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思考脈絡,讓創新有亮點

文 / 蕭瑞麟 整理/方正儀


為何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出新產品,卻乏人問津?

為何獨步全球的德國飛機維修系統,到了中國的企業卻無法發揮效能?

為何美國迪士尼樂園到了日本大獲成功,到了巴黎和香港卻遭遇經營困境?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掌握了思考的脈絡(context), 因為任何暢銷的創新,都是來自對在地脈絡的掌握與了解。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蕭瑞麟指出,著急地想將創新當作工具,引進組織和社會中,卻忽略了脈絡,正是創新失敗的主因。導入創新時,若能避開直線式的思考,透過脈絡去了解問題的全貌,就可以提升創新成功率。關鍵就在我們能不能掌握到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躁進的推出創新,也不魯莽的導入創新。

脈絡這門學問的核心,就是學習掌握問題的全貌, 以便讓創新更成功。要怎麼樣才能看見脈絡?蕭瑞麟歸納3 種思考脈絡的方法,可以由3 個層次來理解:

首先,推出創新的時候,必須有人來導入與採用,因此必然有使用者。分析脈絡就是要了解使用者的思維、行為以及工作實務,看看與所採納的創新會不會調和。

其次,通常一項創新是先源自一個組織,根據這個組織的運作脈絡所發展出來。然而,導入創新的組織原本也會有一套運作方式,所採納的創新不一定能相容於組織的在地脈絡。

最後,有時引進創新會遇上機構,而機構不一定能容忍創新所帶來的干擾,因此,如何讓創新可以見容於機構,而又不失去創新的精神,是一大難題。

創新來自「創舊」。創新之前,要了解既有脈絡(舊), 再根據脈絡來改良設計或擴散方式,才能讓使用者因創新而獲益,組織因創新而成長,機構不會因創新而變成萬惡。

方法1 脈絡中看見使用者痛點不同的人與創新互動,如果順利,就會產生精彩的應用;但如果不順利,與工作脈絡相衝突,就會產生痛點。看見使用者的脈絡,就是要體會他們的痛點,找出誰是領頭羊,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與思維。我們要先了解使用者所處的生活或是工作脈絡,知道他們關心什麼, 就可以很快找到創新契機。解讀使用者每天想什麼、做什麼,是分析脈絡的核心。

方法2 脈絡中找到組織作為分析脈絡時要考量組織作為(Organizing),也就是組織經過一定時間所發展出來的運行原則,支持著創新有效地運作。組織作為不只是作業流程,也不只是工作例規,它是一套獨特的做法,包括企業成員長年累積的能力、做事的策略以及工作的行為。

企業把精良的科技導入組織後,往往看不到創新功效,這是因為企業複製了科技,卻忘了融合科技內嵌的組織作為。引進一項創新不只是要學會用科技,更要學會科技中的「精神」,也就是其中組織的作為。科技可以買,但是科技中內涵的組織作為卻不易買到,有時必須靠自己發展。工具不是重點,工具中內嵌的組織作為才是核心。理解一個組織執行任務的時候,哪裡有所為,哪裡又有所不為,便可以找到作為的脈絡。

方法3 脈絡中洞察機構制約機構也是脈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創新都必須在某種機構下被開發或導入,任何一項新政策的背後, 會有一個無形的機構宰制著運行的方式。創新有時不被使用者接受,可能是因為使用者的心已被機構所制約,頑固到無法接受新的事物。機構有穩定社會的力量,但機構也會制約創新者,當創新超過機構可容忍程度時,機構便鎮壓創新者,維護機構所希望的次序。

順著機構脈絡便能找到創新出口。我們如果事先了解創新對組織、社會脈絡會帶來干擾(甚至破壞),就可以事先調整創新的呈現與應用方式,讓創新成為「不苦口的良藥」,也不會引來機構制裁,引起使用者的抗爭,更不會讓創新善意導入後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找出思考脈絡,讓創新有亮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