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金融危機

什麼是阿根廷金融危機

阿根廷金融危機是指拉美國家阿根廷發生在2001年由於經濟持續衰退而爆發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同步引發了財政危機、社會危機和國際政治危機。危機發生後,阿根廷貨幣貶值60%以上,全國企業近一半無法開工,人均收入水平也下降了一半。

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1]

從2001年初至今,阿根廷金融危機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1年初到2001年7月,出現債務危機。2001年3月,阿根廷進入償債高峰,而國內資本外逃卻日益嚴重。於是,在2001年3月下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付,主要內容是削減政府開支,降低赤字,與外國債權人談判進行債務重整,這樣暫時躲過一劫。但是到了2001年4月中下旬,阿根廷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因內需不旺等原因,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阿根廷金融市場出現較大動蕩,表現為股市指數下挫,債券價格狂跌,國家風險指數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到6月份和7月份,動蕩加劇。7月11日,阿根廷比索隔夜利率由10日收盤時的18%上升到45%。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各兌換所的匯率突然出現波動,到7月12日達到高峰,此時比索實際上已貶值5%左右。由於經濟惡化、稅收減少和債務纏身等多種原因,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在7月11日推出了“零財政赤字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大幅度緊縮開支、削減工資和養老金、減少地方政府財政支出以及擴大稅源。這項計劃一公佈,立即遭到反對黨、工會及企業家組織的強烈反對,金融市場隨之發生大規模動蕩。僅7月份,阿根廷股票主要股指梅爾瓦的跌幅就高達20%以上。

第二階段:從2001年7月到2001年12月初,出現金融危機。2001年8月中旬阿根廷金融形勢進一步惡化,資本市場的崩潰一觸即發。8月21日,經過艱苦的談判,阿根廷終於獲得國際貨幣資金組織80億美元的應急追加貸款。作為交換條件,阿根廷承諾嚴格執行它的零財政赤字計劃。新貸款的到位使一度形勢危急的阿根廷金融市場暫時趨於穩定。10月底,當阿根廷政府計劃與債權銀行談判,重新安排高達1280億美元巨額債務的消息傳出後,金融市場再次出現大幅動蕩。7月-11月底,阿根廷股市大幅震蕩達10次之多,從7月初的406點跌至207點,創10年新底。受此影響,阿根廷國家風險指數大幅飆升,從1600多點飈升至3157點,創歷史記錄。政府公共債券價格持續下跌。外國資本紛紛抽逃,僅11月30日一天,阿根廷全國就有7億美元流往境外,境內私人存款創下一周流失70億美元的記錄。在股市下跌的同時,利率迅速上升。貨幣市場利率急劇飈升,以致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竟高達250%–300%。為應付嚴重危機局面,阿根廷政府12月3日頒佈法令,宣佈實施限制取款和外匯出境的措施,以穩定市場。12月5日IMF拒絕向阿根廷提供12.64億美元貸款。隨後,國際市場開始恐慌性拋售阿根廷國債,阿根廷出現全國罷工、游行示威、哄搶超市,造成社會危機。

第三階段:從2001年12月12日到2001年12月底,金融危機演變為政治危機。從12月12日起,阿根廷街頭開始爆發抗議活動,而12月18日反對經濟緊縮措施的游行轉變為一場暴亂,導致28人喪生。12月20日總統德拉魯阿和經濟部長卡瓦諾引咎辭職。12月26日薩阿德政府宣佈即將發行第三種貨幣,但隨即流產。此後11天里,阿根廷更換了5位總統,成為歷史上非常罕見的由金融危機導致的政治危機事件。

第四階段:從2002年初至今,金融危機再度加劇。2002年1月6日,阿根廷新政府宣佈停止實行已持續11年之久的比索與美元聯繫匯率制度,將比索兌美元匯價由1:1貶值至1:1.40比索,並於1月30日實行浮動匯率。比索貶值加劇了阿根廷政府面臨的信心危機,也未能舒緩外匯體系所面臨的壓力。阿根廷總統杜阿爾德2月22日宣佈,由於國家出現經濟危機,政府不得不削減政府部門公務員的工資。就在杜阿爾德宣佈這一決定幾個小時後,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了大規模群眾抗議游行。進入3月份,阿根廷金融市場再度出現混亂,比索大幅貶值,一度跌至1美元兌4比索的低點。比索貶值引發物價飛漲,生活必須品價格一周內上漲30%。3月27日,阿根廷部分地區再度發生居民哄搶商場事件。

