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相關採訪大綱

  • 何謂自我職場定位? 瞭解自我職場定位的重要性? (請舉例說明)

所謂『衡外情、量己力』,自我職場定位源於在職業規劃中,如何讓自身與所處的職位變遷進行有效的互動與交流,並能不斷的累積經驗,持續成長,達到心理的平衡與滿足。其影響因素為:人格特質、信念、價值觀、行動特徵及對專業的熟悉程度。

瞭解自我職場定位的重要性,就如同找到正確的方向與目標,這樣才能架構自我學習鷹架,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由於專業的培養是需要有更多的責任與堅持,並不斷的將舊有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統整。

我們較容易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投入更多的心力,也願意去排除萬難、加倍努力去探索;當努力有代價,成就感又回頭影響興趣,於是興趣更高,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然而,興趣也容易在遇到困難挫折或外在有更強烈的誘因時放棄,使得興趣只是一個短暫的火花,這樣的感覺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焦慮與不安,促使我們在去尋找另一個『興趣』……。

因此,在自我職場定位之前,首先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瞭解與評估。由於『瞭解自己是開發自己的頭一步』,透過對自我深入的瞭解,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特質的行業﹝如外向型者適合從事公關、服務、廣告、行銷、業務、管理及其他和人際相關的行業;內向型則適合研發、企劃、系統分析、品管、物管、建築、室內設計等等與他人互動較少或需要獨立完成、深度思考的行業﹞,進而強化優勢,提升弱勢。

瞭解自我職場定位,讓我們在專業的領域中『培養』自己的興趣及正確的職能心態,為自己『創造市場』,豎立個人的品牌價值,樂在工作。

 

  • 如何正確地找出自己的職場定位?

找尋正確的自我職場定位,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正所謂『瞭解自己是開發自己的頭一步』,要做出正確的自我職場定位,需要從客觀科學的瞭解自己開始。從瞭解自己性格的優勢與盲點;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資源;並衡量業界選才的條件與方向,再結合自己的所學與興趣,做進一步的擴展及延伸,從而為自己勾勒出自我職場定位的雛形,進而規畫出明確的目標與努力的方向。在自我定位的過程中,就可以有意識的強化自身優勢,提升自身的弱勢。這樣深入的自我剖析同時也是打開『知彼』的敲門磚。對於『知彼』,我們同樣可以從對於職位的瞭解開始,瞭解它的所需,以及我們與其配合的所長與所短。

當然,除了瞭解自己與職業的適格性,精進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專業心態﹝軟性職能﹞的培養。根據一項針對大專畢業生就業能力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企業最重視的八項職能中,只有一項是屬於硬性職能﹝專業知識與技術,這是我們進入企業的基本門檻﹞,其餘七項皆屬於軟性職能﹝包含:團隊合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態度、溝通表達能力、穩定度與抗壓性、學習意願及可塑性、發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倫理與道德觀念﹞;可見軟性職能對企業整體文化的塑造及績效的提升的重要性。所以說,專業心態是決定專業能力是否發揮到最高品質的關鍵因素。

 

  • 職場定位是固定不變的嗎? 又或者,職場定位是可以計畫的嗎?

職場定位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其變化的因素源于個人意願的主動調整和配合外在需求的被動式的改變兩種。前項乃是因著自身生涯規劃中的職涯規劃而進行的階段性調整或是因著自身生命經驗的積累與成長,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的結果,這往往是建立在充分的自我瞭解的基礎上。而被動式調整,則是因著公司需求的變化,我們需要接受這種變化帶來的成長與學習,重新審視並分析自我與職位匹配情況,進而調節新的職場定位,以適應新職位的挑戰。

 

  • 該如何從行為中解讀主管與同事的心理? (請舉例說明)

所謂『思想是行為的種子』,而行為會累積成習慣,習慣則形成性格。所以,我們如果希望快速解讀主管與同事的心理,可以從解讀他們的性格特質傾向著手。

以下就針對心理學大師『容格』所提出的四對性格傾向逐一為各位解析:

外向—內向是精力的來源:外向型善於表達,喜歡說,喜歡人際互動,行動優於思考,喜歡參加團體活動,精力來源是人群;內向型擅長傾聽,喜歡安靜獨處,凡事三思而後行,精力來源是單獨充電,因此人際互動的範圍不大;

實感—直覺是資訊收集方式的不同:實感型透過視聽嗅味觸五種感官收集資訊,所以喜歡具體做而不願意想太多,相信眼見為憑,注重此時此刻,容易見樹不見林,很注重事情的細節,對未來的發展與規劃考慮較少;直覺型很會想,對未來的可能性感興趣,擅於規劃,講話是籠統大概,對事情的細節比較不在意,常因為想太多做太少而導致自信心不足;

