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正在劇烈改變!重新省思物聯網時代的產業競爭意義 | 雜誌 | 聯合新聞網

文章來源網址 : https://goo.gl/vNc4GH
2014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公開表示物聯網(IoT)是「The Next Big Thing」之後,物聯網的討論在2015年達到高峰,全球各種大小場合都在談論物聯網的發展,喊出來的數字一個比一個驚人。2016年,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取而代之成為最火紅的關鍵字,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總監趙祖佑在「2016年物聯網專利趨勢研討會中」指出,物聯網正處在往成熟發展、大幅應用中間的幾哩路,現在應該要回過頭來思考,物聯網對產業競爭的意涵究竟在哪裡?

大家都在談論物聯網下新的商業模式,趙祖佑從事半導體產業研究、電子零組件研究11年的過程中發現,台灣零組件廠商看待物聯網這個議題,其實有蠻深的無力感和無所適從。因為對於多數零組件公司來說,所謂的商業模式就是「我的客戶下訂單給我、交期要抓多久」,物聯網對於做零組件的公司似乎很遙遠。但不可否認的,許多產業結構正在產生劇烈改變,不斷挑戰過去對於產業定義的範疇。光是觀察最近APPLE投資滴滴打車這項併購案,就可發現傳統產業結構的定義,或許已不適用於物聯網的時代。

物聯網發展仍在初始階段,許多應用價值尚待發崛

現階段物聯網處在聚光燈焦點之下,物聯網平台是驅動市場與商業模式的關鍵要素,但大多數的物聯網相關技術尚在發展當中,商業模式有待驗證。企業必須根據物聯網所產生的資料進行有意義的分析,才能發揮物聯網在人類生活所能扮演的價值與角色,以2016年這時間點來看,物聯網還在很初生的階段,大多數企業仍未有明確想法;根據McKinsey統計,甚至僅有1%不到的資料被企業所使用。

過去大家會從出貨量、市占率看一個產業的發展。但趙祖佑指出,物聯網不能以此衡量,量越大不能代表市場規模越大。一個行動裝置的出貨量越大,真的代表應用或服務越大嗎?這點是存疑的,就像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很大,但真正能產生物聯網的市場價值卻沒這麼高。出貨量最大不代表是最大的應用市場,反而是一些生產製造用的工業產品,或許出貨量沒有這麼驚人,形成的市場卻是很大的。因此,廠商進行未來商業布局時,應思考到底要從出貨量、系統裝置量、或是從應用所形成的服務規模角度,得到的答案或許會不同。

物聯網無法單純用市場規模觀點產生策略

物聯網所驅動的資訊經濟市場規模,不再像過去集中於單一類型產品(如個人電腦、手機),每年將有約一半的應用每年出貨量少於1.5億台裝置規模,預計產生大量的新創企業。一年出貨量超過1.5億台的大規模應用,預計將由國際大廠主導,形成紅海市場,應進行應用與服務差異化,並參與國際結盟於生態體系扮演分工角色;其餘年出貨量在1.5億台以下者,屬於利基型應用,因市場不確定高,應慎選應用領域及鼓勵新創事業。

圖一、物聯網全球應用市場。註: 圓圈大小代表2020年此應用所佔市場大小 (資料...
圖一、物聯網全球應用市場。註: 圓圈大小代表2020年此應用所佔市場大小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整理(2016))
分享

未來物聯網將顛覆現在競爭要素,應用市場眾多且成長大,但殺手級應用仍有不確定性,需要掌握已在翻轉的競爭要素,抓住典範轉移的新契機。而新興資料源將帶動應用服務機會,不同資料的混搭與應用,將是物聯網的成功關鍵。

平台化策略主導未來物聯網市場

平台主導網路時代的人類生活,iTunes、Facebook、Airbnb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例子。透過連結兩個以上的特定群體,提供彼此互動機制,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形成網路效應,並巧妙地從中獲利,是物聯網平台最重要的商業模式。

趙祖佑表示,物聯網平台的重點是建立具開放且易於連結的物聯網生態體系,國際大廠都在全面發展物聯網平台與生態體系。物聯網平台透過scalable software或是Paas,並整合或預留介面與相關軟硬體模組進行界接,來管理、控制物聯網設備與資料,並達到商業目的;若能讓其他物聯網生態體系成員能更快速、簡易、開放的界接,並具備成熟的應用案例、完善的金流/資訊流/服務流,將是平台勝出的關鍵。

圖二、物聯網平台與生態體系 (資料來源: 工研院IEK(2016))
圖二、物聯網平台與生態體系 (資料來源: 工研院IEK(2016))
分享

產品即服務的時代來臨(Product-as-a-Service)

物聯網的重點在於系統和服務,「產品即服務」將是最重要的新商業模式。在物聯網驅動下,商業模式從傳統的「交易式銷售」,轉向「產品即服務」模式,當產品變成一種服務時,供應商的商業模式就必須進行調整;另一方面,提供服務的產品,必須要能取得使用量的資料,以便能合理地向顧客收費。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廠商必須想清楚感測器的類型與位置、目標是蒐集哪些資料,以及分析資料的頻率。

物聯網引領台灣產業軟硬整合

台灣憑藉著製造業核心能力和產業供應鏈群聚,發展出完整的硬體優勢,但過去十幾年來,卻也錯失了網路經濟的發展機會,未來應掌握智慧生活應用服務新商機,以及資料經濟引領的軟硬整合新商機,才能讓台灣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創造新價值。趙祖佑強調,台灣廠商在提供解決方案時,應該將使用者需求放在心裡,思考這個系統、平台或軟體,到底是提供給什麼樣的使用者,不只是把產品賣出去、每個月有進帳就好,台灣廠商必須轉換這種經營思考的觀點。即使轉變需要時間,仍必須朝這個方向努力,否則很有可能面臨客戶流失、不知道使用者在哪裡,最終被物聯網時代給淘汰。

圖三、物聯網時代製造業的核心能力 (圖片來源:工研院IEK(2016))
圖三、物聯網時代製造業的核心能力 (圖片來源:工研院IEK(2016))
分享

至於廠商應如何省思物聯網時代產業競爭的意涵,趙祖佑也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 重新審視與建立物聯網的市場觀點

在少量多樣化、以服務為導向的物聯網市場特性下,單從市場規模(無論是裝置量或應用值)的角度,均無法回答進入物聯網的策略;物聯網基礎建設將成為整體物聯網市場與產業能否成熟的關鍵。

• 重新定位物聯網時代的產業角色

重新定位你在物聯網時代的角色,傳統以上下游定義供應鏈的方式,將在物聯網時代受到挑戰,單純製作模組或擔任供應商角色,並不能讓你的事業在物聯網時代永續經營下去,平台是物聯網時代最重要的關鍵,廠商必須思考自己的競爭力在哪裡,並重新檢視自己可以提供哪些平台給客戶。以資料為基礎建立組織核心競爭力,有助於企業在物聯網市場中的定位與角色;系統或方案之間的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將是物聯網競爭優勢差異化的來源。

• 重新思考物聯網時代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價值

從平台化策略思考物聯網商業模式,並建立其生態圈;以「產品即服務」觀點,思考物聯網的整體解決方案與價值。

 


 

【隨時掌握專利與產業最新資訊,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北美智權報》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智慧財產權電子報,內容涵蓋:熱門產業專利及趨勢分析、美台中及歐洲等各國智權法規解析、侵權訴訟、專利應用、智權管理、產業研發創新等文章,可幫助業者在充滿競爭的市場中,高效率地學習進軍全球市場所需的智權關鍵知識。北美智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