阿根廷未來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杜阿爾德上臺以後,組成了新的內閣,先後宣佈了一系列應付危機的措施,其中包括停止償付外債,取消固定匯率制度,實行比索貶值,強制凍結美元定期存款及部分比索定期存款等等。這些措施,一是在經濟狀況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不得已而採取的;二是必將對阿根廷的對外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三是在國內也是不得人心的。杜阿爾德政府能否引導阿根廷度過難關,取決於統治集團內部能否保持一致而不發生分裂,取決於廣大民眾是否會為國家度過難關而甘願勒緊褲帶。凍結存款的措施出台以後,民眾大規模的敲空鍋抗議、堵塞道路、切斷交通事件還時有發生。因此,就目前情況分析,在阿根廷再度發生暴亂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阿根廷金融危機中的政府表現

阿根廷在2001年底爆發嚴重金融危機,國家破產倒債,貨幣大幅貶值,政府頻繁更迭,社會劇烈動蕩,給這個南美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造成重創。以下是這場危機爆發前後的主要事件:

2001年7月,面臨財政和債務危機的阿根廷政府宣佈實施“零財政赤字計劃”,大幅緊縮開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隨後宣佈向阿根廷提供80億美元貸款援助。

同年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拒絕向阿根廷提前發放12.6億美元貸款,同時要求阿根廷實現零赤字,放棄固定匯率制度。11月30日,大批儲戶到銀行擠兌存款,外國資本加劇抽逃,金融市場陷入劇烈動蕩。

2001年12月1日,阿根廷政府頒佈限制取款和限制外匯流出的法令,以阻止銀行存款流失和資金外流。法令公佈後,阿根廷對外貿易陷入停頓,經濟活動萎縮,大規模抗議活動不斷。

由於阿根廷無法達到“零財政赤字計劃”的目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佈停止向阿根廷提供資金,國際市場開始恐慌性拋售阿根廷國債。

同年12月中旬,阿根廷發生了大規模騷亂,造成28人喪生,數百家華人超市遭到洗劫。

當月20日,時任阿根廷總統德拉魯阿辭職,政局陷入劇烈動蕩。在兩周時間里,阿根廷更換了5位總統。

2002年1月,阿根廷宣佈放棄實行了11年的比索與美元聯繫匯率制度,比索隨即大幅貶值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元和比索的匯率是1比1,到了2002年3月,美元和比索的匯率為1比4,短短三個月阿根廷比索貶值幅度達到75%。

2005年以來,阿根廷政府多次進行債務重組,並動用中央銀行外匯儲備償還外債,使金融危機時期約九成的債務問題得到解決。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債權人拒絕接受重組方案,要求按債券票麵價格支付債務,成為阿根廷重返國際市場融資的障礙。

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原因分析[2]

金融危機使阿根廷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倒賬國。人們不禁要問,應有盡有的阿根廷怎麼會變得一無所有了呢? 有人把僵硬的貨幣局體制說成是罪魁禍首,也有人說這是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必然結果,還有人說是因為阿根廷政府實行了不負責的財政政策。我們則認為,阿根廷金融危機主要是國內多年積攢下來並不斷惡化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加之外部的惡劣條件所致。

1.選擇了錯誤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政策。

阿根廷經濟的持續衰退和目前的危機,不能不使人們對阿根廷長期以來實行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阿根廷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政策基本上是以新自由主義供給學派理論為指導。這一學派認為,供給本身能夠創造需求,為保障供給發揮效力必須否定貨幣貶值,因為貨幣貶值會立即造成通貨膨脹,使擴大供給的任何努力失去效應。這些觀點因迎合了阿根廷治理高通貨膨脹和刺激供給的需要而被採用。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阿根廷開始了大規模的投資貿易金融自由化以及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實踐。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實施對治理通貨膨脹、穩定資本市場、擴大外部供給和疏通國際融資渠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由此造成1991-1994 年經濟規模的極度擴張。然而進入90 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深入實施,上述政策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出來,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發生。首先,金融危機特別是資本市場的過早自由化,與貨幣局制度不協調。阿根廷是在貨幣局制度下開放資本市場的。