獨立—依賴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獨立型剛,依賴型柔;獨立型凡事按部就班、條理清楚,書桌整理的乾乾淨淨,物品分類擺放,對時間的掌控點很精准;依賴型比較隨性,喜歡隨遇而安,不喜歡程式步驟和嚴謹的制度規範,對時間的掌控點不足,容易拖延;

理智—情感是行為決定的不同,理智型對事不對人,善理性分析思考,對事情的看法較為客觀,認為明辨是非比受人歡迎更重要;情感型對人不對事,自我色彩比較濃厚,非常在乎他人的感受,常過度滿足他人需要,做事情的優先次序是以情感需要為主;例如:情境互動中,有些人認為討論的氣氛和與誰一起討論很重要,他們注重情感資訊的交流與溝通,感覺一個融洽的氣氛或是一個對的人更能產生溝通的愉悅,他們可能偏向於情感型特質;有些人則認為討論在於明辨事理,理不辯不明、事不說不清,他們更關注事情本身合理性與正確性,他們可能傾向于理智型特質。這正是在性格特質中對於判讀依據傾向的辨析,它與我們觀察行為時息息相關,可以讓我們瞭解抉擇的由來,進而獲得更可靠的思索判讀依據,讓我們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自然也就更易於瞭解他們真實的想法。

 

  • 員工可以從瞭解老闆的心理中獲益嗎? 如何將相關資訊轉化成工作的説明?

是否能透過瞭解老闆的心理而從中獲益,取決於自身的意圖與心態。如果是為了私利而揣摩上意,往往容易弄巧成拙;若是出於要瞭解工作真正的含意,協助澄清工作內容,將這些資訊轉化成我們工作的資源,進而提升工作績效,則不但能快速累積經驗,增加知識涵養,更能培養自己提高位階思考的能力。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瞭解老闆的心理,進而將相關資訊轉化成工作的説明,首先必須瞭解彼此的行事風格及決策過程。例如:一個實感型的員工﹝認知價值取決於實際經驗,喜歡具體操作又注重當下,做事需要有明確的指令﹞,碰到直覺型的主管﹝認知價值取決於成功機會,著重於方向而非細節,指令較為含糊籠統﹞時,對於其交辦的工作可能摸不著重點,此時我們可以借助重複重點資訊的方式與主管進行再確認,進一步明確其中的含意,以防“不確定”帶來工作上的曲解而造成事倍功半。

 

l 該如何與同儕保持良性互動? 新進人員該如何為自己創造友善的工作環境?

良性互動的氛圍源於彼此間尊重與接納。從瞭解彼此開始,諒解彼此的行為,包容彼此的不同,進而欣賞並協助對方。在工作場所中,我們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的思想、觀念及表達的方式和我們很相似,容易一拍即合,有些人則與我們格格不入。我們可以從對彼此性格的瞭解中,營造友善的氣氛。

以內外向為例:外向性格傾向的人,熱情、開放,喜歡與他人互動,精力來源來自于人群;較擅長於表達,亦傾向於先說後想,行動常優於思考,喜歡採用團隊互動的方式進行討論,將想法厘清。如果他們在職場中碰到內向型傾向的人時,易於感覺對方難以親近,溝通時往往因無法得到迅速的回應而感到失落。然而,造成這樣的情況並非對方故意為難,而是源於彼此之間的不同,內向性格傾向的人,較為沉默,人際互動範圍不大,除非熟悉的人或話題,否則較不喜歡與他人接觸或有太多的交談,其精力來源來自於單獨充電,習慣先思後行,思考優於行動,在互動時往往需要一個緩衝的思考期。因此,唯有當我們深刻瞭解彼此的性格差異,在團隊交往中才能得以理解,加上有意識的學習不同性格間的團隊互動技巧,讓我們更快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與他人和諧相處。

 

  • 針對注重團隊合作的產業,該保持何種態度來因應同儕所帶來的各種合理及不合理的挑戰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種人』,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一書中說:「一群IQ都超過一百二十而且充滿工作熱情的經理,集體IQ卻只有六十三,到底是為什麼?」如果他們的專業職能都十分優秀,為何團隊沒有發揮夢幻組合之綜效?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若〝基礎〞互信不足,只靠制度維繫組織的運作,或許企業是獲利的,但能維持多久?企業文化養成靠的是組織的運作,組織運作靠的是團隊維繫,團隊維繫靠的是個人的認同;而所謂〝組織效能〞,簡言之,就是組織有效率的運作與彈性快速的應變,但是,要如何讓一群在不同成長背景、各有學歷專長的「個人」,能夠認同團隊、融入企業文化,發揮組織效能?

