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許多魚塭都已水泥化,走在邱家的魚塭卻是綠意盎然,邱經堯笑著說:「雜草茂盛是我們的特色」。再指著其中水草茂密的一池,他說:「這些草都是寶,它們可是草魚的最佳食物。」當下才驚覺原來草魚真的會吃草。
魚塭裡看似普通尋常的景致,在邱家兄弟的眼底是「萬物皆有用」,從他們家魚池中每隻魚蝦各司其職, 正是最好的註解。他們家的生態養殖就是透過低密度飼養,將養殖池創造出一個生態系,透過自然的力量去達成平衡,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多樣共生混養,讓各種魚相輔相成。
虱目魚和白蝦是邱家主要的經濟魚種。虱目魚本身是草食魚,是相對環保的飼養魚種,魚池中投飼料主要也是餵養虱目魚。魚池中的第二主角是白蝦,白蝦可濾食池中的藻類,捕食其他魚的排泄物。
鯽魚和豆仔魚是工作魚,也是池中資源回收的角色,兩種魚可以撿食虱目魚沒吃完的飼料,避免飼料長時間泡在水中而影響水質。草魚也是工作魚,主要任務就是吃掉池邊長出來的草,維護場域清潔,這樣就不需要在池邊施用除草劑。有別於其他魚種,池底還有一款性懶惰兇殘的肉食魚─筍殼,牠的主要任務是清除體弱有病的魚蝦,避免死掉的魚蝦影響水質。為了進行混養,邱健程曾在魚塭旁的工作間架設水族箱觀察牠們的習性,最初試驗時放太多筍殼魚,以致池中的魚蝦都成了筍殼魚的美味餐,目前已估出每池該有的最佳數量。
此外,不只看水中的環境,也要觀察陸上生物。一般來說魚塭旁的鷺科鳥類常是漁民眼中的「偷兒」,兄弟二人卻認為牠們是「醫生」,邱經堯說因為一些體弱生病的魚蝦活動力減弱會聚集在岸邊,如果看到哪一區的魚塭有大批鷺科聚集,就要注意那池的狀況,「所以換個角度看,魚鳥也是共生的。」邱家的生態養殖有一更寬廣共好的詮釋,而非單從人類獲利的角度來觀看。
資料來源 : 2013,台灣主婦聯盟合作社,《 邱家兄弟的生態養殖慢道理》,8月12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