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密關係,只會發生在兩個自由人之間

筆者:陳海賢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關係:你的伴侶對你好像有一種特別的依賴。

他需要知道你每天做什麼,時刻想要跟你在一起。如果你脫離了他的視野,哪怕只是很短暫的時間,他都會很警惕。他希望你們隨時隨地保持一樣的想法和情緒,如果你們不同,他就會很生氣。

也許你只是覺得這樣的關係很黏人。但你不知道,這背後其實就是一種關係裏的怕。這就是「融合共生」。

什麼是融合?

在親密關係裏,「我」和「我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永恆的張力,讓兩個人相互牽引。這種張力是怎麼產生的呢?

愛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共振器,它會讓人們對自己所愛的人感同身受,兩個人變成一個共同的情緒單元。

你的痛苦會變成對方的痛苦,對方的快樂會變成你的快樂,同樣,你的喜怒哀樂也會影響對方。

這種感覺,會讓人有強烈的歸屬感。而代價是,人會很容易被對方影響,受對方的限制。

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像是自我交換的過程,一個人拿出一部分自我,來和他人的一部分交換。這本身就是愛的神奇之處。

可是,如果一個人對親密關係感覺到不安全,讓怕主導這段關係,那就會很希望對方能跟自己更親近,以確認對方不會離開自己。而讓對方不會離開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和對方變成同一個人。

所以,渴望跟對方融為一體的感覺,就是融合。

融合的背後是怕

按照精神分析的說法,在嬰兒期,嬰兒和他的依戀對象——母親,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慢慢長大了,人們才意識到,自己和母親不是同一個人。

自己的身體和母親的身體、自己的需要和母親的需要、自己的想法和母親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和母親的感受並不相同。這時候,分離就開始了,人會覺得孤獨。這種分離一直伴隨著每個人長大的過程。

有時候,當人們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後,這種融合共生的慾望會重新出現。

一對夫妻,丈夫的公司裁員,一邊在家休養,一邊找工作,他的情緒很低落。妻子盡心盡力地支持他,但也受了他情緒的影響,兩個情緒低落的人,讓家都變得很壓抑,很沒有活力。

有一天,妻子從工作中遇到了一件好事,她想回家告訴丈夫。本以為丈夫會為她高興,誰知道丈夫看到她高興的樣子,反而有一些生氣。問他為什麼生氣,丈夫說:「我每天都這麼不開心,憑什麼你自己那麼高興!」

這就是融合。當丈夫自己陷入情緒低落時,他希望妻子也有和他同樣的情緒。他需要一種特別的感同身受,讓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哪怕這種感同身受,會讓他自己更難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融合所要求的「你得和我一樣」的感覺,也許緩解了孤獨,卻讓兩個人都死死綁在這樣的關係中,失去了自我的空間。

曾經在商場裏看到一對夫妻在挑窗簾。

丈夫說:「我覺得這種藍色的窗簾好看。」妻子說:「這個也太土了吧。我覺得還是這種條紋色的好看一些。」

丈夫就很生氣:「你的審美呢?你知道什麼是好看,什麼是難看嗎?」妻子也很生氣:「我審美怎麼了?你去問問人家,有誰家裡買藍色窗簾的!」兩人就開始吵起來了。

我相信這種爭論挺多見的,仔細聽他們的對話你會發現,這對夫妻很有意思。當出現差異的時候,他們不是正視和處理這種差異,而是否定這種差異,並因此否定提出差異的人。

這種否定的背後,其實是渴望融合,害怕分離。越是親近的人,越希望對方跟自己一致。人們從這種一致,找到了特別的安全感。相反,如果有不一致,人們就會有不安。

融合的兩種傾向

在親密關係中,融合的需要會發展出兩種傾向:一種是主動的融合,表現為控制。

這種關係的邏輯是:因為兩個人是一體的,所以對方應該聽我的。對方應該符合我的想法,否則我就會生氣,要用我的方式來糾正對方的行動、感受和想法。

用這種策略的人會非常強勢,容不得別人和自己不同。他們的本意是希望通過這種一致性,讓兩個人聯結得更緊密,卻經常因為這種強勢,把對方趕走。

另一種是被動的融合,表現為討好和服從。

因為兩個人是一體的,我就都聽對方的。我壓抑自己的需要、願望和想法,把兩個人之間的差異當作是危險的事情,從而保持兩個人之間的一致性。

用這種策略的人,經常會有很強的依賴性。這種依賴不是指生活上的不能獨立,而是情感上的依賴。這樣的人會取悅別人,會回避矛盾和衝突,維持表面的和諧。

有時候,這兩種融合的策略混雜在一起。討好和服從也可以是一種隱秘的控制,像是在說,「我都把自己放得這麼低了,你就應該照顧我,不應該離開我」。通過內疚,來讓對方跟自己一致。

無論是哪種融合,都會讓兩個人之間缺少空間,最終損害了親密關係。

我見過一對情侶。戀愛的時候,男生對女生無微不至。每天騎自行車到公司門口來接女生下班。業餘時間,也總是來找女生,想方設法地想要跟對方在一起。

在戀愛初期,這種依賴被解讀成了戀愛的甜蜜。可是慢慢地,女生開始覺得有壓力。那個男生總是幫女生做各種事情,全然不顧女生需不需要。每天出門的時候,他都會幫女生繫好鞋帶。女生說,不用了,我自己會繫,可是他還是堅持。

同時,有時候討論事情,男生也覺得女生應該跟他想得一樣。如果女生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就會覺得受了威脅一般暴跳如雷。

心平氣和的時候,女生也會跟他說:「我們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啊,為什麼一定要一樣呢?」

男生卻說:「我們在一起了,當然是要心心相印,否則怎麼算在一起呢?」

有時候男生會給女生打電話,如果發現電話佔線,他就會一遍遍不停地撥。有一次,女生剛掛斷電話,男生就打電話過來了,很生氣地質問:「你給誰打電話呢,我都記著時間,已經打了26分鐘了!」

這讓女生非常難受。她說,她需要一些個人空間,可是每次提,男生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緊接著她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愛他了。

在這段關係裏,男生既是控制的,也是討好的。男生這種佔有的慾望,讓他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有壓力。

後來兩人分手了,這個男生還不停地去找那個女生,給女生打電話,到女生的公司去。男生哭訴說:「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捨得離開!」「我這麼關心你,你對得起我嗎?」這個男生看不到的是,正是他這種融合的需要,讓兩人越走越遠。

融合不等於親密

也許你會問,難道不應該和愛人更親密一些嗎?融合和親密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讓我用房子來作個比喻。如果你把親密關係想象成兩個人共建的一所房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房子當然也是一種限制。本來你的行動範圍是無限寬廣的,有了房子,活動範圍就只能限制在房子裏了。

人們願意接受這種限制,一方面是為了遮蔽風雨,另一方面也是讓自己有一個歸屬。可是,如果房子太狹小,人在裡面就會覺得騰挪不開,就會覺得難受。

如果你和家人的關係太過緊密,別人的感受變成了你的感受,別人的情緒變成了你的情緒,你就失去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你就會覺得這樣的關係缺少空間,就像生活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一樣。

這時候,人們會想方設法走出狹窄的房間,離開這種融合的關係,重新去找回自我的自由。

因此,好的親密關係的標準,那就是既親近,又給彼此空間,而不是把彼此綁得密不透風。就像一個作家說的:「好的愛情,只會發生在兩個獨立自主的自由人當中。」

好的親密關係,只會發生在兩個自由人之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