實施固定匯率制並開放資本市場最直接的結果:一是使國內私人企業有了從國際資本市場上舉債和融資的渠道和機會;二是使國際資本有了利用兩國利差進入該國套利的渠道和機會。其次,自由化的速度過快。阿根廷於1991 年建立了比索與美元的1∶1貨幣局制度後,很快就開放了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並且實現了投資貿易國有企業的自由化,使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大大降低,失去了一大批政府調節經濟的政策工具。第三,自由化的配套改革跟不上,腐敗叢生。經濟學家認為,阿根廷金融危機、政治危機出在“貨幣”上,但根子不在“貨幣”,而在於政府開支龐大、財政赤字外債積久彌深。阿根廷在走自由化道路的同時,政治經濟體制中的“雙重結構”並沒有發生變化:一方面阿根廷內部仍存在效率低下的製造業服務業;另一方面政治體制中有代表其利益的政府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個人私利,作為報答,又採取措施保護這些效率低下的行業。這些都是與自由化格格不入的。

2.實行了以固定匯率為主要內容的貨幣局制度

在二戰後的大部分時間里,阿根廷經歷了長期的通貨膨脹,嚴重損害了經濟發展。為了穩定貨幣,恢復經濟增長,梅內姆政府於1991 年4 月實施了“可兌換計劃”,採用貨幣局體制將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1 的水平上,承諾比索持有者可按這一匯率不受限制的兌換美元。這一舉措對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固定匯率制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桎梏。一是固定匯率導致比索幣值的高估,大大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使阿根廷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打擊。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如果盯住某一國貨幣的匯率政策,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即這個國家和盯住國的對外貿易必須有十分密切的依賴關係。而阿根廷對美國的出口僅占其出口額的12%,大大低於對巴西和歐盟的出口份額。二是固定匯率不僅造成了阿根廷出口不振、經濟疲軟,而且極大地削弱了政府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使阿根廷無法像巴西或墨西哥那樣,在應付經濟放緩時使用國際上慣用的貨幣政策,而只能靠有限的財政手段來輓回局面。

3.財政收支嚴重失衡,財政赤字巨大。

自1996年起,一方面私有化後收入大幅減少,而政府開支卻得不到控制。另一方面,由於時任總統梅內姆為謀求第三次連任不惜大幅度增加財政開支,對地方政府增加財政開支也聽之任之。阿根廷財政收支嚴重失衡的根源在於財政支出負擔過重,而財政開支得不到控制的原因又與龐大的公務員隊伍密切相關。阿根廷總人口約3,600 萬,而公務員人數則高達200萬,這一比率不僅在拉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較高的。龐大的政府支出和阿根廷政府長期以來實行的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一方面摧毀了經濟增長的基礎,另一方面導致了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的激增,最終導致政府無力償還外債,從而破壞了金融系統的穩定。

4.沉重的債務負擔引發的償債危機造成金融動蕩。

阿根廷危機是在外債和貨幣的雙重推動下發生的。2000 年外債總額已達1,480 億美元,幾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過於龐大的外債總額,不但使得阿政府利息負擔沉重,每年支付利息100 億元,而且使其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受到限制。又加上實行1∶1 的貨幣局制度,使得比索高估,出口受到極大限制,出口創匯極其有限,干涉外匯市場的能力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銀行資金周轉不靈,幾乎喪失了清償債務的能力。阿根廷不但外債規模巨大,公共債務額占GDP的比重達50%,而且問題還在於:其一,公共債務相當於出口額的5 倍;其二,債務結構不合理,還本付息多數集中在2001-2004 年;其三,大多數債務採用固定利率,一般都在10%以上;其四,舉借的大部分外債不是投入生產部門,而是被公共部門用於非生產性目的。

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的推波助闌。

在梅內姆政府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方面為阿根廷的債權人提供擔保,從而間接鼓勵了阿政府不計後果的過度揮霍,另一方面也沒有對阿政府施加正確的壓力,從而縱容了阿政府不負責的財政政策。2001年7 月,當阿根廷陷入財政和金融困境後曾多次向IMF救援,而IMF則逼迫阿政府實行更加嚴厲的經濟緊縮措施——“零財政赤字計劃”。除求援IMF以外,阿根廷還積極尋求美國的援助,而美國除表示同情和政治支持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表示和舉措。

參考文獻

  1.  張明.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原因及其教訓.國研網,2002-09-10.
  2.  郜火星.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原因及啟示.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月第23捲第6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分享到: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阿根廷金融危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