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幼兒的「物體恆存概念」
看到涵涵很專注地在客廳玩玩具,媽媽趕緊去上個廁所,想不到才一轉頭,便瞧見剛會爬的涵涵,已爬到了浴室門口,媽媽很驚訝:他怎麼知道我在這裡,還知道要來找我?
涵涵這個舉動很明顯地表示,當他發現媽媽不在眼前時,他相信媽媽一定在某個地方,因此有了「尋找」的動作。整個行為揭露涵涵的「物體恆存概念」正在萌芽中。
什麼是「物體恆存」?
「物體恆存」是瑞士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描述嬰幼兒時期認知發展狀態的專有名詞,是指「嬰幼兒對於一個不在眼前的東西,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沒有了」,這種概念大約在寶寶六、七個月大時開始萌芽。在這之前,某個東西如果在寶寶面前消失了,寶寶的反應會像若無其事般,也不會去「找」。
「物體恆存」概念的發展包含好幾個層次。在六、七個月大之前,對於在眼前消失的物體,孩子並不會積極尋找,比如當你用搖鈴把寶寶逗得笑咯咯時,突然把搖鈴藏到背後,寶寶的目光和興趣便馬上移轉到別的地方。
慢慢地,孩子開始會在物體消失的位置尋找東西,像你用布把玩具蓋起來,他會把布掀起來找玩具。這時期的孩子會樂此不疲地重複掀開布找東西的舉動。然後,孩子會積極地尋找在他眼前先後被藏在不同地方的物體。最後,即使他沒有看到物體被移動的過程,也能夠到不同的地方去尋找標的物。到這個時候,「物體恆存」的概念可謂發展完成。
「物體恆存」概念的發展和因果關係、記憶之間亦有相關,因為,重複地把布掀起來找玩具,即是具有把布掀開(因),便可看到玩具(果)的因果概念;另外,當布把玩具蓋住時,孩子的腦海裡知道玩具就在布的下面,因而會有掀布的動作,這是一種記憶能力的展現,他「記得」有玩具在這裡。
把物體換成「人」,便發展出「人乃恆存」的概念。這階段孩子最愛玩的遊戲──躲貓貓,便是「人乃恆存」概念的最佳測試與最好練習。在一連串的重複中──人不見了,又出現了;孩子從原本以為這個人消失了,後來卻又出現的驚喜中,逐漸能預測人消失後還會出現,而瞭解到眼前不在的這個人仍然存在於某個地方。
恆存概念跟分離焦慮息息相關
另一個跟「物體恆存」概念息息相關的發展,就是「分離焦慮」的產生。
八個月左右的寶寶,當照顧者離開他時,因為他「記得」與照顧者在一起的情形,卻不十分確定照顧者離去後是否會再回來,因而出現沮喪與不安,也急急的去尋找。
如何協助孩子建立信任感,放心地讓大人離去呢?父母除了事先告知孩子你要離開,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保證你將回來;而在你如期歸來的時候,讓他知道你回來了,並沒有消失。經過一次次的重複,建立了規律感及信任感後,孩子可預期你的離去與歸來,就不再害怕你的離開了。
日常生活裡的練習遊戲
雖然「物體恆存」的概念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日漸成熟,但環境的互動與刺激還是很重要。在生活裡,有很多俯拾即是的機會可以練習:翻翻書;躲貓貓;把東西放進皮包、闔起、再打開,拿進拿出的遊戲等等,都是觀察孩子「物體恆存」概念發展的絕佳活動。
作者:陳貞旬