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打孩子更可怕的是,父母不好好說話

摘錄至:孩子教育心理學

比打孩子更可怕的是就是我們父母不好好說話。

當我們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就不愛你了等等。

父母的不當的言語讓孩子產生擔心和焦慮

這樣的語言模式只會讓孩子覺得你愛他的學習,愛他的行為要比愛他本人多得多。
當我們以威脅的方式去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他們就會當真。

孩子們會處於焦慮和擔心,讓自己馬上變乖,讓自己很聽話。於是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辦法甚好,我們就可以再用。

殊不知,我們的這種行為是以耗損孩子的安全感為代價的。如果我們的孩子去做一件事,不是源於自己的決定,而是由於懼怕去做。那麼他們長大之後就會習慣性地做出類似的讓步,承受類似的擔心和焦慮,在人際交往中也無法獲得片刻的輕鬆。

其實,有些父母的凌辱性言辭也是源於自己的心結,或者說是自己的事業上不順利了,處境有點糟糕了,夫妻之間發生矛盾了等等。

因此你就會忍不住拿孩子來撒火、泄憤。孩子就無辜地被牽連了,成為了我們的出氣筒。孩子他們真的很無助,也很矛盾。因為他們會發現同樣的事情,昨天我是這樣做的,媽媽沒有罵。今天我也是這樣做的,為什麼今天就又罵我了呢?因此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又是錯的呢?

父母凌辱性的言辭讓孩子墜入自卑的深淵

也有父母就會說:你真是個累贅,我真的後悔生了你呀,你看看你怎麼跟你爸一個德行。你跟你那個媽呀一個樣子。你整天就知道玩,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的讓人省心,你再看看你怎麼一點都不讓人省心呢?

這些語言貌似是在提醒孩子,你該努力了。其實,他會讓孩子墜入自卑的深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我不被需要我不被接納,我不被尊重我們有重要感、價值感和歸屬感。

甚至他會覺得自己就是低人一等,從而自己開始厭惡自己,不喜歡自己,不愛自己,更有甚者會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之後,即使是遇到了好的機會,他們也很難真正地抓住和把握。因為他們早早地就從父母那裏清晰地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我不配擁有,也沒有資格擁有。

情緒化的父母要學會向孩子道歉

如果您是情緒化的父母,請您先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再開口說話。

如果你忍不住說了氣話,也需要及時地儘早地要向孩子去道歉,要告訴孩子:寶貝,對不起啊,媽媽剛才的情緒有點激動,所以說了一些傷害你的語言,無論怎麼樣,我已經傷害到了你,是我錯了。其實是我自己今天遇到了一點點小麻煩。我的心情有點不好,所以建議發了脾氣,把你當成了我的出氣筒。媽媽希望你能夠原諒我,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心理研究發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論怎樣的努力,都很難滿足父母的期望的時候,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認知出現偏差。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可以,自己不是一塊學習的料,從而痛苦地審視自己,到最後慢慢地放棄自己。

引領孩子共同去制定一個目標

有些父母之所以無法接受不夠好的孩子,更多的是源於無法接受不夠好的自己。希望我們能夠儘量地放低自己的期待,因材施教。在善待孩子的同時,也能夠去善待自己。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和孩子共同去制定一個目標,引領孩子的方向。

當然,制定目標一定要合理,一定是以孩子踮起腳可以勾得著的為主。

制定目標,不要讓孩子有遙不可及的感覺,這樣也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朋友們,如果讓你在捱打和捱罵之間做出選擇,你會選擇什麼?如果是我,我一定會選擇捱打,因為捱打之後傷痕是看得見的,至少父母看到了會心疼,朋友看到了會同情。可是責罵卻會把人能逼瘋了,沒有人能看到你有任何的傷害,因此也就沒有人會在意你。

所以和侮辱比起來,身體創傷的癒合可是要快得多。

不會愛,愛得越深,傷害越深。

請不要再讓我們用錯誤的愛,成為刺向孩子心口的那把“隱形的刀”。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請您拿出您的一根手指,在空中寫一個“惡“。我們會發現上面是一個”亞“,下面是一個”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情在亞健康狀態的時候,說出來的語言就惡了。當我們的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就會惡語相向了。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學會把話說好。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學會把話說好,做更智慧的家長。

比打孩子更可怕的是,父母不好好說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