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恆存」概念對幼兒的影響
喜歡的玩具被收起,寶寶以為它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媽媽送孩子到幼稚園後離開,孩子以為媽媽不見了,於是不斷哭鬧。其實,玩具和媽媽還會出現,為甚麼寶寶如此著急呢?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發展出「物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形成,與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有很大關係。
概念的發展進程
「物體恆存」,簡單來說就是物品離開視線範圍後,依舊存在的概念。此概念由瑞士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Piaget提出,它是嬰幼兒時期認知發展狀態的專有名詞,意指「嬰幼兒對於不在眼前的東西,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消失了」。嬰幼兒的「物體恆存」概念發展進程如下:
0至4個月大
此時期的嬰兒,見到東西從眼前消失,並不會尋找,因為他會以為不見了。
4至8個月大
發現東西不見時,嬰兒會稍有停頓,感到疑惑,思考東西為甚麼會不見了。
8至12個月大
嬰兒具備初步的「物體恆存」概念。當眼前的人或物不見了,例如被人用毛巾蓋住或用手握住,他們會嘗試尋找。當孩子的玩具或奶嘴掉了,他能看着掉落的物品,並發出「啊啊~」聲音示意旁人撿起來。
12至16個月大
除了「物體恆存」概念外,幼兒還會發展出「物品牽移」概念。家長把他們眼前的物品從一處移往另外一處,他們的視線就會跟隨物品移動而轉移。
17至18個月大
幼兒的「物體恆存」概念發展迅速,就算他們沒看到物品被遮住或被拿走,也知道東西依舊存在,會主動去尋找被移走的物品。
18個月至2歲大
幼兒的「物體恆存」概念大致發展完全,部分人已經能和家人玩捉迷藏遊戲。
與安全、信任的關係
當把物件換成「人」,嬰幼兒便能發展出「人乃恆存」的概念。2歲大的小朋友開始玩捉迷藏遊戲便是「人乃恆存」概念的最佳的測試與最好的練習。在一連串的重複之中——人不見了,又出現了。小孩子從原本以為這個人消失了,後來卻又出現的驚喜中,逐漸能預測人消失後還會出現,從而了解到,這個人雖不在眼前,但仍然存在於某個地方。
如何協助孩子建立信任感,放心讓大人離去呢?父母除了事先告知孩子你要離開,更重要保證你會回來!當你如期歸來,就要讓他知道你回來了。經過多次重複,建立了規律與信任後,孩子可預期你的離去與歸來,就不會害怕家長的離開,有助減輕分離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