根據蓋洛普(Gallup)的調查指出,65%的離職員工其實是想離開自己的上司。員工離職五大原因排行分別是:No.1:不受尊重;No.2:沒有決策的參與感No.3:意見被輕視;No.4:付出與回報不相符;No.5:薪資問題;因此,二十一世紀,管理人員的角色已經開始轉變,他們從發號施令者轉而成為人才培養者;從權威的主管轉而成為栽培具天賦的使命者。如今,高績效的經理人,主要的職責是指引部屬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後抽身離去,讓部屬自己把問題解決。也就是說,針對注重團隊合作的產業,個人如果願意學習成長,團隊才能不斷精進,進而建構優質的組織文化,創造高績效團隊。

 

  • 面對工作上的考驗時,什麼樣的工作心態才能夠幫助就業者從容面對,始終保持高EQ?

就業者要從容面對情境的變化,隨時保持高EQ,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自我效能;當一個人自我效能高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情緒飽滿,主動性也更高;遇到事情會更願意去突破、願意去思考,在工作上、學習上就會有更大的成就;相反的,當一個人自我效能低的時候,遇到事情容易逃避,也容易產生自我防衛,即使再好的資訊對他來說都沒有任何的意義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因信心不足而造成安全感不夠,亦容易引發負面情緒。

因此,當面對工作上的考驗時,掌握自己內在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我們要如何覺察並預防情緒的興起,而不是等到情緒來的時候再想辦法解決。因為,當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的狀態下,是沒有辦法去思考的,容易口無遮攔,而造成彼此的傷害,甚至破壞了彼此的關係。那麼我們如何去預防情緒的興起,做自己生命的輔導師,能覺察情緒的興起,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找到適合自己情緒宣洩的方式,轉換心境,並留意過程中訊息流動的方向與速度,進而活化內在思維,體會成功經驗,再將這樣的處理過程儲存在大腦長期記憶行為庫中,產生“情緒抗體”,建立“自我復原力”, 當下次情緒來的時候,我們就能複製這樣的成功經驗,能更成熟的表達並處理情緒,活出健康與自在,從容面對生命的各項挑戰。

 

  • 職場上遇到人事物各種壓力時,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我的壓力好大』或是『我最近情緒很糟』;那麼壓力是什麼?壓力和情緒又有甚麼關連?研究了五十年關於情緒與壓力管理的賽利耶博士說:壓力是生活的調味料;壓力消失時即是生命的終結。而壓力會帶來情緒的反應,不同的壓力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一個人壓力越大,其情緒的反應也容易越激烈。有鑑於此,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追蹤的結果,認為壓力產生有三項主要因素:第一是心理認知:由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天生氣質不同、生長環境互異,發展過程及自我實踐過程不同,建構了不同的生命故事,因此有著不同的腦中地圖,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一樣的看法與詮釋,當一個人對於事件的認知是正向的,就比較容易看到機會點,並願意去嘗試、學習、突破與成長;如果是負向的,就容易拖延、逃避,進而產生莫大的心理壓力;所以,一個人的心理認知對壓力的產生有很重要的影響。

第二個是壓力的來源,到底目前的現況當中是什麼事情影響我的情緒狀態?我們需要先厘清壓力產生的原因,找到具體可行的方案,而不是一昧的逃避,這樣只會更壓抑更痛苦;持久的壓力累積會帶來身心反應,比如有些人會出現心悸、頭痛、失眠等症狀,長期處於壓力狀況下,甚至會有憂鬱及躁鬱傾向;既然壓力會帶來如此大的傷害,那麼我們是否就要盡一切努力杜絕壓力呢?

科學研究指出,壓力與學習效率成倒U字型之關聯,其中說明並非所有壓力都不利於學習,適度的壓力反而是成長的動力,壓力會帶來挑戰的動機,產生正向自我激勵的力量,一旦挑戰成功就會帶來成就感,而成就感是自動自發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適度的壓力會讓一個人工作效率和自我效能提升;然而若長期處於過大的壓力下,就容易產生很多負面效應,而降低自我效能,導致學習或工作效率下滑;,因此壓力分界之確定格外重要,掌握壓力就是了解情緒。

那麼,職場上遇到人事物各種壓力時,我們要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做好情緒與壓力管理呢?首先,需要增加我們對成功的體驗,尋找成功經驗可以從自己最有興趣或最拿手的事情入手,從中體會到成就感,不斷尋求突破,累積成功經驗,小成就累積變大的自信心;其次,是要增加替代性經驗—比如說去上課,讓自己不斷的透過學習持續成長;開放自己的心,當我們願意打開學習心窗的時候,他人的語言的說服我們才能真正去體會,也才會感受到他人更多的支持;最後,當我們做到前面這三項的時候,就可以很好的調節我們的情緒,進而對我們的身心狀態帶來一個正面的影響;

