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進行式

陳正芬:悲劇何時了?聽照顧者的求救訊號

如何協助在照顧關係中相互耗竭的雙方,照顧者本身如何可以意識到自己應發出求助訊息,社會體系如何承接與回應照顧者發出的求救訊號,都是研議社會安全網中不應該再漠視的悲傷議題。示意圖,非本文所指對象。資料照片

 

1月11日,高雄鐵橋驚見一男屍掛空中,80多歲父親陳屍附近車內,初步尋獲的遺書寫「父親我帶走了,所有責任我來扛」。這是2019年第一起照顧悲劇!悲劇發生地從隱密的家戶到公眾場所,其展現的意涵必須深思。

9年前,2010年,84歲王老先生拿螺絲起子釘入罹患巴金森氏症妻子額頭,自述「國家害我殺人」,引起社會各界震驚,王老先生病死獄中。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簡稱家總)2012年首度召開照顧悲劇記者會,提醒社會大眾應關注家庭照顧者出現高齡化、男性化與激烈化之三化趨勢,對政府提出慎重呼籲「應增加服務預算及宣傳,讓照顧者周休一日,別讓照顧悲劇成為常態」。

觀察後續,照顧悲劇的發生並未停歇,2013年7件,2014年9件,2015年7件,2016年14件。2016年中,78歲妻子照顧者在丈夫出院隔天,自稱因照顧壓力過大,狂砍78歲失能且多病的丈夫14刀。僅相隔14天,69歲妻子照顧者與兒子考量不堪負荷,原決定將88歲行動不便的被照顧者送到機構,但被照顧者表示「生不如死」,夜間拿榔頭傷害妻子後自殺。自此,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這一年間幾乎每月發生一起照顧悲劇事件。

弔詭的是,雖然過去5年期間,主動致電家總照顧關懷專線,自述有自殺意念的照顧者增加,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或其他單位轉介的家暴傾向照顧者人數亦攀升,但照顧悲劇發生率並未下降。2018年11月,成年兒子申請長期照顧服務未獲通過,經濟陷入困境,為父親注射過量藥品,報導記錄當記者問當事人為何弒父?照顧者面無表情的說「社會悲歌」!

2018年12月7日,家總舉辦年度研討會,邀請兩位照顧者現身回顧照顧歷程,兩位在分享過程中都自述曾有自殺意念,他們說家庭照顧據點社工鼓勵支持的說法之一是:「請不要成為2018年第一起照顧悲劇!」2018年12月19日出版的周刊報導主題為:「一起變老是悲歌:老老照護的照護者故事」,訪談對象為84歲配偶照顧者,結論是「對老人來說,比獨居更可怕的,是還要照顧另一個老人」。顯示照顧悲劇此一論述從8年前的媒體下標,已變成一個社會建構物,訊息之內有其多種表象機制。

回顧國內外研究,老人受虐或自殺已是世界已發展國家進入老化社會後關注的重要議題。老人受虐或受暴比例差異極大,從英國推估的2.6%、加拿大的4%,以色列的18.4%到西班牙高達29.3% 。其中,老人虐待以身體受虐或被傷害比例最高,而成年子女殺害老年父母,以及高齡者殺害伴侶是親密暴力中最嚴重的傷害行為。

諸多研究認為近年急遽增加的老人受虐原因與照顧者的負荷超載高度相關,建議應從照顧脈絡進行釐清,包括加害者、受害者、雙方之間的互動,受害者失能程度的改變以及社會環境脈絡等因素。

近年亦頻繁發生介護殺人事件的日本相關研究開始提醒,創造讓照顧者敢說出因照顧負荷或被照顧者問題行為而出現暴力行為的場域與機會尤顯重要。檢視2009年至今累積的74起照顧悲劇中,發現對「被照顧者」來說,可能因身體失能或心理狀況難以向外求助,或曾求助但被拒絕,或對照顧者有所期待而殺害照顧者。當照顧者在第一次求助遭遇負面或無效的協助時,將因此延後他們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時間點。

如何協助在照顧關係中相互耗竭的雙方,願意讓正式服務及早介入,降低照顧悲劇的發生。同時,台灣老人人口比例已在2018年到達14%,進入高齡社會,照顧者本身如何可以意識到自己應發出求助訊息,社會體系如何承接與回應照顧者發出的求救訊號,都是研議社會安全網中不應該再漠視的悲傷議題。

資料來源:蘋果即時新聞/(陳正芬/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理事長、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