久我們便準備離開,沿著海岸線走了一會,卻發現有一段沿岸滿是穿白衣的人,仔細一看,那白衣上全是黑色的油汙,一條長長的繩上吸滿了黑油,才驚覺這不正是在新聞上看到的船隻漏油處?原來它和我的生活並不遙遠。此事引發我的思考,想著人們到底對海洋帶來多大的威脅?要花上幾年生態才能恢復?這一切令人不勝唏噓。

大家都喜歡到戶外走走,親近大自然,但卻為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海洋景色帶來了不少損傷,或許普通老百姓不能做什麼大規模的幫助去守護海洋,那就從隨手帶走垃圾這種小舉動做起,讓海洋的美「永恆」存在世世代代。(708字)

 

 

 

 

 

 

 

 

 

 

 

 

 

 

 

 

 

 

 

 

 

 

 

 

 

 

 

 

 

 

 

 

1091北一女高二國寫「情意題:對海」佳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