當我們發現情緒來的時候,可以做幾次深呼吸,讓訊息傳遞到左額葉,進行正向情緒的調節,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做自我對話,問問自己:我這樣生氣對這件事情的解決有幫助嗎?假如沒有,那我可以怎麼做呢?當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自我對話時,我們才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深深體會到當情緒來臨做轉換時的不容易,也才能在他人遇到情緒的困擾時會有真正的同理心,當我們做到的時候,就要謝謝你自己,真好,你做到了;接下來我們才能去與他人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當我們自己的內在越來越穩定與和諧的時候,我們才能不斷累積正向的情緒能量,建立凡事發生都是好事的正向思考能力。讓我們一起努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隨時隨地輕鬆擁有好情緒!

 

  • 面對同事情緒失控或不理性的職場衝突,該如何學習化解?

由於人際關係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表面互動,更是人與人之間往來的生物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大腦結構中有一組神經細胞叫做鏡像神經元,它讓我們通過鏡照方式去體會或感覺他人的感受,假如我們身邊有人長期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我們的情緒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負面情緒,它就會像感冒病毒一樣,會在家庭、朋友、工作團隊之間無限制地擴散,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及生活品質。

因此,面對同事情緒失控或不理性的職場衝突時,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樣的情緒對於我們自身的感染並區分,防止因身在其中被情緒遮蔽了雙眼,有意識讓自我反應延遲(約6秒),充分調動理性思考的勤衛兵,這有賴於我們對自身的瞭解和平時自我情緒的覺察訓練。對抗並不是有效的處理方式,情緒的對抗會促使情緒等級迅速上升。由於情緒有著對危險感知的自我保護使命(它是我們在危險環境中往往是我們趨吉避凶的保護因數),在生理上其反應速率比理性處理來的更快,更直接。所以,我們首先要嘗試學習對情緒的控制技巧,為情緒來個“知己知彼”。 “知己”,我們可以從瞭解自身的性格特質入手,如獨立型傾向的朋友可能由於日程計畫被打亂時產生緊張、憤怒等情緒反應。當我們可以瞭解自身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的因素時,有利於我們分別互動過程中自身情緒產生及對方情緒產生的原因,因而採取應對策略或是在平時鍛煉自身的應變機制(獨立型傾向可以訓練自身對事情靈活度的把握及應變的能力)。“知彼”,則我們可以客觀的評估當下我們所處的情緒狀態,讓情緒無法肆意亂為,揪出隱藏的情緒炸彈(有時因為這些隱藏的不定時炸彈,會讓我們處於一個易激惹的焦灼狀態而不自知)。當我們可以更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緒時,在處理同時失控或不理智的職場衝突時,我們就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捲入,進而用我們正向積極的情緒陪伴對方的情緒走過,然後逐步進入平緩的溝通氛圍中。此時,如果情緒波動過於強烈乃至產生危險性的行為徵兆,有時需要採取應急措施或暫離衝突環境尋求溝通的契機。

 

  • 樂在工作的真意? 人要如何才能樂在工作? 是挑選職場、挑選工作,還是懂得調整自己、態度正面樂觀、保持彈性?

不論挑選職場、挑選工作,還是懂得調整自己、態度正面樂觀、保持彈性,他們間並不存在絕對的對立矛盾,他們同是樂在工作的真意。工作中的幸福感,無關乎於收入的高低、所處的職位、外在的評價、社會的看法等因素,他是我們來自於自我內心的『解釋』與『感受』。工作中也一樣,我們在工作中尋求自我的存在價值。這份幸福感,存在快樂型﹝物質﹞ 、融入型﹝團隊﹞ 、意義型﹝感受﹞ 三個層次。瞭解自己是『情緒成熟』的開端,同時也是瞭解『生活世界』的基礎。我們可以從瞭解當下我們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滿足程度與隱藏的情緒狀態入手,對於我們的現狀作出客觀的評估。如果我們正處在『處於困難、挫折或糾紛的不安狀態中,需要得到某些協助』時,我們需要給自己一些安靜時間,找到問題的根源。造成這樣的原因,往往和自身的性格特質類型息息相關。如具有直覺型傾向特質,當遇到瓶頸時,往往因為其對事情的聯想與關聯,很容易牽引過往的負向經歷,致使自身深陷而不自知。真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只要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把特質有意的進行訓練,則會帶來不同的效果。直覺型特質可以更快的發掘未來及未知的各種可能性,如果可以訓練自身正向思考的能力,當面臨挫折時,則會成為一股助力,更容易調動過往的寶貴成功財富來功課難關。在一次次的自我突破與自我成長歷程上,我們會不斷增進自身成就感,逐漸發現期間巧妙躲藏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