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蘭教授
每個父母都希望他的孩子成材,就算不能光耀門庭,也至少是國家的棟梁,但是時代不同了,過去那種「棒下出孝子」的打罵方式過時了,現代的腦造影技術讓我們看到虎媽狼爸的教養方式會在孩子大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影響他後半段的人生。在科學的時代,科學的方法是先訂目標,再依目標擬出方案,所以,我們要問父母希望把孩子教養成什麼樣的人?
紀律是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研究發現絕大部分的父母是希望孩子有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如何達到這個目?
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詹姆士·赫克(JamesHeckman)在1970年時做了一個大型的研究,他長期追蹤該年出生的一萬七千名嬰兒到2008年,看看他們三十八歲的時候,是什麼因素決定他們的快樂和生活滿意度。
結果發現,並不是我們以為的智商和在校成績,而是自我控制能力(self-control) 、品德,尤其是誠信(integrity)和毅力(perseverance) 。研究者問:「什麼因素可預測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到三十二歲時的財務問題 ?」答案是:「自制和自律力。」這個研究的結果非常清楚地指出,孩子要從小管教,因為沒有外在控制,不會產生內在控制。
我們一開始是透過被別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管教孩子不會傷害他的創造力,反而會幫助他成功,因為一個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紀律是個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教育是「愛」與「榜樣」
大教育家福祿貝爾(Froebel)說:「教育無它,愛與榜樣而已。」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這個最原始的學習機制-模仿,所以父母的以身作則很重要,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品格教育父母是責無旁貸。
現代的父母還必須要教孩子分辨快樂(happiness)和快感(pleasure),前者是有意義的滿足,是能力發揮的自我充實,後者是感官口腹之欲的滿足,因為它沒有精神上的意義做後盾,它會因時間而遞減滿足感,最後變成強迫性行為,身不由主,如電玩的上癮,要避免快感的誘惑,孩子必須對他的人生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負,而這個來自深沉的閱讀。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閲讀的習慣,並且要挑好書給他讀。
閱讀及表達能力的培養
閲讀是人類跟動物最大的差別,閱讀使我們不必重蹈前人的覆轍,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因為我們有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是唯一可以享受祖先智慧的動物。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説:「在二十一世紀,一個人必須要有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在國際上競爭。」所以除了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父母還得訓練他的表達能力。因此,每晚不但講故事給孩子聽,也要孩子講故事給你聽大腦中的神經迴路是愈用愈靈光的,當孩子説故事成習慣後,他的言語表達自然有條理,前後有連貫,因為説故事訓練的正是大腦的組織能力和前後呼應的能力。
這一代的年輕人出社會後所要用到的知識還沒有發明出來,因此,父母不必很在乎在校成績分數和名次,離開學校後就失去它的魅力。誠如赫克曼所説,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最後是個快樂、對生活滿意的人,我們要培養他的是他的自制力,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自動去追求新知的能力以及接受挫折的忍耐力,目標正確,朝目標前進,自然水到渠成,教養無它,愛與榜樣而已。
教養你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