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抓握、翻身、站立,走路、說話……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嘗試、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漸漸變得急躁、缺乏耐心,進而開始跟在孩子的後面,拼命地催促,甚至代替他們去完成。

孩子本來應該由自己去指揮完成一件事情,但是他們的自我,卻被一種來自外界的干擾代替了。最後,大人和孩子在無意識中形成了這樣的默契: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才動。總之,你急,他不急,越催越慢。

誰打亂了誰的節奏?

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他們渴望孩子能快速跟上自己的步伐,與自己同步。於是反過來去打亂孩子原本的節奏。

孩子與大人的生活、生理、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想想你走路快了,他可是要小跑才能跟上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舒服、順暢、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通常會漸漸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
二是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這兩種傾向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慢節奏就一定好嗎?

我們鼓勵家長不要催促孩子,但並不是說要降低做事的效率。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兒童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效率。
孩子90%的潛力,大概都會在拖拉磨蹭中消磨殆盡。懂得時間管理的孩子,總能把學習安排好,自願主動地把作業做完,學習效率高的驚人;反觀不會時間管理的孩子,不僅做事慢浪費時間,而且自製力很差,容易情緒低落受挫。

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做事效率當然需要提高,但不是大人“催”一下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內化為孩子自身的一種認識和能力。

慢節奏如何適應快節奏?

1)不催促,少嘮叨
我們催促,其實就是不相信孩子的自我掌控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催得多了,孩子就對催促產生了免疫。那時,常規性的催促已經不管用了,孩子會想:嗯,大人剛開始催,那時間還早,可以再玩一會兒。直到“催促+發怒”,孩子才知道:真的到時間了。之後,他每做一件事,都會等著你來催,效率會越來越慢。所以,需要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大人要停止催促。

2)誰的事誰承擔,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我們是成年人,倘若已經預料到“遲到”“被批評”這些後果,就會去催促。但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比如“起床”“上學”“寫作業”,就不妨試著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後果,然後自發地去改進。
如果家長越過界限,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表面上看我們幫助了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如果讓孩子體驗到“遲到”“被批評”,會讓他有意識地對晚上的時間分配有一個大致的安排——有計劃和沒計畫,由家長安排和由自己安排,兩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孩子的主動性也是不一樣的。

3)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有時候孩子磨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時間沒有太多概念。
如果你對他說:快點兒,還有5分鐘就遲到了!而他對5分鐘根本沒有概念,當然也就不緊不慢,不慌不忙了。
坐捷運時的一站路,等紅綠燈時的一分鐘,讀一本繪本,看一集動畫片,都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也可以借助鬧鈴,提醒他用了多長時間,慢慢地,做什麼事要用多長時間,孩子心裡自然就會有數了。

4)多些耐心,等等這只小蝸牛
孩子磨蹭的事,一般都是他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比如:睡覺、做家務、起床、寫作業……如果換成出去玩、看電視、吃好吃的,他多半一溜煙就跑去做了。

如果是這種情況,除了鼓勵,大人還需要耐心等一等,別急著催,打亂孩子的節奏。如果玩得時間過長,可以稍微提醒一下。

教育孩子,就像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當你忍不住催促,對孩子發火,推薦你讀讀這首小詩: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張文亮

等等小蝸牛,你的催促正在打亂他的節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