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孩子為什麼總愛說「不」?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每個家庭的喜悅,當孩子開始和第二個生日蛋糕合照,同時卻也邁向讓爸媽頭疼的新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很多別稱,例如「恐怖的 2 歲」、「2 歲小霸王」,聽起來都不怎麼讓人歡喜。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是什麼原因使 2 歲的孩子讓爸媽傷透腦筋?又應該如何與這個時期的孩子相處呢?
了解 2 歲的孩子,就得先明白他們在這個階段必須經歷的外、內在變化。從動作發展上來看,8 個月以前的嬰兒幾乎完全要依賴大人,一切所需也都理所當然由大人滿足;8 個月大之後,孩子開始會爬行,靠自己在環境中移動的同時,也藉著互動持續增進動作、語言和認知的能力。他們就像個小探險家,想要發現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新大陸。但是到了 1 歲半左右,他們漸漸發現原來當採取一些行動時,也會在外在環境中造成不同的結果。這種感覺實在是太棒了!於是他們從小小探險家變成了小小科學實驗家,除了好奇以外,更想要有目的的解決問題。
在認知發展方面,1 歲半左右的孩子可以藉著這些探索、模仿,學到新行為,也開始用嘗試錯誤的方式來解決問題;2 歲的孩子則開始預期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也比較不衝動,並且漸漸把對物品的好奇心,轉移到人際互動上。在語言發展方面,孩子已經可以理解簡單的指令、認得常見物品、也可以講 50 個以上的字彙了。
在社會化發展上,隨著上述能力的開展,孩子的「自我概念」也有了變化。以前「我」就是全世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我」身上,家人圍繞著他,連路人也要蹲在嬰兒車前逗弄、等著他恩賜一個微笑,然後歡天喜地的離開;但隨著能力增長,外界開始對孩子有所規範,他赫然發現原來世界不再繞著我轉動。
就社會化能力變化來說,1 歲半左右,孩子會開始明白一些日常例行發生的事務,隨著語言表達能力的進步,也漸漸不需要用哭來表達需求,但情緒還不太穩定。到 2 歲左右,孩子會希望自己成為被注意的焦點,不願意跟父母分開,可以完整表達各種情緒,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家事(例如撿玩具)。到了 2 歲半左右,鬧脾氣更是到了顛峰,解決問題時也不肯接受別人幫助,會抗拒日常事物的改變,而完成事情時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
了解孩子在這段期間所經歷的變化,就不難理解,一個 2 歲的孩子,在接受自己並不是宇宙中心的事實之前,一定會掙扎並試圖宣示「我還是宇宙的中心!」。除了用嘴巴說出「不!」、「不要!」以外,在行為上更是表露無遺,讓許多父母感到難以控制。為了兼顧孩子在動作、語言、人際互動以及良好自我概念的發展,相較於嬰兒時期,爸媽對於 2 歲大的孩子應該要如何調整管教的策略?
又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原則、立場呢?
對爸媽來說,要讓 2 歲的孩子成長,就要引導 2 歲的孩子學會合作、創造和自制。所以首先要瞭解並接受孩子正在面臨轉變的事實,不過度生氣或焦慮,才能夠看清全貌,並採取適當的立場。在 2歲小霸王(Making the Terrible Twos Terrific,Jon K. Rosemend 著)一書中,整理出對 2 歲孩子的管教有以下幾個目標:
(一)對孩子的行為設限,但是不能干擾孩子能力的成長。
(二)幫助孩子培養挫折忍受力、接受不能得到滿足的事實。
(三)要讓孩子相信,父母才是掌控一切的力量,能夠保護他、供給他的需要。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提供以下幾個生活上可以實行的策略:
1. 妥善管理環境:
把危險、易碎、不能碰觸的東西先收好,把孩子可以用來探索、試驗的物品拿到他可以取得的高度或位置,讓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增進心智發展。大約到 2 歲半左右,孩子對物品的分辨能力較佳時,慢慢教導孩子理解哪些物品不是玩具,設定出界線,再慢慢將家裡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再來,把電視收起來吧!看電視並不是一種「活動」,只是阻撓孩子探索世界、不用動腦的一種「被動」過程。此外,孩子也在玩玩具中獲得許多可貴的學習經驗。但花俏、貴重、只有一種功能的玩具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相反的,那些有多種用途、可以變化的玩具才是啟發創意的玩具,例如積木、蠟筆、煮飯玩具組,甚至生活中的空罐子、空盒子也都是訓練孩子應變的好法寶!
2. 適當溝通
這個時期的孩子要學會規範,並且學習配合環境中的要求,因此在生活中爸爸、媽媽所給他的指示就是最好的訓練;當他們知道不能為所欲為、要與大人配合時,同時也就培養了忍受挫折、忍耐的能力。給 2 歲孩子指示時,要注意到指令要具體明確,用字盡量短、但清楚,語氣也要堅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們遵從大人的指示。但不可避免會有失敗的時候,不需要在當下與孩子衝突,試試看當孩子們稍後在其他事情上有求於你時,再請他完成原來你給的指示。例如:指示後,孩子仍不肯收玩具,但之後要求你念故事書時,表示他仍需要先收好玩具才可以聽故事。
或許還是會失敗,那就等待下一次時機吧!沒有完美的方法,只有比較好的方法,有的時候大人怎麼面對挫折,也是很好的身教,所以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在遇到衝突時,爸媽能夠保持堅定但溫和的態度,並耐心等待好時機。
3. 事先對問題預作準備,不只是事後反應
常有家長問,到底處罰有沒有用?我該這麼做嗎?事實上對於孩子的教養,重點不在有沒有處罰,而是有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處罰是由憤怒及失控所引起,失去安全感的一種反應,會造成一方輸或雙輸,也是給孩子一種錯誤示範。而管理則是預先準備好、有遠見的規劃。要進行有效的規劃必須: (1.) 了解問題發生在什麼情境。 (2.) 先想好一套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到時候就能理智面對。 (3.) 想好計畫後,事先告訴孩子你的決定、計畫。 (4.) 貫徹計畫。
最後,仍要提醒大家,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個別差異和其獨特之處,較複雜的心智運作常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動作、語言及社會發展上,如果對照本文中所描述的發展階段或者與孩子相處的模式之後,對家中寶貝的發展有所疑慮,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的評估及諮詢,例如台大醫院的早期療育中心就是針對這樣的需求所設置,也歡迎大家多多利用喔!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楊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